——論湖南古代人的種族屬性。
文|黃喝冰?
很長壹段時間,我不敢對東部沿海地區的民族起源下結論。雖然我認為沿海民族壹定是起源於泛長江上遊的尼泊爾人(花妮人),但我總覺得沒有中間過程。他們是如何從西南遷徙到沿海的?我壹直以為,在第四紀冰川時期結束之前,在中國南方,已經完成了東西方的分化,東邊是胡人,西邊是倪人(人)。對於胡是什麽,找不到對應的文字,壹直用胡代替。
根據河姆渡二鳥與太陽的關系,我讀到“晨陽二鳥”的含義是“護”,發現在“晨陽二鳥”的圖騰中,鳥是“鱖魚”,其日是“古”(胡),即河姆渡的原住居民所說的“胡”(胡,與西南尼泊爾人(花妮)的華(hua)音不同。在此基礎上,我將“雙鳳朝陽”的圖騰命名為“雙鱖魚護日”。(參見《皇帝是中國人——論中國文明史第二部崇拜與圖騰第八章胡圖騰——解析河姆渡的《雙鳳與朝陽》圖)。
從地理位置上來說,是湖南把沿海民族和西南民族連接在壹起,所以我壹直猜測,古代可能有兩種人生活在湖南。我發現,蓬頭山是彜族(伊妮)的發祥地,周邊文化與蓬頭山文化有關。另壹種人在哪裏?我壹直很疑惑。
2015年4月,大同思想網出版我的書《皇帝是中國人——中華文明起源發展史第壹章第四章漢字》時,真格跟我提到了湖南的高廟文化。因為沒有接觸過考古界,所以對湖南高廟的考古情況壹無所知。找了高廟的考古資料後,我突然開朗了。
我發現上壹次冰期結束後,湖南有壹個人口融合的歷史過程。整合之後,他們在湖南組成了壹個新的財團,以蓬頭山為中心。
第壹,高廟文明
高廟文明上限是7800年前,文化延續1000多年。在我看來,高廟文明的要點是:
?1.沒有發現水稻的痕跡,這證明在第二次洪水期間,高地的壹些居民放棄了農業種植,回到了漁獵采集的時代。
?高廟沒有發現水稻的遺跡,並不是說高廟人不是種稻的族群,而是因為第二次洪水的影響。
我早就註意到河南的賈湖文化在7800年前就消失了,湖南的蓬頭山文化在7800年前就消失了。現在有了高廟文化開始於7800年前的信息,幾乎可以肯定第二次大洪水應該在7800年前就開始了。
到7800年前,洪水已經威脅到河南賈湖文化和湖南蓬頭山文化居民的生存。正好高廟文化開始了。說明高廟文化的居民是從低湖區遷移到高區的。
我有壹個結論,在第二次洪水期間,高地的壹些居民放棄了農業耕作,回到了漁獵采集的時代。比如中原的伏羲文化,就是在第二次洪水和海水浸泡中形成的。這個判斷在中原找不到痕跡。高廟遺址正好證明了我的判斷。
高廟遺址出土的淡水螺和貝殼堆積如山,出土的有鹿、豬、麂、牛、熊、獾、象、貘、犀牛等數十種水生和陸生動物骨骼和植物遺跡,沒有水稻種植的資料,正好證明了我的觀點。
在第二次大洪水期間,歷史上出現了馴養家畜的現象,這在高廟文化遺址中也得到了證實。從高廟的考古資料可以看出,通過對壹些豬膠的鑒定,可以得出高廟的豬屬於家養的豬。說明當時有動物馴養業。在中原文化中,家畜馴化的出現歸功於伏羲,但沒有證據。中原伏羲民族在洪水時期也生活在水高地,也回到漁獵采集時代,歷史在高廟相互印證。
2.出土了距今7400年的女性人類骨骼,隨葬有象牙玉器和其他裝飾品。
?說明7400年前高廟已經進入玉器時代,這是壹個非常有意義的發現。我把玉的出現看作是中華文明開啟的象征。有玉器就有華夏文明,說明當時的居民已經進入文明時期。
3.5700年前夫婦墓的發現,表明高廟已進入民族文明時代。
在這對夫婦的墓中,發現了於碩。招待所是國家權力的象征,不是貴族和宗教權力的象征。招待所是壹個軍事領導人軍事力量的象征。有了招待所,就有了軍隊,有了軍隊,就有了國家。玉舍的出現,說明高廟在5700年前就已經進入了國家時代。持玉鈸者為王,玉鈸也是王的象征。
墓中有精美的玉器,如玉璜、玉玨等,是貴族婦女的裝飾品。他們精湛的鉆探技術令人驚嘆。這些玉器上的孔又細又光滑,只有繡花針才能穿過。這些玉器與紅山文化制造的不同。這不是打磨就能達到的工藝,背後是青銅鉆孔技術的存在。我認為長江中遊發現的最早的青銅器可以通過考古來確認。
4.形狀特殊的陶器是祭祀用的器物,後被稱為禮器,即國之重器。
?在高廟遺址中,飾有鳥紋、獠牙、獸面、太陽紋、八角星的陶器,質量都很好,制作也相當精細,器物的種類和類型也比較固定。這些陶器應該作為祭祀用的器皿,而不是生活用的器皿。形狀特殊的陶器是祭祀用的器物,後被稱為禮器,即國之重器。
我在研究黑陶的時候,提出黑陶不是日常器皿,而是禮器。這也印證了我的觀點。同樣,仰韶文化的彩陶也應該是壹種禮器。
5.在陶器上,我們可以看到高廟和蓬頭山的聯系。高廟的文明居民是蓬頭山文化居民的移民。
根據高廟的考古資料,第三次發掘揭露了更早的地層和遺跡,出土了壹些半球形繩紋陶碗和高頸雙耳罐。其形制與洞庭湖區蓬頭山文化遺存中的同類形制相近。雖然相應地層木炭樣本的年代數據還在檢驗中,但從器物的類型學上可以肯定比以前的遺存要早,年齡上限約為7800年前。所以高廟的文明居民是蓬頭山文化居民的移民。
6.7000年前大型祭祀場所的發現,可以反映出當時社會的控制力量是神權和君權並存。
共發現39個祭祀坑,其中1為人祭坑,其余為祭祀坑。說明祭祀是當時的重要活動之壹。祭祀和宗教是緊密相連的。從發現的大型祭祀場所建築來看,當時國家已經建立,宗教權力很大,是壹個神權和君權並存的時代。
如果沒有君權和神權的共存,這麽大的禮拜場所是無法建造和管理的。巨大的祭祀場所是國家實力的象征。
7.像鳥、長牙、太陽和八角星這樣的圖像是神的圖像,也就是圖騰。高廟處於多元圖騰崇拜時期,是人群融合的結果。
?(1)雙鳥拱太陽圖:距今已有7800年的歷史,比河姆渡的“雙鳥+太陽”圖還要早。
考古資料介紹:有壹個距今7400年的白陶罐。陶罐的頸肩處印著兩只飛翔的鳥,壹個是正面,壹個是回望的側面,姿態蒼勁生動。它們具有神話傳說中鳳凰的鮮明特征:頭戴王冠,啄得很長,脖子很長,尾巴很漂亮。兩只鳳鳥伸著脖子,擡頭相視,擁抱太陽,形象地反映了原始農業發明後,先民對知時之鳥和普照萬物的太陽的崇拜。
浙江河姆渡遺址發現的最早的“雙峰朝陽”圖(壹對鴛鴦護陽圖)距今6400年。高廟的考古學家認為河姆渡“雙峰朝陽”的畫面沒有高廟的好看。這種觀點是地區性的,當然是錯誤的。可以肯定的是,河姆渡的“二鳥+孫”圖比高廟的“二鳥+孫”圖更精美。
在2005年的發掘中,挖出了7800年前以鳳鳥、長牙獸(高廟考古學家認為它有“龍”的形象意義)和太陽為主題的裝飾性陶器碎片,其中壹些陶器碎片塗有朱紅色或黑色礦物顏料。
提到大型祭祀遺址的發現,我也認為可以確認這些飾有上述圖像的陶器具有祭祀性質。高廟文化具有濃厚的宗教和民族色彩。數百項考古證據表明,沅水流域是中國宗教文化的搖籃,最早的國家也出現在名人堂。
(2)獠牙圖騰的含義:像壹只耕田的鳥。
?長牙獸像是高廟遺址中壹個與眾不同的圖騰。這到底是什麽野獸?這張圖是什麽意思?我看著這幅畫看了好幾天。
單純說這張圖是長牙獸是不科學的。昨晚(2065 438+2005年4月26日)我給女兒看了這張圖,她說冰河時期的象牙就是這樣的。再看這張圖,我就明白它的意思了。
象牙穿透的地方不是動物的臉,而是灌滿水的稻田。這個水田是低湖田,也就是最原始的水田,把壹個低湖圍起來,和湖水隔開,形成湖田。湖場很低。如果下到湖場,就要打開碼頭壹步步下到湖場。圖的下方是壹個梯形的橋墩,方便下湖場。上半部分看起來像壹只鳥。
記住壹句老話:像壹只耕田的鳥。這張圖不就跟犁鳥壹樣嗎?
高廟的獠牙是“大象”。
8.高廟字
根據現有的考古資料,在中原地區6800多年前仰韶文化半坡遺址的陶器上,發現了“ⅰ”、“ⅱ”、“ⅴ”、“ο”、“∈ο”、“△,"〥”等數十種。隨後,在陜西臨潼姜寨仰韶文化遺址、紅山文化、遼河、甘肅臨洮馬家窯文化遺址、長江兩岸大溪口文化遺址、山東大汶口文化遺址、山東龍山文化遺址、河南龍山文化遺址、山西陶寺文化遺址等地也發現了類似的符號。,但它們沒有持續超過7000年。另據報道,考古學家還在距今6000-6500年的甘肅大地灣二期文化遺址中發現了壹些神秘符號,據說是中國最早的具有字面意義的符號。中國人把文字的起源放在中原。
根據高廟考古資料,在高廟上層文化和文化中發現了壹些神秘的符號。7000年至7500年前高廟遺址出土的壹些陶片上發現了“火”、“⊙”、“井”、“圭”、“▽”等符號,其中“⊙”與甲骨文的“日”壹模壹樣。這些符號比甘肅大地灣遺址的文字符號還要早幾千年。
“⊙”這個詞的出現正好證明了我的論斷,即“日本”的命名與伊妮人有關。
從現在來看,最早的文字符號出現在高廟遺址。從7000年前到7500年前。中國文字符號的歷史可以追溯到7500年前。
9.結論
?高廟不是文化,是不折不扣的文明,也是中華文明。以玉為標誌,高廟至少在7400年前進入文明時代。
?第二,兩湖地區原住民的民族屬性
?在上壹個冰期末期,以湖南為中心的兩湖地區就有土著居住。這些土著人的出生地在西南部。從中國人的起源來看,有壹群人生活在西南地區。他們對“火”的理解壹直有分歧。有的人叫它胡,有的人叫它華。在西南地區居住了壹段時間後,壹部分胡人向東遷移,而華族則留在原地繼續他們的生活。華人演變成了西南的人。
從理論上講,胡人東遷是為了尋找同緯度地區的同溫帶生存。向東去湖南。這個猜想我提出很久了,但是沒有證據。
前面說過河姆渡人是胡人,我是從他們的“兩只鳥+天”的圖騰來分析的。中間證據只能在湖南找。
湖南是壹個種植水稻的民族,他們最早的水稻被命名為“粳稻”。從語言上看,“粳”與胡並無關聯。我困惑了很久。
從另壹個角度看,9000年前,有壹批人從湖南遷出,來到河南賈湖。古人喜歡帶地名,比如“湖”。“湖”的來源和胡有什麽聯系嗎?由此可見兩湖地區胡與胡的語言聯系。兩湖地區較大的水面命名為“湖”,從兩湖地區遷出的人在河南把居住區命名為“湖”應該是壹樣的。例如,黃人在向外遷徙時,把他們的新居住地命名為“黃”。這可能是人類語言貧乏時的壹種命名方式。因此,兩湖地區的原始居民應該是胡。至於胡對應什麽字,還需要商榷。
高廟裏發現的《雙鳥拱日圖》把高廟的原住居民和河姆渡的原住居民聯系在壹起。在高廟中,“雙鳥拱日”是其眾多圖騰之壹,多圖騰崇拜與人的融合有壹定關系。所以我之前說過,高廟的原住民是融合後形成的新族群。那麽,排除融合史,就可以證明兩湖地區原始居民的原始圖騰是以“二鳥+孫”的圖騰為基礎的。從這個推理來判斷,高廟原始居民的前身,即胡人,與河姆渡的原始居民是壹樣的,因為他們都有成分相近的“二鳥+孫”的圖騰,這就可以證明河姆渡人是通過湖南遷徙到沿海地區的。
可以斷定,兩湖的原始居民是由西南向東遷移的胡人。
第三,兩湖地區人口的遷移與融合
第壹次大洪水期間(9000年前為鼎盛時期),兩湖胡族向北越過大別山,進入河南賈胡,將稻作農業帶到中原,將農業思想傳遞到中原。粳稻在嘉湖發展出了優秀的嘉湖文化。
這壹時期前後,壹批尼日利亞人從西南地區遷出,進入蓬頭山區。這些尼日利亞人從事旱稻的種植,他們稱之為“糯米”。當尼日利亞人進入蓬頭山地區時,胡人已經在這裏生活了。尼日利亞人向胡人學習種植水稻。融合後,演變成了蓬頭山地區的花妮彜族,即尼依彜族和彜族。他們是古代中國人或古代彜族人。
以蓬頭山為中心的兩湖地區是伊妮(古代漢語或古代彜族)的發源地。因此,古代中國人或古代彜族人的起源不在東部沿海,而在兩湖地區。
7800年前,中國進入第二次洪水期,與海水浸泡壹起發生,是歷史上破壞性最大的壹次。6300年前後,是海水浸泡和洪水的高峰期。
在7800年前,賈湖文化消失了。蓬頭山文化也面臨災難。蓬頭山居民向三個方向遷移。壹個搬到鄂西北,壹個搬到東部高地,壹個搬到南部高廟。
第四,高廟的原住民是留守諾農族的神族。
?13000年前兩湖地區的胡人吃野生稻,逐漸人工幹預,將野生稻馴化為人工栽培稻。9000年至8000年前,長江中遊地區的粳稻種植成為主要業務。這是當時世界上農業文明最先進、最發達的地區,也是世界農業文明的起源和啟蒙地區。鳥崇拜、中國(太陽)崇拜、尼泊爾崇拜、兩湖大象崇拜都是與水稻種植有關的崇拜,在當時也很流行。在這些崇拜的基礎上,農神節崇拜應運而生。
有些研究把農神節和神農聯系起來,這是錯誤的。這個時候沒有神農。
農神節是如何產生的?和糯米的發明有關。
粳稻的種植是循序漸進的,經歷了幾千年的歷史,這是大家的功勞,所以在粳稻的種植上並不驚艷。
糯米的生產與尼日利亞人有關。從語言學的角度來看,尼、蘇、諾、儂的語音變化是壹脈相承的。尼日利亞人在西南部種植旱稻,也叫陸稻,被尼日利亞人稱為“哇”。當尼日利亞人進入湖北和湖南地區時,他們了解了粳稻種植,並發明了新的水稻品種。他們根據自己的語言習慣給水稻新品種命名為“糯”,發明糯的人被奉為糯神。因為種植“糯”,他們把種植粳稻糯米稱為“農”,糯神就演變成了農業之神。
因為糯米的出現,出現了壹個新的族群——糯農。諾農是神農氏的前身。
從上面的推理可以看出,糯農擁有旱作技術和水作技術,這是他們北移到鄂西北山區,最終進入豫西發展以粟為主的旱作農業的技術基礎。進入中原後,諾農演變為神農。
但對於農業來說,農業之神不是後來的神農,而是發明糯米的人——諾神。
高廟居民是留守的諾農族。因此,雖然他們已回歸漁獵生活,但他們的圖騰中仍含有“二鳥+太陽”的圖騰和“如耕鳥”的圖騰,是高廟原始居民對從事農耕的祖先的紀念。
五、高廟是祠堂,是祭祀祖先的地方,高廟是歷史上的祭祀之國,其職責是保管祖先的祭品。
人群形成崇拜後,祭祀成為人群的重要活動。人動了,留守就成了必要的分工。當主體人群因為某種原因遷移時,為了保留對圖騰和祖先的祭祀,人群總會留下壹部分人來保留對圖騰和祖先的祭祀。這是中國祭祀文化的內容之壹。
為了躲避洪水,以蓬頭山為中心的諾農族(花妮屍)決定搬遷。按照傳統,為了保證種族的傳承,避免滅絕,他們會多分支遷徙。於是分為三支,壹支北上,發展成中原神農氏。壹只向東,在良渚發展成了鴿子。壹個留下來,把祖先的祭品保存在高廟裏。
約7000年前高廟遺址出土的大型祭祀場所,應該是大型農神廟。根據考古資料,整個祭祀場地沿南北軸線排列,由主祭祀場地(司儀)、祭祀坑、與祭祀場地相關的附屬建築——議事或休息用房及其附屬坑三部分組成。其中,司儀位於整個祭祀場所的北面,四個主柱孔組成兩兩對稱、略呈扇形彎曲的“雙鏟”建築,面向水原南面。雙闕東西兩側分別有壹根和兩根側柱。共有39個祭祀坑(其中壹個是人祭坑),都位於MC遺址的南部。房子是兩室壹廚的結構,在MC西側,面積40平米左右,門朝東。這些坑位於廚房門的東側,祭祀儀式場所的右前方。這只是壹個大寺廟。
這個廟是7000年前的祖神和農廟。根據中國的祭祀文化,可以判斷歷史上高廟是壹個守祭的國家,守祭的是始祖神和農神。
因為他們的祖先在這裏,移居國外的民族壹直與此地保持聯系,定期回來舉行祭祀。按照中國的祭祀文化,守祭祀儀式的人的生活物資應該由移居的民族定期提供,因為這是他們的義務。所以留守高廟人的農業生產實際上是退步了。經過長期的扶持,高廟人最終演變為諾農族的神族,稱為“互民”。
祭祖就是舉行大規模的祭祀舞蹈。我們現在看到的儺戲,可能是祭祀祖先或農神節時期的舞蹈遺存。
不及物動詞結束語
根據前面的分析,我開始認為高廟的原始居民是伏羲族。經過分析,我否定了這個想法。結合中國的祭祀文化,考慮到湖南先民的融合歷史,認為高廟廟的原住居民是中國古代(古夷人)糯農或粳糯人還是現實的,否則就不需要如此盛大的祭祀場所,也就解釋不了為什麽會有如此盛大的祭祀場所存在。
這篇文章中很多結論性的語言可以在我的《皇帝是中華文明》壹書中找到,這裏就不解釋了。
這篇文章真的是意料之外的作品,因為我和外界接觸很少,不了解高廟的考古成果,所以沒有觀察到高廟的情況。我在討論古代彜族起源史的時候,是從良渚壹直追到鵬頭山的。討論神農氏的時候,我從河南壹直追到湖南。思考的時候有很多疑問,總覺得差壹點點什麽。現在看來這個可憐的東西就是高廟的文明。兩湖地區憑借高廟文明,成為當之無愧的中原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起源中心。
我覺得有兩個詞對應胡,壹個是胡,壹個是互。兩湖地區的原始居民是胡人。西倪子(花妮人)遷居兩湖後,兩者合並形成花妮屍(花妮人)。花妮的屍體是古代中國人,在西周時期被統稱為蠻夷。
對於高廟的原住民來說,還是和河姆渡的原住民有區別的,因為河姆渡的鳥是鱖魚,不是天鵝。廟裏的鳥應該是鳳鳥。此外,在高廟的設計中,與長牙獸壹起的還有天梯,證明高廟的原住居民是神族。山海經裏有個神族。他們可以上天,他們是壹個互相尊重的國家。所以高廟的胡對應的字是“互”,高廟的原居民應該是互。天的含義是能夠與神靈溝通,這與高廟原住民的祭祀職責是壹致的。在長期的祭祀中,他們進化成了諾農族中的神族。
謝謝大同思想網枕頭哥!感謝大家幫忙搜圖!
黃銀兵於2015年4月27日周壹晚上完稿,本文首發於大同思想網黃銀兵專欄。2017 65438+10月9日周壹修改。2018,21,九月星期五,修改三次。
作者簡介:黃銀兵,本名黃,湖北孝感市小崗鎮人,網名谷可。他從1989開始研究中國文明史。他是中國文明史的獨立研究者,也是中國中心論的倡導者。研究成果有:中華文明起源史、中國中心論、中國作為世界種族和世界文明的起源和傳播中心、中國本土起源、黃種人、黃帝和黃帝王朝、夏朝溯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