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思想就是包容
在我國五大宗教中,道教是唯壹發源於中國、由中國人創立的宗教,所以又被稱為本土宗教。道教對我國古時代的政治、經濟和文化都發生過深刻的影響,是統治階級的三大精神支柱之壹。新中國成立後,通過宗教制度民主改革,中國道教獲得了新生,逐漸走上了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道路。改革開放以來,在黨和政府新時期宗教政策的指導下,中國道教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新氣象,為促進經濟發展、社會和諧、祖國統壹和世界和平做出了積極貢獻。
道教的產生發展
(壹)道家和道教
近代中國學者多數認為:道家與道教是兩個既相互聯系又有區別的概念。習慣上有時也稱道教為道家、黃老。嚴格來說,二者不完全是壹回事。“道家”壹詞,始見於西漢司馬談的《論六家要旨》,是指先秦諸子百家中以老莊思想為代表的學派,或者指戰國秦漢之際盛行的黃老之學。他們在思想理論上都以“道”為最高範疇,主張尊道貴德,效法自然,以清凈無為法則治國修身和處理鬼神信仰,處理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因此被稱作道家。至於“道教”,則是壹種宗教實體。顧名思義,“道教”的意思即“道”的教化或說教,或者說就是信奉“道”,通過精神形體的修煉而“成仙得道”的宗教。作為壹種宗教實體,道教不僅有其獨特的經典教義、神仙信仰和儀式活動,而且還有其宗教傳承、教團組織、科戒制度、宗教活動場所。這樣的宗教社團,與早期道家學派顯然有所不同,但是道家是“道教”的上遊,道家、道教的要本信仰都是“道”,我們絕不能將之妄加分割。
(二)道教的產生、形成和發展
東漢至魏晉南北朝,是道教形成和確立的時期。東漢後期黃老道形成實體,太平道、天師道等民間原始教團相繼成立。後經魏晉南北朝數百年的改造發展,道教的經典教義、修持方術、科戒儀範漸趨完備,新興道派滋生繁衍,並得到統治者的承認,演變為成熟的正統宗教。
隋唐至北宋時期,由於統治階級的尊崇,道教極為興盛,社會影響極大,道教的哲學、養生術、符咒法、科儀規章也更為完善。晚唐北宋以後,道教內部出現壹些新的變化,主要表現為儒釋道三教合壹思想的出現及以修持內丹術為主的金丹道派開始興起。到了南宋金元時期,道教發生變革。在華北出現了全真道、太壹道、真大道等新道派,南方出現了金丹派南宗、天心、神霄、清微、凈明等新道派,早期的天師道、上清派、靈寶派在教義和道法上也有革新。宣傳三教合壹,註重內丹修煉,是這壹時期道教的主要特點。
明清兩代,隨著中國封建社會進入晚期,道教發展陷入停滯僵化。近代中國道教承明清余緒,除個別時期,壹直處於低谷。
(三)新中國成立到“文革”結束時期的中國道教(1949—1976)
新中國成立後,對舊社會道教中存在的壹些不合理制度和陋習進行了改革,道教的面目為之壹新。中國道教協會的成立實現了全國道教徒的大聯合,廣大愛國道教徒開始為發展道教事業***同努力。道教在反右鬥爭、大躍進、人民公社化等政治運動中受到波及。
1.道教宗教制度民主改革
解放前的道教中充滿著濃厚的封建氣息,對廣大道教徒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改革宮觀封建經濟,廢除道教中的封建殘余,與反動會道門劃清界限,成為道教在新中國面臨的重大任務。新中國成立後,廣大道教徒擁護社會主義制度,擁護***產黨的領導。他們自發成立學習小組,開展愛國主義、社會主義和時事政治的學習,發表《反帝愛國宣言》,開展捐獻運動支援抗美援朝。各道教宮觀訂立《愛國公約》,遵守國家的政策和法律,自動取消與國家法律相抵觸的清規;遵照國家關於農村土地方面的指示和土地改革、城市房產改革精神,對其封建經濟進行了相應的改革,走上以勞動和生產為主的自養之路;成立宮觀民主管理委員會。道教界還自動劃清與各種反動會道門及其他秘密宗教的界限,通過宗教制度民主改革,整個道教界的面貌煥然壹新,道教的發展從此進入壹個新的歷史時期。
2.中國道教協會成立
1956年夏,沈陽太清宮方丈嶽崇岱、四川青城山常道觀監院易心瑩、道教居士陳攖寧等23位道教界著名人士發起,並廣泛聯絡全國道教徒,倡議成立中國道教協會,同時成立了“中國道教協會籌備委員會”。這壹倡議立即得到了全國道教徒的熱烈響應,也得到了人民政府和社會各界的支持和關心。1957年4月8日,全國各名山宮觀、道派及道教學者92名代表匯集北京,舉行了中國道教界第壹次全國代表會議,正式宣布中國道教協會成立,選舉了由全真派和正壹派道教領袖組成的中國道協第壹屆理事會,嶽崇岱當選為會長,會址設在北京白雲觀。大會制定了《中國道教協會章程》,確定了中國道教協會的性質是愛國道教團體,其宗旨是:“聯系和團結全國道教徒,繼承和發揚道教的優良傳統;在人民政府領導下,愛護祖國,積極參加國家的社會主義建設和保衛世界和平運動;協助政府貫徹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中國道教協會的成立,實現了全國道教徒的大聯合、大團結。
道教的現狀
1978年,黨中央開始了全面的撥亂反正工作。在宗教問題上,黨中央制定了壹系列關於宗教工作的政策,提出了解決實際問題的有效措施。道教界的撥亂反正工作有條不紊、逐步完成。在黨和政府新時期宗教政策的指導下,中國道教的教務活動得到發展、人才培養成效顯著、道教研究呈現繁榮景象,並積極參與社會公益事業和開展對外友好交往,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新氣象。
1.道教界的撥亂反正
1980年5月,中國道教協會在重新恢復工作不久即召開了第三次全國代表會議。會議確定了今後道教工作的重點、修改了中國道教協會章程、選舉了中國道教協會第三屆理事會。這次代表會議是道教歷史上壹次重要的會議,使得道教得以走上正常的發展軌道。
中國道教協會第三次全國代表會議召開後,道教界的冤假錯案逐步得到平反,壹部分被占用宮觀陸續發還道教界自己管理。嶽崇岱、王信安、向元理、李凈塵、李理山等中、上層道教界愛國人士得到平反,中國道教協會領導人陳攖寧、易心瑩、孟明慧和蔣宗翰等人的名譽得到回復。其他道教界愛國人士的冤假錯案也全部得到平反。他們中有不少人在平反後擔任了地方道協和宮觀的負責工作,有的還被推選為各級人大代表、政協委員。
2.當代道教教育體系初步構建,人才培養力度得到
改革開放後至90年代初,中國道教協會先後舉辦5期“道教知識專修班”和1期“道教知識進修班”,***培養道教人才206名,其中大多數已成為今天道教界的骨幹力量。1990年5月,中國道教學院正式成立,這是中國道教史上第壹所現代院校,標誌著道教人才培養工作邁上了壹個新臺階。目前全國道教界已設立10所道教院校,開設經義講習、宮觀管理、道醫養生等多個專業,涵蓋碩士研究生、本科、專科等三個層次。目前道教院校的統編教材、學位授予和教師職稱評定等工作都在穩步推進,道教院校的規範化不斷加強。在全國道教界的***同努力下,宮觀負責基礎教育、省市縣級道教協會開展短期培訓、道教院校進行專業教育的道教教育體系已初步建立,道教界人才青黃不接的局面得到有效改善。
3.教務活動有序開展
壹是註重依法依規辦教,維護道教合法權益。改革開放以來,在各級黨委政府的支持下,全國各地積極推動恢復道教活動,落實房產財產,開放和修繕道教活動場所。1984年,經國務院批準,北京白雲觀等21座全國重點宮觀開放,隨後全國各地道教宮觀陸續恢復開放。目前,依法登記的道教場所***有8200多處,經政府宗教事務部門備案的教職人員近3萬人,還有許多場所和人員正在陸續登記中。道教界註重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做好道教工作的能力,依法申請保護會旗、會徽等知識產權,運用法律手段解決諸如以“城隍”為商標牟利而傷害道教界感情的事情,依法辦教能力有了較大提高。
二是舉辦全真派傳戒、正壹派授箓等大型教務活動,規範教制傳承。道教界於1989年在北京白雲觀、1995年在四川青城山常道觀、2002年在遼寧千山五龍宮、2016年在湖北武漢長春觀分別舉行了道教全真派傳戒活動,***有壹千多名戒子領受三壇大戒。1991年和1995年,在江西龍虎山嗣漢天師府分別舉行了海外正壹派授箓活動和內地正壹派授箓活動。迄今為止,***舉行26次海外授箓和9次內地授箓活動,6000多名港澳臺地區和海外弟子、2600多名內地道士領受法箓。中斷數百年的江蘇茅山上清宗壇授箓活動也在積極籌備中。傳戒和授箓活動的恢復舉辦,起到了繼承傳統、規範傳承、堅定信仰、整飭道風、樹立形象的積極作用。
三是抓好道風建設,加強道教宮觀管理。道風是道教信仰的外在體現,關系到道教整體形象。道教界十分重視道風建設,持續深入貫徹落實《關於處理涉及佛教寺廟、道教宮觀管理有關問題的意見》等中央部門政策文件,先後下發了多個整飭道風、加強宮觀管理、去商業化的文件,倡議各地宮觀開展文明敬香、合理放生,創建和諧道觀、生態道觀、文化道觀;制定下發《道教宮觀規約》、《關於道教協會和宮觀負責人帶頭加強道風建設的若幹意見》,鼓勵各地道教協會和宮觀制定適合本地情況的實施辦法和清規榜,從嚴從實開展道風建設。在中央統戰部和國家宗教局組織的三次全國和諧寺觀教堂評選工作中,道教界***有153個集體和83名道長受到表彰。四是恢復道教傳統,舉辦玄門講經活動。2008年起,道教界先後在山東嶗山、河南嵩山、湖北武當山、陜西華山、山東泰山、重慶市和遼寧鳳凰山舉辦八屆玄門講經活動,***有150多名道長登壇講經說法。道教界還組織優秀講經道長組成宣講團到全國各基層道觀巡講,指導地方道教界開展講經活動,進壹步推動道教界恢復學經、解經、講經傳統。開展玄門講經活動,對道教繼承傳統、培養人才、適應時代、服務社會起到了積極作用。
4.積極開展道教學術研究,大力弘揚道教文化
開展道教學術研究是道教界這些年來開展的壹項重要工作。1980年5月,中國道教協會第三屆全國代表會議做出了“應進壹步開展道教研究工作,把道教研究作為今後的工作重點之壹”的決議。1987年,原來內部發行、不定期的《道協會刊》改版為公開發行的《中國道教》季刊,1999年又改為雙月刊。1989年,道教文化研究所成立,進壹步加強了與國內外道教學者的學術交流和合作。進入新世紀以來,為適應新時期信息傳播的特點和趨勢,中國道教協會先後創建了中國道教協會網站、微博、微信平臺,豐富了道教文化的傳播途徑。
多年來,道教界在開展道教研究和弘揚道教文化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中國道教協會組織編纂的《中華道藏》,是繼明《道藏》之後,首次對道教經書進行系統規範的整理重修,被譽為當代中國文化史和道教史上的大事。目前正在組織編纂的《中華續道藏》,得到了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被列為國家“十三五”規劃文化重大工程。《道醫集成》、《道經精要》等大型叢書,也即將出版。此外,中國道教協會還組織編纂了《老子集成》、《道教大辭典》、《道教文化之旅》系列叢書等,在社會上產生了良好影響。
道教界舉辦了許多有影響力的道教文化活動。2001年開始,在我國內地、香港和臺灣地區以及新加坡連續舉辦了十六屆道教音樂匯演,境內外多個道教樂團參加,起到了傳承文化、展示精品、培養人才的積極作用。2002年起,先後在上海、福建、湖南、江西召開四次道教思想與中國社會發展進步研討會,取得豐碩成果。同時,還舉辦了道祖老子誕辰紀念活動、王重陽祖師誕辰900周年紀念活動,並與地方道教界合作舉辦了成都道教文化節、鷹潭道教文化節、廣東道教文化節、湖南道教文化節、武當山大興600年盛典等。2016年,在吉林省吉林市舉辦了首屆道教文化藝術周活動,探索全方位展示道教文化魅力的新方式。
5.積極參加社會主義建設,開展公益慈善活動
改革開放以來,各地宮觀在做好自養的同時,發揮自身優勢,在維護宮觀文物古跡、保護和改善宮觀周圍生態環境、賑災濟貧、行醫施藥、支援地方辦學、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等方面,都作出了積極貢獻,受到當地政府和群眾的好評。1993年,道教界首次召開愛國愛教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表彰大會。會上提出,“把道教界為社會做貢獻作為壹項中心任務,在全國道教界掀起學習先進、鼓勵先進、表彰先進的新風尚”。
道教界積極開展公益慈善活動,在長江流域特大洪水、汶川地震等重大災難發生後,都及時組織祈福法會和捐款捐物活動,以道教特有方式為救災工作作出貢獻。2003年,聯合海內外道教界,在甘肅民勤縣建立“中國道教生態林基地”,治理荒沙,保護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