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京公共衛生飲用水研究所;2.中國水利學會)
水是世間萬物存在的基礎,城市是人類文明的濃縮,也是創造文明的人類可以居住的居所。由於水的短缺和汙染以及城市化的發展,水與城市的關系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受到重視。
第壹,城市的誕生和發展
從古至今,從國內到國外,人類都是靠水生存的,很多城市都是因為水而自然誕生的。在城市誕生的過程中,水直接影響著城市的風格和布局。水在城市中的作用是全方位的,始終如壹的。
在中國古代,城市和城鎮之間的交流在很大程度上是通過內河航運發展和擴大的,特別是連接全國的大運河,培育了壹大批著名的城市和城鎮。隋唐時期,貫穿東西的隋唐大運河孕育了長安、洛陽、汴梁等壹批著名古都。元朝以後,縱貫南北的京杭大運河因與杭州、南京、北京等大城市的聯系而更加繁榮。同時,運河沿線形成了揚州、淮安、徐州、濟寧、聊城、臨清、德州、滄州等壹大批與之密切相關的中小城市。可以說,如果當時沒有水,沒有水運,很難想象這座城市會如何發展繁榮。
世界四大文明古國都與水息息相關。古埃及文明誕生於尼羅河,古印度文明發源於恒河,古巴比倫文明誕生於底格裏斯河和幼發拉底河兩岸,黃河文明成為中華文明的母親河。現代城市大多是在古鎮的基礎上建立和發展起來的。國內外很多大城市和經濟發達地區大多位於大江大河附近,比如中國的珠三角和沿江城市,歐洲的萊茵河經濟帶,美國的密西西比河。城市的發展離不開水,城市的發展也促進了水產養殖和水文化的發展。然而,城市的快速發展和擴張也給城市帶來了水問題:缺水和水汙染。
水讓城市充滿活力,缺水讓城市衰敗。河南開封朱仙鎮,中國古代四大名鎮之壹,北宋時位於運河中轉區的水陸樞紐,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成為水陸碼頭。後來運河連年堵塞,水運不暢,商貿衰落,城市失去了活力,成了壹座鮮為人知的荒涼小城。其他三鎮,即江西景德鎮、廣東佛山和湖北漢口,仍然以水的活力而聞名。
現代城市的發展和繁榮也得益於水及其文化的發展。“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杭州之所以聞名於世,正是因為它美麗而幹凈的西湖。相比之下,武漢的東湖,除了是全國最大的湖,是全國第壹批頂級的4A景點之外,似乎並沒有讓人多想,導致“東湖之大,西湖之名”的評價。除了與西湖相比文化底蘊差,水質惡化、湖泊壹度被占、資源流失也是困擾東湖發展的原因之壹。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都江堰市因2000多年前李冰父子修建的都江堰工程而得名並聞名於世。由此看來,壹座城市的興衰與水息息相關。只有健康的水系統,科學的配置和合理的用水,水與城市的完美結合,城市才能發展。縱觀歷史,無論在國外還是中國,富水地區壹直是人口和經濟最繁榮的地方,著名的威尼斯水城就是壹個典型的例子。相反,水資源缺乏地區的人口和經濟實力明顯不如前者。
二,中國城市水問題
在中華文明的歷史長河中,治水壹直是興國安邦的大事。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針對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和資源環境矛盾日益突出的嚴峻形勢,黨中央、國務院把解決水資源問題放在重要位置,采取了壹系列重大政策措施。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經濟保持了近10%的年高增長率,而用水總量卻實現了小幅增長,特別是在過去的10年中,部分地區實現了零增長甚至負增長;占世界平均水平60%的人均綜合用水量,保證了國民經濟三倍於世界經濟平均增長率的高速增長。“十壹五”實施以來,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下降30%,萬元國內生產總值用水量下降20%,兩項節能減排目標均逐年完成。
但是,人多地少、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與生產力布局不匹配,既是我國現階段突出的水形勢,也是我國將長期面臨的基本國情。水環境保護形勢依然十分嚴峻,面臨許多困難和挑戰。
在城市,由於人口密度高,經濟發展快,規模不斷擴大,加上旱澇災害和水汙染事故不斷發生,城市水問題更加突出。
水資源短缺
缺水是中國城市普遍存在的問題,而且有愈演愈烈的趨勢。全國約有655個城市,近三分之二的城市不同程度缺水,其中110以上城市嚴重缺水。著名的南水北調工程就是為了解決北方地區缺水而修建的,可以解決北京、天津等大城市嚴重缺水的局面。
其實城市引水早就有了,比如最早的“引灤入津”工程。水資源短缺制約著天津市的建設和發展,影響著市民的正常生活。為解決城市用水問題,國務院於9月決定建設引灤入津工程,1981,跨流域調水300多公裏的灤河水。1963年,香港遭遇特大旱災。為解決香港缺水問題,中國市政府撥出專項資金建設沈東供水工程,於3月1965竣工投產。隨後的調水工程有“灤入唐(唐山)”、“碧入連(大連)”、“引黃入青(青島)”、“引黃入晉(太原、大同、山西等)。)、“河改太湖”和“東北北水南調(松花江流域部分水調至遼河補充。
還有壹個水質缺水的城市。比如合肥,就是典型的缺水城市。巢湖雖然水量豐富,但水體富營養化嚴重,尤其是西半湖水質全年大部分時間為ⅴ類或劣ⅴ類。2003年,合肥停止從巢湖取水,不得不從上遊的響洪甸和佛子嶺水庫調水。可見對水汙染問題和節水不夠重視,結果水邊都沒有水喝,只好去遠近取水喝。同樣,雲南滇池由於水汙染不得不從滇中調水,從其他流域調水成為拯救滇池最根本的措施。
(2)水汙染
目前,我國有近6543.8+億城市人口受到不安全水量和水質的影響,保障城市飲用水安全和突發性水汙染事件的任務十分艱巨。2009年,全國重點城市監測集中式飲用水水源397個,其中地表水源244個,地下水源153個。監測結果顯示,超標水量為58.8億噸,占27%。
城市水環境汙染嚴重,水汙染事故頻繁發生,有的汙染造成了惡劣影響。如2005年6月5438+065438+10月,中國石油吉林石化公司雙苯廠發生爆炸事故,造成大量苯汙染物進入松花江水體,引發重大水汙染事件,導致哈爾濱停水4天。2007年5月,太湖爆發藍藻,導致無錫市區大量市民自來水水質突變,無法正常飲用,導致無錫出現前所未有的水危機,市區停水數日。可見,水汙染已經成為我國國民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瓶頸”。如果水汙染問題得不到很好的解決,國民經濟的發展將會受到嚴重的制約。
城市面臨的主要水問題可以概括為:大部分城市河流斷流,汙水排放量增加,河流水質惡化,藻類爆發頻繁;河道斷面縮小,沿岸堆放各種垃圾,河道堵塞嚴重,排水功能降低,流動的水變成了死水;河道整治過於辛苦和人為,生態景觀布局較差;城市水面不足,水域被侵。
三。水和城市規劃與發展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城市化水平從1978提高到17.90%,到2008年達到45.68%。從1978到2007年,中國城市總數從216增加到655,增加了兩倍多。人口城鎮化率從17.92%提高到44.94%,城鎮人口達到6.07億,呈現快速發展態勢。各級各類城市全面發展。其中,20萬人以下的小城市由改革開放之初的116個增加到286個,增加了近1.5倍,小城市人口由135438+00000人增加到37605438+00000人,增加了65438+20萬至50萬人口的中等城市由60個增加到232個,增長2.8倍,人口由1876.8萬增加到74101000,增長2.9倍;人口50萬到654.38+0萬的城市從27個增加到82個,增加了3倍多,人口從654.38+09947萬增加到5601.5萬,增加了654.38+0.8倍;1萬人以上的特大城市由13個增加到58個,增長了3.5倍,城市人口由2988.3萬人增加到148301萬人,增長了3.9倍,成為增長最快的城市。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水資源短缺和水汙染對環境和生態的危害以及水質短缺問題日益嚴重,這對城市水資源的利用和水環境的保護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城市規模的擴大和城市功能的完善,對水量、水質、水環境、水生態、水安全、水景觀和水文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對參與水管理的部門來說是壹個新的重大挑戰。
為此,水利部門提出,要統籌考慮經濟社會發展、水資源節約、水環境治理和水生態保護,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與水資源承載能力、水環境承載能力相協調,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環保部提出,把環境保護與促進發展方式轉變結合起來,把汙染減排與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環境治理和保障民生改善結合起來,著力解決危害人民健康、影響可持續發展的突出環境問題,充分發揮環境保護在優化經濟增長中的綜合作用。
但目前我國城市規劃仍由建設主管部門主導和編制,城市總體規劃與水資源規劃、環境保護規劃不協調。無論城市如何發展,水永遠是第壹位的。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水資源,城市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水,城市的園林綠化需要優良的水環境。
(壹)城市規劃應以水為基礎,視水量而定。
大多數城市都是依靠良好的水源發展起來的。城市是用水戶最集中、用水強度最大、供水保證率和水質要求最高、水資源供需矛盾最突出的區域。然而,在城市規劃和建設中,我們很少考慮資源的承載能力,未能衡量和衡量水的發展。因此,城市規劃應該以水為基礎,也就是說,城市的規模和發展必須由水來決定。同時,規劃中必須考慮節約用水和水資源再利用。壹方面,城市在為缺水而哭泣,另壹方面,城市裏有很多浪費水的現象。
由於城市規劃建設中沒有考慮水資源承受能力,華北地區水資源超采量已超過6543.8+0000億立方米,相當於兩條黃河的水量,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地下水漏鬥區。由於地下水的過度開采,中國約有60個城市和地區形成了大小不壹的地下水漏鬥。從東部的上海到西部的烏魯木齊,從北部的哈爾濱到南部的海口,幾乎所有的大中城市都有因過度開采地下水而導致的地下水位下降,尤其是在平原、盆地和河谷地區有軟沖積層分布的城市。比如蘇州50年來累計沈降60多米,沈降區幾乎覆蓋了整個蘇州市。
城市規劃要把水資源承載力作為指導思想之壹,改革和完善城市規劃程序,加強城市規劃與水資源規劃管理的協調。城市規劃應充分考慮城市水資源的統壹管理和可能采取的措施,並作為必要內容以壹定形式體現出來。在以往的工作中,水資源綜合規劃對城市總體規劃的約束較弱,而基於城市總體規劃的水資源綜合規劃強調其服務性,往往是壹種“需求型”規劃,城市發展的主觀性極大地影響了水資源配置的合理性。因此,城市總體規劃應以水資源為基礎。城市總體規劃是決定城市發展的主導規劃,水資源綜合規劃是決定城市發展的重要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規定,“制定和實施城鄉規劃,應當遵循城鄉統籌、合理布局、節約用地、集約發展、先規劃後建設的原則,改善生態環境,促進資源和能源的節約和綜合利用,保護耕地等自然資源和歷史文化遺產,保持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傳統風貌,防止汙染和其他公害,符合區域人口發展、國防建設和國防需要。《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規定,“與土地利用密切相關的流域綜合規劃、區域綜合規劃、專業規劃,應當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市總體規劃、環境保護規劃相協調,兼顧各地區、各行業的需要”。
例如,《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04 ~ 2020)》在規劃初期就特別強調了生態環境承載力和水資源條件對城市發展的約束。在論證北京市適宜人口規模時,重點考慮了水資源承載力條件下的人口規模。水務部門完成的《北京市水資源承載能力與建設適宜的生產生活方式研究》,為確定2020年北京市人口控制總規模提供了量化依據。同時,在規劃中增加了“資源和能源的節約、保護和利用”壹章,以及建設節水型社會的目標和城市建設以水量為主、總量控制、統籌配置的原則,特別是加強重點開發區域水資源配置的原則。
(B)城市規劃應以水、數量和質量為基礎。
穩定的供水及其數量是城市規劃的基礎,良好的水環境是城市的形象,是城市文明的象征,代表城市的品位,體現城市的特色。水環境是改善人居環境的基礎。作為水鄉城市,廣大市民的日常生活與水息息相關,枕河而居、擇水而居是水鄉市民的首選。因此,城市水環境發展規劃也是城市總體發展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城市人居環境規劃的重要方面。
水環境規劃建設要努力創造城市特色,打造城市新亮點,展現城市個性。應該體現生態性和親水性。山裏沒有清水,城裏沒有水,也沒有美景。人類天生親水。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普通大眾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對居住環境和生活質量有了更高的要求。人們向往自然。改善城市水生態環境,充分體現城市水環境的景觀功能,是改善市民生活環境和生活質量的壹個非常重要的方面,也是城市文明的重要標誌。因此,充分體現生態性和親水性已成為現代城市水環境建設的重點。
水環境建設必須整合多種功能。城市水環境的本質決定了其多功能性。城市水環境建設應最大限度地統籌城市水利、城建設施、環境保護、文化布局和旅遊發展。它除了具有防洪、蓄水、環保和城市建設的功能外,還應被賦予景觀、文化和提高城市品位的功能。
城市的規模和布局應當符合當地水土資源、環境容量和地質結構的自然承載能力,與當地經濟發展、就業空間、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供給能力相適應;環境保護要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治理,加強源頭汙染防治,堅決改變先汙染後治理、邊汙染邊治理的局面。近年來,由於許多城市的環境保護規劃沒有與城市規劃和城市建設同步實施,或者在許多城市的總體規劃中,對環境保護的論述往往只停留在對各種汙染點治理的描述上,從而造成城市環境受到壹定程度的破壞,環境汙染日益嚴重,導致城市環境建設未能進入良性發展的軌道。因此,隨著城市化戰略的實施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推進,人們對人居環境的要求日益提高,城市規劃中的環境保護尤其是水環境保護越來越受到各級政府的重視。
安徽省安慶市重點抓好水環境建設的“五化”,即文化、亮化、美化、凈化、綠化。其經驗和做法值得相關城市學習和借鑒。武漢素有“百湖之城”之稱,水資源豐富,堪稱“因水而生、因水而興、因水而榮”。他們將水資源視為關系到人民生活和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因素。他們從保障城市合理用水和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戰略高度出發,大力推進節約用水、水環境保護和濱水景觀建設。2009年3月,被命名為“國家節水型城市”。武漢的漢口江灘,通過防洪工程的加強和濱水景觀的建設,可以有效地防禦汛期洪水,為市民平日提供壹個休閑娛樂的好去處;這個曾經臟亂不堪、經常遭受洪水襲擊的地方,現在成了武漢最美的風景。從2002年開始,提出了六湖相連的構想,使水景觀與城市融為壹體,提高了城市的品質和景觀。從1973到1995,桂林用了20多年的時間才集中治理汙染。1996至2005年,重點開展城市湖泊生態修復;從2006年至今,全面生態修復建設已經開始。目前桂林城市湖泊河流生態修復互聯互通,未來的桂林將是“千峰立圍野,三江抱城。”在泰州市水系規劃中,鳳凰河的整治是泰州水文化和水景觀管理的縮影。通過綜合整治,鳳凰河不僅恢復了過去的壹條自然生態河流,還充分體現了它是壹條人文河流。
總之,中國的城市親水景觀還有很多,對於挖掘城市文化和水文化的內涵,提高城市整體品位,調整旅遊業發展布局,塑造國際化大都市形象,都具有積極而深遠的歷史意義。大中小城市要結合自身規模、自然條件、經濟能力、技術水平,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發揮水利、藝術、建築等行業工作者的智慧,精心設計建設城市水利工程,使其在不危及城市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前提下,達到既有水文化的底蘊。
(3)城市規劃應涉及並協調與水有關的部門。
水是城市的血液,是人們生活的基本需求,是城市經濟發展的基本保障,是城市的精神所在。對於城市來說,水不僅是生產生活的基本條件,也是生態建設、經濟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不可或缺的寶貴資源。充分利用寶貴的水資源,是提升城市品位、魅力、經濟、生活的必然選擇。
要實現人與水的和諧發展,壹個水友好的城市,壹個濱水的城市,需要各個部門的合作、溝通、協調。水資源應當統壹管理,水質水量相協調,水資源配置應當循序漸進。在這方面,黑龍江省的做法值得世界各國借鑒。
2009年,黑龍江省全面推進濱水城市規劃建設,因水興城,因城富民。哈爾濱在國內城市規劃建設中首次提出“以水設市”。對濱水城市的規劃建設提出四點要求,即:
壹要做好濱水城市水資源規劃。樹立生態觀念,註重環境保護;樹立文化理念,保護城市歷史文化遺產;樹立功能理念,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滿足城市的各種需求;樹立時尚理念,款式上註重特色,體現大氣、靈氣、精致;樹立經濟觀念,促進城市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
二要做好濱水城市水資源保護工作。要把城市濱水區規劃建設與實施國家河流汙染治理重點工程和黑龍江省“三供兩治”等重點民生工程結合起來,加快濱水區城市汙水、垃圾處理工程建設。要把防洪堤建設與濱水城市景觀建設結合起來,確保堤防安全。
第三,做好濱水城市的水資源開發。要註重文化、休閑、商貿、旅遊等功能的綜合利用;要大力推進濱水城市旅遊發展,加快五大連池、鏡泊湖、興凱湖等濱水旅遊區建設。
四要做好濱水城市水資源管理。加強全國城鄉規劃法的宣傳貫徹和執法監督檢查,理順管理體制,用好水資源。
總之,要充分認識到城市不能“越長越大”。在城市建設中,要跟風,貪大求全,搞“形象工程”,不惜人財兩空。城市的發展必須適度,努力實現城市建設與自然環境的平衡。自覺認識到調水不是萬能的,它只是解決水汙染和缺水問題的壹個途徑。任何城市的發展都會在壹定程度上受到資源和環境的制約。我們必須找到解決水問題的第三條道路,發展節水經濟,建設節水型社會。以水定城,以水定城。我們必須樹立“以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支撐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的目標,追求人水和諧發展的理念。實現城市與水的和諧發展,必須堅持經濟、社會、環境、生態的協調發展原則,資源利用的代際原則和區域間的協調發展原則;統籌考慮水資源的水質和水量保障、水資源總量的宏觀控制和用水定額的微觀管理、城市供水系統和生態系統的安全、城市規模的發展需求和水資源承載能力的約束。
參考
錢乙,張忠祥。城市可持續發展與水汙染防治對策。北京:建築工業出版社,1998。
[2]朱士林主編。城市發展與水資源。太原: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
[3]張彤。探索城市與水和諧發展之路。北京水務,2007(6)
[4]張獻鳳。專家建議,城市規劃要看水量。科技日報,2006-09-12
[5]蔣,,龍騰瑞。水資源承載力理論在城市規劃中的應用。城市規劃,2003(7)
[6]毛禮生,周達,周以河。水環境規劃在城市建設中的作用。西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3)
[7]杜·。專家表示,北京的水資源問題是壹場生態災難,調水無法持久。中國經濟時報,2010-06-10。
[8]周生賢。在全國環境保護會議上的講話。中國環境報,2010-02-01。
[9]水利部。中國水資源公報2008。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