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年,西方資本主義入侵進壹步深化,封建統治者賴以統治的農村自然經濟開始解體。同時伴隨著列強在華設廠和洋務運動的發展,中國出現了民族資本主義。
面臨國內外的雙重壓力,清朝統治之下的各階級開始了反抗和探索,農民階級發起了太平天國運動和義和團運動,嚴重打擊了清王朝和西方列強的勢力。
同時,晚清時期的文化可發生了轉變,開始沖破封建主義的束縛,向西方學習的壹步步探索。
清朝在抵抗外侮與內憂的同時,也壹直處於改革派與守舊派拉鋸的局面。在列強入侵的同時西方科學與文化亦引入中國,讓清朝發起壹連串的改革與革命,如洋務運動,促使中國文化的成長與革新。
甲午戰爭的失敗使改革的努力受到沈重打擊,並使列強瓜分中國。而維新運動隨守舊派的抵制而告終。
在義和團排外失敗、引來八國聯軍後,清廷也推動清末新政,雖取得壹些成效,但部分內容讓許多知識分子失望,轉而支持革命,近300年江山氣數殆盡。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發,革命風暴席卷全國,清朝統治迅速崩潰,次年2月12日宣統帝溥儀被迫頒布退位詔書,結束了清政府自1644年入關以來268年的統治。
擴展資料:
清朝末年的重大事件:
1、中日甲午戰爭
甲午戰爭(又稱中日甲午戰爭、第壹次中日戰爭、清日戰爭、清日甲午戰爭;日稱日清戰爭),是中國晚清年間發生中國和日本之間的、為爭奪朝鮮半島控制權而爆發的壹場戰爭。
由於發生年為1894年即清光緒二十年,幹支為甲午,中國史稱“甲午戰爭”。甲午戰爭歷時9個月,分為陸戰和海戰兩個戰場,日軍攻下朝鮮的平壤,在黃海海戰中大敗北洋水師,之後又攻下中國的旅順、威海,並於1894年11月22日在旅順進行大規模屠殺,血洗全城。
戰後雙方於戰後簽訂《馬關條約》,規定中方向日方割地賠款,中國清政府因此背負沈重外債,國力日趨衰退,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而日本因獲得巨額戰爭賠款,國力軍力迅速強盛,並逐漸走上軍國主義對外擴張之路。
2、武昌起義
武昌起義,又稱辛亥首義、武漢首義,是指1911年10月10日(農歷辛亥年八月十九)在湖北武昌發生的壹場旨在推翻清朝統治的兵變,也是辛亥革命的開端。?
黃花崗起義失敗後,以文學社和***進會為主的革命黨人決定把目標轉向長江流域,準備在以武漢為中心的兩湖地區發動壹次新的武裝起義。
通過革命黨人的努力,終於在1911年(清宣統三年)10月10日成功地發動了具有劃時代意義武昌起義。
起義的勝利,逐步使清朝走向滅亡,並建立起亞洲第壹個民主***和國——中華民國,是亞洲和中國走向民主***和的開端,在中國歷史中具有裏程碑意義。
百度百科——中日甲午戰爭
百度百科——武昌起義
百度百科——晚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