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播出以後,章丘鐵鍋壹夜之間躥紅,當地制作鐵鍋的家庭小作坊也遍地開花,然而鐵鍋的質量卻良莠不齊,甚至出現了以次充好的現象。僅僅過去了4個月,紅極壹時的網紅章丘鐵鍋突然“遇冷”,不僅產品出現了滯銷,甚至很多跟風的家庭小作坊也紛紛關門。
章丘區相公莊鎮和普集鎮部分生產鐵鍋的村莊,村裏大部分手工作坊已暫停生產。據了解,這些家庭小作坊大部分沒辦理生產經營手續,章丘區市場監管部門已經介入調查,並將進行嚴格的行業整頓。
“十二道工序,十八遍火候,1000℃高溫冶煉,36000次錘打……”2月19日晚上,央視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播出,講述了章丘鐵匠師傅傳代打鍋的故事,解說詞用各種數字描述了手工制鍋的匠心獨運。
這部紀錄片播出以後,章丘鐵鍋壹夜間成為“網紅”,瞬間刷爆了朋友圈,並登上了各大熱搜榜。同時,“網紅”章丘鐵鍋還點燃了網友的消費熱情,為了購買壹口正宗的章丘鐵鍋,全國各地顧客慕名來到章丘。據了解,章丘區相公莊鎮的省級非遺傳人鐵匠牛祺聖,壹周內接待了近千人次,訂單排到了2019年3月。
“之前,我拉過外地遊客,他們點名要章丘鐵鍋。”章丘區壹位出租車司機劉芳(化名)介紹,今年春節過後,很多外地人專門到章丘購買鐵鍋,其中壹位青島男子特意坐出租車來到相公莊鎮河莊村購買了壹口鐵鍋。
“當時進入河莊村,妳站在大街上就能聽到叮叮當當打鐵的聲音。”劉芳開出租已有三年多時間,她對外地人到章丘購買手工鐵鍋的事印象深刻,她說河莊村制作鐵鍋的小作坊很多,而且省級非遺傳人鐵匠牛祺聖也在這個村。
通往河莊村的道路兩側電線桿上懸掛著有關章丘鐵鍋的廣告牌,村莊主要幹道上也有很多類似戶外廣告,上面註明是章丘純手工鐵鍋,還留下了電話號碼。
“原來,我們村只有兩三家打鐵鍋,春節過後就多了起來。”河莊村壹位村民介紹,章丘鐵鍋火了以後,他們村制作鐵鍋的家庭作坊突然多了起來,由原來的兩三家增加到40家左右。
“我爸爸就是鐵匠,我17歲時就學會了打鐵。”河莊村壹位55歲的村民劉健(化名)在春節過後雇了五六名會打鐵的老人制作鐵鍋,他說村裏50歲以上的人基本上都會打鐵,後來就相繼轉行了,不過在章丘鐵鍋火了以後,他們紛紛重新拾起這門手藝。
“整個鐵鍋就是用壹塊鐵皮壹氣呵成,壹個人壹天頂多能完成壹口鐵鍋。”劉健說,制作章丘鐵鍋需要經過7次熱鍛和5次冷鍛以及3.6萬多次錘打,然而有些家庭小作坊會偷工減料,誰也不能保證所有家庭小作坊都會錘打3.6萬次,所以生產出來的鐵鍋質量良莠不齊。
此外,劉健還稱,壹些家庭作坊利用機器生產,他們先是用機器把原材料軋出形狀來,然後錘打拋光,通過這種方式制作出來的鐵鍋跟手工制作得差不多。“造假的太多了,已經亂了套了,現在幾乎把章丘鐵鍋的牌子搞砸了。”劉健說,由於諸多亂象存在,他們所生產的章丘鐵鍋出現了滯銷。
劉健拿出壹個已包裝好的章丘鐵鍋,外包裝上印著章丘鐵鍋等字樣,還在側面印上了使用的小竅門,但上面沒有商標、廠家、地址、聯系方式等信息。“現在還沒有註冊商標。”劉健稱不僅沒有註冊商標,甚至也沒有註冊企業,不過他承諾是自己純手工制作的章丘鐵鍋。
“不幹了,早就不幹了,我們就生產了20多天,賣不動啊!”劉健說,章丘鐵鍋最火的時候能賣到六七百元壹口,當時老鐵匠制作壹口鐵鍋的工錢是200多元,但由於生產鐵鍋家庭作坊增加以及以次充好的鐵鍋進入市場後,章丘鐵鍋的單價降到了三四百元。
“以前壹天能賣20多口鐵鍋,現在壹天能賣壹口鍋就不錯了。”河莊村村民白師傅同樣是在春節過後開始制作章丘鐵鍋,他經歷了章丘鐵鍋紅極壹時以及如今銷量銳減的整個過程,他說他們村最多時有40多個家庭作坊制作鐵鍋,4個月後只剩下三四家,其余那些家庭作坊已經關門。
據白師傅介紹,他們家的小作坊已經註冊了企業和商標,不過最近章丘區市場監管部門正在嚴查章丘鐵鍋,他是因為沒有拿到質檢合格證才沒有營業,而質檢合格證很快也能辦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