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7月23日舉行的國務院新聞發布會上,工信部副部長辛國斌表示,《新能源 汽車 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目前已經上報國務院,換電將成為下壹個規劃期的新消費熱點。“充電與換電都是電動 汽車 的能源補充方式,各有優勢也各有適用領域和消費群體。工信部鼓勵企業 探索 ‘車電分離’模式應用,滿足不同市場需要。”
新能源 汽車 行業給出了未來明確的發展方向,不難想象,昔日投資者壹窩蜂做電動車的熱火景象將得到復制,不過這次大家跟風做的將是換電車型與換電站。
都說“站在風口上,豬都能上天”,新能源車企站上“換電”這個新發展風口,就能成功飛起來嗎?
為什麽政府部門對“車電分離”模式如此重視?這要從電動車的發展瓶頸說起。
我國新能源 汽車 在壹系列政策利好的扶持下蓬勃發展了十年,不僅讓我國新能源 汽車 市場規模站上了世界第壹的高度,也讓妨礙電動車推廣普及的阻力得以呈現,這其中,包括續航裏程和充電時間。
續航裏程方面,多年來,經過動力電池生產企業和主機廠的不懈努力,目前純電動車的續航裏程最高突破700公裏,工況續航超過500公裏的電動車也有很多產品可選,比如蔚來、小鵬、廣汽新能源、比亞迪,等等,與傳統燃油車的續航裏程進壹步拉近。
但充電時間,壹直是純電動車的壹項短板。
電動車有快速充電和慢速充電兩種模式,慢充狀態下,壹輛電動車充滿電壹般需要8-10小時,而快充狀態下,大部分電動車可以在壹個小時內充滿80%的電量,個別電動車能將這個時間縮短至40分鐘。盡管如此,與傳統燃油車5分鐘即加滿油的時間相比,電動車的充電時間仍然顯得漫長,在節奏快、分秒必爭的大都市,車主未必有這麽多閑暇時間為電動車充電。
這個時候,“車電分離”的“換電”模式是個很好的解決辦法。
所謂“車電分離”,即將電動車和電池拆分,車主可以通過電池租用方案、購買換電套餐等方式擁有和使用車輛。當電動車的電量不足時,車主無需到充電樁花大量時間為車子充電,只需到換電站更換壹塊電量滿格的電池即可繼續使用車輛。
對於消費者而言,“換電”模式不僅可以減少部分購車成本(動力電池),還不必擔心電池損耗、質保等問題,更無須擔心充電過程中發生起火自燃事故,因為到目前為止,沒有壹例換電車輛發生安全事故。
於是2020年,換電站作為新基建的重要組成部分,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新能源 汽車 補貼也對換電模式給予政策鼓勵。
辛國斌表示,工信部將會同相關部門大力推進新能源 汽車 充換電基礎設施建設,完善相關技術標準和管理政策,鼓勵企業根據適用場景研發換電模式車型,支持北京、海南等地方開展試點推廣,推動新能源 汽車 產業高質量發展。
每壹個產業新風口的形成,都不是突然出現,而是早有端倪,“換電”模式也是。
2019年6月初,國家發改委發文鼓勵企業推廣新能源 汽車 電池租賃等車電分離消費方式。2019年底,辛國斌在“新能源 汽車 換電模式研究座談會”上強調,充電與換電兩者模式不是對立的關系,各有優勢和特點,應鼓勵包括充電、換電在內的各種新能源 汽車 電能補給模式***同發展,不斷提升新能源 汽車 的使用便利性。
嗅覺敏銳的車企,早已開始 探索 “換電”模式,包括推出換電模式的電動車,以及建設換電站。
最成功的是蔚來 汽車 。作為國內造車新勢力中唯壹采用換電技術的新興企業,蔚來壹直在布局“車電分離”業務,目前已在全國範圍內建設137座換電站,覆蓋61座城市。不過,蔚來在推進“換電”模式的過程中也遇到了阻礙,比如電池產權歸屬以及標準不統壹。為此,蔚來計劃在8月份成立壹家獨立的電池資產管理公司,以推動車電業務分離。
傳統車企中動作最快的是北汽新能源。
官方信息顯示,北汽新能源2016年就啟動了換電站的建設運營,截至今年4月,已在全國建成換電站200余座,覆蓋北京、廈門、廣州、昆明、海口等15個城市。據稱,換電站網絡布局是北汽新能源的壹個重要戰略布局,未來北汽新能源將以北京、廈門、海南為重點推廣並建設區域,打造可供全國示範參考的能源管理與服務、動力電池梯次利用的“樣板間”。壹個月前,北汽還通過海南項目,在出租車領域首次實現“車電分離”的商業模式。
此外,吉利、上汽、長城也在 探索 推出換電車型,並著手布局這個領域。吉利2016年就成立了名為易易換電的全資子公司,並於近日註冊了“易易換電”商標,首款換電車型有望在曹操出行率先落地。
作為動力電池企業老大的寧德時代,也在 探索 車電分離模式,不僅和科士達成立儲能業務公司,研發儲能與充電壹體化的產品,還與國網節能公司成立新疆國網時代儲能發展有限公司,與百城新能源合資成立上海快蔔新能源 科技 有限公司, 探索 電網調峰和充電智能微網與儲充壹體化網絡,為入局車電分離業務運營做準備。今年7月17日,寧德時代更與北汽新能源簽署車電分離項目合約,正式進軍換電運營領域。
“車電分離”真的那麽香嗎?這個風口難道就沒有風險嗎?
當然不是。事實上,采用車電分離的銷售模式後,車企承擔的風險反而更大了。
首先,車企要承擔電池成本,廢舊電池回收需要自負虧損。純電動車成本最高的是動力電池,大約占整車價格的40%,“車電分離”後,車歸車,電歸電,消費者只需要出電動車的成本,電池的成本改由車企承擔,電池的效能衰減問題也被轉嫁到了車企身上。
其次是換電站等基建成本投入過高,前期投入大,回報周期長。
換電站需要準備的電池按照每千瓦時1500元來算,60千瓦時的動力電池需要9萬元,壹個換電站常備8塊電池,那麽光電池的費用就是72萬元,這還不包括充電設備、場地租金、人工費和電費。
據悉,北汽新能源壹座換電站的建設成本約為300萬元,這連不包括電池的成本,由於目前換電車數量少,運力不足,導致其換電站回本難。
另外,電池缺乏統壹標準、性能有差異,以及換電標準無法統壹等問題,也是困擾車企的壹個煩惱。
也就是說,“車電分離”的銷售方式就像壹朵帶刺的玫瑰,聞著香,但要觸碰,卻有被刺的風險。
這些風險,該如何規避呢?蔚來推動車電業務分離,成立壹家獨立的電池資產管理公司的做法,給出了壹個思路。
據媒體報道,這家電池資產管理公司將推出BaaS(Battery as a Service,電池即服務)產品,目前正在尋求融資,引入大型能源基金的投資,動力電池巨頭寧德時代已明確表達投資意向。蔚來之所以怎麽做,就是為了將整車和電池資產的歸屬權進行剝離,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車電分離,引入投資降低自身承擔的成本壓力和投資風險,同時還可以更靈活地利用這部分資源。
動力電池巨頭寧德時代的加入,在技術上對蔚來提供支持,尤其是在電池梯次利用、回收上給予技術支持,無疑能更好地推動蔚來的車電分離業務。也就是說,這壹步棋,既解決重資產的資金壓力,又引入技術支持,自己還能以運營商的身份向其他車企開通換電平臺、提供換電服務,可謂壹舉多得。
這個案例告訴我們,車電分離的銷售模式在實現商業閉環的邏輯之前,車企若能與動力電池結盟,再引入資本支持,無疑是相對理想的狀態。
“換電”這個風口值得押註,但沒必要所有風險都由自己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