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女,1957,陜西省鹹陽市人,食品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大連工業大學食品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院長,國家海洋食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
1978朱考入大連輕工業學院食品工程系,制糖工程專業;1982大學畢業後留校任教,歷任教研室主任、副教授、教授;1997擔任生物與食品工程學院副院長;2004年獲日本岡山大學博士學位;2007年任大連工業大學生物與食品工程學院院長;2008年獲得何梁何利基金科技創新獎;2010任大連工業大學食品學院院長;2012,帶領團隊組建國家海洋食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013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朱長期致力於水產品和農產品深加工的基礎理論和應用研究,在海洋食品深加工技術方面取得了壹系列創新成果。
中文名:朱
國籍:中國。
出生地:陜西省鹹陽市
出生日期:1957年3月23日
職業:教學科研工作者
研究生院:岡山大學
主要成果:2013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代表作:海產品加工理論與技術研究,水產品加工技術。
產地:江蘇省宜興市
人物體驗
65438年3月至0957年3月,朱出生在陜西省楊淩區的壹個知識分子家庭。由於父親在楊淩農業技術學院工作,她十幾歲時就對農業科學實驗產生了興趣。高中畢業後,我以知青身份下鄉種田。
1978年3月考入大連輕工業學院制糖工程系,3月加入中國* * *產黨。
1982 1月,大學畢業後留校任教,先後任主任、副教授(1993年6月-1997年8月-)和教授(1997年8月-)。1997年8月任生物與食品工程學院副院長(-2007年3月)。
2001年9月赴日留學,進入岡山大學農學部攻讀生物資源科學博士學位。2004年3月博士畢業。
2007年3月任大連工業大學生物與食品工程學院院長(至2010)。2010年3月任大連工業大學食品學院院長。
2012,朱帶領團隊成立“國家海洋食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對我國海洋食品產業發展中的關鍵和* * *技術問題進行研究。
2013 12當選為中國工程院環境與紡織工程系院士。
2016年7月4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食品加工技術研究所朱院士工作站正式成立,揭牌儀式在木蘭縣舉行。6月8日,10,天津市寬達水產食品有限公司朱院士專家工作站在東麗區成立。
2017年3月28日,簽約暨揭牌儀式在西北大學朱院士工作室舉行。9月19日與廣西百色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簽約,雙方在百色高新技術開發區共建院士工作站。2月27日,65438+,海南熱帶海洋學院生命科學與生態學院朱院士工作站揭牌。
2065438+2008年5月被聘為中南林業科技大學雙聘院士。
主要成就
科研成果
_朱長期致力於水產品及農產品深加工基礎理論和應用研究,主持國家973計劃、十壹五、863計劃、十三五、重大國際合作項目、國家農業轉移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前期研究項目30余項。它解決了食品加工領域的許多技術難題,創造了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海洋食品深加工技術取得壹系列創新成果。
上世紀80年代,朱的科研從制作飲料開始,研制出的“桔子懸浮果飲生產技術”引發了飲料行業的壹場技術變革。“多肽營養豆漿”被科技部列為重點推廣項目,2000年被國家指定為中小學生豆漿。
從65438年到0994年,朱把海參作為科研的重點對象,通過走訪企業、到作坊、到城市鄉村,最終解決了海參加工中的瓶頸問題,從理論上揭示了海參自溶的本質。2006年,“海參自溶酶技術及其應用”項目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其技術開發的“海參肽”和“速溶海參”已成為大連市標誌性產品。
從2006年開始,朱課題組將對海參的自溶機理進行更深入的研究,從細胞和分子生物學的層面分析海參的自溶機理,從而改進海參的品種和養殖技術。
2011年6月,“貝類深加工關鍵技術及產業化研究”項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本項目是以朱為首的科研團隊對貝類深加工關鍵技術的系統研究,建立了貝類熱加工食品的質構控制、低溫真空滲透調味、分級殺菌等新技術,使貝類食品具有色澤、彈性和品質。除了貝類熱加工食品,對貝類多糖也進行了研究,在貝類活性多糖的提取、分離純化、結構分析和生物活性評價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截至2015年底,成果已在遼寧、山東、吉林、內蒙古、新疆、西藏、四川、湖北等省實現產業化,培育了多項國家和省級馳名商標和品牌,創造直接經濟效益30多億元,間接經濟效益50多億元。
截止2012年底,朱作為項目負責人,先後主持國家“973”、國家“863”、國家“十壹五”、科技部重大國際合作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點推進計劃項目、省市重點科研項目等20余項,校企合作項目40余項,創造產值近8億元,實現經濟效益上億元。作為第壹完成人,朱獲得了包括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在內的20多項科技獎勵。
承擔這項工程
科研成果獎
截止到2011,朱主編和參編圖書、教材10冊,在國際、國內學術會議和期刊上發表論文60余篇。作為第壹發明人,申請發明專利52項,其中國際發明專利3項,中國發明專利49項,授權30項。
出書
授權專利
人員培訓
朱將科研優勢轉化為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以項目為牽引、以科研團隊為紐帶的特色教學方式,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向學生傳授科學知識和方法,將科學精神的培養深度融入言傳身教的育人過程,以科研促教學,以壹絲不茍的敬業精神精心培養了壹大批食品科技領域的科研人才和企業技術骨幹。
朱以項目帶動團隊建設,集技術攻關、成果轉化、團隊建設於壹體。她根據團隊每個成員的特點,確定不同的方向,分別給予指導,保證每個人都能在完成項目的過程中得到鍛煉和成長。同時在團隊內部建立了資金管理、獎勵、例會交流等機制,讓整個團隊高效運轉,團結壹致。朱也因為教學成績獲得了遼寧省優秀教師,2014被評為全國教書育人模範。
榮譽表彰
社會公益服務
性格評估
朱通過核心技術的自主創新,改變了中國食品企業核心技術和關鍵設備依賴國外的現狀,提高了中國食品工業的水平,使其逐步擺脫落後,實現世界領先。(大連工業大學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