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商標轉讓 - 福州脫胎漆器漆畫技法的歷史追溯

福州脫胎漆器漆畫技法的歷史追溯

福州脫胎漆器作品早期多為佛像和神話傳說中的人物,後逐漸發展為自然造型和仿生造型,使作品更加豐富多彩,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說到福州脫胎漆器的發展史,人們總會把它與沈少安的名字聯系在壹起。福州工藝美術界至今以沈少安為脫胎漆器的正宗代表。福州脫胎漆器的創始人是清代後關縣(今福州)的漆匠沈紹安(1767 -1835)。

沈少安的老店開在福州楊橋路雙橋橋附近,從事油漆加工,賣油漆筷子、油漆碗、神神的木牌等小商品。當時福州是八閩首府,手工業比較發達。漆器業雖然在各類手工業中首屈壹指,但競爭激烈,生意不好做。再說福州在南宋就開始有漆器了,在清初也經歷了幾百年的歷史。過時的技術影響了漆器行業的進壹步發展。由於店裏生意清淡,沈少安時不時會去官廈或寺廟做畫工。有壹次他在壹座古廟裏幹活時,發現廟門口的匾木已經爛了,但漆灰色夏布鑲框的底坯卻完好無損。細心的沈少安受此啟發。回國後,他給老牌匾做模型,先用粘土把模型塑造好,然後在模型外面裱上夏布,塗上藍色顏料,等顏料幹了以後把土模型脫下來,再塗上顏料,上色。經過反復實驗和改進,終於制成了最早的脫胎漆器。

沈紹安開創了中國漆文化的新面貌,在當時影響很大。沈紹安進貢朝廷的脫胎菊花花瓣形粉條蓋碗,高10 cm,直徑10.8 cm,壁薄如紙,厚度不足壹毫米。乾隆皇帝看到這個,非常高興。他在蓋和碗中親筆題寫了壹首隸書詩:制菊花式,柄比菊花輕。啜茶陶句,露其英。乾隆皇帝的詩詞生動地描述了沈少安脫胎漆器的特點,可見沈少安脫胎漆器在當時的巨大影響。這件漆器現在在故宮博物院。

由於沈紹安首創脫胎漆器,其技藝代代相傳,所以在福州也被稱為沈氏脫胎漆器。1920年,沈少安第五代傳人沈和將泥金、泥銀等轉入漆料,在原有紅、黑、朱、紫等繪畫技法的基礎上,新發展出金銀、天藍、蘋果綠、古銅等色彩,使漆器的表現方式和手段發生了徹底的變化,使之成為。從65438年到0898年,沈和姚挑選脫胎漆器作品參加巴黎國際博覽會並獲金獎。從此,福州脫胎漆器在國際工藝美術界嶄露頭角。接著,沈、姚、沈、沈有蘭等沈氏脫胎漆器產品被選送意大利、美國、柏林、倫敦等地展覽,並獲得各種獎牌,大大提高了知名度。

1905年,清廷授予沈少安第五代孫沈少安四等商勛、五等禮帽。在1910,沈和晉升為壹級業務榮譽和四級大禮帽。1949後,沈氏藍記漆器店轉型為脫胎漆器公司。著名漆藝家李誌清、高秀全在設計和繪畫藝術上取得新的突破,其作品獲全國漆器造型設計壹等獎,並作為人民大會堂福建廳、臺灣省廳的主要裝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