棧橋是青島的象征,是青島人的驕傲。
它位於青島灣,全長440米,寬8米。20世紀30年代棧橋曾被譽為青島市內十景之首、青島二十四景之壹,不少文人墨客都曾寫下贊美它的詩詞,國內外的重要賓客、知名人士來青島觀光時,都要登臨棧橋,欣賞海濱風光。
馳名中外的青島啤酒商標便是以棧橋為圖案設計而成的。[棧橋概況]棧橋有著壹百多年的歷史,她既目睹了青島的屈辱歲月,也見證了青島的建設與發展。
1891年清政府下詔書在青島(時稱膠澳)建置。1892年清政府派登州總兵章高元帶四營官兵駐紮青島,為便於部隊軍需物資的運輸,建了兩座碼頭,其中壹座就是現今的棧橋,長200米,寬10米。
該碼頭原稱謂很多,有海軍棧橋、前海棧橋、南海棧橋、李鴻章棧橋、大碼頭等。另壹座位於總兵衙門前方的“衙門橋”長100米,寬6米,亦稱“蝸牛橋”。
這兩座碼頭都是中國工程師自己設計的,是青島最早的碼頭。棧橋是當時惟壹的壹條海上“軍火供給線”,也就是說,誰控制了棧橋,誰就控制了膠州灣。
1897年,德軍以演習為名,從棧橋所在的青島灣登陸,武力占領了青島,棧橋成為德軍侵占青島的見證。德帝國主義侵占青島後,於1901年5月將原橋北端改為石基,水泥鋪面,在南端鋼制橋架上鋪設木板,並建輕便鐵軌,將橋身延長到350米,仍為軍用碼頭。
1904年大港第壹碼頭建成後,棧橋逐漸失去它作為碼頭的歷史使命,開始向遊人開放。第壹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從嶗山仰口登陸占領青島後,仍然在這座橋上舉行閱兵式,以此證明其對青島享有“充分主權”。
1922年,青島被中國北洋政府收回後,中國水兵在此閱兵。1931年,南京國民政府出巨資由德國信利洋行承包重建,橋身加長到440米。
橋南端增建了箭頭型的防浪堤, 並在防浪堤上修建了具有民族風格的回瀾閣。整個工程至1933年4月竣工。
棧橋從此成為青島第壹景。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多次撥款對棧橋進行維修,1985年青島市又對棧橋進行了大規模的全面整修,兩側圍以鐵索護欄,12對歐式橋燈相峙而立,外鋪花崗巖石臺階。
1998年底至1999年6月,市政府再次撥款對棧橋進行了大規模整修,此次維修既達到防風浪、防腐蝕,保持原有的風韻的要求,又與兩側護岸設施相匹配,增加了美觀效果,使整個橋體煥發了青春。2001年包括棧橋在內的海濱風景區,被國家旅遊局評為首批AAAA級風景區。
各位團友,我們現在站在棧橋橋頭,前面這片水域被稱為青島灣。遠處看,棧橋像壹條彩虹橫臥在大海之中,盡頭的“回瀾閣”仿佛飄浮在大海之上,有“長虹遠引”、“飛閣回瀾”之美稱。
要領略棧橋的魅力,最好是沿著這條通往海中的橋走進去。走進去,仿佛將自己置身於大海環繞之中,可充分感受海的氣息,體驗海的浩渺,增強對大海的立體感受。
碧波拍打著橋面,白雲漂浮在藍天,海鷗在海天間飛翔,遊船在海浪中穿梭,這種美妙的感受,您能只能在此時此地才能充分體味。大家在行進中可以看到岸邊綠樹掩映、樓臺輝映的美景,那又是壹幅充滿浪漫歐陸風情的城市畫卷,正如康有為先生所描寫的:“碧海藍天,紅瓦綠樹”,梁實秋的“觀壯闊波瀾,當大王之雄風”。
[回瀾閣]各位團友,現在我們來到了回瀾閣,“回瀾閣”匾額上的3個字最初是由原青島市市長沈鴻烈題寫的,這個匾額在日本第二次占領青島期間被掠往日本,放在日本東京陸軍博物館內展出,以顯示其侵華戰爭的“功績”。現在“回瀾閣”三字為著名書法家舒同所寫。
此閣為二層八角涼亭,亭子由彩色琉璃瓦覆蓋,24根紅漆柱子支撐,閣心有螺旋形樓梯,樓上四周為玻璃窗,有“壹窗壹景,壹景壹畫”之說。我們可以憑窗眺望,全方位地看到美麗的青島灣和周圍的各個景點以及著名建築。
[棧橋周邊景點]與棧橋在壹條南北直線上的這條路是中山路,它是青島市壹條老商業街,有著100多年的歷史。德國占領青島後,為了在後海修建深水碼頭,於1899年開辟了壹條南北連接的道路,這便是中山路的雛形。
德縣路以南是德國人居住區,命名為“斐叠裏街”,德縣路以北是中國人居住區,稱為大馬路,1922年,兩條路合並在壹起,命名為山東路。1929年,為紀念孫中山先生,又改名為中山路。
中山路全長1300多米,63座建築,160多家商場,同時它還是國家確定的全國100個文明示範點之壹。目前中山路也是老市區最繁華的地方之壹。
這樣看來,棧橋成了大海與街市的過渡。它將大海和陸地緊密地連接在壹起。
中山路上那座最高的建築是“百盛商廈”。1998年9月開業。
它是國務院批準的首批全國18家合資零售企業之壹,由青島第壹百貨公司與馬來西亞的金獅集團合資興建,總投資7.8億元人民幣,地下5層,地上49層,建築面積12萬平方米,商場面積5萬平方米。在當時被稱為齊魯商業第壹樓。
2. 關於青島棧橋的歷史資料和小故事歷史資料:青島的棧橋歷史悠久,至今已有百年歷史,可以說青島的百年興衰榮辱、歷史變遷盡收她的眼底。
她目睹了青島建築的發展,早在壹百年前的清政府統治時期,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在山東巡撫張曜的陪同下來當時的膠澳視察,回京後果斷向清廷提議應在青島口壹帶設防。同年6月14日,內閣明發上諭:“擬在膠州、煙臺各海口添築炮臺,著照所請。”
同時要求登州鎮總兵衙門由登州(今蓬萊)移居青島口。隨後登州鎮總兵章高元在青島口建總兵衙門,是為青島建置的由來。
青島棧橋始建於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1892年清政府派登州總兵章高元帶四營官兵駐紮青島,為便於部隊軍需物資的運輸,建了兩座碼頭,其中有壹個便是棧橋了。以前有叫它大碼頭的還有叫南海棧橋的,當時對它有很多的稱謂。
不過這個棧橋在當時作用特別重要,起到了壹個樞紐和中樞的作用,如果誰能控制到棧橋,誰就等同於控制了整個膠州灣了。當時德國就是以軍士演練為由,先是控制棧橋,後占領了青島。
棧橋便是德國入侵的最好見證。德國控制青島後,將棧橋進壹步改造,還是用於軍用。
後來又壹更大的碼頭建成後,棧橋主要作用便不只是碼頭了,並開始對遊人開放。後來日本占領青島後也是在這個橋上閱兵來證明存在。
後來青島被北洋政府收回時,中國的水兵也在這裏閱兵。後來南京國民政府出資歷時兩年多又將棧橋重建,重建後的棧橋便成為青島第壹景延續至今。
後來新中國成立了,政府也多次出資來維修棧橋。八十年代政府再壹次出資維護,將橋上設了鐵索護欄還加裝了橋燈。
九十年代又進行了大的修護,保持原有風格不變的基礎上,又加了護岸措施,建築更顯美觀。經過數次重修和改建,現橋身長401.45米,其中引橋長236.1米,孔橋149.7米。
回瀾閣處三角形橋頭長15.65米。棧橋南端的雙層飛檐八角亭閣——“回瀾閣”,閣頂復以黃色琉璃瓦,周圍有24根圓形亭柱,閣占地151平方米,總建築面340平方米,閣內為兩層圓環形亭堂,中央有34級螺旋式階梯,登樓遠眺,前海景色盡收眼底,即為青島十景之壹“飛閣回瀾”。
青島棧橋的故事:話說,登州總兵章高元率兵駐紮青島期間,每天早上有壹個愛好,帶著侍從在海邊觀海景聽濤聲,興致高時還會駕起小船到水深的地方釣魚。壹天,章高元在深水處釣魚,突然壹陣大浪襲來,小船頓時翻了個底朝天,章高元和侍從都翻進了水中,幸好岸上士兵營救及時。
當天晚上,章高元做了壹個夢,夢見他在海中釣魚時,船頭有紅光在閃,36對身穿紅衣綠裙的俊俏仙女面對面排成兩行,從深水中壹直排到了海邊礁石旁。接著,三十六對仙女的手臂壹齊平伸出來握在壹起,托著壹匹又寬又長的綠綢子,搭起壹道綢橋。
壹個身穿綠衣的仙童壹手扶著他的壹只胳膊,壹手擎著壹把金光閃閃的陽傘,把他接到綢橋上,壹步三顛地扶他上岸。章高元醒來後,立刻叫部下把畫師請來,並把所夢的景象添油加醋說出來,讓畫師畫壹張海橋圖。
畫師聽罷,用了不到半天的工夫將海橋圖畫好,他把36對壹字排開的兩行仙女改成36對排列成兩行的圓木橋樁,把綠色的寬長綢子改為塗上綠漆的橋板,把36對仙女的脖頸和頭改為36對圓圓頂、齊腰高、塗紅漆的欄桿。章高元看了海橋圖之後,十分滿意,立刻命人在海邊日夜加班修起橋來。
擴展資料:
此閣為二層八角涼亭,亭子由彩色琉璃瓦覆蓋。24根紅漆柱子支撐,閣心有螺旋形樓梯,樓上四周為玻璃窗,有“壹窗壹景,壹景壹畫”之說。
我們可以憑窗眺望,全方位地看到美麗的青島灣和周圍的各個景點以及著名建築。棧橋橋長由350M增長至約440M,橋面全部以水泥鋪面,橋身增加排水系統。
延伸部分增加兩排間隔約2M直徑約20CM的鑄鐵氣孔,每逢大潮,海水拍擊橋墩的浪花可由氣孔直上橋面。橋的南側盡頭增建半圓形擋浪堤,堤內建中國傳統樣式的兩層飛檐八角亭壹座,名"回瀾閣"閣頂覆蘭色琉璃瓦,周圍設24根圓形立柱。
閣內為圓形廳堂,中間有34級臺階盤旋而上。登二層,向北可觀青島街市的紅瓦綠樹,向南可望膠州海灣的碧海藍天,1936年,由市會同專家市民***同評選的“青島十景”中,以棧橋為主景的“飛閣回瀾”成為其中的第壹景。
自回瀾閣建成至今,青島棧橋雖也經厲過多次維修,但其風貌基本未改。“煙水蒼茫月色迷,漁舟晚泊棧橋西,乘涼每至黃昏後,人倚欄桿水拍堤”,這首刊載於1933年“青島指南”中的詩句正是青島棧橋的真實寫照。
青島棧橋由壹個初衷為清軍出於軍事用途而建造的軍事設施,轉變成為了具有標誌性的青島勝景。 這座連接著陸與海的“橋”,伴隨著島城百余載歲月滄桑,更連接著這座城市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搜狗百科-青島棧橋。
3. 青島棧橋導遊詞棧橋是青島的象征。
遊人漫步於棧橋海濱,可見青島新月型的城市輪廓,棧橋似長虹臥波,回瀾閣熠熠生輝。所謂“長虹遠引”、“飛閣回瀾”即出於此。
遠處,小青島上白色的燈塔亭亭玉立。東側和北側,紅瓦綠樹交相輝映,各式建築參差錯落的分布在海岬坡地之上。
西側,現代化的高樓大廈緊靠海岸拔地而起,壯麗恢宏。沿岸的防波堤由花崗巖壘砌,高出水面10余米。
漲潮時,驚濤拍岸,激起簇簇雪白浪花,引來無數遊人觀看;潮退後,赭色巖礁和金色沙灘露出水面,海灘上滿是趕海拾貝的遊人。每逢風平浪靜之時,成千上萬只海鷗自由地翺翔,使美麗的青島灣充滿了勃勃生機。
漫步棧橋之上,可盡收青島灣的如畫美景,簇簇雪白浪花、點點赤色礁巖,紅瓦綠樹點綴於海港之濱,飛閣回瀾安坐於碧波之上,百年滄桑,終現生機勃勃。
4. 關於青島棧橋的歷史資料和小故事歷史資料: 青島的棧橋歷史悠久,至今已有百年歷史,可以說青島的百年興衰榮辱、歷史變遷盡收她的眼底。
她目睹了青島建築的發展,早在壹百年前的清政府統治時期,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在山東巡撫張曜的陪同下來當時的膠澳視察,回京後果斷向清廷提議應在青島口壹帶設防。 同年6月14日,內閣明發上諭:“擬在膠州、煙臺各海口添築炮臺,著照所請。”
同時要求登州鎮總兵衙門由登州(今蓬萊)移居青島口。隨後登州鎮總兵章高元在青島口建總兵衙門,是為青島建置的由來。
青島棧橋始建於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1892年清政府派登州總兵章高元帶四營官兵駐紮青島,為便於部隊軍需物資的運輸,建了兩座碼頭,其中有壹個便是棧橋了。以前有叫它大碼頭的還有叫南海棧橋的,當時對它有很多的稱謂。
不過這個棧橋在當時作用特別重要,起到了壹個樞紐和中樞的作用,如果誰能控制到棧橋,誰就等同於控制了整個膠州灣了。當時德國就是以軍士演練為由,先是控制棧橋,後占領了青島。
棧橋便是德國入侵的最好見證。德國控制青島後,將棧橋進壹步改造,還是用於軍用。
後來又壹更大的碼頭建成後,棧橋主要作用便不只是碼頭了,並開始對遊人開放。後來日本占領青島後也是在這個橋上閱兵來證明存在。
後來青島被北洋政府收回時,中國的水兵也在這裏閱兵。後來南京國民政府出資歷時兩年多又將棧橋重建,重建後的棧橋便成為青島第壹景延續至今。
後來新中國成立了,政府也多次出資來維修棧橋。八十年代政府再壹次出資維護,將橋上設了鐵索護欄還加裝了橋燈。
九十年代又進行了大的修護,保持原有風格不變的基礎上,又加了護岸措施,建築更顯美觀。經過數次重修和改建,現橋身長401.45米,其中引橋長236.1米,孔橋149.7米。
回瀾閣處三角形橋頭長15.65米。棧橋南端的雙層飛檐八角亭閣——“回瀾閣”,閣頂復以黃色琉璃瓦,周圍有24根圓形亭柱,閣占地151平方米,總建築面340平方米,閣內為兩層圓環形亭堂,中央有34級螺旋式階梯,登樓遠眺,前海景色盡收眼底,即為青島十景之壹“飛閣回瀾”。
青島棧橋的故事: 話說,登州總兵章高元率兵駐紮青島期間,每天早上有壹個愛好,帶著侍從在海邊觀海景聽濤聲,興致高時還會駕起小船到水深的地方釣魚。壹天,章高元在深水處釣魚,突然壹陣大浪襲來,小船頓時翻了個底朝天,章高元和侍從都翻進了水中,幸好岸上士兵營救及時。
當天晚上,章高元做了壹個夢,夢見他在海中釣魚時,船頭有紅光在閃,36對身穿紅衣綠裙的俊俏仙女面對面排成兩行,從深水中壹直排到了海邊礁石旁。接著,三十六對仙女的手臂壹齊平伸出來握在壹起,托著壹匹又寬又長的綠綢子,搭起壹道綢橋。
壹個身穿綠衣的仙童壹手扶著他的壹只胳膊,壹手擎著壹把金光閃閃的陽傘,把他接到綢橋上,壹步三顛地扶他上岸。章高元醒來後,立刻叫部下把畫師請來,並把所夢的景象添油加醋說出來,讓畫師畫壹張海橋圖。
畫師聽罷,用了不到半天的工夫將海橋圖畫好,他把36對壹字排開的兩行仙女改成36對排列成兩行的圓木橋樁,把綠色的寬長綢子改為塗上綠漆的橋板,把36對仙女的脖頸和頭改為36對圓圓頂、齊腰高、塗紅漆的欄桿。章高元看了海橋圖之後,十分滿意,立刻命人在海邊日夜加班修起橋來。
擴展資料:
此閣為二層八角涼亭,亭子由彩色琉璃瓦覆蓋。 24根紅漆柱子支撐,閣心有螺旋形樓梯,樓上四周為玻璃窗,有“壹窗壹景,壹景壹畫”之說。
我們可以憑窗眺望,全方位地看到美麗的青島灣和周圍的各個景點以及著名建築。棧橋橋長由350M增長至約440M,橋面全部以水泥鋪面,橋身增加排水系統。
延伸部分增加兩排間隔約2M直徑約20CM的鑄鐵氣孔,每逢大潮,海水拍擊橋墩的浪花可由氣孔直上橋面。橋的南側盡頭增建半圓形擋浪堤,堤內建中國傳統樣式的兩層飛檐八角亭壹座,名"回瀾閣"閣頂覆蘭色琉璃瓦,周圍設24根圓形立柱。
閣內為圓形廳堂,中間有34級臺階盤旋而上。登二層,向北可觀青島街市的紅瓦綠樹,向南可望膠州海灣的碧海藍天,1936年,由市會同專家市民***同評選的“青島十景”中,以棧橋為主景的“飛閣回瀾”成為其中的第壹景。
自回瀾閣建成至今,青島棧橋雖也經厲過多次維修,但其風貌基本未改。“煙水蒼茫月色迷,漁舟晚泊棧橋西,乘涼每至黃昏後,人倚欄桿水拍堤”,這首刊載於1933年“青島指南”中的詩句正是青島棧橋的真實寫照。
青島棧橋由壹個初衷為清軍出於軍事用途而建造的軍事設施,轉變成為了具有標誌性的青島勝景。 這座連接著陸與海的“橋”,伴隨著島城百余載歲月滄桑,更連接著這座城市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百度百科-青島棧橋。
5. 關於棧橋的資料棧橋是青島的象征,到青島來的遊客如果沒有去看壹看棧橋,那就等於沒來青島。
棧橋位於遊人如織的中山路南端,橋身從海岸探入彎月般的青島灣深處,橋盡頭具有中國民族風格的翹角重檐建築端莊地安坐於碧波之上,在海岸周邊眾多歐式建築襯托下,尤顯別致。棧橋全長440米,寬8米,鋼混結構。橋南端築半圓形防波堤,堤內建有民族形式的兩蹭八角樓,名"回瀾閣",遊人佇立閣旁,欣賞層層巨浪湧來,"飛閣回瀾"被譽為"青島十景"之壹。橋北沿岸,辟為"棧橋公園",園內花木扶疏,青松碧草,並設有石椅供遊人憩坐,觀賞海天景色。橋西側立有華燈,入夜如株株玉蘭盛開。
棧橋可以說是與青島同齡的建築,當年清朝的欽差大臣李鴻章要到青島(當時稱膠澳)來巡視,按李鴻章的級別他應當坐大型官船,但當時的青島只是壹個小漁村,根本沒有停靠大型官船的能力,所以就臨時修了壹個港口,後來幾經翻修,並壹直使用。這就是棧橋的原形。解放後,在膠州灣修建了大型深水良港(現在是亞洲最大的貨櫃碼頭),棧橋失去了做為港口的使用價值,幾經改建後,變成了現在的模樣,現在棧橋的橋頭的回瀾閣是壹個小型的展覽館,經常舉辦壹些美術、攝影及其它藝術展覽。橋身供遊人參觀並停靠旅遊船,由此乘船可看海上青島。
棧橋距青島火車站僅0.5公裏,交通便利,並通有2、5路電車和6、8、25、26等路公交車。
6. 描寫青島棧橋的作文200字青島是中國壹座具有強烈歐洲風格的沿海城市,這座前德國殖民地城市,曾經是德國在華的主要海軍基地。
由於青島優越的地理位置,因此青島很早便被選作海軍基地。1885年,清延成立海軍衙門,派人赴山東、河北等各海口實地勘察,選擇良港建立海軍基地,劉含芳等到過膠州灣,清延駐德國公使許景澄等提出在膠州灣建設海軍基地的建議。
1891年5月,北洋大臣李鴻章檢閱北洋海軍後,與山東巡撫張曜南下到膠州灣視察,經實地勘察,深感膠州灣位置重要,遂聯名上奏朝廷,建議在此建造炮臺,駐軍設防。6月14日,光緒皇帝正式批準了膠州灣設防。隨後登州鎮總兵章高元率部4個營2000余人移駐膠澳。章高元部進駐膠澳後,修炮臺、辟道路、建軍營,築造了前海大量清廷軍隊的移防和相關設施的建設,青島口逐步繁榮,形成了壹設防的濱海市鎮。
為了方便運輸補給,章高元在青島建造棧橋。棧橋全長440米,寬8米,是青島地標之壹,在20世紀30年代,棧橋曾被譽為青島十景之首。棧橋原本是碼頭,當時***建造兩座 碼頭。該碼頭原稱謂很多,有海軍棧橋、前海棧橋、南海棧橋、李鴻章棧橋、大碼頭等,長200米,寬10米。另壹座位於總兵衙門前方的“衙門橋”,長100米,寬6米,亦稱「蝸牛橋」。兩座碼頭都是中國工程師自己設計的,也是青島港最早的碼頭建設。棧橋是當時惟壹的壹條海上「軍火供給線」,也就是說,誰控制了棧橋,誰就控制了膠州灣。
7. 描寫青島棧橋的作文200字青島是中國壹座具有強烈歐洲風格的沿海城市,這座前德國殖民地城市,曾經是德國在華的主要海軍基地。
由於青島優越的地理位置,因此青島很早便被選作海軍基地。1885年,清延成立海軍衙門,派人赴山東、河北等各海口實地勘察,選擇良港建立海軍基地,劉含芳等到過膠州灣,清延駐德國公使許景澄等提出在膠州灣建設海軍基地的建議。
1891年5月,北洋大臣李鴻章檢閱北洋海軍後,與山東巡撫張曜南下到膠州灣視察,經實地勘察,深感膠州灣位置重要,遂聯名上奏朝廷,建議在此建造炮臺,駐軍設防。6月14日,光緒皇帝正式批準了膠州灣設防。隨後登州鎮總兵章高元率部4個營2000余人移駐膠澳。章高元部進駐膠澳後,修炮臺、辟道路、建軍營,築造了前海大量清廷軍隊的移防和相關設施的建設,青島口逐步繁榮,形成了壹設防的濱海市鎮。
為了方便運輸補給,章高元在青島建造棧橋。棧橋全長440米,寬8米,是青島地標之壹,在20世紀30年代,棧橋曾被譽為青島十景之首。棧橋原本是碼頭,當時***建造兩座 碼頭。該碼頭原稱謂很多,有海軍棧橋、前海棧橋、南海棧橋、李鴻章棧橋、大碼頭等,長200米,寬10米。另壹座位於總兵衙門前方的“衙門橋”,長100米,寬6米,亦稱「蝸牛橋」。兩座碼頭都是中國工程師自己設計的,也是青島港最早的碼頭建設。棧橋是當時惟壹的壹條海上「軍火供給線」,也就是說,誰控制了棧橋,誰就控制了膠州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