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鐘是我國古代的壹種打擊樂器,用青銅鑄成,它由大小不同的扁圓鐘按照音調高低的次序排列起來,懸掛在壹個巨大的鐘架上,用丁字形的木錘和長形的棒分別敲打銅鐘,能發出不同的樂音,因為每個鐘的音調不同,按音譜敲打,可以演奏出美妙的樂曲。
根據文獻記載和出土文物,發現我國在西周時期就有了編鐘,那時候的編鐘壹般是由大小3枚組合起來的。春秋末期到戰國時期的編鐘數目就逐漸增多了,有9枚壹組的和13枚壹組的,等等……1978年,湖北隨州壹座戰國時代(約公元前433年)的曾侯乙墓出土的編鐘,是至今為止所發現的成套編鐘中最引人註目前壹套,這套編鐘之大,足以占滿壹個現代音樂廳的整個舞臺。曾侯乙墓編鐘由19個鈕鐘、45個甬鐘,外加楚惠王送的壹件大傅鐘***65件組成。這些鐘分3層8組掛在鐘架上,直掛在上層的3組叫鈕鐘,斜懸在中下層的5組叫甬鐘,其中最小的壹個鈕鐘高20.4厘米、質量為2.4千克,在演奏中能起定調作用,最大的壹個低音甬鐘高達153.4厘米、質量為203.6千克,全套編鐘總質量在2500千克以上。鐘架是銅木結構的,它的外形呈直角曲尺形(如┏),全長10米以上,上下3層,高273米,由6個佩劍的青銅武士和幾根圓柱承托。整套編鐘和梁架氣勢宏大、壯觀無比。演奏時樂隊由幾個人組成,用6只丁字形木錘敲高、中音,用兩根長形棒撞低音。經聲學專家研究,編鐘中的每只鐘都可以發出兩個不同的樂音,只要準確地敲擊鐘上標音的位置,它就能發出合乎壹定頻率的樂音,整套編鐘能奏出現代鋼琴上的所有黑白鍵的音響。這套編鐘的定音頻率為256.4赫,與現在鋼琴上的中央“C”頻率幾乎完全相等。
曾侯乙編鐘用料是銅、錫、鋁合金,全套編鐘上裝飾有人、獸、龍等花紋,鑄制精美,花紋細致清晰,並刻有錯金銘文,用以標明各鐘的發音音調,它是公元前433年的實物。可見,遠在2400多年以前。我國的音樂文化和鑄造技術已經發展到相當高的水平,它比歐洲十二平均律的鍵盤樂器的出現要早將近2000年。
早在3500年前的商代,中國就有了編鐘,不過那時的編鐘多為三枚壹套。後來隨著時代的發展,每套編鐘的個數也不斷增加。古代的編鐘多用於宮廷的演奏,在民間很少流傳,每逢征戰、朝見或祭祀等活動時,都要演奏編鐘。
在中國古代,編鐘是上層社會專用的樂器,是等級和權力的象征。近代,在中國雲南、山西和湖北等地的古代王侯貴族的墓葬中,曾先後出土了許多古代的編鐘。其中最引人註目的是在湖北隨縣曾侯乙墓發現的曾侯乙編鐘。這套編鐘工藝精美,音域可以達到五個八度,音階結構接近於現代的C大調七聲音階。另外,編鐘上還標有和樂律有關的銘文2800多字,記錄了許多音樂術語,顯示了中國古代音樂文化的先進水平。曾侯乙編鐘是目前中國出土數量最多、規模最大、保存較好的編鐘,被譽為人類文化史上的奇跡。 編鐘音樂清脆明亮,悠揚動聽,能奏出歌唱壹樣的旋律,又有歌鐘之稱。
用曾侯乙編鐘演奏的樂曲《楚商》。樂曲表現了中國古代詩人屈原被流放時的悲憤之情。
西周編鐘
1985年8月25日楊家村出土了西周時期編鐘壹架。這架大型編鐘,總重量為340公斤。它在西周考古發現中是不多見的稀世文物。
這架樂器,***為4組,鑄造的時間各不同,可能為壹個家族數代人的制品。它對我們研究西周“鐘”,“”的演變規律將有很大的幫助。從器物的用途看,既有編組使用的,又有單獨使用的。從“”來看,以前出土實物不多,傳世的有“克”,上海博物館收藏有“四虎”等,但都是單個出現。楊家村“編”,屬於西周晚期遺物,是目前已知資料中最早最完整的壹套。另外,從“鐘”的銘文看,對研究西周社會史和官職制度等方面的問題,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同時充分證明編鐘無愧為我國古代眾樂之首,擊之耳邊蕩漾著雄渾凝重的“金石之聲”,形象地再現了中華民族的古老文明,充分顯示了我們祖先偉大的創造力,使人大開眼界,驚嘆不已!
被譽為“國寶”的編鐘古樂器,從1954以來,在我省出土過多次。《隋書·音樂誌》載:編鐘“各應律呂,大小以次,編而懸之。”編懸的木架,西周時叫“(xuān)”,呈“月”形。演奏時用小木槌敲擊,音色純凈,旋律優雅,音域寬廣,表現力豐富。高音昂揚,驚天動地;低音渾厚,沈雄飛揚,演奏起來八音齊鳴,古音神韻娓娓動聽。
編鐘是西周時代祭祀、朝聘、宴享、歌伎的主要和聲樂器,尤其適合於伴奏,富有中國古樂的獨特風貌。西周時還以此禮樂制度規定名位、等級。編鐘是王公貴族權勢的標誌。
西周編鐘,距今至少有3000年的歷史。那時候,地球上大部分地區還是荒無人煙,有些地方雖有人群,卻過著“茹毛飲血”的原始生活。那時,我們這裏的祖先不但越過了鉆木取火的時代,而且已達到了能用火冶煉青銅鑄造編鐘的先進時期,它是中國古代科學文化高度發展的結晶。
至於妳說的那個問題,對我們古人那真是小兒科,長城牛不?都建造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