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長樂公園東門外(長樂公園和韓森墓之間)。預計明年6月開業)。
2.西光花市(主要經營範圍是花卉、綠植、魚、蟲、鳥),坐公交萬壽路下車。
3.Xi安世園會花卉交易中心(幸福南路等嘉坡東嶽路路口600米)。乘坐607路、717路、933路公交車,在世園會花卉交易中心下車。
今日花市
新中國成立後,從臘月二十八開始,年貨集市持續了三天。
花卉和植物
為了避免擁擠,廣州教育路和西湖路也設立了除夕中心花市。
60年代:“第壹個春天”迎來了迎春花市。
1956年,為了更好地發揚花市的傳統,分散在各個大街小巷的店鋪集中在太平路(現人民南路),人們用竹竿搭建牌樓和花臺,稱為“迎春花市”。20世紀60年代是廣州花卉市場的第壹個鼎盛時期。
1960,全市花市增加到4個。那時候,國家領導人經常逛花市,與百姓同樂。“文革”臨近的時候,很多地方春暖花開的市場都彌漫著“革命氣息”。當時,興華街上經常可以看到“非洲人民站起來”、“將革命進行到底”等標語。
80年代外國花爭春,市民網上逛花市。
1980年代,廣州迎春花市迎來了它的第二個鼎盛時期。這時候外來的花進來了,迎春花的市場進壹步擴大。按照習俗,花市結束時,花農必須把賣不出去的花砸碎。2000年的花市,越秀區說服商家把花農賣不出去的花買下來送給敬老院的孤寡老人。這壹行動得到了許多青年誌願者的支持。這次“護花活動”被廣州其他花市效仿。廣州的花農沿襲了壹兩百年的除夕後摔花砸花的陋習,戛然而止。
2008年,越秀花市首創“網上花市”和“手機花市”,市民在家輕點鼠標或手機就能逛花市。
2009年,全國首家免費上網的無線迎春市場也在越秀區西湖路迎春市場開業。海珠區的花卉市場也出現了人氣火爆的“海珠康源工藝品義賣點”。
2012花市在體育中心舉行。已經有大學生開的店了。
編輯這段古花市火神廟
崇文門外西花市街的火神廟叫火德真君廟。建於明二年(1568)隆慶,是神木廠五元觀的下院。青幹古花市(火神廟)重建於41年(1776)。清朝舊歷每周四(四月初四、十四、二十四)有廟會(1922後改為陽歷)。後來火神廟的香火被切斷,廟會演變成了純粹的商業市場。但火神廟壹直是花市的中心。
花市裏有兩種花。老北京人稱之為“兩朵花,每桌壹朵”。壹個是假花;另壹個是花。但是花市是以假花命名的。《燕京歲時物語》說:“花市是女人插戴的紙花,不是應時的花。”壹種假花叫“象頭花”,壹般稱為“通草花”。燈心草,莖輕而中空,加工成燈心草片,巧奪天工地做成花,是最初的裝飾性人造花,所以有“京城第壹花”的美譽。後來發展成紙花、絲絹花、緞花、絨花,形成了壹個特殊的產業。據《故都文物簡介》記載:“制作花卉的原料有兩種:絲和紙。絲可分為斜紋、絲、緞、絲、絨,紙可分為羊毛、粉蓮、通草、背分。其制作方法適用於模具、杵和麻繩。分工,有葉有花,有花有花。作為花,意思是作為葉子,作為花頭;存花者是指從各種店鋪購買花和葉子、花頭、合成品的人。也分粗、細兩組,而且是細花,由壹個藝人管理。”
花卉市場繁榮
自清末以來,東花市街壹直是假花生的生產和銷售中心。任何壹個經營這個行業的人,都會在之前建立壹個銷售的店鋪,壹個制造的作坊。東花市區,小石口以北兩側,中下頭,二、三、四直到虎壁老口;在南方,大多數家庭都從事這種人造花的生產,從大廳上下,寶卿上下,壺腔上下,唐道上下到元寶城。據抗戰前不完全統計,上述市場和家庭的花店有1000多家。此外,在東華城周邊,以早君廟為中心,有十幾家接待花店商戶的酒店,每家都標有自己的特產,如泰和花店、德興花店等,以吸引四面八方的商戶入駐。
清末民初,花卉市場更加繁榮。但假花之城依然堅守著不成文的規矩,只在中午前的市場內,地址也限定在楊市口以東,也就是東花市。每天早上,賣花人都會放壹個裝滿五顏六色的絲綿花的花盒(用細竹簽和竹簽做成,插在長方形的盒壁上,用東昌紙或麻紙糊上)。攤在板凳上,進行展覽。遠近遊客花市趕集。除了細絨絲綢,其他草、緞、紙制成的主食,運輸、攜帶都很方便,大多買半成品,運回去整理保存成整花出售。假花不僅出口到蘇杭,還在巴拿馬競爭。連外國友人都誇“京華”,爭帽子。當時婦女主要以頭飾裝飾,滿是珍珠和玉石,還得配上幾朵鮮艷的花,以示精神。比如新婚新娘在絨布鳳冠普及之前就講究“身先士卒”,就是在頭上插滿絨布花和喜字。向親友道賀、祝壽的女子,要戴上兩三個絲絨蝙蝠來祝壽,甚至還要在老太太的發髻上插上壹朵小小的紅色石榴花。至於小姑娘抓發髻上的花,辮子上的飛花,更是妙不可言。民國以後,時興掛花,婦女們常常在旗袍上掛壹朵長耳朵的長花。逢年過節,蜜祭、月餅也是插花,有的做成金元寶或吉祥話,如“生財成寶”、“長生不老”、“和二仙”、“劉海金蟾戲”等等。如遇喪事,需要花圈、花環、悼念用的花籃,以及靈花、靈花、滿宴頂(俗稱餅桌)、花籃用的白花。真的是無時無刻無處不在。當時花卉業欣欣向榮。
花的胚胎形態
位於西華城西口路南的黃家店胡同,這是壹條蜿蜒狹窄的胡同,裏面是壹個廣場。趕集那天,花農和花販從草橋或左安門拉花木,用圓筐或排車在這裏賣。四季都有各種樹苗和花。春天,水仙花率先上市,隨後,牡丹、芍藥、月季、金燈、江西蠟、愛和健、蝴蝶、串紅、晚香玉、紅白石榴、古石榴、萬年青、霸王鞭、仙人掌、無花果也相繼“引進”。夏季南方運來茉莉、米蘭,稱為“客花”。茉莉可以熏茶,也可以用細銅絲與玉蘭花穿成花串,賣給婦女佩戴在胸前作為裝飾。秋天,有桂花和菊花。舊歷年前,花農們帶來了溫室裏精心培育的早熟品種,如:迎春、海棠、桃、臘梅等,供人們購買來裝點節日。同時,居住在黃花店的居民也喜歡種植各種奇花異草,在每個聚會日都放在大門外供遊客欣賞。壹年三季(寒冷的冬天除外),到處都是粉飛,五彩繽紛,生機勃勃。
華士街的店鋪很多,西華市場有三四十家“楊光雜貨鋪”,包括後四家的壹些店鋪,布店,百貨公司。每到趕集日,街上熙熙攘攘,壹派獨特景象。街頭小販撐起雨傘,放在穿孔的石墩上。兩株細細的杉木橫插在頂端作為傘骨,蓋上帆布傘,用繩子紮緊。這種遮陽傘是商販必備的工具。但是這種設備不方便攜帶和運輸,所以廠商不得不占用壹定的場地並進行固定。壹開始是遮陽傘,後來三面布簾圍起來,再後來進壹步砌磚砌墻。最後加了個屋頂和門窗。在當地的默許下,稅收契約成立,菊花由攤販變為席販。這裏自然有第二條街,像立交橋和鼓樓的小市場,各種行業混雜,還有壹個書茶館。著名說書人王介魁曾在此說“三俠五義”,陳士和說“聊齋”。當然,這裏更多的是休閑食品行業。如“切餅之王”、“豆汁馬”、“丁家茶湯”,還有豆(左米右米)餅、烤餅、粳米粥、大麥粥、滾雪球、“蒸炒”等各種小吃。壹些流浪攤販出售的食品,如油炸豆腐,燒臘,油炸肉,平原油炸平面食品等。,各有各的風味。本來平日這裏很熱鬧。趕集日,大部分店鋪、平日門市、日出攤,壹些趕集已久的攤販,如賣胡鹽、(刷牙)賣藥、賣糖的,甚至醫生、占蔔師、占星師都有攤位,形成了獨特的城市集市聚集風格。雖然這裏不賣農村常用的農具,但籃子、簸箕、掃帚、鍋、碗、瓢、盆、鋤頭、鑿子、斧、鋸、瓦具等炊具依然壹應俱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