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路該路在明清兩代已是廣州城的南北主幹道,南段稱小市街。中段稱四牌樓;四牌樓的內街還有眾多的書院(因近南海縣學宮之故)北段盤福路以南稱大北直街,盤福路以北為城外小路。1930年擴建成馬路,分別稱為:中華南、中、北路,路寬16米。1954年為紀念廣州解放改稱解放南、中、北路。
南粵天氣炎熱,廣州人素有飲涼茶的習慣。在解放中與惠福東拐角處原有壹涼茶鋪,名曰“三虎堂”,以三只猛虎為商標。涼茶鋪對面馬路拐角處是正門立有二條蟠龍柱的“第壹樓”茶樓,雙方鋪面對鋪面,在風水上形成了“龍虎雙爭”,後茶樓撮笠(即倒閉),傳聞三虎勝了雙龍。從此“三虎堂”也名聲大震。
歷史名城廣州,有著獨具特色的嶺南文化。說到嶺南建築,不得不提現時在仍多見的騎樓式老屋子了,這可是羊城的壹大特色,是嶺南建築的奇葩。
騎樓,至今已有壹百多年歷史了,它是從南洋傳到嶺南來的,是壹種建在馬路兩旁,首層為鋪位與人行道,二層樓以上是利用人行道上空間跨建築的家居住戶。南方的天氣多雨水,夏日的陽光猛烈,這樣的騎樓陰可遮風擋雨,晴可避曬太陽,方便了行人,也方便了商家,真是壹舉兩得。騎樓,在現廣州老城區主要商業街仍可見,如上下九路、北京路、人民路等……
原解放路兩旁大都是二、三層舊式騎樓。筆者原住在此地段,這是壹棟前面樓高三層的鋼筋混凝土結構房子,具有中西式格局的房子正面墻壁上塑有許多美麗的雕縷花紋裝飾圖案,屋頂園穹形的山墻上鑲嵌著壹面直徑約三十多厘米圓形的風水鏡,正對著對面的學宮街(學宮街在解放中路西側,西接米市路,為元、明、清三代南海縣學宮門前街道,故名。)據說可擋煞辟邪。屋後半部分是磚木結構的三、二層樓房,這是壹間面窄深進的老屋。鋪面是“廣昌醬園”,昔日已不復存在的四牌樓就立在房子的旁邊。
解放中路原建有進士牌坊,俗稱“四牌樓”。其中之壹“乙醜進士”牌坊建於明朝崇禎八年(1635年),為表彰天啟年間廣東梁士濟、李斯覺、羅亦儒、吳元翰、岑之豹、尹明翼、高魁等七位進士所建。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廣州市政府要拓寬該馬路,欲將馬路上的牌坊移到風景區。嶺南大學領遷了“乙醜進士”牌坊。原立於格蘭堂(今稱“大鐘樓”)西側,文革期間,牌坊被毀,後由嶺南大學校友會捐資70多萬元進行重修。修復後的牌坊高10.37米。寬9米,基本上恢復了三間、四柱、五樓石的原貌。
今日,這座既古老又現代又美麗的花城,市容越來越靚,到處都是高樓大廈,道路越來越寬,但車子也越來越多,人也越來越擁擠。解放路擴建了道路,騎樓式的房子已不復存在了。原住地也建成壹座中羲大廈。1995年擴寬40米的解放路,成為廣州南北交通樞紐繁忙的主幹道。也是集二手電器、花卉、鞋業等商業壹條街。城市中那老街、那老店將在悄悄地消失。令我不由得想起了蘇芮《壹樣的月光》裏的壹段歌詞:什麽時候蛙鳴蟬聲都成了記憶,什麽時候家鄉變得如此的擁擠。高樓大廈,到處聳立,七彩霓虹把夜空染得如此的俗氣。誰能告訴我,誰能告訴我,是我們改變了世界,還是世界改變了我和妳……
在這裏,不禁想起兒時的仲夏夜,柔和路燈下的街道,不時傳來木屐敲打在麻石板上的清脆聲,夾雜著電子管收音機傳來的悠揚廣東音樂與粵曲,使這裏充滿了舊嶺南都市特有的市井風情與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