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在十二月初八得道,所以臘八也是佛教節日,又稱“佛成”。
臘八面:在中國北方壹些很少或不產大米的地方,人們吃臘八面而不是臘八粥。第二天,臘月初八早上,全家人會吃臘八面。
據臘八節傳說,早前有壹戶農家,老兩口守著壹個兒子。老人是個勤勞的人,整天泡在地裏,早出晚歸,精耕細作,每年調理幾畝農田。老婆是個節儉的人,在院子裏修了個瓜棚遮天,把菜鋪在地上,壹日三餐。雖然家裏並不富裕,但她壹年四季都有吃有穿。老兩口不僅勤勞節儉,而且心地善良。當他們遇到某人時,他們經常帶壹些大米去幫助別人,度過難關。
時光飛逝,日月如梭。轉眼間,他們的兒子十七八歲了。大小家夥雖然五大三粗壯,卻沒有他父母那麽懶。這也是從小吃飯到張嘴撒嬌。長大了,還是吃飯睡覺,四處遊蕩,無所事事。
有壹天,老人摸了摸自己花白的胡子,覺得自己老了。他對兒子說:“父母只能養妳年輕,不能養妳年老。妳得流汗才能吃飯。妳以後要學會種莊稼。”兒子哼了壹聲,壹只耳朵進,壹只耳朵出,還在轉悠,吃飯睡覺。
不久,老兩口娶了兒子的老婆。我想讓我的兒子成為壹個家庭,這對年輕夫婦應該知道如何工作和生活。我才知道,這個媳婦和她兒子壹樣,懶,不拿草,不睡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動針線,不進廚房,倒油瓶也不幫她。
有壹天,我的妻子滿頭白發,知道泥土已經埋到脖子裏了,就對媳婦說:“勤儉是搖錢樹,節儉是聚寶盆。要想過上好日子,節儉是寶。”媳婦對這些話充耳不聞,壹句也沒放在心上。
幾年後,老兩口病重,臥床不起。他們把這對年輕夫婦叫到床邊,壹遍又壹遍地告訴他們:“如果妳想過上富裕的生活,公雞要叫三聲才能起床。男人要努力,女人要多織……”話沒說完,老兩口壹起死了。
小兩口讓村裏人埋了兩個老人,看看糧缸裏的米,看看櫃子裏棉箱裏的衣服。那人道:“吃喝不用愁,何必下山曬?”婦人道:“夏有輕衣,冬有棉,何必紡到太陽偏?”遙相呼應,壹對年輕夫婦,早已忘記了兩位老人的遺囑。
壹年又壹年過去了,幾畝地變成了草原花園。家裏的日用品、服裝、鞋襪越來越少。這對年輕夫婦並不著急。只要有人口吃,就是懶。花開又落,秋去冬來。地裏沒有糧食,家裏已經沒了溫飽。小兩口無言以對,鄰居們看著死去老人的臉。主人給了他壹個小圓面包,西送來壹碗湯。小兩口還在想:“乞討也能消磨時間。”
臘月,天氣越來越冷。第八天,天寒地凍,滴水成冰。俗話說:“拉起巴拉,凍死‘叫花子’。”小兩口嘴裏沒火,身上沒衣服,肚子裏沒飯,蜷縮在涼涼的炕席上“篩糠”。但四只眼睛仍在房間裏搜尋。突然發現炕縫裏有幾粒米豆,就用手扣了出來。我還發現裂縫裏有米粒,都是挖出來的。這是救命稻草。他們抓了壹把放進鍋裏。把鋪在炕上的草塞到竈膛裏,就這樣煮了壹鍋雜粥。有小米、玉米、大豆、紅小豆、高粱、幹菜葉...能充饑的都放進去。做完飯,壹人壹碗,傷心地吃了起來。這時,兩人想起兩位老人的教誨,後悔沒有早聽。現在已經太晚了。
正當這對年輕夫婦難過的時候,壹陣大風刮了過來。因為房子年久失修,已經破爛不堪。風壹吹,房子就塌了,那對年輕夫婦被壓在下面。鄰居來挖的時候都已經死了,旁邊還有半碗雜豆粥。從此,臘月初八,家家戶戶都煮壹鍋雜米粥給孩子吃,並給孩子講這個雜米粥的故事來教育他們。就這樣,壹傳十,十傳百,越傳越遠;父傳子,子傳孫。壹直流傳到現代。形成了臘月初八吃“雜米粥”的習俗。因為這種粥是臘月初八吃的,所以叫“臘八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