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商標註冊 - 為什麽唐朝曾經用“在”而不用“年”?

為什麽唐朝曾經用“在”而不用“年”?

作者:金漢典文化傳播。

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用於皇帝年表的量詞壹般都是“年”,如:漢武帝元年、晉獻帝四年、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明思宗崇禎十二年等等。但在唐代,曾經出現過“年”被“年”代替的現象,如:

高適《李雲南詩論人間序》:“天寶(唐玄宗年)十壹年(752),已詔伐西南夷。”

杜甫《請三師謝函》:“謝君來亭。至德二年(唐肅宗元年)(757年),六月壹日...杜甫入。”

以上兩種情況,在“天寶”、“至德”的年號下,用年份代替“年”。原因是什麽?

看下面兩個案例:

唐代萬年縣駿景昭杜家墓誌銘:“駿天寶元年(742)壹月初八,終抵東京仁風裏。”

杜甫《郭入關消滅化州殘匪情況圖》:“欲入前圖,我聽之。甘源元年(唐肅宗年)七月(758),壹名官員兼大臣入。”

為什麽「天寶」是同壹個年號,「十壹年」叫「在」,但「年」還是用來表示「元年」?為什麽唐肅宗年號壹樣,“至德二年”(757)叫“在”,而壹年後的“甘源元年”才改成“年”?

以上現象絕非作者任意使用所致。今天的讀者應該搞清楚這種現象的來龍去脈,以消除不必要的疑慮。

在先秦時代,大致有四個字用來日期或表示“年”的意思,即載、年、祭、年。相傳寫於秦漢時期的《爾雅·石天》中說:“壹歲。夏天,是祭祀之年,在商朝,在周朝,在唐朝,在禹朝。”這裏暫且拋開夏商的年表,只說與本文直接相關的“在”和“年”兩個字。

《爾雅》作者沒有看到後世出土的有文字記載的古代文物。因此,他認為“唐堯、虞舜用年表”(唐、虞翻)和“周月年”的說法只能以先秦時期的傳世文獻(主要是儒家經典)為依據。而最早詳細記錄唐堯和虞舜的才情、政治、退位、年表的文獻,也只有壹部史書。其中,虞書和周樹的年代字統計如下(不包括不用於年代目的、不表示“年代”的):

虞書收到2篇,使用“負載”7次,“歲”2次;

周樹收到了28篇文章,用了“年”23次,“年”5次,“犧牲”2次。

如果經常使用以上兩個例子,那麽《爾雅》中“唐和瑜曰在”和“周月年”的說法應該是成立的。

秦漢以後,“年”字在表達“年齡”意義上的優勢越來越明顯。例如,《尚書》“在”這個詞用了七次,司馬遷根據《五帝錄》中的意思引用它時,在五個地方都把它改成了“年”。至於日歷年用字,從秦漢到初唐,完全成為“年”的統壹,到唐玄宗天寶年間才發生了意想不到的變化。

唐玄宗雕像

李隆基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皇帝。他在即位後的前三十年,任用賢人,改革弊端,點心,下大力氣治理,使唐朝國力達到鼎盛。開元三十年(742),春節伊始,頒布詔書,大赦天下,宣布“開元三十年改為天寶元年”。隨後的兩年,仍沿用“年”字,稱為天寶元年、天寶二年。但在天寶三年後,他玩出了新花樣。據《新唐玄宗紀》雲:“天寶三年正月(即初壹。《唐玄宗紀》舊書寫為“陳冰”,改“年”為“載。”沒有解釋改變的原因。後人從《三年換壹日之寶》壹書中的唐代詔令集,了解了其中的奧秘。其文略雲:

看歷法,可以詳細找出以前的制度,而唐玉環幾乎可以描述出來,以秦為舊典,為寶三年。

安史之亂示意圖

原來,精力旺盛的唐玄宗以為自己的豐功偉績已經超過了歷代皇帝,只有三代(夏商周)以前的古聖唐堯和虞舜才能與之相比。為了炫耀“完美”和“純凈之風”,我們必須采取不同尋常的措施。但是兩年前,他把開元改成了天寶。不僅時間間隔太短,他也未必能創造歷史新紀錄,給後人留下深刻印象。於是,熟讀儒家經典的他想到了《尚書》中唐堯、虞舜的事跡和日期,以及《爾雅·石天》中“唐朝與虞翻在”的說法,決定從此寫壹封“三年又壹日為三年”的信,直到天寶十五年(756)。經歷了“安史之亂”,逃出長安,被迫退位。至德二年(757年)九月、十月,唐軍先後收復東西京,肅宗回到長安。次年(758年)壹月,決定詔書改元。此時的蘇宗可能想到,玄宗將“年”改為“載”後,不僅沒有實現雍的統治,反而像唐、禹壹樣太平盛世。反而是國內政事迅速腐敗,國事不在日本,導致了幾乎滅掉李唐王朝的“安史之亂”。所以當他改名為元時,他宣布要把“在”改回“年”。由此可以理解,在“年”字的變化中,有壹段李唐王朝從鼎盛走向衰落的慘痛歷史。從那以後,直到封建時代結束,紀年所用的文字壹直沒有變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