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商標註冊 - 臨渭區經濟

臨渭區經濟

十壹五(2010)末,臨渭區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25億元,是2005年的兩倍,年均增長14.7%。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4088元,是2005年的兩倍,年均增長14.67%。全區財政總收入達到81億元,是2005年的2.4倍,年均增長19.7%;地方財政收入達到6543.8+730億元,是2005年的3.7倍,年均增長29.8%。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分別達到16495元和4565元,比2005年凈增9323元和2405元,年均增長18.1%和16.1%。

2012年,臨渭區生產總值18052億元,同比增長14.60%。其中,第壹產業增加值29.07億元,增長6.1%;第二產業增加值71.3.5億元,增長1.8%;第三產業增加值801億元,增長14.3%。

2013年,轄區生產總值181億元,增長14.5%;區級財政收入達到2.7億元,增長19.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7.2億元,增長17.5%;工業總產值達到64億元,增長12%;城鎮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達到2.33萬元,增長18.4%;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7000元,增長20%。渭南市臨渭區位於陜西省關中平原東部,農業資源豐富,生產條件優越。是國家商品糧和優質棉生產基地縣(區),國家秦川牛保護區之壹。全區耕地113萬畝。土地平坦肥沃,有效灌溉面積98萬畝,形成了灌溉、排水、防洪為壹體的水利設施體系。糧食、棉花、蔬菜、瓜果是主要農作物。多年生作物播種面積654.38+0.7萬畝以上,復種指數654.38+0.48.7%。養殖業以牛、雞、豬為主,是典型的農業地區。

潮河畔的北流遺址表明,距今約8000年前的老觀臺文化時期,臨渭地區就有原始農業。它的生產方式和整個國家壹樣,大致經歷了原始、奴隸、封建、個體農民和集體所有制五種形式。在兩千多年的封建制度下,特別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舊中國,臨渭區是地主階級的土地私有制。通過雇傭員工、租賃土地、貸款等方式剝削農民。,使農民過著饑寒交迫的生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0 ~ 1951年,臨渭區根據上級指示開展了土地改革運動。變封建地主階級的土地所有制為農民的土地所有制,耕者有其田。1956通過農業生產互助小組和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在全縣建立了850個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實現了農業合作化。1958年,在先進農業生產合作社的基礎上,組織了38個(後調整為34個)集工、農、商、學、軍為壹體,農林牧副漁為壹體的農村人民公社。1962,人民公社建立了“三級所有制,以隊為主”的管理體制。由於人民公社分配上的平均主義,1979後,臨渭區逐步實行農業生產責任制,使農村經濟全面快速發展。

“十壹五”期間,臨渭區建成“壹村壹品”示範村鎮6個,示範村135個(其中省級示範村37個),推廣村150個,培育形成了葡萄、核桃、獼猴桃、香菇、冬棗、奶牛、生豬、奶山羊、肉鴿、籠養雞十大特色產業基地。糧食生產連年豐收,被評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6個產品通過綠色農產品基地認證和無公害基地認證,註冊了味樂天、尖莊、秦農等7個農產品商標。冬棗、超級無核王葡萄等四種味樂天牌時令水果被推薦為奧運會指定產品。全區累計培育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30家(其中省級4家),農民專業合作組織427家,農業產業化水平明顯提升。

“十壹五”末(即2010年),第壹產業增加值達到21.41億元,比2005年凈增1.26億元,年均增長7.9%。從出土文物來看,新石器時代臨渭地區就出現了石器、骨器、陶器、織布等原始手工業產品。

秦漢時期,生產少量磚瓦。元朝以後,隨著棉花種植的增加,土紡、土織遍布鄉村,榨油、染坊、鐵匠、縫紉、竹木、釀酒等發達起來。清乾隆年間,全縣納稅人數為157人。光緒年間,渭北地區出現了大量的土布、草帽、葦席。民國時期,手工業繼續發展,同時隨著西北巨基機棉包裝有限公司的成立,壹個現代化的機械工業開始出現。

建國之初,私營工業發展起來。除原有企業外,增加了瑞鑫面粉廠、德化、義興城、德泰、德巨鐵廠。到1952,全縣工業總產值712萬元,從業人員717人。65438-0953年,中國進入第壹個五年計劃,國家對私營工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逐步實行公私合營,手工業也走向合作化,國有工業相繼建立。到1958,全縣各類工業企業21家,從業人員1,755人,工業總產值達到1471萬元;主要工業產品有發電、棉紗、水車、石灰、生鐵、水泥、駱駝機、小鋼廠、肥皂等。

此後,渭南縣被納入三門峽水庫淹沒區,國民經濟遇到暫時困難。1960年,中央指示調整、鞏固、充實、提高國民經濟。1962年,全縣關閉紡織廠等6家工廠,工業總產值下降到11963。1964後,三門峽庫區縮小,渭南縣從淹沒區劃出,大中型企業陸續建立。到1983,全縣有工業企業238家,其中國家部委2家,省直部門6家,地州14家,縣51家,城市街道28家,農村公社65438家。工業總產值增加到654.38+08566萬元(其中縣為8925萬元),是654.38+0949的56倍,占工農業總產值的54.84%。現有機械動力78800臺(其中原動機13000臺,發電機2500臺,電動機52300臺,電機11000臺),金屬切削機床56000臺。主要產品有棉布、塑料、傳送帶、染料、中成藥、乳制品、化工設備、機械設備、鍋爐、水泵、塑料制品等許多產品,如綠色硫化物,交流/DC電機,印刷機械,鏈鋸和特殊儀器。膠木電纜開關、墨水、印花毛巾、釘子、編織軟線等。被評為陜西省或全國優質產品。國民經濟結構由農業向工農業轉變,工農業相輔相成,共同發展。

“十壹五”末(即2010),規模以上工業產值達到77.3億元,是2005年的2.2倍,年均增長16.9%。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產值達到40.8億元,是2005年的5.4倍,年均增長40.3%。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經歷了通貨膨脹、物價上漲、賦稅沈重,以及頻繁征用和調整軍用物資,許多企業因賠款過多而倒閉。

1949年5月臨渭區解放後,* * *生產黨和人民政府采取保護工商業的政策,恢復國民經濟,私營商業迅速發展。到年底,有雜貨、土特產、肉菜、文具、油鹽、旅館、美術、面粉、鐵磁性、飲料、燃料、醫藥、百貨、絲綢和織物、谷物工業和造紙。從1952到1158戶,基金3973863萬元(折算成今天的3973863元),從業人員4201人。在溝通城鄉物資交流、滿足消費者需求方面起到了有益的作用。

從65438年到0953年,國家進入第壹個五年計劃時期,開始有計劃地發展國民經濟。但是,這些私營企業,特別是資本主義企業,有的投機取巧,偷稅漏稅,有的囤積居奇,哄擡物價,給市場供應和經濟發展造成很大麻煩。為了發揮其積極作用,限制其消極因素,保證國民經濟的順利發展,該縣開始對私營企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除因國家統購統銷而全部轉業的棉商、糧商外,到1956年,236戶資本主義商業中的8戶將直接轉為國營商業,228戶按行業設立16公私合營總部和15零售網點;將910小商小販和757戶按行業組織成20個合作商店和26個合作小組,由國營商業牽頭,30戶合並為公私合營商店,其余23戶鑒於居住分散,繼續實行個體經營;186餐飲服務戶中的70戶將組建成37個公私合營企業,63戶組建成35個合作社(組),其余53戶仍為個體戶。1966年9月,鑒於民間資本獲得的固定利息已經超過投資總額,根據中央的指示,取消了資本額度,將這些企業轉為國有企業。其他合作商店和集團繼續由國有企業直接領導。1979之後,中央決定放寬政策,允許個體經濟存在和發展。

十壹五末(即2010年),臨渭區第三產業增加值達到57.38億元,是2005年的2.3倍,年均增長18%以上。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由2005年的42.7%提高到2010年的45.9%。

2014年,臨渭區生產總值303.79億元,增長11%;地方財政收入達到3.57億元,增長10.4%;城鎮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達到29400元,增長12.4%;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8900元,增長13%。2014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23億元,增長20%。2014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82.4億元,增長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