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商標註冊 - 鎮平縣的特產是什麽?

鎮平縣的特產是什麽?

鎮平縣的特產是什麽?

鎮平縣的特產是什麽,鎮平縣有什麽特產可以帶回家?我給妳分享幾個鎮平縣特產吧!

鎮平燒雞

鎮平燒雞,又名鎮平侯氏燒雞。其燒雞色澤鮮艷,斷筋斷骨,皮香肉爛,肥而不膩。創始人侯錫山,祖籍山東臨沂,1928師從德州名師學習燒雞制作。1942年日本侵華,他帶著妻兒搬到鎮平,繼續燒雞做飯賣。從此侯氏燒雞名聲大振,經久不衰。

鎮平燒雞色、香、味、形俱佳。鹵制過程中回收陳年老湯和適量鹽水,加入砂仁、豆蔻、肉桂、白質、丁香、蘋果等20多種中草藥。鹵制的燒雞色澤紅潤鮮亮,富有異國情調的香味,雞皮完整,造型美觀大方,手斷筋斷骨,牙齒整齊,入口軟嫩,松而有嚼勁,肥而不膩,清而不淡,老少皆宜。它不僅是壹道名菜,也是壹種極好的保健補品。選銷廣東、廣西、湖北、川陜、北京、天津、上海等地,供不應求,飄香九州。

鎮平燒雞的制作過程如下:

1、材料準備:原料有以下幾種:蜂蜜、亞麻籽油、陳年老湯、鹽水以及砂仁、豆蔻、肉桂、白芷、陳皮、高良姜、丁香、硝、蘋果等20多種中藥。

2.選雞:生長半年以上的公母雛雞,體重2公斤以上。

3.屠宰:切斷血管、氣管、食道,切割部位準確,血液排盡,不能損傷雞體。

4、脫毛:待宰殺的雞還溫熱時,放入60℃左右的熱水中浸泡壹分鐘,然後將羽毛脫毛,這樣會使雞幹凈潔白。

5.剝:雞脫去羽毛後,先在雞的頸部外側割壹小口,露出食道和氣管,然後在雞的下腹部(臀部)兩腿之間割壹條7-8厘米的長口,再從上口切斷食道和氣管,取出頸囊,取出五臟,切斷肛門,然後用水沖洗幹凈殘留的血液。

6.造型:將去皮後的雞放在案板上,腹部朝上,用刀將肋骨和雞脊椎骨折斷,捧在手中,然後用小木棍撐住腹部,再在小腹外側開壹個小口,將腿插入腹部,將翅膀插入口中,彎曲雞的脖子,將雞頭彎曲在壹只翅膀下,形成壹個漂亮的元寶。之後擦幹表面水分,取出棒子。

7.烹炸:用40%-60%的蜂蜜水均勻塗抹幹雞身,使雞皮濕潤,然後放入燒至65,438+060℃-65,438+080℃的亞麻油中炸至紅黃色後取出。

8.壓塊:這是最後壹道工序。把炸雞撈出來,放到另壹個鍋裏。這個鍋裏裝的是老湯鹵水和布袋裝的中藥。水和火燜雞大概需要3-5個小時,直到熟。

成功制作的鎮平燒雞可保存2-5天,不會變質,適合攜帶,食用時無需刀切和加熱,是遊客的理想美食。

張琳芝麻油

張琳香油是河南省南陽市鎮平縣張琳鎮的特產。亞麻籽油色澤黃,淡紅透明,入口醇厚,香味綿長,滲透性強,時間久了味道也不會改變。

張琳香油是用鎮平縣1鎮特產的歪嘴芝麻制成的,所以被稱為琳琳香油。以區別於其他地方加工的芝麻油。

《張琳》已有400多年的制作歷史。據史料記載,“張琳”盛於明代,盛於清代。最高峰時,1南北三裏長街有48口井,72家油坊。榨油時節,幾十朵香花四溢,暖脾。

“張林”在海外有“磚牌油”的美譽。據說有個小油販在1買油,雇人來接,賣給鄧州的外商。途中沒想到搬運工在路上摔倒了,把油筐(壹種用竹紙糊成的容器)打碎了,油灑了出來。賣油的怕賠錢,就在每壹筐油裏扔壹塊青磚來填重量。交貨時,外商誤以為青磚是商標品牌。以後他們買油,就點名非磚牌油不買。“磚牌油”成了“張林”的商標,壹時成了趣談。

如今,張琳在保持傳統風味特色的基礎上,不斷更新設備和生產工藝。所生產的張琳橙黃色,略帶紅色,透明,果香濃郁,性平,味甜爽口,無論烹調、煎炸食物或制作涼菜,均有去腥生香的效果。拌菜,容易滲透到食物裏,滑而不膩。“張琳”除食用外,還用於配制中成藥,具有滋陰清熱、解毒益精、潤脾胃、涼血潤燥、消腫止痛、生肌等功效,被人們廣泛食用。經Xi安油脂研究所分析,張琳含酸1.67%,水分和揮發分0.14%,雜質0.14%,折光率1.474等指標均符合芝麻油使用國家標準。其衛生標準符合國家標準。色、香、味、度都保持了傳統的“張琳”特色。

近年來,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張琳”得到了進壹步發展。當地政府將此列為重點科技開發項目,進行規劃開發,擴大生產規模,滿足國內外市場需求。目前,該縣年產“張琳”五十萬公斤,遠銷國外和國外市場,受到海內外客商的歡迎。

鎮平玉雕

鎮平縣位於河南省西南部,南陽盆地西北部,伏牛山南麓。轄12鎮和11鄉,總人口93萬,總面積1500平方公裏。是“全省綜合改革試點縣”、“中國村鎮文明建設示範縣”之壹,是國家命名的“中國玉雕之鄉”。鎮平縣的先民從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開始磨玉,宋元時期玉雕業逐漸做大。改革開放以來,鎮平縣將這種傳統的技術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玉雕產業呈現出蓬勃發展的局面。1995年3月,被中國農業部等五部門聯合命名為“中國玉雕之鄉”。

玉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壹直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玉文化可以說是中國文化的壹個明顯標誌。子曰:“君子勝於玉。”所以中國歷史上有句話叫“君子不離身”。在中國人眼裏,玉的性格可以用兩個字來概括:“文”和“潤”。這也是中國傳統文化對人格境界的要求。

歷史上,人們通常將產於新疆的和田玉、產於遼寧的岫巖玉、產於河南南陽的獨山玉和產於湖北鄖縣的綠松石並稱為中國“四大名玉”。

南陽玉文化歷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迄今發現的最古老的玉器是5000年前黃山(今南陽臥龍區)楊雲文化遺址出土的獨玉鏟和於穎。這壹時期的玉雕多為直、彎、復合三個系列,如象征王權的鈸、聖玉、象征天的玉。鈸、玉、玉等禮器上也有類似技術痕跡的“歷史符號”。這種博大精深的史前玉文化為中華文明奠定了第壹塊基石。

1975年3月,鎮平縣城東北3裏的安國市出土了兩把玉鏟。經鑒定,屬於夏初作品,很可能是楚人留下的最早的玉器。隨後,南陽盆地壹些地方出土了玉璧和玉璋。《李周大玉帛》記載:“玉為玉品,用以尊天下四方,天以蒼碧,南以黃巖,南以張馳……”上述的蒼璧、張馳、黃巖,實際上是禮制之壹,說明夏商周時期的玉文化處於禮制時代,這壹時期的創作風格和藝術手法是誇張的。

東周時期,玉文化已經發展到壹個大大超越玉的自然屬性的階段,使玉成為君子的化身,賦予玉以德性和人格化的內涵,使其擺脫神權和王權的控制。所謂“玉有十壹德”,顯然是對玉的擬人化。

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玉文化蒙上了壹層神秘的封建色彩。南陽漢墓出土了大量的陪葬玉器。這些玉葬主要有丸塞、玉含、手搖玉等,古人認為可以使身體不朽。

到了漢代,南陽玉已經被大量開采和雕琢,盛況相當可觀。這裏曾是玉器加工雕刻區,壹條街上有兩排作坊,切玉聲不絕於耳。至少在西漢時期,南陽玉雕已經達到了相當的規模。現在獨山腳下的沙崗店還保留著漢代的“玉潔寺”遺址。唐宋以後,南陽玉雕逐漸從單純的供貴族享用的貢品,發展成為既是裝飾品又是生活器皿。

唐宋以來,在繪畫藝術的影響下,玉器人巧妙地處理了形與神、骨與肉的關系,出現了新的帶有佛教、人物、花鳥的玉器,將玉器推入了藝術殿堂,使玉器文化呈現出世俗化、生活化的新趨勢。宋、元、明、清時期,玉雕技術顯著提高,宮中設立了“玉苑”。與此同時,民間玉器業日益發達,玉器開始流行。

明清時期,南陽玉雕品種非常豐富。清代以後,南陽玉雕已成為壹大產業,獨山玉的開發利用備受重視,在礦床研究、開采、雕刻加工、市場營銷等方面取得了很大進展。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久負盛名的南陽玉雕行業吸引了大量的外行人,從而使獨山玉被更多的人認識、欣賞和接受。

南陽獨山玉的顏色種類繁多,有紅、橙、黃、綠、青、藍、紫。色澤鮮艷,硬度高,光澤好,質地細膩,透明度高。是雕玉的好原料,堪比翡翠,曾被世人稱為“南陽玉”。

玉雕產品的品種可分為人物、花鳥、動物、器物四大類。這些人物大多基於神話傳說和古代戲曲故事。花鳥23種,如百鳥對鳳、喜鵲作梅、鳳凰牡丹、長尾鳥屏等。有16種走蓋,獅子,大象,老虎,牛,馬。器物有玉成、玉環、轉換器、鳥獸、仁女等。雕刻技藝精湛,刀法復雜,寓意深刻。有戒指,手鐲,耳環。現代藝術家不僅繼承了傳統的雕刻,還融入了中國畫的繪畫風格,如山水、人物、花鳥等,進壹步豐富了玉雕的圖案,使其更具觀賞性。經過歷代玉雕藝人的潛心研究,逐漸形成了“以藝取意,以色為生”的特色。

經過幾千年的蓬勃發展的玉雕行業,南陽玉雕藝術家與高超的技術已經培養了壹代又壹代。南陽玉雕師傅在繼承傳統工藝的同時,不斷引進、吸收和創新藝術設計和雕刻技術。正是悠久的歷史、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獨特的玉石資源相結合,使得南陽玉雕這壹藝術瑰寶得以代代相傳、發揚光大,不斷有令人驚嘆的作品問世。截至目前,南陽玉雕大師設計雕刻的《臥龍山》、《九龍轉花》、《六合同春》、《萬裏長城》、《九龍村》等40余件精品先後獲得國家級、省級獎項,多件產品被故宮博物院、美術館、收藏家作為稀世珍品收藏。

被譽為“國寶”、重達3500公斤的玉器“輕看山玉海”是中國歷史上最早、最大的巨型玉雕,是中國劃時代的藝術瑰寶,也是世界玉雕發展史上不可多得的傑作。但700多年來,對其玉料壹直眾說紛紜,未能鑒定。近日,由文化部中國傳統文化促進會、亞洲珠寶聯合會主辦的中國寶玉石文化高層論壇在人民大會堂舉行。論壇上,經過20多位國內知名玉器考古和收藏專家的仔細觀察和研究,並與南陽獨山玉礦樣品反復對比鑒定,確定現陳列於北京北海公園團城的元代“輕山玉海”玉料為南陽獨山玉。至此,壹樁“懸案”已經定案。

目前,南陽鎮平已經成為世界聞名的玉雕之鄉,從事玉雕的人不計其數。在世界各地都能看到經營玉雕產品的鎮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