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身上融合了來自母方高貴柔美的氣質和父方熱情奔放的粗獷。壹對眸子如同晶瑩的祖母綠寶石壹般嫵媚艷麗,壹身白皙得無與倫比的肌膚吹彈即破,在三個縣內無人能及的纖腰,以及她那愛征服別人的天性,任性,要強的性格,配上她渾身上下散發出來的魅力,造就了她亂世的本領。所有的男人都為她的相貌而傾倒,連日夜脂粉濃抹的花枝招展的女人見了她都不免有三風嫉妒,她就是這樣壹個傳奇的女子。在她的壹生中,有過三次婚姻,第壹個丈夫死於戰亂,第二個又被她間接地害死於3K黨的政治活動。所有不幸過後,她幸運地與壹直深愛著她的雷特-巴特勒***結連理。雷特為她驅散了壹切痛苦的陰霾,讓她終日沈浸在揮霍無度的日子裏享受她向往以久的物質幸福。然而他能為她分擔苦悶,能為她清除壹切生計上的障礙,能讓她開心的微笑,卻無法趕走那個在她心裏埋藏了很久的阿什利。壹直到最後,所有的誤會、錯過、哀傷疊加在壹起的時候,在他終於放棄她的時候,他才從她的心裏永遠的沈沒。所有的壹切都已無法挽回,只剩下佳人從此獨守空房。她最後還固執地想著,“我現在不去想它,明天我要回塔拉去,明天,噢,不管怎麽說,明天又是另外的壹天了。”
她是個堅韌的女人。就像方丹奶奶所說的那種在桔梗裏儲存著水分的蕎麥,在暴風雨過境後打倒肚子裏空空如也又虛有其表的小麥,在被吹打得彎下身子後又頑強地挺直腰桿。為了讓自己快樂或維持生計,她不惜壹再地違背倫理道德,在守寡時期與雷特領舞大玩華爾茲,懷孕時期還獨自駕著馬車做生意,甚至在自己家的客廳裏打死壹個北佬入侵者。在嫁給雷特之前她壹直手持利劍孤軍奮戰,她踏在塔拉的紅土地上向上帝宣誓,“我再也不要挨餓,也不讓家人挨餓,明年塔拉收的棉花要堆得像小山那樣高,大把大把的鈔票存在家中,花也花不完,為了這些,哪怕去偷去搶也再所不惜。”她終於領會到父親當年所說的,只有土地與明天同在的真理。原來她壹直是這樣堅定地深愛著哺育她成長的塔拉。正是因為她骨子裏流淌著壹半愛爾蘭人的血,那種敢於在險境中去拼殺的精神,才使得她在戰亂時期憑借著壹丁點的物質基礎幹成了兩個男人都無法勝任的事業。
故事壹直是以壹種緩慢而極度現實的情節發展,但又從不缺乏浪漫。在斯卡利特開始她與雷特的婚姻生活中,這種浪漫就被發揮到了極至。我們不難從字裏行間中看見雷特對她流露出的愛意——壹種無奈的,沈重的愛。他不厭其煩地說有趣的新聞逗他開心,在她做噩夢的時候把她緊緊地抱在懷裏。他本是個在船上靠賭錢為生的,放縱,冷漠甚至有些下流的浪子,此刻卻為壹個女人愛得發狂。可見在他冷峻的外表下,藏的是壹顆脆弱的,看似堅硬,卻需要呵護的心。他說他無法容忍她愛阿什利,無法接受本該是兩個人睡的床上卻躺著三個人的事實。他在斯卡利特的面前是缺乏自信的,為此他不得不常在她面前表現的不在乎,使得這久而久之成為他們彼此誤會的壹道無法攀越的心墻。
阿什利對於斯卡利特來說就像是壹只潘多拉的盒子,外圍鑲著金邊銀絲,美得耀人眼目。她壹直不知道裏面究竟藏著些什麽,在那樣高尚純潔的外表下,究竟隱藏著怎樣的壹顆心。她無時無刻不在想象著裏面的內容,卻不知裏面也許是空無壹片或庸俗無聊。阿什利對她充滿著誘惑,卻只是壹只盒子。而雷特則更像壹雙鞋子,不壹定是百分百的合適但必不可少,離了他她寸步難行。最重要的是他為她付出了壹份沈重的愛,有壹種她無法理解的羅漫諦克。
雷特說壹個人要是到了45歲這樣的年紀,就會迫切地想要壹些幾乎人人都有自己卻不曾得到的東西,像個高尚而非流氓的人生活在別人的仰慕和尊敬當中,是有壹種古希臘藝術的勻稱美。巧合的是,這正是阿什利早年追求並擁有的生活,而阿什利缺少的,又正是雷特身上那種在戰火硝煙的洗禮中依然不屈不撓而變通自如的精神。假若他們有壹天都想改變壹下現狀,去體驗壹下對方的感受,相信阿什利是沒有機會的。
美麗的塔拉壹直是斯卡利特心靈的寄托,在她遭受到各式各樣的打擊之後,她總是第壹個想到那裏,那裏總是那樣的寧靜清美,母親埃倫的音容笑貌總是在那裏留下聖潔的縮影。在塔拉,她仿佛壹下子年輕了十幾歲,還是那個驚艷嫵媚,傲壓群芳的少女,不用為生計日漸消瘦,不用為生孩子而姿容大減,不用操心壹切煩惱無奈的事情,可以無憂無慮地只為自己而活。疲憊的心是需要避風港的,塔拉正是把她犯下的所有過錯都擋在門外的港灣,它是掛在天邊的桃花源。
斯卡利特所有的快樂和不幸,都源於她的任性以及年輕。她是個要強的女孩子,看到別的女人跟他愛甚至她不愛的男人親近,都會挑起她那好鬥的神經。如果壹個女人生來註定要亂世,那麽任妳用什麽方法束縛住她的人,也無法束縛她的心。就像生在她自己臉上的,來自埃倫的柔美氣質無法遮蓋她妖媚如綠精靈般的雙眸壹樣.她終究還是要整個世界矚目於她.。
她愛阿什利,無非是像太陽愛唯美的月亮,孩子愛漂亮的糖果般無知。就像本書結尾的語句說,她如果了解阿什利,就不會久久沈迷於他而失去這麽多;她要是了解雷特,那麽他也不會離開她。因為她的不成熟,那些圍繞在她身邊的幸福卻被她壹個接著壹個的打破。梅拉尼死後,她才後知後覺地意識到她的支柱第二次倒塌了,就像當年埃倫死時壹樣。當她覺悟該珍惜的時候,壹切又都離她而去了。45歲的雷特和28歲的她,經歷了漫長的煎熬,卻終究像只有壹個交點的兩條直線,在短暫的邂逅後彼此奔向不同的世界。但是,人只要還有勇氣,這個世界就不至於毀滅,明天,總歸是另外的壹天了。她為她的人生制造了如此多的障礙,也都憑借著勇氣挺過來了,所以在美好的明天,不管它是在以後的哪壹天,雷特都壹定會回到她的身邊守侯著她。
我壹直不願翻開這本書的續集,如果這部作品本是悲劇,那麽又給它強加壹個美滿的結局,又算什麽呢?通常寫續的人,像高鄂續的紅樓,仙劍等都歪曲了作者的本意,使得壹部作品的原意走了樣,又有什麽意義呢。米切爾的這部作品,是歷經十載春秋才完成的大作,本是不需要什麽續的,可憐她紅顏薄命,<<GONE WITH THE WIND>>是她的唯壹部文學作品,如果她在世,自然也是不會在寫續集的。好的文學作品即使沒有圓滿的結局,還是壹樣的膾炎人口,經久不衰。通常人們追求的續集,不過是在尋求心理安慰罷了。
在語言的翻譯上傅東華先生譯本漏洞和疏忽很多,像人名和地名壹般是直接音譯較好,強加壹個中國姓和中國地名的慣稱,弄的中不中,西不西,甚是沒有必要。對於他對某些段落的任意刪節,對很多形容詞和副詞的不視和忽略,都大大沖淡原著的感情色彩。所以我建議大家閱讀的時候盡量看全譯本或英文原版,盡量消除語言上的隔閡,我想這樣會對作品的實質有更深刻的了解。
我覺得這個作品不能說是完全意義上的悲劇, 就像斯佳麗說的明天又是美好的壹天, 像斯佳從來就不會放棄自己想要做的, 白瑞德也不壹定就是完全的離開了。。。
任性與年輕``讓斯失去了很多...
她愛阿什利,無非是像太陽愛唯美的月亮,孩子愛漂亮的糖果般無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