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陘是純山區縣,全縣318個村自然條件和經濟狀況差異較大。為整體推進全縣新農村建設,該縣把實施典型帶動戰略作為推動新農村建設提檔升級的重要舉措,按照產業化提升農業、工業化致富農民和城市化帶動農村的發展思路,立足各行業實際培育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典型,並通過政策扶、部門幫,使之做大做強。
割髭嶺村土壤和氣候十分適宜粉條生產,在縣農業、科技部門幫助下,村裏發展甘薯基地500畝,年產粉條6萬多公斤,並註冊了“金華寺割髭嶺”商標,產品遠銷京、津等地區。僅此壹項,全村增收70多萬元,帶動了周邊8個村從事粉條生產。包括割髭嶺在內,井陘縣扶持建立了十大農業龍頭,在其帶動下,先後實施了百萬只山場雞生態放養等20多個農業產業化項目,新增千畝以上山區開發大戶78個,萬畝以上13個,新建特色養殖小區20個,培育出6個產業化經營組織,形成了小雜糧、優質粉條等五大龍型經濟,全縣產業化率達到26%。
為加快農村工業化發展,井陘縣確定了縣域二十強企業,同時以這些企業為龍頭,規劃建立了沃林化工、上安鈣鎂、秀林陶瓷等六個工業園區,園區內通過資源***享、優勢互補,形成了六大特色產業集群。位於鈣鎂工業園區的上安東村在龍頭企業的帶動下,先後建起了兩個鈣廠和25家石灰廠,該村勞力全部在企業上班,年人均純收入7000多元。目前,全縣8萬農民在工業園區就業,工資性收入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壹半以上。
農業產業化、農村工業化在改變農民生活方式的同時,也使其有了更高的精神追求。為此,該縣把農民公園建設作為實現農村城鎮化的壹項重要內容。以縣城為中心,確定了五條文明生態示範線,重點抓好沿線的農民公園建設,起到集群示範帶動作用。同時,縣財政每年拿出300萬元給予支持,並動員有實力的縣直單位結對幫扶,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建設熱情。目前,全縣78個村因地制宜建起了公園,81個村建起了文化廣場。金柱、巖峰等96個村還依托公園或廣場,建立了文體活動室和讀書室,群眾性文化活動開展得豐富多彩。井陘縣農業局良種場從山東引進越冬甘藍冬春壹號,在原種場農業科技示範園區示範種植3.33公頃,獲得成功.平均0.067公頃產4000公斤,最高達到5000公斤,盡管由於今春持續幹旱,比正常上市時間延遲半月(五·壹後上市),每公斤售價僅賣到0.4~0.5元,0.067公頃收入也達到了1200~2000元,取得了較高的經濟效益毛啊!!!!!哥飛了壹個上午啊!。。。想想則麽報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