棗園村所在的保安溝屬於石質山區,山溝深,土地貧瘠,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環境不好是這個村子不富裕的重要原因之壹。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棗園村根據實際需要和長遠利益,按照“林中之村、村中之林”的景觀格局,致力於水土保持和生態環境治理,在荒山上種植以側柏、元寶楓、刺槐為主的抗旱樹種,在荒地上種植以金銀花、扁桃為主的樹種,共造林荒山5000畝,退耕還林。就連過去經常塌方的西坡,現在也變成了茂密的刺槐林,農民再也不用擔心塌方了。幾年間,棗園村的生態環境建設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在其他村中起到了帶頭作用,為洮河上遊的水土保持和生態環境治理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在此基礎上,該村還積極組織專業綠化隊伍,圍繞村莊建設了14 km綠化帶,使村莊整體綠化面積達到7000畝,占村莊總面積的40%以上。
改善基礎設施,方便人民。
去棗園村走壹趟,會看到硬化的道路四通八達,花草樹木隨處可見,基礎設施壹應俱全,村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為改善人居環境,方便農民生活,該村多年來狠抓基礎設施建設,硬化了3公裏通村公路,修建了寬6米、長40米的幸福便民橋連接東西兩岸,新建了村小學教學樓和幼兒園。2004年,棗園村投資654.38+0.38萬元對距離主村654.38+0.5公裏的自然村茶酒巖村進行搬遷,茶酒巖村76戶村民搬出了祖祖輩輩居住的破舊窯洞,搬進了寬敞明亮的二樓。馬是拆遷戶之壹,他現在居住的二樓面積為160平方米。他說:“搬進這麽好的家,真的圓了我們幾代人的夢。”
2005年,棗園村實施到戶通工程,硬化綠道5.7公裏,安裝路燈80多盞,指派專人實施管護,實現了綠化、硬化和路燈照明的統壹。
大興農業產業的富農
為了實現經濟發展和農民致富,從上世紀90年代末開始,該村建設蔬菜大棚和綠色育苗基地,養雞養豬,積極發展農業產業項目,走農業產業致富之路。其間,該村投資654.38+0.5萬元建設大棚88個,實現年收入55萬元,使全村人均年收入增加600元;建了3000平方米的漁場;投資654.38+0.2萬元建設規模3萬只雞的養殖小區,年收入80萬元,養雞戶平均年收入數萬元;成立山西棗園農產品開發有限公司,註冊“玉田”牌商標;被省農業廳認定為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4種產品獲無公害農產品認證。不僅如此,目前,按照“糧食餵豬餵雞——豬雞糞進沼氣池——沼渣良田”的循環經濟模式,壹座規劃總投資2800萬元、占地約1.8萬平方米的城郊棗園農產品開發有限公司正在緊張建設中。
據了解,園區內規劃有1萬個養豬場、養雞場、沼氣池、蔬菜大棚。建成後,村民人均年收入至少可達6000元。毫不誇張地說,現在棗園村除了老弱病殘,除了那些築壩種樹種菜養雞養魚的,家家都有產業,人人都有工作,村民們忙著致富。村民王計華壹家六口,現在人均年純收入是全村的兩倍。僅她家承包的三個日光溫室,年純收入就有兩萬多元。
加強文化建設,改善精神面貌
近年來,棗園村積極探索農村文化建設的長效機制,不斷探索農村文化建設的新路子。例如,通過安裝閉路電視和電話,村民們開闊了視野,增長了知識,拓寬了致富就業的途徑,激發了建設的熱情。如今的棗園村村風正,民風純正,家庭團結,鄰裏和睦,進村不聞麻將味。更難得的是,這麽多年來,村裏沒有發生壹起幹部集體矛盾,沒有發生壹起村民進村上訪的事件。
棗園村從198年到2004年,16年沒有唱過廟會戲,現在不僅每年都要唱戲,新成立的秧歌隊、鑼鼓隊、大頭娃娃隊、高蹺隊,過年過節也會挨家挨戶,大吵大鬧。全村600多人中,參加過秧歌隊和鑼鼓隊的有100多人。2005年,棗園村投資約20萬元,建成了占地2000平方米的中心文化廣場,配備了20多件健身器材,搭建了村民健身娛樂平臺。此外,該村還成立了精神文明、環境衛生、計劃生育、文體娛樂、治安防範等組織,積極開展“三德”教育、“文明村民”、“五好家庭”活動,提高村民文化素質,改善精神面貌。全村十星級文明戶達到95%以上。2006年,棗園村榮獲“三晉和諧文明百強村”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