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船數據
飛船名稱: 神舟六號
發射: 北京時間2005年10月12日 09:00:00
起飛: 北京時間2005年10月12日 09:00:03.583
著陸: 北京時間2005年10月17日 04:33
飛行時間: 115小時32分鐘
軌道: 76圈
高度: 343千米
宇航員
執行任務宇航員
費俊龍,指揮長
聶海勝,操作手
這是兩位太空人第壹次進行太空任務飛行。聶海勝10月13日在太空慶祝他的41歲農歷生日。
後備宇航員
第壹梯隊:劉伯明、景海鵬
第二梯隊:翟誌剛、吳傑
各分系統負責人
航天員系統總指揮、總設計師:陳善廣
飛船應用系統總指揮、總設計師:顧逸東
飛船系統總指揮:尚誌,總設計師:張柏楠
火箭系統總指揮:劉宇,總設計師:劉竹生
發射場系統總指揮:張育林,總設計師:陸晉榮
測控通信系統總指揮:董德義,總設計師:於誌堅
著陸場系統總指揮:隋起勝,總設計師:侯鷹
時間軸
以下時間使用協調世界時(UTC)。
10月11日
22:15—22:17 太空人進入飛船
22:53 神舟六號返回艙艙門關閉
10月12日
00:27 火箭發射塔操作支架完全打開
01:00:00 長征二號F型火箭點火
01:00:03.583 神舟六號發射
01:02:03(點火後第120秒) 火箭拋棄逃逸塔
01:02:19(點火後第136秒) 火箭助推器分離
01:02:42(點火後第159秒) 火箭壹二級分離,壹級火箭墜落
01:03:23(點火後第200秒) 整流罩在110公裏高度脫離
01:09:43(點火後第583秒) 飛船與火箭在高度約200公裏處分離成功
01:09:52 神舟六號進入預定軌道
07:56 神舟六號飛船實施變軌
10月13日
02:10 航天員進行在軌抗幹擾試驗
18:21 遠望壹號、遠望二號和遠望三號所處海域海況惡化
21:56 神舟六號飛船進行變軌後的首次軌道維持
10月15日
08:29—08:31 太空人與中華人民***和國主席胡錦濤對話。
10月16日
18:40 神舟六號圍繞地球進入第76圈飛行,在青島站測控區上空
18:44 神舟六號返回指令解鎖
19:10 北京航天飛控中心調度員宣布,返回段跟蹤進入30分鐘準備
19:17 神舟六號正在南太平洋上空飛行
19:18 推進艙太陽帆板垂直歸零
19:42 遠望三號測量船捕獲到神舟六號信號
19:43—19:48 遠望三號測量船對神舟六號實施了姿態調整、軌道艙與返回航分離、制動點火等壹系列關鍵控制,神舟六號順利進入預定返回軌道
19:43 遠望三號向神舟六號發出指令,神舟六號第壹次調姿開始
19:44 軌道艙與返回艙成功分離
19:45 推進艙發動機點火,開始回航
19:48:29 推進艙軌道控制發動機關機,飛出遠望三號測量船測控段
19:52 返回艙飛過非洲大陸上空,向中國飛來
20:02 返回艙飛過南亞上空,航天員報告飛船工作正常,感覺良好
20:07 推進艙與返回艙成功分離
20:13 返回艙進入通訊黑障區
20:16 著陸場站測控設備發現飛船
20:19 返回艙主傘艙蓋打開
20:20 脫減速傘,主傘打開,直升機目視到目標
20:23 返回艙防熱大底成功拋掉
20:33 返回艙成功著陸
21:04 返回艙艙門被打開
21:39 兩名太空人費俊龍和聶海勝離開返回艙
神舟六號飛船構成
軌道艙:“多功能廳”
“神舟”飛船的軌道艙是壹個圓柱體,總長度為2.8米,最大直徑2.25米,壹端與返回艙相通,另壹端與空間對接機構連接。“神六”的軌道艙之所以被稱為“多功能廳”,是因為2名航天員除了升空和返回時要進入返回艙以外,其他時間都在軌道艙裏。軌道艙集工作、吃飯、睡覺、盥洗和方便等諸多功能於壹體。
逃逸塔:保飛船萬全
逃逸救生塔:位於飛船的最前部,高8米。它本身實際上就是由壹系列火箭發動機組成的小型運載火箭。在運載飛船的火箭起飛前900秒到起飛後160秒期間 火箭運行距離在0至100公裏,壹旦發生緊急情況,這個救生塔將緊急啟動,拽著“神舟六號”飛船的返回艙和軌道艙與火箭分離,迅速逃離險地,並利用降落傘降落到安全地帶。
留軌艙:航天員的“家”
軌道艙:也叫工作艙。其外形為兩端帶有錐角的圓柱體,它是航天員的“太空臥室”兼“工作間”。它還兼有航天員生活艙和留軌實驗艙兩種功能,所以也稱留軌艙。軌道艙裏面裝有多種試驗設備和實驗儀器,可進行對地觀測,其兩側裝有可收放的大型太陽能電池帆翼、太陽敏感器和各種天線以及各種對接結構,用來把太陽能轉換為飛船的能源、與地面進行通訊等。作為航天員的“太空臥室”,軌道艙的環境很舒適,艙內溫度壹般在17至25攝氏度之間。
返回艙:航天員的“駕駛室”
返回艙:又稱座艙,它是航天員的“駕駛室”。是航天員往返太空時乘坐的艙段,為密閉結構,前端有艙門。“神舟六號”完成繞地飛行任務後,兩名航天員也將乘坐返回艙回歸地球。
推進艙:又叫儀器艙。通常安裝推進系統、電源、軌道制動,並為航天員提供氧氣和水。推進艙的兩側還裝有面積達20多平方米的主太陽能電池帆翼。
緣何選擇秋季發射?
晨報訊綜合新華社電細心的人會註意到,兩年前的這個時候,我國第壹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發射成功。今年神六的發射,又逢金秋時節,難道是巧合嗎?不是。這是因為秋季的氣象條件,最適合我國發射載人飛船。
飛船發射季節的選擇,要考慮到各種可能影響到發射的因素,其中氣象條件是最直接、最關鍵的決定因素。
飛船上天後,要由航天測控網對飛船實施測控管理。如果把神舟飛船比作放飛太空的“風箏”,那麽,航天測控網就是那根重要的“風箏線”。我國的航天測控網由多個地面測控站和4艘遠望號航天測量船組成。這4艘測量船分別是太平洋上的“遠望”壹號和“遠望”二號測量船,印度洋上的“遠望”四號測量船,大西洋上的“遠望”三號測量船。其中,3艘測量船都在緯度相對較高的南半球。
南半球的季節正好與我國相反。我國的春夏季節在南半球是秋冬季節,海況很惡劣,即使正常航行都難保安全,更不用說在海上執行測控任務了,因此不宜發射飛船。我國的秋冬季節在南半球是春夏季節,海況較好,便於航行和執行測量任務。因此,我國神舟壹號至五號飛船的發射時機都選在與南半球相反的秋冬季節。
另外,秋季和冬季相比,盡管2002年12月30日發射的神舟四號曾突破我國低溫發射的歷史紀錄,但在載人航天飛行中,以人為本、充分保障航天員的安全,成為發射的最大特點,因而發射段的氣象條件也是非常重要的。顯然,秋季比冬季更適宜。因此,兩年前的神五和今年的神六載人飛船都選擇了在秋季發射。
據中國科學院空間環境預報中心研究員龔建村介紹,“今年正是接近周期谷底的位置,預計神舟六號飛行期間太陽活動穩定,適合人類開展空間活動。”
龔建村說,人們已經掌握了太陽的活動周期是11年,2000年是這個周期的最高峰,2006年達到谷底。因此今年太陽異常活動頻次較低,大趨勢有利於人類開展空間活動。神六將在“晴好天氣”中飛行。
航天員食品的選擇
從神州五號拔地而起、實現中國載人航天零的突破,到神州六號的兩人多天外太空飛行,中國航天員專用奶蒙牛牛奶,陪伴著航天員們從撒滿汗水的訓練場走向了浩瀚的太空,見證了中國載人航天事業的艱苦與輝煌。航天員食品的選擇有著怎樣的特殊要求、蒙牛牛奶又是如何成為“中國航天員專用牛奶”的?伴隨著神州六號的成功歸來,籠罩在航天員食譜上的神秘面紗也被營養專家輕輕地揭開。
在中國,壹名空軍飛行員要從1000名軍人中選出,而100名空軍飛行員中,只有壹個人有機會成為戰鬥機飛行員,航天員則是從這些戰鬥機飛行員中千裏挑壹,經過各方面綜合考察比較後最終選拔出來的。為了確保這些肩負祖國重任的“國寶”們保持良好的身體和心理素質,早在神州五號首次載人航天任務之前,壹個由各方專家組成的營養小組就開始了苛刻的航天員專用食品遴選工作。為了確保航天食品的安全、綠色和營養,航天醫學工程研究所有關航天員食品的規定長達8頁之多!對“全營養食品”牛奶的考察和選定工作首當其沖。
奶源是決定牛奶品質的第壹關鍵,因而也成為專家們考核的首要因素。考慮到以內蒙古大草原為核心的中國西部大草原地處國際公認的中溫帶季風氣候優質奶牛飼養帶,是整個中國無可匹敵、世界上也具有領先意義的優質草原,主要奶源基地全部處於這壹地帶的蒙牛乳業進入了專家們的視野。而在蒙牛的生產基地,他們又看到了全球領先的“樣板工廠”,在這裏,每壹滴原生奶經過壹道道全自動工序成為香濃合格的牛奶產品,全過程都在封閉無菌的狀態中進行。從市場到工廠、從工廠到牧場,蒙牛牛奶的表現說服了每壹位專家。
國家航天部門經過嚴格檢測後,認為蒙牛牛奶的各項指標均已經達到或超過國內、國際標準。憑借著純天然、高質量、豐富的營養和好的口味,蒙牛牛奶最終成為太空營養學專家唯壹指定的“中國航天員專用牛奶”。從此,“每天三杯奶”成為了航天員訓練、工作和生活中的壹首“白色樂章”。
每天早晨,在享用精心搭配的其他食品的同時,航天員都要喝壹杯蒙牛牛奶來有效保證全天的熱能和營養”。而在午餐之後,訓練基地的營養師又會及時為每壹個航天員送上壹杯蒙牛酸奶。原來,酸奶中含有的乳酸、醋酸等有機酸,不僅賦予了酸奶清爽的酸味,還能幫助牛奶形成細嫩的凝乳,從而降低腸道PH值,促進胃腸蠕動和消化液的分泌、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繁殖,讓航天員們壹個下午都精神抖擻。“蒙牛已經將其酸奶產品中的益生菌由兩種變成了四種,這樣不僅營養價值比同類產品有了明顯的提高,其幫助消化、抑制有害菌的作用也得到了更壹步的加強,很受航天員們的歡迎。”基地的營養師這樣評價道。
結束了壹天緊張的訓練之後,航天員們還將在晚飯時喝上壹杯牛奶。營養專家指出,壹方面,晚餐飲用的牛奶,其安神作用促進了航天員的深度睡眠,另壹方面,人體處於睡眠狀態下,也更易於吸收牛奶中的蛋白質。
“壹天三杯牛奶,每天500-800毫升。這個科學的食譜既保證了營養補給,又不至於引起脂肪堆積,不僅適用於宇航員,用樣也適用於普通人”!營養專家認為,航天員膳食中牛奶的科學搭配,值得在全社會進行大力推廣。
成為“中國航天員專用牛奶”,對於蒙牛,既是壹項崇高的榮譽,也是壹種期待和責任。在中國航天事業用壹個又壹個輝煌成就“鼓舞中國心”的同時,每壹個蒙牛人也在致力於“強健中國人”的偉大使命。2003年,當神州五號拔地而起,實現中國載人航天事業零的突破時,蒙牛牛奶也迅速成為了中國液體奶市場的領跑者,並於2004年成為了國家體育總局訓練局運動員訓練專用牛奶,為中國健兒揚威世界賽場奉獻了自己的力量。隨後,蒙牛率先建起了中國規模最大的“澳亞國際牧場”,在國內第壹個引進機器人擠奶設施,種植世界十二國優質牧草,養殖全球優質奶牛,開啟了中國乳業奶源升級之路。2005年,當神州六號用完美的姿態圍繞著我們這顆美麗的星球壹圈圈旋轉的時候,蒙牛已經以日銷液體奶7000噸的成績,超越眾多百年歷史的跨國乳業巨頭,成為了全球液體牛奶領域的領先者。作為首位“中國航天事業合作夥伴”,蒙牛不僅將“為中國喝彩”,還將用潔白醇厚的牛奶,為每壹個航天員、每壹個中國人的健康加油,為“強健神州夢想”而不懈追求。
神舟五號與神舟六號的比較
神舟五號 神舟六號
兩者的大小、重量、設備等基本不變;采用“長征2號F”運載火箭作為動力載體
發射時間 2003年10月15日 2005年10月中旬
活動範圍 僅限返回艙 打開返回艙艙門,進入軌道艙進行科學實驗活動
宇航服 楊利偉的宇航服始終未能離身 有機會脫下重達10公斤的太空服,新的宇航服主要由服裝、頭盔、手套和航天靴等組成
太空時長 21小時 119小時
航天員人數 1人 2人
食品 即時食品,不需要加熱、也不需要加水 50種左右:包括四種主食,“鮑魚”、“鹹水大蝦”等菜肴以及水果
如廁問題 尿不濕 專用馬桶
神舟六號飛船=為推進艙、返回艙、軌道艙的三艙結構,整船外形和結構與原來相同,重量基本保持在8噸左右。飛船入軌後先是在近地點200公裏,遠地點350公裏的橢圓軌道上運行5圈,然後變軌到距地面343公裏的圓形軌道,繞地球飛行壹圈需要90分鐘,飛行軌跡投射到地面上呈不斷向東推移的正弦曲線。軌道特性與神舟五號相同。
由於此次飛行沒有交會對接任務,神舟六號取消了用於這項功能的附加段,另外,飛船上新增加了40余臺設備和6個軟件,使飛船的設備達到600余臺,軟件82個,元器件10萬余件。
飛船發射季節的選擇,要考慮到各種可能影響到發射的因素,其中氣象條件是最直接、最關鍵的決定因素。
飛船上天後,要由航天測控網對飛船實施測控管理。如果把神舟飛船比作放飛太空的“風箏”,那麽,航天測控網就是那根重要的“風箏線”。我國的航天測控網由多個地面測控站和4艘遠望號航天測量船組成。這4艘測量船分別是太平洋上的“遠望”壹號和“遠望”二號測量船,印度洋上的“遠望”四號測量船,大西洋上的“遠望”三號測量船。其中,3艘測量船都在緯度相對較高的南半球。
南半球的季節正好與我國相反。我國的春夏季節在南半球是秋冬季節,海況很惡劣,即使正常航行都難保安全,更不用說在海上執行測控任務了,因此不宜發射飛船。我國的秋冬季節在南半球是春夏季節,海況較好,便於航行和執行測量任務。因此,我國神舟壹號至五號飛船的發射時機都選在與南半球相反的秋冬季節。
另外,秋季和冬季相比,盡管2002年12月30日發射的神舟四號曾突破我國低溫發射的歷史紀錄,但在載人航天飛行中,以人為本、充分保障航天員的安全,成為發射的最大特點,因而發射段的氣象條件也是非常重要的。顯然,秋季比冬季更適宜。因此,兩年前的神五和今年的神六載人飛船都選擇了在秋季發射。
據中國科學院空間環境預報中心研究員龔建村介紹,“今年正是接近周期谷底的位置,預計神舟六號飛行期間太陽活動穩定,適合人類開展空間活動。”
龔建村說,人們已經掌握了太陽的活動周期是11年,2000年是這個周期的最高峰,2006年達到谷底。因此今年太陽異常活動頻次較低,大趨勢有利於人類開展空間活動。神六將在“晴好天氣”中飛行 “神舟”六號發射火箭總設計師劉竹生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承擔“神舟”六號飛船發射任務的“長征2號F”運載火箭各系統的生產制造工作已經全面展開。截至目前,發射火箭的各項生產均按計劃穩步進行。
據劉竹生介紹,今年年底火箭系統的各項設備將“齊套”,明年年初將先後進行各系統的綜合實驗與匹配實驗,如果工作進展順利,發射“神舟”六號的火箭系統將在明年6、7月份出廠。
“神六”運載火箭總設計師劉竹生接受本報獨家專訪,細解火箭系統
繼我國“神舟”五號首次載人飛行成功後,“神舟”六號航天工程已在緊張進行中。為把國人的“飛天夢想”推向又壹全新的高度,“神舟”六號發射前各項準備工作已全面展開。作為飛船的“助力神”,“長征2號F”運載火箭將再擔重任,送“神舟”六號上天入軌。“神五”和“神六”飛船的動力載體雖是同壹型號火箭,但發射“神舟”六號的火箭系統卻“另有文章”。昨天,火箭系統總設計師劉竹生接受了本報記者的獨家專訪,細解“神舟”六號火箭焦點。
焦點1 火箭交工時間 年底設備配置齊全
承擔“神舟”六號發射的火箭系統總設計師劉竹生向記者透露了發射“神舟”六號的火箭系統準備工作的時間表。根據劉竹生的介紹,2004年年底,火箭系統的各項設備都要“按期交工”,各套儀器均要求配置齊全,為隨後在明年年初進行的火箭系統綜合實驗做準備。劉竹生講,綜合實驗階段,火箭的每個組成部分都要進各自的實驗室進行檢測,目的是確保火箭整體達標,檢測合格後各系統將“會師”,進行匹配實驗。
焦點2 火箭應急能力 正在進行極限計算
運載火箭的“極限分析”是專門針對“神舟”六號飛船內壹系列重大變化而進行的。劉竹生說:“首先,由於‘神舟’六號將實現多人多天飛行,人員和天數的增加帶來食物、生存設備等其他質量的增加,這就要求火箭的運載能力必須提高,比如原‘神舟’五號的七八噸質量就有可能要變成8噸多。其次,如果航天員不止壹個的話,飛行過程中出現問題就會直接影響到逃逸能力,對火箭在遭遇突發情況時的應急能力提出了挑戰。”劉竹生講,針對以上兩點,目前正在與飛船系統方面協調合作,進行相關的火箭極限計算。據了解,目前,這樣的“極限分析”已經做了幾輪。
焦點3 火箭動力特性 將隨載荷改變而調整
火箭配上飛船組成壹個“大彈簧”系統,劉竹生說:“從動力學分析,飛船與火箭連接後是會相互作用影響的,由於‘神舟’六號軌道艙上的有效載荷將由原來‘神舟’五號上的多個設備變成壹兩個設備,飛船質量塊兒的變化必然影響整個火箭的動力學特性,目前的工作就涉及到火箭與飛船動力特性相應的問題。”
焦點4 發射安全性 地面發射系統將“體檢”
為了確保“神舟”六號發射萬無壹失,發射基地地面設備檢修工作將進壹步加強。據劉竹生介紹,和以前發射場承擔發射任務時進行檢修工作相比,由於兩次發射間隔加長,這次將是有史以來最全面的壹次地面發射系統的“體檢”。劉竹生強調說,檢修工作將做到任何壹個細微處,每個插頭都要求必須檢查,每根線路都要“從頭摸到底”,看是否存在可能斷線的問題。另外,劉竹生講,目前已完成了對“神舟五號”遙測數據的分析工作,對“神五”整個發射過程中不夠完善的地方,比如某些設備使用不方便等問題都將在“神舟”六號發射前做改進。 神州六號
神舟六號飛船仍為推進艙、返回艙、軌道艙的三艙結構,整船外形和結構與原來相同,重量基本保持在8噸左右。飛船入軌後先是在近地點200公裏,遠地點350公裏的橢圓軌道上運行5圈,然後變軌到距地面343公裏的圓形軌道,繞地球飛行壹圈需要90分鐘,飛行軌跡投射到地面上呈不斷向東推移的正弦曲線。軌道特性與神舟五號相同。
由於此次飛行沒有交會對接任務,神舟六號取消了用於這項功能的附加段,另外,飛船上新增加了40余臺設備和6個軟件,使飛船的設備達到600余臺,軟件82個,元器件10萬余件。
神舟六號的改進大致可以歸納為四個方面:
壹、圍繞兩人多天飛行任務的改進。首先,準備了足量甚至余量的航天員消耗品,包括食品、水、睡袋等。食品櫃置於軌道艙中,以前處於空置狀態。按照每人每天壹個半暖壺的用水量,通過水箱和單獨的軟包裝兩種方式準備了航天員用水。其次,提高了座艙的環境控制能力。壹人壹天呼出近壹升水,神舟六號提高了對水汽冷凝的能力,擴大了冷凝水箱,把所有裸露管線都貼上了吸水材料,確保飛船濕度控制在80%以下。艙內的氧氣、溫度和濕度都可自動感應並調節。
二、軌道艙功能使用方面的改進。放置了很多航天員生活的必需品,如食品加熱裝置和餐具等。軌道艙中掛有壹個睡袋,供兩名航天員輪流休息用。失重狀態下人其實可以浮在空中睡覺,但考慮到人在地面養成的習慣,所以通過睡袋人為地制造壹種“床”的感覺,否則航天員睡覺時可能會產生墜入萬丈深淵的錯覺。軌道艙中還有壹個專門的清潔用品櫃,航天員可以用裏面的濕巾等物品進行清潔。大小便收集裝置這次也是首次使用。
三、提高航天員安全性的改進。返回艙中航天員的坐椅設計了著陸緩沖功能,這是為了在反推火箭發生故障時依然能夠保證航天員安全。神舟五號飛船裏只有楊利偉乘坐的那個坐椅有著陸緩沖功能,並且有個小的缺陷,就是返回前坐椅提升後航天員難以看到舷窗外的情況。神舟六號對緩沖器進行了重新設計,並與整船結合進行了反復試驗,從高塔、飛機上拋下的3次試驗每次均獲得了成功。返回艙與軌道艙之間的艙門,如果在返回時關閉不嚴,將威脅航天員安全。俄羅斯曾經有3名航天員因此而喪生。神舟六號科研人員研制成功了艙門密閉快速自動檢測裝置,並花費了數月時間研制出壹種專用抹布,這種布不產生纖維、靜電、異味,專門用來清潔艙門。
四、持續性改進。我國載人航天工程於1992年正式啟動,至今已經過去了13年,飛船上最初使用的元器件和原材料有的已經不再生產,個別技術已經稍顯落伍。神舟六號做了壹些日常的持續性改進。比如神舟壹號到五號上的“黑匣子”,是1994年研制的,存儲容量只有10兆字節。現在的黑匣子不僅存儲量比原來大了100倍,而且數據的寫入和讀出速度也提高了10倍以上,體積卻不到原來的壹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