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商標註冊 - 真心的請教您

真心的請教您

循環經濟跨越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是壹門交叉學科,需要運用生態學、經濟學的知識,進壹步劃分還涉及哲學、植物和動物生態學、資源經濟學、環境經濟學、生態經濟、產業生態學等方面的內容,研究循環經濟系統時,經常使用物質流分析(分析資源利用效率)、生命周期分析、環境管理體系等工具。循環經濟作為壹種發展理念、發展模式和產業形態,是壹門系統科學。

循環經濟學是研究人類按生態學規律進行經濟活動的壹門科學。循環經濟是以資源高效利用和環境友好為特征的社會生產和再生產活動,是新的生產方式。與傳統增長模式的區別在於:傳統的經濟增長將地球當作無窮大的資源庫和排汙場,壹端從地球大量開采資源生產消費性產品,另壹端向環境排放大量的廢水、廢氣和廢渣,以“資源——產品——廢棄”為表現形式,是線性的增長模式。循環經濟要求在生產和再生產的各個環節循環利用壹切可以利用的資源,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按物質代謝或/和***生的關系延伸產業鏈,以“資源——產品——廢棄——再生資源”為表現形式,是集約化的增長模式。循環經濟是用發展的思路解決資源約束和環境汙染的矛盾,是實現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

循環經濟近年來不僅進入了我國中央決策層的視野,也成為理論界的研究重點,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從循環經濟這壹名詞在中國的提出,到各地方各行業的實踐經驗總結,制定並實施循環經濟的發展規劃,除了循環經濟發展理念本身所體現的科學性、協調性、可持續性等特點之外,也反映了發展循環經濟對於我國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緩解環境汙染壓力,實現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意義。

案例:典型的卡倫堡模式

卡倫堡是丹麥的壹個濱海小鎮,是世界上工業生態系統運行最為成功的典範。所謂工業生態系統,是指將生態學中動植物在壹系統內***存***生的原理應用於工業活動中,形成壹個企業“鏈”。在卡倫堡生態工業園中,不同的企業通過“廢棄物變原料”的貿易被緊密地聯系在壹起。卡倫堡生態工業園中的主體工業企業是電廠、煉油廠、制藥廠和石膏板廠。以這四個企業為核心,將生產過程中的廢棄物或副產品,通過貿易形式供其他企業作原料使用,或替代部分原材料;在這企業鏈中還有大棚養殖場、養魚場、硫酸廠、供熱站、水泥廠、農場等。

循環經濟的內涵及產生背景

“循環經濟”中的循環是指生態學意義上的循環,而不是經濟學意義上的循環。生態學上的循環,主要強調經濟活動中的物質循環和代謝,這是目前國內關於循環經濟討論中均涉及物質流的原因。經濟學意義上的循環,從時間上看,體現在周期變化上;從空間上看,具有地區互動的要求。

循環經濟是人類對發展模式反思的結果,有壹個不斷發展完善的過程。第壹次產業革命前,人類幹預自然界的能力較低,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只是局部性的、小規模的、不明顯的,其影響也是有限的。工業革命以後,隨著社會生產力的迅速發展,人口的急劇增長,人類社會活動的規模不斷擴大,向自然索取的能力和對環境幹預的能力也越來越大,資源消耗速度加快,廢棄物排放明顯增加,加之認識上的局限性和主觀上的不努力,致使環境汙染問題越來越嚴重,汙染事件頻頻發生,對人類生命財產安全以及社會經濟發展秩序構成較大威脅。1962年,美國生物學家卡遜發表了《寂靜的春天》壹書,用觸目驚心的案例、生動的語言闡述了大量使用殺蟲劑對人與環境產生的危害,敲響了工業社會環境危機的警鐘。1970年4月22日,美國舉行了要求保護地球環境的大規模遊行,標誌著人類開始高度關註地球環境問題。1972年,由科學家、經濟學家和企業家組成的民間學術組織——羅馬俱樂部發表了《增長的極限》研究報告,首次正式向世界發出了警告:“如果讓世界人口、工業化、汙染、糧食生產和資源消耗方面現在的趨勢繼續下去,這個行星上的增長的極限有朝壹日將在今後壹百年中發生。”這份報告被認為是第壹次系統考察經濟增長與人口、自然資源、生態環境和科學技術進步間的關系。盡管報告中的觀點有些片面和悲觀,但其中提出的自然資源供給與環境容量無法滿足外延式增長的觀點,依然警示了人們。從此,生態環境作為制約經濟增長的要素引起全世界的註意。同年,聯合國發表了《人類環境宣言》,鄭重聲明只有壹個地球,人類在開發利用自然的同時,也承擔著維護自然的義務。

20世紀70年代的三次石油危機,使人們感覺到了資源供應的危機,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成了人們的追求。同時,固體廢棄物的快速增長需要有新的管理戰略,這正是國外發展循環經濟和建立循環型社會的初衷。西方國家在工業化過程中消耗了大量的自然資源,而經歷長時間的工業化發展後積存有大量的廢棄物,如廢鋼鐵、老舊汽車、廢家電、廢紙張等,這樣,客觀上要求對廢棄物進行再生利用,以降低經濟發展的成本。實際上,也正是有了這些廢物基礎,才使回收利用成為可能,才有了發展循環經濟的物質基礎。

近年來,中國的倡導推進了世界循環經濟的研究和發展。壹方面,國外出版了大量的生態經濟、產業生態學等方面的專著或文章,但幾乎沒有循環經濟專著;國外高等教育中也未見循環經濟的學科設置。另壹方面,到2004年底,我國不僅發表了大量的循環經濟文章,專著或匯編也已出版了近十本;循環經濟也是2005年出版界的熱點選題。可以說,循環經濟是壹個地地道道的中國概念,是中國學者基於自己的國情,對發展理論和發展模式的壹個創新。同時,在經濟全球化日益推進的情況下,國外學者已經提出“中國因素”,循環經濟的研究也不例外;參加中國環境和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CCICED)的外方專家,通過與中國專家的合作深化了對循環經濟的理論研究;外方專家也將中國的循環經濟概念推向了世界。中國推進循環經濟的發展,已經引起國際組織和外國政府的重視,並成為與中國合作的重點領域之壹。

循環經濟的實施主體涉及每個公民、每個家庭、每個社區、每個企業、每個地區乃至整個中華民族。例如,壹個家庭的節電、節水、垃圾分類等活動;壹個辦公大樓的節能、正反面使用復印紙、硒鼓的重復利用、中水利用等,壹個企業的清潔生產、發展資源綜合利用產業,社區的垃圾分類回收、利用太陽能等,這些活動都能產生系統物質流量降低的效果,因而均屬於循環經濟範疇。由於我國的工業化和城市化還沒有完成,不可能實現經濟活動中物質減量化,除非不再發展,這有悖於我們倡導和推進循環經濟的出發點。也就是說,我國推進循環經濟發展的重點不應放在狹義上。所謂狹義的循環經濟,指通過廢棄物的再利用、再循環來發展經濟,相當於“垃圾經濟”、“廢物經濟”的範疇。日本提出的建設循環型社會,強調的是廢棄物的減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環,與之相對應的是“靜脈產業”。所謂“靜脈產業”,是指圍繞廢物資源化形成的產業,是相對於“動脈產業”而言的,“動脈產業”是指開發利用自然資源形成的產業。

循環經濟的學科基礎

討論循環經濟的學科基礎,不能離開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綜合。

1、生態學基礎

生態學是研究生物與環境之間的壹門科學。正如仿生學壹樣,循環經濟學也是研究人類仿照自然界物質代謝、循環、***生等規律,並用以安排經濟活動。英國學者坦斯利(A.G. Tansley)1936年提出生態系統的概念,強調在壹定自然地域中生物與生物之間,生物有機體與非生物環境之間功能上的統壹。壹個生態系統,包括生物有機體及其周圍壹切空間和所有直接或間接影響生物有機體的環境;對生物的生長、發育、繁殖、形態特征、生理功能和地理分布等有影響的環境條件,即生態因子。生態系統的規律可以總結為:整體、協調、循環、再生等,這些生態規律已經被應用於農業、工業等領域的循環經濟實踐中。

2、經濟學基礎

從經濟學誕生之日起,資源配置、特別是稀缺資源的配置就是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在生態環境逐漸稀缺的條件下,經濟學將研究的對象拓展到生態環境也就不足為奇了。

資源經濟學。資源經濟學認為經濟的本質是人將自然資源轉換為生存資料。資源有社會資源和自然資源之別。社會資源包括人力、知識、信息、科學、技術,以及累積起來的資本及社會財富等,其最大特征是累積性和可變性。自然資源包括土地、森林、草原、降水、河流湖泊、能源、礦產等,其本質特征是有限性;且其中的壹些類型的資源是不可再生的。與循環經濟研究有關的資源經濟學內容包括供求關系、價格和稅收對供求關系的影響等。能否形成產業之間的“廢物變原料”的聯系,最終由資源經濟學決定。

環境經濟學。之所以要各國政府推進循環經濟的發展,因為其中涉及外部性問題。福利經濟學告訴我們:如果壹種商品的生產或消費會帶來壹種無法反映在市場價格中的成本,就會產生壹種“外部效應”。外部性是指壹些產品的生產與消費會給不直接參與這種活動的企業或個人帶來有害或有益的影響。其中有益的影響稱為“外部經濟”,否則就是“外部不經濟”。生態環境屬於公***產品。作為公***產品的環境,由於消費中的非競爭性往往導致“公地的悲劇”——過度使用,由於消費中的非排他性往往導致“搭便車”心理——供給不足。通過發展循環經濟,在提高自然資源利用效率的同時,也可以達到保護環境的目的。

3、產業生態學

產業生態學,是模仿自然生態學建立起來的壹門學科。1997年耶魯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合作,出版了全球第壹本《產業生態學雜誌》。該主編Reid Lifset在發刊詞中提出:“產業生態學是壹門迅速發展的系統科學分支,它從局部、地區和全球三個層次上系統地研究產品、工藝、產業部門和經濟部門中的能流和物質流,其重點是研究產業界在降低產品生命周期中的環境壓力的作用。”產業生態學試圖仿照自然界的物質循環,通過企業間的系統耦合,使產業鏈顯示生態鏈的性質,實現物質循環利用和能量的多級傳遞、高效產出和資源的永續利用。在自然生態系統中,生產者的生產量、消費者的消費量和再生者是相對簡單而穩定的,但生態工業系統無論是技術水平還是相互之間的聯系,還遠沒有達到自然界的水平。

4、生態經濟學

生態經濟學是壹門跨社會科學(經濟學)與自然科學(生態學)的邊緣學科。生態經濟學是壹門研究再生產過程中,經濟系統與生態系統之間的物質循環、能量轉化和價值增殖規律及其應用的科學。生態環境已經從單純自然意義上的人類生存要素轉變為社會意義上的經濟要素,這有兩層含義。第壹,符合人類生活需要的良好生態環境已經短缺,擁有良好的環境已經成為人們追求幸福的目標之壹。第二,自然生態環境對於廢棄物的吸納能力已經或接近飽和,局部地區甚至已經超載,繼續利用它進行生產就必須再生產出新的環境容量,因而需要投入資金進行“建設(生態恢復和汙染治理)”,良好的生態環境已成為勞動的“產品”。換句話說,良好的生態環境已經具有了二重特征,即從生活的角度看是目標,從生產的角度看已經變成生產要素和條件。

5、從鮑爾丁的宇宙飛船理論到皮爾斯模型

1965年5月10日,美國學者肯尼斯?鮑爾丁(Kenneth Ewert Boulding)在“地球像壹艘宇宙飛船(EARTH AS A SPASH SHIP)”壹文中提出,人不應將地球看作為垃圾場,人是生態系統中的壹員,並用了“循環其廢物(recycle its wastes)”及循環流(circular-flow)等詞語,人的生存能力依賴於具有閉路循環特征的世界生態系統上所有元素和人的***生關系。但沒有用到循環經濟壹詞,卻用了中央計劃經濟(centrally planned economy)。1966年鮑爾丁發表“未來宇宙飛船地球經濟學(The Economics of the Coming Spaceship Earth)”壹文。其中提出,“未來宇宙飛船地球經濟”類似於“宇航員”經濟。地球是壹艘孤獨的宇宙飛船,沒有無限物質的貯備庫,既沒有開采也不能被汙染。人類必須找到自己在循環生態系統中的位置,進行物質再生產。鮑爾丁因而被認為是生態經濟學、我國學者認為是循環經濟理念的最早倡導者。

英國環境經濟學家大衛?皮爾斯和圖奈(Pearce,D.W. & Turner,R.K)1990年第壹次使用循環經濟(Circular Economy)壹詞。這兩位作者在《自然資源和環境經濟學》壹書中第二章的標題是“循環經濟(the Circular Economy)”。他們試圖依據可持續發展原則建立資源管理規則,並建立物質流動模型。廢物既可以是循環的——對資源的可獲得性有正的影響,或直接對自然同化能力產生壓力。在後壹情形中,超過自然同化能力的廢物排放量對直接的效用或資源的可獲得性均產生負面影響。根據廣義的包括同化能力在內的資源概念,皮爾斯等提出自然資源管理的兩個規則:壹是可再生資源的開采速率不大於其可再生速率;二是排放到環境中的廢物流要小於或等於環境的同化能力。針對資源存量的特點,他們還提出:可耗竭資源減少應當由可再生資源的增加來補償(可持續性);達到壹定的生活標準就要減少可耗竭資源或可再生資源存量(提高效率)。

類似於工業代謝,循環經濟模型由自然循環和工業循環組成。這兩種循環都為再生產提供原料,也就是為再生產和消費提供物質基礎;產生超過消費的直接效用(如欣賞美景)。自然循環就是環境吸收消化廢物,吸收的廢物假定作為經濟之源進入經濟系統;工業循環則有助於減少自然同化能力的壓力,同時產生額外的資源。此外,循環也有利於降低對環境同化能力的壓力。然而,工業循環也需要資金投入,並對同化能力產生額外的壓力。也就是說,產生了二次汙染,並導致同化能力的降低。

循環經濟在我國的發展

發展循環經濟在我國有壹個思路逐步清晰、內涵不斷擴大、重點有所調整的過程,並表現為國家不僅出臺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和標準,同時制定壹系列的優惠政策,約束和激勵企業開展資源節約和綜合利用,推進工業“三廢”的“吃幹榨盡”。可以推斷,循環經濟將成為我國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實現途徑之壹。

圍繞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我國已經做了大量的工作

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制定了壹系列促進企業節能、節水、節地、節材以及節約壹切資源的法規、政策、標準和管理措施,加大了以節約降耗為主要內容的結構調整和技術改造力度,開發推廣先進適用的技術、工藝和設備,資源利用效率有了較大提高。統計數字顯示:2003年我國每萬元GDP能耗比1980年下降了65.5%;每萬元GDP取水量比1980年下降了84.7%;工業“三廢”綜合利用產值為1985年的14.6倍;廢舊物資回收利用總值為1985年的12.4倍,取得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有機統壹。

壹是產業廢棄物的綜合利用。在稅收減免等政策激勵下,我國壹些企業通過礦渣的再冶煉、粉塵制磚或燒制水泥、下腳料的回收、冷卻水的回用等措施,開展了企業內資源的再生利用或循環利用。2003年全國工業“三廢”綜合利用實現產值400億元,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達到53%。其中粉煤灰綜合利用率約為65%,煤矸石綜合利用率約為56%。

二是廢舊物資回收利用。我國城市的壹些包裝材料,如煙酒的包裝大紙盒等的回收已形成於供貨相反的廢物流,即由零售商返回批發商,批發商再集中返回給生產企業以再利用;壹些廢舊物質被零散地回收後集中分類,廢金屬進入冶煉廠,舊家具、廢紙張、塑料、廢木材、廢家電等回收利用產業,已經形成網絡化和規模化的格局。2003年,全國有各類廢舊物資回收企業5000多家,回收網點16萬個,回收加工企業3000多個,從業人員140多萬人,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總值約500億元,在發展調整中形成了壹個遍布全國的廢舊物資社會回收網絡。

三是生產和消費過程中的再利用。無論生產領域還是消費領域我國都有從事機械、電器等產品的維修隊伍,壹些企業開展了包裝物如玻璃容器、紙箱、周轉箱的回收和循環利用。近年來開始探索和實踐報廢汽車發動機、廢舊機電產品等的再制造,壹方面實現了資源的循環利用,提高了資源利用效率,另壹方面也解決了產品更新後舊型號配件停止生產後的供應,可謂壹舉多得。此外,國家也鼓勵發展舊貨市場,充分利用舊貨資源滿足低收入消費群體的需求。

四是環保產業發展迅速。“末端治理”不屬於循環經濟範疇,但也有循環經濟的內容。城市垃圾分類、回收和最終處理,垃圾堆肥和填埋氣的熱利用、垃圾發電等,形成產業鏈,這是均屬於循環經濟的內容。2003年全國有40多家利用垃圾發電或熱利用的企業。工業廢水和生活汙水治理市場化的進程在加快。沿海地區形成中小企業進入園區、廢水集中處理的模式,不僅減少了汙水治理的資金投入,壹些企業還成為當地的納稅大戶。

國家近年來加大了推進循環經濟發展的力度

壹是加強宣傳。循環經濟作為壹個新的理念,有壹個逐步認識和深化的過程。近年來,國家有關部門、新聞單位加強了對循環經濟概念、思想的宣傳,為循環經濟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社會氛圍。同時,綠色服務業(第三產業)、環境標誌認證體系、綠色學校、綠色社區、政府綠色采購等,成為壹些地方推進循環經濟的工作方向。

二是組織試點示範。我國在三個層面上開展了循環經濟試點工作。在企業層面大力推行清潔生產;在工業園區創建生態工業園;開展循環經濟省、市試點,並取得初步成效。

積極推行清潔生產。我國是國際上公認的清潔生產搞得比較好的發展中國家。1993年我國利用世界銀行項目在釀造、造紙、化工等行業開展清潔生產試點。通過不斷改進設計、使用清潔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進的工藝技術和設備、改善管理等措施,提高了資源利用效率,減少或避免了汙染物的產生。國家有關部門重點支持了壹批重大清潔生產技術開發及產業化示範項目,先後在20多個省(區、市),20多個行業、400多家企業開展了清潔生產審計,建立了20個行業或地方的清潔生產中心,1萬多人次參加了不同類型的清潔生產培訓,有效提高了企業汙染預防能力。

推進生態工業發展。在工業集中地區、經濟開發區,積極發展生態工業。在這些園區,根據生態學的原理組織生產,使上遊企業的廢物成為下遊企業的原料,延長生產鏈條,實現區域或企業群間資源的有效配置,使廢物產生量最小,甚至“零排放”。國家環保總局已經批準了14個各種類型的生態工業示範園區。江蘇的園區建設各具特色,上海的廢飯盒回收利用形成了產業鏈,天津開發區基本形成無廢物排放園區。這些做法值得總結和推廣。

生態農業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90年代起,農業部在全國批準了兩批各51個生態農業示範縣。經過積極探索,已經在種植業、養殖業、農產品加工業等領域總結出了上百種生態農業模式。從物質聯系角度看,生態農業的模式主要有物質代謝型、產業***生型和混合型三大類。

法律法規和政策上為循環經濟的發展創造了制度環境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政府從法律法規、政策、標準等方面,出臺約束和激勵措施構建有利於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制度環境。

壹是法律法規不斷完善。2003年1月1日正式實施的《清潔生產促進法》,第九條提出:“調整產業結構,發展循環經濟,促進企業在資源和廢物綜合利用等領域進行合作,實現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使用。”《節約能源法》、《環境影響評價法》、《可再生能源法》等,均提出了發展循環經濟相關方面的要求。2004年修訂的《固體廢物汙染環境防治法》第三條提出:“國家對固體廢物汙染環境的防治,實行減少固體廢物的產生量和危害性、充分合理利用固體廢物和無害化處置固體廢物的原則,促進清潔生產和循環經濟發展”。國家還出臺了節能中長期規劃。《廢舊家電及電子產品回收處理管理條例》、《清潔生產審核辦法》、《中國節水技術大綱》等法規相繼出臺。各地也出臺了地方性法規,到2003年,陜西、遼寧、江蘇等省及沈陽、太原等城市先後制訂了地方清潔生產政策和法規。貴陽市頒布並實施了《貴陽市建設循環經濟生態城市條例》。這些均為各地依法推進循環經濟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二是通過優惠政策激勵企業發展循環經濟。作為循環經濟的重要內容,資源綜合利用、廢舊物資回收、環保產業等,壹直是國家鼓勵和支持的工作。為調動企業開展資源綜合利用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國家制定並實施了壹系列鼓勵開展資源綜合利用的優惠政策。例如,1996年國務院批轉的國家經貿委等部門《關於進壹步開展資源綜合利用的意見》(國發〔1996〕36號),將資源綜合利用確定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壹項長遠的戰略方針。根據國務院36號文,原國家經貿委制定了兩批《當前國家重點鼓勵發展的產業、產品和技術目錄》,並與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等部門聯合發布了有關的優惠政策,對利廢企業和產品實行稅收減免優惠政策。

此外,國家有關部門組織開展了大量理論和實踐研究。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在2004年重大課題研究中,設立了“循環經濟在我國資源戰略中的地位與舉措”研究。國家發改委委托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開展循環經濟政策、發展循環經濟和建設節約型社會的“十壹五”規劃思路研究。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開展了“清潔生產和循環經濟”的專項研究。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戰略研究中,將生態建設、環境保護與循環經濟科技問題被列為專題。科技部立項支持、國家環保總局開展了循環經濟的技術支撐體系軟科學研究等。中國發展循環經濟也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高度重視,循環經濟成為國際合作項目的優先領域。例如,世界銀行支持全國人大開展循環經濟的立法框架研究、支持國家環保總局開展循環經濟的政策研究;德國支持貴陽循環經濟的實踐等。所有這些,將為中國循環經濟的發展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