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元朝時,中原廣大人民不服蒙古人的殘酷統治,起來反抗元朝。朱元璋欲聯合抵抗力量,元朝官兵嚴密搜索,苦於消息無法傳遞。於是劉伯溫想出了壹個計策,命令王昭廣做蛋糕,並把寫有“八月十五日起義”字樣的紙條藏在蛋糕裏。然後分別發給各地起義部隊,通知他們在8月15日晚響應起義。因此,元朝被壹舉推翻。為了紀念這壹成就,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流傳了下來。尤其是在東北,有“八月十五大子被殺”的說法。
無論月餅起源於哪壹代,都是全世界人民的心願,用滿月來表現人的團圓,用滿月來表現人的永生,寄托對家鄉和親人的思念,祈求豐收和幸福。
有人認為,自古以來,吃月餅、送月餅都與中秋節有關。事實上,並非如此。初唐時,原來只有農歷八月初壹是節日,沒有十五。相傳,後來唐朝明太祖在八月十五的夜晚到月宮遊玩,所以民間把八月十五作為中秋節。中唐時期,人們開始在八月十五晚上上樓賞月,那時還沒有月餅。說起月餅,最早出現在南宋時期。然而,那時的月餅與中秋節毫無關系。當時的月餅也和現代的月餅有很大的不同,只作為蒸食出現在食品市場。
在明朝,月餅確實與中秋節聯系在壹起。當時,在北京有壹種裝滿水果的月餅,人們在中秋節自己做月餅吃,並送給朋友和親戚,以表達團聚和祝賀。那時候的月餅大小形狀都很不規則,差別很大,名字也比較特別。
例如,在山西省介休縣,在中秋節,當地人有圍坐在壹起分享團圓月餅的習俗。他們制作了許多有趣的月餅,如男士用的月牙月餅,女士專用的葫蘆月餅,以及專門為青少年準備的“孫悟空”和“男妓”等月餅。名字很多,等等。明代制作月餅的技術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當時,壹些月餅的餅面上出現了“月中蟾兔”等裝飾圖案。其精美的設計、優美的構圖、精致的圖案讓人享受藝術,既充分體現了月餅制作者的匠心,也反映了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
農歷八月十五是人們團聚或思念遠方親友的日子。中秋節,廈門人賞月吃中秋月餅,還有壹個鄭錚成功驅逐荷蘭、收復臺灣省流傳下來的“打餅會冠軍”的民俗活動,頗有意思。中秋節有63個蛋糕,大小不壹。* * *分為6種,分別代表古代科舉考試中的狀元、第二名、花探、進士、舉人、秀才。每個人輪流往碗裏扔六個骰子,根據投入碗裏的骰子數得到蛋糕,最終贏得“狀元”。300多年來,這種充滿樂趣的活動壹直在廈門人中間流傳,廈門的蛋糕店和工廠會在中秋節前後大量生產這種蛋糕。
聚在壹起打餅博冠軍是廈門人慶祝中秋節的獨特習俗。相傳300多年前在廈作戰時,鄭部為了解除將士的後顧之憂,鼓勵和鼓舞士氣,幫助驅逐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省,經過壹番商議,與駐紮在錦鴻本部33-44號的後政廳工作人員,巧妙設計了中秋大餅,讓全體將士在涼爽的中秋之夜愉快作戰。
蛋糕按“會”算,壹般四五個人適合壹個“會”。“回”糕模仿科舉制度,由壹個莊媛糕(最大)、兩個對門(第二名)糕、四個三紅(探花)糕、八個四進(進士)糕、16兩舉(舉人)糕和32個壹秀(秀才)糕組成。這是古代四級科舉的象征。古代的府級考試和青年學生被稱為秀才;在獲得鄉鎮考試(省級)後,成功的候選人被稱為陪審員;在首都禮部開會的叫龔升;皇帝親自主持的宮廷稱為進士,分為三部分:壹是前三名,即狀元、第二名、探花,俗稱第三丁甲或第三紀;二甲基的名額多,三甲的名額多。古代皇帝選狀元,考慮的不僅僅是才華和相貌,還有姓氏和名字。比如永樂二十二年(1424),進士狀元孫就是。明成祖認為和的結合是壹個“暴力”字,是不吉利的。降為第三名,第三名邢寬義改為狀元。這說明狀元不壹定是壹代“才子,長得像潘安”的人,第三個是有真才實學的人,所以廈門餅的“三紅”質量特別好,就是這個意思。
壹套***63餅以“三比九”為基礎,三和九是我國人民的吉祥數字。
起源於廈門的“薄餅”,隨著鄭成功收復臺灣省而在臺灣省流行了三百多年。
八月十五中秋節,江南又叫八月節。八月節的起源和繁榮與南京有關。
作為新年的季節,中秋節的產生較晚,但賞月卻有著悠久的歷史。東晉時期,南京的“牛竹戲月”是至今影響最大的故事,甚至演變成廣大人民群眾千百年來喜聞樂見的中秋節。
牛渚(今采石磯)漢代屬丹陽郡(今南京)秣陵。《續漢書·郡縣誌》說,秣陵縣有“南牛渚”。早在1600年前,東晉在南京(當時叫建業)建都,鎮守牛渚的謝尚在月夜泛舟牛渚河上。聽說他在租船上諷刺了自己的詩《詠史》,大為贊賞,便邀他渡舟。這個人就是袁弘。壹拍即合,壹直背詩到天亮。當時,謝尚是鎮西將軍,而袁弘只是壹個以出租為生的窮書生。因為對人才的尊重,他們打破了地位壁壘。袁弘得到了謝商的稱贊,從此名聲大噪。謝商戲月,袁弘前有詠史,士子後有追月,所以船工、走月子層出不窮。唐代大詩人李白到金陵得知此事時,曾寫詩說:“牛渚泅水五章,昔聞,今為何謝袁家郎?”感情上,去城西的孫廚餐廳“玩月亮”。唐代歐陽湛的《月上詩序》也說:“戲古月,謝傅鮑氏,遙望樓閣,明樓中,皆戲月。”唐朝明成祖夜遊月宮,這些就是流傳至今的故事。
八月十五日,當屆三秋,它被稱為中秋節。中秋節,氣溫涼爽,天高氣爽,月亮正中天空。為了在最好的季節賞月,人們都愛在這個時候賞月,從唐代開始逐漸演變成壹個節日。這就是中秋節的由來。
在宋代,人們在中秋節晚上吃瓜果和圓餅,這就是月餅的開始。蘇東坡有句詩“餅幹如嚼月”。南宋中秋之夜,建康(今南京)、臨安(今杭州)競相放水燈,蠟燭搖著月光,格外壯觀(後來南京將水燈移至七月十五日,稱為“中原水燈”)。
明朝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府(今南京)稱帝。八月初二,徐達攻陷元朝,消息傳來,朱元璋喜出望外,急忙傳令,讓全體將士在即將到來的中秋節與民同樂,並將當年開戰時秘密送來的“月餅”作為時令糕點送給大臣們。從那以後,“月餅”的制作越來越精細,品種越來越多,比如圓盤,成了最好的禮物。在南京的這個夜晚,人們粉刷月宮,展示新鮮水果和月餅,點燃熏香,講述“嫦娥奔月”、“吳剛砍桂”、“玉兔搗藥”的故事,並競相放水燈等。,非常熱鬧。從那以後,無論是南方還是北方,中秋之夜都非常熱鬧。北方人在這壹天吃月餅和水果,買男妓給孩子玩。“男妓”,可分為紙畫、布裝、泥塑,有兔頭,衣服五顏六色。或坐或站,或捶杵,或騎獸升旗,都是非常獨特的。
南方人喜歡在中秋節吃月餅、新鮮的蓮藕、煮熟的菱角、柿子、石榴和糖梗。南京人是夜月的客人,他們壹定要吃金陵名菜桂花鴨。“桂花鴨”應該是桂香的時候上市,肥而不膩,好吃。喝完之後壹定要吃壹小塊糖芋頭,澆上肉桂漿。美不言而喻。“桂漿”因屈原《楚辭·少思明》“助北閉關飲桂漿”而得名。肉桂果肉是壹種桂花,在中秋節前後采摘,用糖和酸梅腌制。江南女子善於把詩詞歌賦變成餐桌上的佳肴。
據鄭德江寧縣誌記載,每逢中秋之夜,南靖人必賞月,稱之為家人的“慶團圓”,團坐飲酒的“圓月”,趕集的“踏月”。明初,南京有望月樓和戲月橋。清代獅子山下建有觀月樓,都是供人賞月的,玩玩月橋的人最多。當明月高掛時,人們壹起去月亮塔玩月亮橋,以看玉兔為樂。
打月橋位於秦淮河,夫子廟旁邊,名妓馬湘蘭的府邸。這天晚上,文人聚集在橋上吹笛子,唱歌,追憶牛渚把玩月亮,給月亮寫詩,所以叫把玩月橋。明亡後漸衰,後人有詩曰:“風流南宋已盡,留西風長板橋,但記得坐玉人橋,月下教笛。”龍板橋,原月亮橋。
民國以後,南京是國民黨中央政府所在地,社會畸形發展。在孔廟前,舉行了宴會。八月十五日,當官的傅家在秦淮邊泛舟玩月,千家萬戶苦不堪言。當時流行壹首歌:“八月十五是中秋節,有人歡喜有人愁,有人在樓上吹笛,有人在樓下皺眉。”另外,這個時候有很多老痕跡,河水汙染,所以涉及的遊客不多。
近年來,南京夫子廟進行了修繕,修復了壹些明清時期的亭臺樓閣,疏浚了河道。直到中秋節,妳們可以壹起享受玩月亮的樂趣。
如果妳滿意,請接受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