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紹昌先生畢業於福建政法學院和日本著名大學早稻田大學,法學博士,高等師範教育碩士。歷任福建政法學院教授、福建省工業廳秘書長。關心家鄉的教育,我知道石婷人口稠密,沒有正規的學校。在海外華人的支持下,我毅然舉家遷回石婷,當上了這所學校的校長。學校被命名為莆田縣第七區小學。我租下了石婷旗桿堂的上下廳和上廳的左翼,所有的內墻和黃玉友的五間私房作為校址,為了辦學放棄了自己的房子。黃紹昌為名譽會長(1915,10—1919,01),陳棟為首任會長(1915,65438+)。學制四年(針對小學),初中二班是復合式教學。四年級是學校最高年級,所有學生都是從私立學校轉來的,全校20多名學生。第壹屆校董事會成立於1915年春。常年理事30人(每年捐款20元),名譽理事為薩振兵、黃培松、王兆佩、、、關、林瀚、吳泰等名人。其中,薩振兵是辛亥革命時期的名人,是民國時期任海軍的海軍上將兼總司令。擔任石婷小學的主任,可以說是壹個威信卓著的領導。
1919年2月至1925年6月,學校更名為莆田縣第七區石婷小學,校址不變。黃紹昌為名譽校長(1919,02—1925,01)。學制六年(完全小學),壹二年級單壹教學(兩個班),中高年級復合教學(兩個班)。有80多名學生。學校董事會有30名常年成員(每人每年捐款20元),名譽成員有薩振兵、黃培松、、關、林涵、吳泰。
1925年2月至1934,1年2月,學校更名為莆田縣第七區石婷小學,原址擴建。借用延慶堂下廳左右兩翼,擴建田蕓館右翼,租用黃紹昌私宅的廳堂、唐宓、左右兩翼,在黃石祠堂設分校。校長為黃紹昌,分校主任為俞凡如(1925,02—1930,01)。學制六年,壹至四年級壹個班,高壹和小學復合班壹個班。分校壹年級壹班,學校董事會2月擴大,1925,常年董事會成員37人(每人每年捐款20元)。名譽校董有:薩振兵、黃培松、、關、林涵、吳泰、蔡玨、黃玉書、林、宋敏增。
2月1934至7月1942,學校更名為莆田縣第七區江口鎮邵場小學。校址不變,黃氏宗祠停辦,學校並入總校,但在田騰松祠堂內設立幼兒園(壹班)。學校董事會選舉黃麗秋為第壹任校長(1934,02—1934,07),黃軒為第二任校長(1934,08—1942,07)。學校董事會成員56人(每人每年捐米)。薩振兵、黃培松、、關、林涵、吳泰、蔡軒、黃玉書、曾福雲、林、宋敏增。
1942年8月至1943年6月,學校更名為莆田縣江口鎮石洞石中聯民族學校。校址不變,小學學制六年。天騰松竹梅祠堂幼兒園取消。幼兒園兩個班設在總校。校長是黃軒(1942,07—1943,01)。學校董事會現有常年董事76名,名譽董事有:薩振兵、黃培松、、關、林涵、吳泰、蔡軒、梁濟川、黃祖涵、林、曾福玉、。
2月1943至6月1945,學校更名為莆田縣江口鎮西南中心民族學校。校址保持不變。黃軒校長。小學學制六年。學校幼兒園有兩個班。學校董事會有76名永久成員。名譽校董有:薩振兵、黃培松、、關、林漢、吳泰、蔡玨、梁濟川、黃祖漢、黃、曾福裕、、宋增敬。
2月1945至3月1950,學校更名為莆田縣江口鎮第二中心小學。校址保持不變。黃軒校長。小學學制六年。學校幼兒園有兩個班。學校董事會有76名永久成員。名譽校董有:薩振兵、黃培松、、關、林漢、吳泰、蔡玨、黃祖漢、黃玉書、林、曾福裕、、宋增敬。
縱觀歷史,從1915到1950,石婷小學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簡單到擴大,逐步擴大,壹步壹個腳印。最早建功的是黃紹昌和黃軒。眾所周知,贊不絕口。
邵昌先生英年早逝(詳見黃春元先生撰寫的《緬懷母校》全文。人們懷念邵昌先生半輩子的辛勤勞動和建校業績,學校經校董會決議更名為石婷邵昌小學,以示紀念。
邵昌死後,子承父業,黃軒接任校長。黃軒先生畢業於福建師範大學。他年輕有為,管理有方,學習嚴謹。他註重寓教於樂,經常為學生舉辦文體活動,徒步登山;同時,我們還組織學生互相交流或與其他學校舉行測試時事競賽。他註重道德素質教育,親自畫壁畫,掛在學校很多地方。抗戰時期,在“七七盧溝橋事變”後的40年代初抗戰的關鍵時刻,他親自發表演講,喚起學生的愛國熱情。他主張“禮義廉恥”、“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的四維八德教育。
黃軒當上校長後,身體力行,拆舊更新,自己努力,省吃儉用,逐步擴大教室。因此,學校從原來不規範的校舍逐漸形成了壹所初具規模,在江口鎮頗有名氣的中心小學。
據黃先生、黃春元先生回憶,1945八月初舉行校慶三十周年廟會,學校張燈結彩,裝飾壹新。壹條巨大的橫幅標語高高掛起“慶祝邵昌中心小學建校30周年,慶祝抗戰勝利”。歌舞升平,十音八音響徹全球,文化節目豐富多彩,前所未有。
“公雞把世界唱白了”。新中國成立了。“颯颯秋風又來了,它改變了世界。”人民政府接管了邵昌小學,學校更名為石婷小學。在黨和政府的領導和關懷下,在石婷鄉親和海外僑胞的大力支持下,學校走上了不斷發展壯大的道路。
1951年春,新學校建成前,由於邵場小學校舍不足,無法滿足辦學需要。1954之前,當地群眾曾計劃新建壹所學校,經過多方協商,決定在原址——石婷邵場小學,也就是現在的邗江區石婷中心小學,重建新校舍。學校成立時,董事會由黃詩婷成立,董事會成員90人,董事總經理16人。主任委員:黃文達(毛小聰),副主任委員黃()有委員。接受海內外華僑及黃氏家族捐款,立碑紀念。
1956年春,校長方指示陳給毛主席寫壹封信,向毛主席索要校名。因為毛主席國事繁忙,忙到不提。後來莆田軍分區參謀長書寫了“莆田縣石婷小學”的校名,壹直保存至今。
1956年秋,新學校建成後,胡金豐任首任校長,當時有600多名學生。因為學校是壹所完全小學,辦學條件好,質量高,學生們慕名而來,蜂擁而至。所以每年都會舉行高中和小學生的入學考試。因此,石婷小學也改變了中低年級的單班制,成為高、低年級的多班制學校。石婷小學的學生遍布江口鎮的大半個領土。小學畢業後報考初中,升學上線率達到97%以上。
1956為解決村民子女上初中難的問題,學校開設了“文化課”,屬於民辦自費初中的形式。
大躍進時期(1958),石婷設立管理區,學校升級為“莆田縣石婷中心小學”,轄19所小學,包括江口五星小學。從石婷早於江口建立學區來看,石婷的文化比江口更發達。後來又派副校長溫新江、方連榮、林春新領導學校。
從65438年到0959年,中央政府實施“華僑政策”,石婷華僑為辦學做出了巨大貢獻。董事長黃文達應邀來北京參加第十屆國慶典禮。
1959後,石婷文化班改為“莆田市石婷農業中學”。
1960-1961在國家暫時困難時期,全體師生(包括中小學)開展勤工儉學和耕地。建立農業基地——南坡山,搞小副業,增加收入,克服困難。但不耽誤文化課的學習,可以說是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相結合的教學模式。當時培養了村裏壹大批優秀人才。
1962莆田縣教育局正式批準莆田石婷農業中學更名為莆田石婷華僑中學,任命吳紅生為石婷華僑中學校長。陳國珍是副校長,陳慶瑞是教學主任,黃慶和是總務主任,李天寶是團支部書記。小學保持不變。“石婷小學”的壹半用在橋上,小學再次開始借用附近的房子辦學。
1963 ——1964學校文體生活豐富,教師“籃球隊”“十音隊”經常外出參加比賽和演出。“十音隊”在江口地區首屈壹指。64年,石婷教師器樂合奏團參加縣工人文藝匯演獲特別獎。
1966年文革浩劫,十年風雨飄搖,影響了正常的教學秩序。壹度學校停課,學生流散社會,教學疏於,學生無法傳授文化知識,造成了十年的蒼涼和哀嘆。
1968,“莆田縣石婷小學”改為“莆田縣五七學校”,這是顛倒是非。學校壹片荒涼,四人幫禍國殃民,踐踏文化,可見壹斑。
到文革結束,恢復了原來的校名。
1969,學校實行準軍事化訓練,當時學生無心學習。
1970-1976,學校幾乎處於半癱瘓狀態,老師無心教學,學生無心學習。
1976粉碎“四人幫”時,全校師生歡欣鼓舞。
1977年,高考制度恢復,學校教學和學生學習正式步入正軌,社會青年去學校看望老師,拾起文革時期留下和拋棄的文化知識。從此,石婷小學的繁榮又復蘇了,恢復了往日的輝煌。
1978年,胡金豐復職,主持石婷小學校長工作。全國高考第二年年底,在江口鎮黨委的主持下,在江口麻城老電影院舉辦了補習班。來自石婷小學的林金標(範如根飾)和陳慶瑞等老師誌願為大多數年輕人授課數年。為江口地區培養大批大中專人才。說起石婷小學幾十年來為社會免費業余服務的光輝歷史,早在新學校建成後,胡金豐擔任首任校長時,石婷小學就積極輔助業余教育,開展石婷電影“掃盲”活動,提高全民素質。每個生產隊都有晚自習,學生都是農民。老師分配到生產隊,負責夜校的組織和輔導,培訓夜校老師,幫助夜校老師備課。
1958年在學校舉辦夜校,由大隊掃盲積極分子黃、開辦,學校委派黃玉祥老師協助。
1979年,校長胡金豐退休,陳天順接管學校。
1980-1981年,莆田縣恢復小學畢業生統考,石婷恢復了文革前積極鬥爭的作風。老師們忙著收集復習資料,發放復習大綱,畢業班的學生們自學晚自習,上夜校,千方百計提高畢業班的學習質量。每年第壹次招錄都有相當壹部分學生被保送到省重點中學溥儀中學和二中。
1980趁著改革開放的春風,教師努力工作,教育質量不斷提高,招生越來越多,校舍擁擠,這是玉美亟待解決的問題。1982,學校領導陳天順、彭等宮董事會成員號召華僑集資擴建學校教學樓。在黃日昌、、黃、黃耀星等愛國華僑的大力支持下,* * *籌得資金265438新元+0.42萬元。1983年,禮堂壹樓7位土建結構的老師和後操場2位石板老師被拆除,變成了14教室的教學樓,用於初中教學。小學還在七花厝租了壹些房子當教室。
從65438到0985,方仲培是校長,彭是副校長,曾和黃是老師。為了解決校舍緊張的局面,新壹屆領導班子決心繼續打華僑牌,在莆田縣成立了石婷學校國內董事會。董事長暫時不在,副董事長為黃慶龍先生、孫先生和女士;董事總經理黃慶龍先生、孫、、黃壽壽、黃標輝、黃標沖、黃、方及黃;會計師金榮;出納黃克良。他們肩負著發展下壹代教育的使命,為師生創造良好的教學環境。學校領導和董事會不辭辛勞地看望歸僑。壹片誠意,石開。觸動了僑領黃、、的心弦,華僑還專門為學校成立了“海外建設委員會”,使工作有組織、有系統地開展起來。海外建設委員會將由印尼華僑領袖黃、黃、黃春元、、黃文恒、黃青雲組成。和新加坡華僑領袖黃、黃日昌、、黃克祥。隨著各項工作的有序開展,中國也成立了由黃慶龍先生、、孫、黃、曾、黃克良、方中培、彭、方和組成的建設監理組。
1986年,石婷華僑中學教學樓在石婷牌鬥腳下奠基。
從65438到0987,何被調到小學任副校長。
1988年,石婷華僑中學教學樓竣工。
1989,石婷華僑中學從原來擁擠的小學搬到了新樓。
1990,何調動,黃任副總裁。
1991校長方中培退休,黃接任校長,李瑞芳擔任江口學區副校長兼會計。林廣銘主持學校的德育辦公室;李、黃錦雲主持學校教務處工作;黃聖陶主持學校總務辦公室工作。
同月,“西施後城村華僑集資在後城村新建教學樓,正式命名為“江口後城小學”。
1992,鑒於石婷小學教學樓教室破舊,校領導會同石洞、西施村兩委,積極做好僑務工作。在愛國僑領黃、的大力支持下,他們集資10000元,重建了20間教室,使學生們能在寬敞、明亮、安全的教室裏專心學習。
1992,橋頭外村華僑黃、為使家鄉孩子上學受益,跨越存在安全隱患的福廈公路,集資將該村原生產隊舊址改建為教學樓。
9月,1993,橋頭外小學正式成立。
1993香港同胞黃先生看到學校操場泥濘不堪,捐資3.6萬港元,修建了壹個面積為1000平方米的水泥籃球場。
9月,1993,後城小學和劉溪小學合並為學校。1998年8月,兩校退出原校。
1998華僑黃金龍先生覺得,開車經過福廈路時,遠眺可以看到袁野的壹座紅磚樓和石婷小學,而現在兩邊店鋪林立,石婷小學隱約難見,壹個從海外歸來的遊子可以準確到達母校;花了十多萬在公路旁建了壹座牌坊,上書“莆田縣石婷小學”作為紀念。
在1992-1994期間,華僑黃、黃、黃、黃玉田、、黃、港黃、、西施元陽厝華僑基金會均捐資為學校學生購買課桌椅、教師課桌、會議室桌椅、管樂隊、禮堂音響設備。
65438年至0995年,鴛鴦厝華僑為方便家鄉子女,集資修建了壹所完全小學,正式恢復為“陶青小學”。
65438年9月至1996年9月,鴛鴦厝的孩子回到“陶青小學”就讀,緩解了石婷小學校舍不足的壓力。
1998年,建成50多年的學校禮堂被白蟻嚴重侵蝕,不堪重負。辦公室所在的樓房嚴重前傾,辦公大廳四根橫梁出現明顯裂縫,屋頂水泥瓦松動,漏雨漏水,校舍已成為危房。學校領導、石洞村和西施村委會、學校華僑董事會高度重視,成立了石婷小學建設委員會(國內管組)。黃慶龍先生任理事長,女士任副理事長,黃、黃崇書、黃、黃玉水、黃、、黃、、黃勝濤、黃等董事已向境外發出議案。董事長黃日昌先生親臨學校視察,指示學校保持原貌,不得更改。同時要求充分調動國內的群眾力量。不管是壹元錢還是壹萬塊錢,都是對家鄉教育的支持。希望國內至少有300戶參與捐贈,不足部分由華僑負責修復。這壹倡議得到了國內外人士的熱烈響應。愛國僑領黃日昌、黃定榮、黃春元、黃、黃、澳門黃春水、香港黃賽峰、黃玉祥、國內黃慶龍、等各界人士和鄉親齊心協力,共籌得691100萬元。
1999學校改造工作正式開始。教學樓、禮堂、大門、圍欄、廁所都已整修壹新,接下來將容光煥發,煥然壹新。
2000年2月12日(正月初八),學校舉行了禮堂、教學樓、校門重建竣工剪彩儀式。鞭炮齊鳴,鼓聲震天。董事長黃日昌、黃夫婦、黃春元夫婦、黃文華先生等華僑專程出席了此次盛會。莆田縣政要:書記林文洋、副書記卓進賢、梁國珍副縣長、政協主席陳、教育局程、江口鎮黨委書記王金蓮、鎮長平均出席。學校建設委員會主席黃慶龍先生、陳瑞峰女士和所有捐助者應邀出席了慶祝活動。
會議由江口鎮鎮長主持,黃校長代表學校匯報了建設情況。黃日昌主席代表華僑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縣委副書記卓進賢代表縣委、縣政府對海外僑胞和社會各界人士熱心助學表示衷心感謝,並對學校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縣、鎮領導為捐款1萬元以上的優秀人士頒發榮譽證書。愛國僑領、著名企業家、縣鎮領導為學校重建竣工剪彩,並向所有捐贈人贈送紀念品。會後,江口鎮政府宴請了愛國僑領、著名企業家等熱心學子。
2001年9月,莆田江口橋頭外小學合並為學校教學點。2002年9月,“橋頭外教學點”並入學校。
2002年5月,莆田市行政區域重新規劃,江口鎮隸屬涵江區。學校名稱更是“涵江區江口石婷小學”。由繼任校長黃、、黃文和教授。
2003年9月,邗江區教育局將石婷小學從江口學區剝離出來,升格為中心小學。原校名由涵江區江口石婷小學改為涵江區石婷中心小學。新中心小學校領導已經到任:任校長,任書記,黃(分管中心小學)、吳任副校長,董國雄任副書記,林宜良任工會主席,黃任工會副主席,陳任教學主任,陳國輝、黃文和任副主任。擁有後城小學、陶青小學、西六小小學、赤崗小學、東樓小學、鳳山小學、侯豐小學、劉莊小學、梁厝小學等9所農村小學,在校學生3539人,教師169人。與此同時,學校也進入了新壹輪的基礎教育改革浪潮。
2005年9月,學校將後塍小學五、六年級學生並入石婷中心小學。教職工多達64人。6月5438+2月,張校長、李書記調任,黃、吳副校長分別升任校長、書記。
2006年9月,學校領導班子變動,黃接任校長,吳書記調任,林國祥接任書記,董國雄、任副校長,其他學校行政人員不變。學校將侯豐小學五六年級的學生合並到石婷中心小學。學校學生人數增至998人,20個班;學前班學生人數為3,465,438+0,有十個學前班。
2007年3月,副總裁董調任,陳升任副總裁。
學校的名字變了,學校的校長也變了。
陳東厚(1915.10-1916.1),莆田縣第二小學。
陳丹茹(1916.2-1919.1)
莆田縣第七區石婷小學方喜蓮(1919.2-1921.1)。
郭繼庭(1921.2-1925.438+0)
黃紹昌(1925.2-1934.438+0),莆田縣第七區私立石婷小學。
湟裏丘(1934.2-1934.7),莆田縣七區民辦哨場小學。
莆田縣江口二中民族學校黃軒(1934.8-1958+0)。
莆田縣石婷小學翁新柏(1950.2-1950.3)
林金康(1950.4-1950.8)
於(1950.9-1951.2)
肖慶林(1951.3-1952.2)
方永肯(1952.3-1954.8)
方(1954.9-1956.8)
莆田縣石婷中心小學胡金豐(1956.9-1968.10)
莆田縣石婷五七學校林春新(1967.8-1968.9)
黃(1968.9-1971.7)
黃(1968.9-1971.7)
方連榮(1974.9-1977.2)
陳天順(1977.3-1978.7)
胡金豐(1978.8-1979.438+0438+0)
莆田縣江口石婷小學陳天順(1979.12-1983.438+0)。
黃(1980.9-1983.8)
彭(1983.9-1985.2)
方忠培(1985.3-1991.8)
黃(1991.9-2002.4)
黃(2002年5月-2003年8月)邗江區江口小學
邗江區石婷中心小學張俊朝(2003.9-2005.6438+02)
黃(2006.1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