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末,汕頭市總人口532.88萬人,其中汕頭市區人口525.43萬;當年出生人口6.83萬人,出生率12.82‰,人口自然增長率7.46‰。
至2013年12月,全市總人口535.6492萬人,其中汕頭市區人口525.43萬人;當年出生人口6.83萬人,出生率12.82‰,人口自然增長率7.46‰。(註:以上人口數字來自汕頭市政府官網 ,與汕頭統計局數據相同 ;汕頭宣傳部官網2013年7月29日之文章,數據是“總人口544.81萬人” )
在2011年公布的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簡稱“六普”)的主要數據中,汕頭人口密度位居廣東全省第三,達到每平方公裏2611人。全市七個區(縣)中,金平區人口密度最高,達到每平方公裏7457人,最低的是南澳縣,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裏558人,前者是後者的13倍。“六普”數據如下表: 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六普)汕頭人口主要數據表地區人口數量比重(%)人口密度(人/平方公裏)全市 5391028 100 2611 龍湖區 536102 9.94 5176 金平區 810606 15.04 7457 澄海區 798896 14.82 2314 濠江區 267597 4.96 1984 潮陽區 1626641 30.17 2437 潮南區 1290922 23.95 2164 南澳縣 60264 1.12 558 註:本表來源《汕頭都市報》2011年5月20日報道,參考資料鏈接 汕頭政府機構設置壹覽表機構地址機構地址市發展和改革局海濱路8號市委大院6號樓市經濟和信息化局汕頭市長平路金濤莊東區47棟市教育局龍湖區豐澤莊教育局大樓市科技局汕頭市海濱路12號汕頭科技館市宗教局濱港路31號金源園8棟402市公安局汕頭市黃河路88號市監察局海濱路8號汕頭市委大樓4層市民政局汕頭市長平路78號市司法局 華山路16號市財政局長平路11街區財政局大樓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汕頭市金新路13號市國土資源局汕頭市長平路101號市環境保護局龍湖區豐澤莊東區5幢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汕頭市中山東路213號市交通運輸局汕頭市新興路5號市水務局廣東省汕頭市中山路189號市農業局
(農工委、林業局) 汕頭市龍湖區市對外貿易經濟合作局(口岸局)金濤莊東區47幢外經貿大廈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
(版權局) 金濤莊東區46幢d樓市衛生局汕頭市大華路9號市人口和計劃生育局躍進路28號汕頭市政府大樓8樓市審計局長平路金泰莊翡翠花園3幢市外事僑務局
(市港澳事務局) 長平路11街區財政大樓11樓市統計局躍進路28號汕頭市政府大樓6-7層市物價局長平路中段財政大樓6/7層市海洋與漁業局海濱路13號國信大廈東門市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外經貿大廈內市旅遊局躍進路28號市政府大樓4樓市法制局躍進路28號市政府大樓12樓市城鄉規劃局黃山路32號投資大廈四樓市城市綜合管理局汕頭市中山路213號九樓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榕江路4號金華大廈1層註:本表整理自汕頭市信息公開平臺網,按官方排序錄入,括號內為加掛牌或附屬單位。 民國時期的汕頭人多而耕地少,自然科學相對落後,解放後才得以發展,50年代,試制成功全國第壹張黑白照片紙(公元實驗室)等,改革開放後發展迅速。 至2003年,兩次被評為“全國科教興市先進城市”,被列入“全國技術創新工程試點區域”,同年取得科技成果450項,其中達到國內先進水平303項;高新技術企業87家,其中國家級14家。
2012年,汕頭全市獲得科技成果72項,其中達到或超過國內先進水平71項。國家級高新企業128家。專利申請量10388件,下降18%,授權量6583件,增長50.6%。獲省科技進步獎6項,下降57.1%。民營科技企業771家,其中省級民營科技企業268家,增長30.1%。 擁有有行業公***科技創新平臺3個:輕工裝備創新平臺、玩具工藝技術創新平臺、輸配電技術創新平臺。有獨立科研機構17個:省陶瓷研究所、市環境保護研究所、市農業機械研究所、市機械研究所、市林業科學研究所、市測試技術研究院、市光電研究所、市醫學科學研究所、市白沙蔬菜原種研究所、市果樹研究中心、市白沙禽畜原種研究所、市農業科學研究所、超聲儀器研究所、市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潮陽區農業科學研究所、澄海區農業科學研究所、南澳縣農業科學研究所。 文化方面源遠流長,南澳便發掘有距今8000年以上的象山文化遺址。 汕頭是著名僑鄉和經濟特區、海濱城市,素有海濱鄒魯之稱,有深厚的文化積累。尤其改革開放以後,汕頭的文化和教育事業蓬勃發展,為汕頭從建設文化大市邁向文化強市打下了紮實基礎。
至2012年底,汕頭全市有各類專業藝術表演場所6個,其中劇場6個,藝術表演團體7個,演出場次1244場次,觀眾140.93萬人次。文化館和群眾藝術館8個,公***圖書館8個,公***圖書館藏書總藏量127.9萬冊,博物館5座,檔案館10座,開放各類檔案36053卷(件),電臺4座,電視臺4座。全年地方報紙發行量5460萬份,郵局雜誌發行量(持全國統壹刊號)233.32萬份。 汕頭主要文化設施有:汕頭博物館、汕頭圖書館、林百欣國際會展中心、市東征軍陳列館;澄海民間藝術陳列館,龍湖區翰苑展廳,廣東流動圖書館項目在南澳、澄海、潮陽建立流動分館,農家書屋等。 自1860年開埠後,汕頭真正開始了西醫西藥傳入的歷史,英美日法等國教會都在汕頭辦有醫療機構、中醫則主要為私家分散經營。解放後接管改造了醫療衛生業務,使該事業得到空前發展。 汕頭高度重視衛生醫療工作,基本形成學科門類較為齊全的三級醫療衛生防治網絡,醫療衛生發展水平保持在全省地級市前列。
2013年,汕頭全市***有衛生機構(含個體)1260個,其中醫院38個,衛生院33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39個,計劃生育技術服務機構52個;實有病床位14667張,其中醫院12027張,衛生院1480張,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502張。衛生工作人員24440人,其中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8516人,註冊護士6881人。 汕頭民間體育活動由來已久,傳統體育活動有武術、龍舟、舞獅、英歌、拔河、登高、秋千、象棋等。開埠後,籃球、足球、排球、田徑等體育項目陸續傳入,1922年,汕頭體育會成立,並於1924年舉行第壹屆體育運動會。解放後,經歷了紮實發展、破壞恢復、復興時期,但群眾體育壹直蓬勃發展。
汕頭有中國體育“世界冠軍搖籃”的美譽,2013年在國內外各項重大體育比賽中,汕頭體育健兒***獲得獎牌116枚,其中獲國際和全國比賽金牌25枚、銀牌14枚。當年有等級運動員52人。擁有中國跳水隊汕頭訓練基地、中國汕頭乒乓球訓練基地,以及省帆板、船艇、射擊等訓練基地。已成功舉辦了“國際業余拳擊邀請賽”、“全國帆板錦標賽”等20多次全國性以上體育大賽。 從1978年至2008年,汕頭生產總值增長32.1倍,地方財政壹般預算收入增長43.6倍。民營經濟發展迅速,已占全市經濟總量三分之二以上。三次產業協調發展,三次產業結構由1978年的24.1∶38.0∶37.8調整為2008年的5.4∶54.3∶40.3。實現了從以農業經濟為主向現代工業、服務業各業並舉綜合發展轉變,從閉塞落後的“省尾國角”向開放、繁榮、充滿活力的現代海濱城市轉變,經濟社會發展實現了歷史性跨越。
初步核算,2014年全市生產總值1716.00億元,比上年增長9.0%。其中,第壹產業增加值93.41億元,增長3.9%;第二產業增加值897.58億元,增長9.7%;第三產業增加值725.01億元,增長8.6%。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5.6∶52.2∶42.2調整為5.4∶52.3∶42.3,第壹產業比重有所下降,第二、三產業略有提高。在現代產業中,現代服務業增加值274.03億元,增長6.9%。在第三產業中,批發和零售業增長10.1%,住宿和餐飲業增長8.6%,金融業增長8.0%,房地產業增長3.5%。民營經濟增加值1213.88億元,增長10.0%。全市人均GDP31192元,增長8.2%。全市完成公***財政預算收入123.97億元,比上年增長10.6%;公***財政預算支出208.16億元,增長11.2%。全年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上升2.3%。全年城鎮新增就業人員6.10萬人,下降1.0%;全市城鎮登記失業人數3.56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2.36%。
全市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經濟持續較快增長的動力和後勁不足,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壓力大,現代產業尚未形成新的增長點;教育、醫療、住房、社會保障等公***事業發展相對滯後,民生保障還不到位,改善民生任重道遠;交通秩序、市容市貌、生態環境還沒有根本性改觀,社會管理水平亟待提高。 自明、清以來,汕頭農業就以精耕細作著稱於世,有“種田如繡花”的美譽,糧食生產至2000年在全國率先實現“噸谷市”十連冠。據不完全統計,僅五、六十年代,有兩千多潮汕老農被派往全國各個省區支援農業生產。進入新時期,傳統農業正加速向現代農業轉型升級。2009年,全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首次跨越百億大關,達到104.71億元,農村經濟總收入276.5億元。 2012年,汕頭市農業主要產品、產量及增長數據如本目錄圖右。
2013年,汕頭全市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58.15億元,增長3.9%。其中,農業產值78.7億元,增長4%;林業產值0.41億元,增長10.4%;牧業產值29.95億元,增長5.4%;漁業產值46.17億元,增長3.6%;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2.92億元,下降8.3%。該年全市鄉鎮企業實現營業收入2528.06億元,增長12.7%;利潤總額148.01億元,增長55.4%;勞動者所獲得的報酬163.26億元,增長7.9%。 改革開放以後,汕頭的工業主導地位日益增強。至2008年擁有中國馳名商標13件、省著名商標188件,在全省地級市均名列第二位;增專利年均增長25%,比廣東省年均增幅高6.5個百分點,專利申請量、授權量均居廣東地級市第四位。 2012年,汕頭全年完成工業增加值667.84億元,大概數據及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要產品產量如本目錄圖右。
2013年,汕頭實現工業增加值751.93億元,增長12.6%,占GDP的比重為48%,工業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62.1%;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2504.17億元,增長14.3%,占全部工業總產值的75.2%。 汕頭的金融業起步較早,自開埠後便漸見繁榮,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後,總體朝著穩健方向發展。
截至2011年三季末,汕頭市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貸款余額分別為1928.19億元和709.74億元,直接融資超過140億元;保險業持續快速發展,成為全國五個開展保監分局試點地級城市之壹,截至三季末累計保險業保費收入39.03億元。汕頭已逐步發揮粵東金融“領頭羊”角色,在汕頭設立的部分金融機構已成為粵東片區管理機構。
至2013年年末,汕頭全市金融機構(含外資)本外幣存款余額2530.16億元,比年初增加244.53億元,增長10.7%;其中個人存款余額1761.78億元,比年初增加166.39億元,增長10.4%。金融機構(含外資)本外幣貸款余額971.93億元,比年初增加159.98億元,增長19.7%。 汕頭壹直重視固定資產投資運行情況,2009年以後,汕頭市重點項目投資計劃規模逐年增大,2009年、2010年分別為141.1億元和176.7億元,2011年達到323億元。“十二五”期間,規劃建設重大項目12大類72大項,總投資約6897億元。2012年上半年,更是完成固定資產投資額260.33億元,增長42.1%,增速居廣東全省第二位。
2012年,汕頭市完成固定資產投資額611.92億元,比上年增長39.7%。其中,城鎮投資519.20億元、農村投資92.72億元,分別增長43.4%和21.8%。從投資經濟類型看,國有經濟投資120.39億元,增長42.6%;民營經濟投資455.13億元,增長45.6%。從三次產業看,第壹產業投資4.21億元,增長10.2%;第二產業投資325.71億元,增長39.2%。其中工業投資額323.16億元,增長40.8%;第三產業投資282.00億元,增長40.7%。其中房地產開發投資額83.35億元,增長13.4%;交通運輸業投資額36.14億元,增長70.2%;現代服務業投資額225.93億元,增長28.4%。全年單位投資施工項目(不含房地產)1871個,增長25.5%。商品房銷售面積189.94萬平方米,增長19.4%,其中住宅銷售面積169.76萬平方米,增長22.3%。 汕頭身處核心潮汕地區,是潮汕文化、潮學的核心載體其文化。潮汕文化傳統悠久,文化積澱深厚,宋時就有“海濱鄒魯”之稱。潮劇、潮樂、潮菜和工夫茶等傳統文化富有濃郁的地方特色,享譽海內外。汕頭民間習俗是中華民俗文化的遺植,是漢文化與百越民俗文化及外來文化相融合的結晶。
潮劇是中國10大戲曲劇種之壹,源於宋元南戲的壹支,形成於明代,解放後發掘整理的傳統劇目1000多個。流行於粵東、閩南及東南亞各國。古樸典雅的潮州音樂,是中原古樂與潮汕民間曲調長期滲透融合形成的地方音樂體系,演奏形式包括弦詩樂、細樂、廟堂樂、笛套古樂、鑼鼓樂等,有潮樂弦詩曲牌千首以上,在國內外享有盛譽。潮州大鑼鼓曾獲得世界青年聯歡節金獎。英歌舞是粵東潮汕地區流傳的壹種民間舞蹈藝術,屬漢族廣場情緒舞蹈,是由107位身著傳奇色彩服裝的男子組成的民間舞蹈,被譽為“中國民族舞蹈的根”。潮陽是英歌舞最為盛行的區。1996年11月,潮陽市被國家文化部授予“中國民間藝術(英歌藝術)之鄉”的稱號。2005年,潮劇《六國封相》獲第七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潮劇《東吳郡主》在第九屆省藝術節上獲6個壹等獎。2006年中央電視臺元宵晚會上,汕頭市潮汕大鑼鼓藝術團的表演,向全國和全世界觀眾展示了潮汕文化的獨特魅力。“南澳Ⅰ號”明代沈船遺址入選2010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潮汕民俗眾多,如農歷正月初七吃“七樣羹”,冬至吃“冬節丸”等飲食習俗;有請青娘母做“四句”等婚娶習俗;有“吃丁酒”、“出花園”等生育習俗;有時年八節祭拜等歲時民俗;有“搬塗戲”、“賽花燈”等遊藝民俗;有好事送禮成雙、歉事送禮奇數等交際禮俗。潮劇、潮樂、潮菜和工夫茶富有特色,是“中國潮菜之鄉”。 汕頭地方方言為潮州話。潮州話通行於汕頭、潮州、揭陽三市所在的潮汕壹帶地區,可分為韓江小片汕頭話和練江小片潮陽話兩種口音。韓江小片汕頭話是汕頭地方方言的代表音,主要流行於澄海區、金平區、龍湖區;練江小片潮陽話主要流行於潮陽區、潮南區、濠江區。
潮州話屬於閩南方言的壹個支系,與現代漢語有較大的差異。潮州話亦稱潮汕話,又稱“潮語”,古樸典雅,詞匯豐富,音韻獨特、古語義多,保留較多古語音,古語法和古語匯,潮州話也成為聯結海內外潮人的最強大的紐帶。瑞典著名漢學家高本漢認為:“潮州話是現今中國方言最古遠、最特殊的。” 汕頭教育歷史悠久,宋時便有海濱鄒魯之稱。在開埠前後,國外教會相繼傳入並創辦了壹些學校,晚清各縣響應時政,廢縣學、書院等,轉辦新學堂、學務公所(後改勸學所);民國期間,逐步參照西方學制普遍辦起中小學,抗戰後有了高等學校。解放初期至1954年,完成學校公立工作;1956年,制定了十二年(1956-1967)教育事業長遠發展規劃。改革開放後,潮僑發揚育才重教傳統,捐資捐學,令汕頭教育得到進壹步加強。
汕頭立足教育大市建設,並立法保障,教育撥款逐年增加:2007年為16.6億元,比2006年增長24.81%;2008年為20.1億元,比2007年增長20.7%;2009年為24.5億元,比2007年增長22.16%;2010年為30.3億元,比2009年增長23.62%;2011年為40.1億元,比2010年增長32.4%。
2013年,全市各類中等學校307所,在校學生57.48萬人,其中,高中階段在校學生29.77萬人;普通初中189所,初中在校學生27.71萬人;普通小學在校學生48.51人。初中升學率(以升本地高中學位計)86.57%,高中升學率87.57%。成人高等教育在校學生3.03萬人。全年參加高等、中專自學考試0.86萬人次,考試科目1.56萬科次。全市有各類民辦學校82所。 汕頭的標誌性建築,有升騰雕塑、星湖公園、潮汕星河館、海灣大橋、崛起雕塑(汕頭市三身人雕像)、會展中心、大潮雕塑、北回歸線標誌塔、金鳳壇、藝術中心、海螺雕塑、汕頭跳水館、海關鐘樓等 (註:該參考資料鏈接是圖片,應逐頁打開)其中若幹景點簡介如下: “升騰”雕塑 該建築物亦稱“升”雕塑,位於汕頭經濟特區發祥地龍湖區的政府廣場中央。是汕頭經濟特區的標誌性雕塑。占地面積352平方米,座北向南。雕塑矗立於八級臺階的黑色花崗巖平臺之上,由三根各高度為8米、11米、14米銀色方柱,連結三顆星星。主體銀柱左右為直徑約3米的半圓球碩果狀的銅球,構成整體雕塑。雕塑建於1990年12月,由廣州美術學院鐘寶駒設計。雕塑體分別由石、銅、不銹鋼三部分材料組成,設計理念是借助人類所經歷的石器時代、銅器時代、鐵器時代的歷史進程,發展至高科技時代,也喻意汕頭經濟特區事業發展日日上升。1994年,中國郵政總局發行首套《中國特區》紀念郵票,將“升”與“開荒牛”、“海珠女”、“白鷺”和“鹿回頭”五組雕塑分別為汕頭、深圳、珠海、廈門,海南五個經濟特區的標誌印入郵票中。北京2008奧運會火炬接力(汕頭站)起跑儀式,就在此雕塑群臺基上隆重舉行。 海關鐘樓 海關鐘樓位於汕頭市外馬路2號,1919年開工建設,1921年建成,由英國人興建,是汕頭開埠以來最早的建築之壹。汕頭海關的前身潮海關解放前壹直在此樓辦公,解放後至1988年,海關鐘樓也壹直是汕頭海關總部機關的辦公所在地。原來的海關鐘樓是兩層樓鋼筋混凝土結構,建築面積1556.2平方米,長方體結構,走廊環繞四周,內部裝飾考究,鑲嵌在其正門樓頂的大鐘為大理石面,黑色羅馬數字,海關鐘樓也因此而得名。2006年12月,汕頭海關遵循“容貌復原”原則,正式啟動對鐘樓的修復工程並於2008年6月順利完工,修復後的海關鐘樓室內面積1500多平方米,作為汕頭海關關史陳列館。鐘樓見證了汕頭百年開埠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