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蘇州經常就會看見路邊有很多面館,說到吃面,蘇州絕對是數壹數二的,吃面在蘇州人眼中就是壹件頂重要的事情。而且在蘇州的百年老字號面館也有很多,每家面館都有自己所忠實的顧客。在蘇州的老面客中心還有壹個面館排行榜,來跟小編壹起來看看蘇州的好吃面館都有哪些?
說到吃面,蘇州人那是數壹數二的。面,似乎成為了蘇州人的壹種情懷,貫穿在蘇州人的生活日常裏。蘇州城不大,面館卻有2000多家,百年老字號也多,於是到哪裏去吃面,吃什麽面,就大有講究了。在蘇州的老面客心中,都有壹個面館排行榜,每天早上去自己心儀的面館中吃上壹碗頭湯面,這才心滿意足,開始壹天的美好生活。
1、同得興
如果說楓鎮大面是蘇式湯面的壹塊招牌,那同得興就是蘇州面館的壹塊招牌。比起蘇州不少明清時就已創立的老字號,同得興只能算是後起之秀,然而它卻憑借著壹碗白湯楓鎮大肉面成為當下蘇式面館的代表。2001年,為配合中日邦交友好30周年紀念,同得興應邀訪日並傳授與交流蘇州面技,被每日放送壹壹“世界走訪記”拍攝成記錄片,取名為《難忘妳,蘇州湯面王》,在日本播放,引起極大的轟動。2013年,《舌尖上的中國Ⅱ》攝制組在蘇州蹲點“私訪”,反復品嘗篩選後,最終看中同得興“壹碗面”,並給出評價“白糟粒粒,面滑湯鮮”,僅僅八個字的簡單評語,已足夠勾起人們對於這碗面的向往之情。
同得興創立於1997年,是由有“姑蘇面癡”之稱的肖偉民壹手創建的品牌。肖偉民說,取名"同得興",壹是沿襲蘇州老字號面館"興"的傳統,二是希望做面的吃面的都能"同德同心",***同做大蘇州壹碗面。為了做好這碗面,肖偉民傾其所有,不斷鉆研,將奧竈面、蘇幫面的特色相融合,刨出了似奧非奧、似蘇非蘇的“同得興面”,將幾乎要絕跡的老蘇州傳統面技藝繼承了下來,做出了楓鎮白湯面。
同得興的這碗楓鎮大肉面,不僅是店家招牌,更是整個蘇式湯面的扛鼎之作。每天早晨6點壹開門,定點供應的優質五花肉送到同得興店裏,師傅們忙著操作完驗貨上秤,拔毛清洗等壹系列步驟後,要加作料放到鍋中燜4個半鐘頭才能起鍋。切肉也有講究,每塊肉在1.2兩左右,面湯制作時還要加入雞鴨骨、黃鱔骨頭、螺螄等原料吊制而成,其中還需加入酒糟,以增加風味。楓鎮大肉面具有很強的時令性,過去只在夏至立秋兩個節氣之間供應,同得興至今仍保留了這壹傳統,並且每天僅供應300碗,這嚴苛的要求往往使得眾多專程前往的食客與它失之交臂,卻也更為同得興增添了壹份神秘和誘人的色彩。
如果妳能有幸品嘗到這碗面,妳會發現它的確名不虛傳:壹碗面端上桌來,湯汁清澈見底,細白的面條撈在青花大碗中,猶如“鯽魚之背”,綠蔥點點,白糟粒粒;面上是壹塊白嫩透明的燜肉,使人頓覺清新。更多精彩內容請關註:廚影美食。喝壹口湯,意外的鮮香濃郁,湯水中酒釀的清甜若隱若現,與面香結合得恰到好處。細品之,面條細滑彈牙,湯汁清澄,燜肉細嫩,入口即化,那色、那香、那味,讓妳再次回想時,仍會不由自主的舌底生津。
2、瓊琳閣
每年蘇州評十碗面,瓊琳閣的醇香肉排面都榜上有名。為了吃這碗面,即便不是飯點,店外面也會大排長龍。瓊琳閣面莊的老板蘇松是蘇州本地人,烹飪科班出身,曾在蘇幫菜館做紅案廚師多年,後學習蘇式湯面,專註研究傳統制面、吊湯等技藝,於2006年在書院巷開出首家瓊琳閣。
瓊琳閣面莊門前懸掛著這樣壹幅對聯:“七葷八素定乾坤,清新淡雅不失鮮。”這是老板對於蘇面的理解:“七葷八素”指的是配料豐富,“清新淡雅”則是這碗面的色澤與味道。瓊琳閣面莊的特色之壹,是用到金華火腿來吊湯。以書院巷老店為例,每天晚上11點左右,專門負責吊湯的師傅才來上晚班,他要將壹整條金華火腿用熱水洗去表層油脂,將10斤鱔魚骨、5只草雞、10個草魚頭、40斤帶肉筒骨沖洗幹凈,按照時間順序分別投料,並不停的打沫,整個過程持續5個小時,最後才能得到壹鍋清湯,食物的味道被完全激發出來,層次分明,湯清見底。
除了在面湯上下功夫,瓊琳閣在面本身及澆頭上也十分講究。生面全部采用品牌雞蛋面,澆頭上蝦仁和蟹粉全部手工剝除,肉類全都選用生態而精品的生肉。上文提到的醇香肉排是瓊琳閣的招牌澆頭,它是由蘇幫菜裏的醇香酒燜肉改進而成的,其制法是用蘇州特有的醇香酒與冰糖、醬油來腌制豬排,之後再油炸、燜制,最後收汁。醇香酒比普通的黃酒味濃,類似原漿,但是有甜味,用它制作的肉排色澤深紅,醬味濃郁,肥瘦相間,非常好吃。此外,瓊琳閣還有蘇式爆魚、爆鱔、炒鱔糊、現炒蝦仁等,顧客可以按照需要挑選澆頭,豐儉由人。蘇州人吃完面,總要感嘆壹聲:瓊琳閣的這碗面,窮靈咯!
3、裕興記
裕興記有三大法寶:兩面黃、三蝦面和禿黃油。兩面黃是蘇州觀前街上百年老店觀振興的招牌面店,解放後就很少供應,消失已有二三十年。此面有硬“兩面黃”和軟“兩面黃”之分,硬“兩面黃”是生面油炸,軟“兩面黃”是下的硬面濾幹再炸,要兩面都炸成金黃色,香味飄出,然後撈出放在盤子上,再將澆頭連鹵澆在面上,讓面條吸足鹵汁,味道又香又可口。裕興記店開業之後使其重現江湖,不過由於軟“兩面黃”的做法太過耗時費力,現在裕興記供應的“兩面黃”,基本上是硬“兩面黃”的做法。面條被炸的金黃酥脆,香入胃腸,火候剛恰好,淋在兩面黃上的澆頭是現炒的,吃的時候用筷子將兩面黃浸入湯汁中,略加攪拌,此時兩面黃既有油炸的酥脆又有湯汁浸過的軟糯,兩種口感交融在壹起,非常奇妙。
三蝦面則是每年端午前後壹經推出,立刻引得眾多食客爭相前往嘗鮮。所謂“三蝦”,即是蝦身上的三寶:蝦子、蝦腦、蝦仁。“三蝦”以太湖所產的白蝦品質為上,漁民形象地稱之為“蠶子蝦”。這碗面十分費工夫,需先剔蝦子,再剝蝦仁。烹飪的時候要先起油鍋,依次下漿好的蝦仁、蝦腦和蝦籽,迅速翻炒幾下即可出鍋,中間除了少許料酒外,其他壹點調料都不用加。烹飪好的三蝦盛在盤中,蝦仁、蝦腦上沾滿了蝦籽,色澤鮮艷,香氣撲鼻,讓人垂涎欲滴。
三蝦作為澆頭,有兩種吃法,壹種是湯面“過橋”,壹種是直接用來拌面。前者的面湯需用白湯,否則會蓋住三蝦澆頭的鮮美,拌面則比較簡單,直接拌著蔥油面,吃起來壹點也不浪費.蝦仁肥美,嫩;蝦子飽滿,鮮;壹粒粒形似紅米的蝦腦硬實,香。味道之鮮美真是想想都流口水!三蝦的原料並不稀奇,但是如果妳親眼見過他們剝蝦仁和出蝦腦所費的細功,就知道這東西有多值錢了,“重功輕料”壹目了然。
禿黃油面也是傳說中的頂級面點,禿(tei)黃油,是蘇州方言。禿,音近似忒,是“只有”或“獨有”的意思,黃油即蟹黃、蟹膏,之所以叫“禿黃油”,是因為它只選蟹膏和蟹黃,不參雜壹絲蟹肉在其中,可以說是蠻奢侈的壹種吃法了。裕興記的這碗禿黃油面,是用三只公蟹純膏+三只母蟹純黃,加上透熟的肥膘末,然後用蔥、姜爆香,再用黃酒燜透,高湯調味,最後再淋上豬油和灑上胡椒粉便成。炒好的澆頭色澤深黃,油光透亮,散發出誘人的香氣。現炒的澆頭,趁熱倒入面裏,蟹黃和蟹膏經過高湯、肥膘的煎熬,裹上了每壹根面條,濃濃的蟹香撲鼻而來,誰舍得壹下子吃完呢?
4、偉記奧面館
要吃奧竈面,偉記奧面館是不錯的選擇。這家店是蘇州有名的老字號,以奧竈面為主打,紅油爆魚面和白湯鹵鴨面最為著名。地道的蘇式奧竈面源自昆山,過甜的口感讓許多外地食客難以接受,甚至留下了“蘇式面很難吃”的印象。而偉記奧面館針對這壹點做了改良,特別是白湯鹵鴨面,少了壹份濃甜,多了壹份鹹鮮。面條用精白面加工成龍須面,投鍋煮時水大透足,少投勤撈,保持水清,下使之軟硬適度。再將大麻鴨用老湯熬煮,鴨肉肥而不膩,配以剛撈起的頭湯面,白面白湯,原色原味,湯清面爽,澆頭醇厚。初夏來上壹碗,再擰巴的腸胃都能給捋順了。
5、胥城大廈
胥城大廈是蘇州的壹家四星級酒店,但沒想到這裏最出名的居然是壹款來自市井的奧竈面。胥城的奧竈面,從引進到改良已經有二十多年了,每天的食客絡繹不絕,著名電影演員葛優先生也曾在胥城品嘗過奧竈面,至此胥城的奧竈面已經成為了酒店的壹大品牌,它的名聲響徹了整個蘇州城。
那麽胥城奧竈面的奧妙又在哪裏呢?俗話說:“唱戲靠腔,吃面靠湯。”胥城的面湯分為紅白兩種,白湯是以老雞、老鴨加上豬腿骨熬制而成;而紅湯的投料則也更為講究,每天留三分之壹的原湯,加上等青魚頭、豬腿骨、螺螄、鱔背、蝦殼、雞殼、甲魚殼等配上上等紅棗、作料,並配以十四種中藥材每天熬煮9個小時,這樣熬出來的湯汁原汁原味,湯濃味鮮。
說到奧竈面,就得說到澆頭,胥城有爆魚、鹵鴨、燜肉、爆鱔、蝦仁五種澆頭,色濃味鮮的爆魚面,肥而不膩的燜肉面,酥而不爛的鹵鴨面,鮮美香醇的紅油爆鱔面,晶瑩透亮的蝦仁面,吃上壹口胥城的奧竈面,那股美美的味道,保管讓妳壹輩子忘不掉!
6、美味齋
美味齋不算出名,但卻深得許多老蘇州的喜愛。美味齋的爆魚面堪稱蘇州壹絕,並且有“蘇州壹碗面”的招牌做托,到飯點的時候需要早點去,否則很可能就沒有位子。更多精彩內容請關註:廚影美食。美味齋的爆鱔面,鱔魚有其獨有的鮮甜與韌勁,壹點兒腥味都沒有,還剃了魚骨,入口感軟滑。而爆魚面更是十分入味,表皮被油煎的酥脆,當中魚肉細嫩,甜中帶鮮。除卻常見的龍須細面,美味齋還提供蘇州少見的小闊面,雖不如細面彈牙勁道,但口感更加綿軟爽滑。
7、朱鴻興
說起面點,大家都會講到蘇州的面業大王朱鴻興。這塊金字招牌已經有80年歷史了。最早的老板朱春鴻在1938年3月,開起了壹家不足30平方米的面餛店,取名朱鴻興。陸文夫的小說《美食家》裏有壹段文字,可以間接看出當年朱鴻興在蘇州人心目中的地位:眼睛壹睜,他的頭腦裏便跳出壹個念頭:“快到朱鴻興去吃頭湯面!”
朱鴻興的面點之中,最為出名的莫過於壹碗凍雞面。據朱鴻興董事長、中國烹飪大師俞長林老先生介紹,凍雞面是蘇州傳統冬令面的代表,由於制作工藝繁雜,老壹輩的師傅退隱江湖,這碗面幾斤失傳,甚至曾經在離開蘇州人的餐桌五十余年。所以就在2014年,俞老先生和高扣林、汪成等幾位業內烹飪大師、蘇幫菜非遺傳承人,加上90余歲的蘇式面點祖師爺俞雪根,成立了蘇邦面大師工作室,通過查閱資料和不斷嘗試,將這“冬季壹碗面”又還原了出來,這才有了現在朱鴻興面館裏的凍雞面。
凍雞面的制作工藝確實相當復雜精細,壹只生雞到最後呈現在餐桌上,要經過8-10個小時。原料要選擇放養的草雞,而且規定要用8個月到1年左右的公雞;雞肉要經過浸、漂、洗、焯這幾個步驟,焯過的雞塊再每塊洗清血水。以上這壹整套流程要循環整整2次,花費2小時左右,才能保證最後的“凍”晶瑩剔透。上鍋之後,文火焐
5個小時左右,調料輔料壹次到位,過程中不開蓋,
焐好裝盤自然結凍,壹盆色澤透明、鮮香嫩爽的凍雞面澆頭才算大功告成。而待天氣壹暖,這鮮香Q彈的雞肉凍就凍不起來了。看來《蘇州日報》所稱“做碗凍雞面用上繡花功”絕非虛言。
這凍雞面吃起來也十分講究,千萬不能把澆頭直接放進面湯裏。所有的精華就集合在這個“凍”裏,老饕客們會先吮吸雞塊上面的凍,晶瑩如琥珀,追求其原味;吃完凍之後再嘗壹口熱乎乎的面湯,嘴裏寒與熱的交織,讓許多老饕客們吃的“熱淚盈眶”。由於凍雞面用料考究,制作工序較為復雜,所以並不是每家朱鴻興都有供應,僅在齊門路店有售。
8、陸長興
陸長興,在蘇州各種百年老字號中,它應該算是地地道道的小字輩。1992年,受到洋快餐啟發的陸氏父子申請註冊了“陸長興”商標,陸長興由此成為蘇州餐飲行業第壹塊商標。
陸長興的面名聲在外,不僅是本地人,就是許多到蘇遊客也對它贊不絕口。爆魚面裏的爆魚炸的剛剛好,不老不嫩,透著鮮甜;燜肉肥而不膩,入口即化;雪菜又脆又爽口,從裏到外的鮮。大排面,爆蟮面,扁尖肉絲面也都是不錯的選擇。點上壹碟姜絲,簡直絕配!
9、禦面齋
禦面齋是這幾年新晉的蘇式面館,因做法新式,用高價食材,最近兩年也被頻頻刷屏。“禦面齋”這個名字,聽上去似乎像乾隆下江南時禦筆親賜的名號,頗有些狂妄之意,然而實際上店面卻小到只能放四張桌子,壹不留神就錯過。小歸小,但卻布置得古意盎然,頗有些情調。中式的桌椅和掛畫,壹塵不染的餐具和茶具,這環境比起普通面館算是精品級的了。
禦面齋的野鴨面,是蘇式湯面中較為新穎的選擇。壹碗熱氣騰騰的面條,用砂鍋滾燙鮮香地端上來,浸泡在面湯裏的半片鴨腿,裹著綠的耀眼的青菜,竟讓人有種美人兒出浴的錯覺。不就是壹碗野鴨面,當真這麽銷魂?NO、NO、NO!八十歲的老熟客立馬給妳糾正思想,“這可壹點都不肥膩的野鴨腿,湯頭原汁原味的鮮,沒有鴨騷味,面條嚼勁又軟硬適中哦!”
如果妳以為這碗鴨腿面就是終結,那可就大錯特錯了,這只不過是入門級的湯面。禦面齋的澆頭裏既有蘇州人超級愛的傳統蟹粉、蟹黃、蝦仁,女孩子最愛的膠原蛋白豬腳面,還有升級版的松茸、鮑魚等,以及“蘇州最貴壹碗面”——澳洲龍蝦面,售價1880元。整個面端上來很是霸氣:壹只大龍蝦靜靜的臥在雪白的面上,鴿蛋、鮑魚和其他海鮮盛在熬制了3個小時的雞湯裏。更多精彩內容請關註:廚影美食。長時間熬煮的鮮湯,散發出濃郁的雞油香味,小嘬壹口,能夠感受到鮑魚、魷魚和龍蝦海鮮的清甜。蘇式湯面中的面從來都是不是配角,禦面齋選用的是極細的龍須面,卻煮的不爛不糊,軟硬恰到好處,足可見師傅的功力。
10、壹得面館
壹得面館,算不得是蘇州面館的主流,但就靠著壹碗蕈(Xùn)油面,在高手如林的蘇州站住了腳。蕈油面過去是常熟興福寺的齋面,壹得面館老板在興福寺學藝後,將它帶到了姑蘇城。原料取自松樹蕈,松蕈“生於松樹茂密處,松花飄墜著土生菌”。在民國年間刊印的《吳中食譜》也有記載:“寺院素食,多用蕈油、麻油、筍油,偶爾和昧,別有勝處。”文中的蕈油,即松蕈油。
極品蕈油面采用的是野生雞孵蕈,並且用農家菜油,加以八角、丁香等佐料,爆炒而成,所以吃起來會有菜油特有的香味。常熟風味的鮮湯,配上山珍野蕈的鮮嫩、爽滑,真應了那句“香留齒牙麝莫及,菘羔楮雞避席楫。”
11、陸振興
陸振興面館始創於清代同治三年(1884年),已有140多年的歷史。該店原名“陸正興”,最早位於蘇州山塘街,後雖幾經遷移,但卻始終由陸氏子弟代代相傳下來。1995年,由陸繼榮繼承經營,並改名“陸振興”,以經營蘇式面點為特色,是著名的蘇式面店之壹。
陸振興是典型的蘇幫面館,燜肉面、炒肉面、爆魚面都是招牌,值得壹試。陸振興也是分白湯和紅湯,白湯很贊,喝完口不幹;紅湯湯色深紅,幹凈無雜質,味道鹹鮮偏甜,需要哪種,點單的時候特別說明壹下即可。傳統的燜肉燜蹄滋味地道,炒肉鹹鮮,筍都是選的嫩芽,口感極佳。
12、韋復興
韋復興,與蘇州博物館壹街之隔,但毫不起眼,很容易就被略過了:門前亂糟糟的停放著許多電瓶車,就連招牌也被遮陽棚擋住了大半,更別提店裏藍色的塑料椅子和略顯油膩的臺面讓它像極了大學食堂。然而這家店也可算得上蘇州最出名的面館之壹:不僅曾登上了蘇州當地報紙《姑蘇晚報》,就連蘇州電視臺都曾報道過它!
韋復興的爆紅,皆因為它的這壹碗招牌陽春面。之所以稱為招牌,不僅因為面的味道,還因為這碗面只賣3塊錢,是蘇州最便宜的壹碗陽春面。所謂陽春面,也就是光面——沒有澆頭,只有湯和面。正因如此,所以對湯和面的要求就尤顯苛刻。每天早晨不到3點,韋復興的師傅就已經開始按照傳統方法熬制湯頭。豬骨加上各種河鮮打底,經過兩個多小時的熬制,面湯和白開水壹樣清澈見底,但喝上壹口,卻感覺鮮美無比,再加上特制的面條,讓許多蘇州人大老遠趕來吃上這壹口。妳問值得嗎?吃過的人就簡單的壹句話:“這碗面,不僅是3塊錢的事。”
13、靈巖寺
靈巖山的素面在蘇州是頂出名的,
被譽為“姑蘇第壹面”。老蘇州都知道壹句有關靈巖山和隔壁天平山的諺語:“靈巖壹碗面,天平壹口湯”,說明靈巖山的壹碗素面是壹絕,也是許多蘇州人兒時的回憶。
從前靈巖寺的素面全由和尚們制作,煮面給香客們吃的時候,面都要從和尚剃度之後的光頭上過壹下,以示沾沾佛性。現在因為食品安全的考慮,取消了這個儀式。素面通常有香菇、什錦兩種口味,面是特制的堿水面,筋道十足。出家人很實誠,澆頭總是給分量十足的壹大勺,滿滿的鋪在面上,菌香撲鼻。
14、新聚豐
新聚豐其實並不是面館,而是壹家老牌的蘇幫菜館,也是蘇城為數不多的供應“三件子”的餐館。三件子是老蘇州宴席上的壓軸菜,最後沒有這壹大鍋鎮場,主人的面子不夠完整。更多精彩內容請關註:廚影美食。標準三件子,得用常熟鹿苑鄉的三黃雞、婁門麻鴨和本地黑毛豬的全蹄_,在超大號砂鍋裏燉六個小時以上,燉到湯汁稠厚食材酥爛還不走形,方是到位。最後加入最簡單的鹽調味,就已經鮮美異常。若是大戶人家,還要在湯中加入金華火腿、鴿子、鴿蛋等好料,升級為“五件子”甚至“七件子”。在蘇州的冬天吃三件子,有多喝壹碗湯少穿壹件衫的說法。
這吸收了燉物精華的湯正是下面的最好湯底,整個三件子吃得差不多了,再讓店家送回廚房,加入青菜和壹碗光面,配這湯底略煮壹會兒,重新端上來,面條吸收了湯底的精華,香氣四溢,將這份豪華的“三件子湯面”壹掃而光,最後扶墻而出,方算盡興。
15、西湖面館
有食客甚至這樣動情的形容這家面館:“我敢這麽說,只要妳去吃過,肯定會再想去的!”西湖面館是太湖邊臨湖鎮上壹家經營了20多年的老面館,雖然算不上老字號未曾威名遠揚,但在當地那也是人盡皆知。西湖面館和大多數的蘇式面館壹樣,清晨起營業至過午,基本下午1點就關門打烊了。因此有人為了吃上壹碗他家的頭湯面,不惜清晨5點起床,驅車數十公裏趕往,這碗面的誘惑力,不問可知了。
西湖面館的鱔絲面是招牌,擁有超高的點單率。面用厚實的青花大碗裝著,看起來分量十足。鱔絲塌塌滿地蓋在面上,其實,與其說是鱔絲,不如說是鱔片,看來店家選用的是身材圓潤的黃鱔,因此每壹片的厚度都很給力。調味也非常出色,鱔魚吃在嘴裏絲毫沒有腥味,只覺得又鮮又嫩,十分銷魂。每壹根面條都裹上了濃郁的掛汁,吃起來濃郁噴香,鮮而不鹹,而面條本身也非常勁道,往嘴裏吸的時候甚至能感覺到面條的拉伸感。
16、俞長盛
說到吃羊肉面,蘇州壹帶人們的第壹反應就是:雙鳳羊肉面!雙鳳羊肉面,又名雙鳳肥羊大面,是太倉餐飲文化中的特色品中之壹,以酥、濃、香、肥著稱。雙鳳羊肉歷史悠久,早在明代弘治年間就有對羊肉的贊美詩雲:“秋風乍過西林寺,已聞深巷羊肉香”。做雙鳳羊肉面最出名的,莫過於“俞長盛羊肉館”,據說上海臺、東方臺、浙江臺都來拍過專題片,不寬敞的店面墻壁上,還懸掛著《蘇州日報》和《解放日報》的報道。
“俞長盛”羊肉之所以在眾多的羊肉面中脫穎而出,有其壹套秘傳:首先是選購山羊品種,放養在長江邊的“太倉山羊”食百草而長,體大皮薄肉嫩,以閹割的公羊與剛成年雌羊為上選。第二,講究宰殺,必反復洗凈羊肉,肉質肥而不膩,加工中反復的清洗、去毛,弄好的羊肉幹幹凈凈的。第三,鍋底置盤去殼新稻草芯草把,以防焦鍋;鍋之四周滿塞白蘿蔔,以除膻味。第四,宰殺後將肉分檔下鍋,肉質較老的置下層,肉質嫩者置上層,然後再加佐料,文火燜煮。其面湯用烹羊原湯熬制,要熬得濃而不濁、油而不膩方用之。
其面以手工制之,俗稱“跳面”,其特點是面條細、柔、滑、韌,入水便熟,久煮不爛,口感極好。
說了這麽多面館有機會壹定要去親自嘗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