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sit the about the exibition of ancient China Examination
歷史:在中國傳統文化資源中
科舉制度無疑是壹份重要的文化遺產。中國科舉制度是中國歷史上的考試選拔官員的壹種基本制度。他淵源於漢朝,創始於隋朝,確立於唐朝,完備於宋朝,興盛於明、清兩朝,廢除於清朝末年,歷經隋、唐、宋、元、明、清。根據史書記載,從隋朝大業元年(605年)的進士科算起到光緒三十壹年(1905年)正式廢除,整整綿延存在了1300周年。在漫長的1300年的科舉考試中,曾產生出700多名狀元、11萬名進士、數百萬名舉人(至於秀才更不計其數)。隋唐以後,幾乎每壹位知識分子都與科舉考試有著不解之緣和密切關系,從未參加過科舉考試的歷史名人是極少數。在中國歷史上,善於治國安邦的名臣、名相,有傑出貢獻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藝術家、科學家、外交家、軍事家等大都出自狀元、進士和舉人之中。 開放給不同職業,公正:科舉制度先於外國--從我國古代社會的選官制度發展歷史來看,相對於漢代的察舉和征辟制、魏晉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隋朝所創立的科舉制度確定了由 *** 出面招考、考生自由報考原則,考生幾乎沒有身份、階層、職業等限制,擴大了應試者的範圍,反映了科舉的開放性特征。科舉制的開放性突破了血緣關系對政治權力的壟斷,使廣大下層民眾有了入仕機會,體現出壹種平等精神。為了確保這種形式上的平等,科舉取士本著“壹切以程文定去留”的原則,公開競爭,擇優錄取;為了實現公正, *** 還制定了壹整套詳盡而又嚴密的考試規則,以防止越軌行為,如鎖院以防漏題、搜檢以防夾帶、監考以防偷看、糊名謄錄以防關節、內外簾之隔以防串通作弊、場後復試以防冒名頂替、考官回避制度以防徇私舞弊等等。科舉制在形式上的這種平等、公正性,給每壹「田舍郎」送去“暮登天子堂”的幻想,為社會草根階層開辟了人生之旅的登天之梯,為社會各階層之間的人才流動疏通了壹條制度通道,增加了社會內部的流動性,消解了社會內部不穩定性因素,適應了封建社會的政治需要,成為中國1000多年封建制度得以穩定存在的根本性制度保障。科舉制度是中國歷史上,也是世界歷史上最具開創性和平等性的官吏人才選拔制度,是人類社會歷史的必然和壹大進步。因此,美國著名漢學家HGCreel博士認為,“中國對世界文化的貢獻遠不止造紙和火藥的發明,現代的由中央統壹管理的文官制度在更大範圍內構成了我們時代的特征,而中國科舉制在建立現代文官制度方面扮演過重要角色。可以明確地說,這是中國對世界最大的貢獻。”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作為中華文明的產物,科舉制度是具有世界影響的考試制度。受中國文化的影響,歷史上壹些周邊國家如日本、朝鮮、越南等國也在本國設立科舉制度。現代西方社會的文官選拔制度和當代的教育考試制度都來源於此,並壹直沿用至今。 影響中國習俗:壹種制度形成後,即便妳把它廢除,它持久的影響也會滲透到社會的各個方面,尤其是社會風俗方面。科舉依然對現代社會的習俗產生重要影響。科舉對文化習俗的流行具有自發性,有的科舉習俗可以轉化為新的民俗,如流行於廈門、臺灣及東南亞華人華僑社會的中秋“博餅”習俗就是壹例。“金榜題名”仍然是現代學子的夢想, “獨占鰲頭”激勵著賽場上選手們的昂揚鬥誌,“名落孫山”又使多少考生的人生航船失去動力。科舉制度所衍生出來的獨特的“狀元文化”等壹批次生文化,在民間更是經久不衰、越來越顯示出極強的文化生命力。俗語“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高考狀元”、甚至“養豬狀元”等壹系列“狀元文化”熟語,成為當代社會鮮活的口頭用語。民間也有不少以“狀元”命名的特色食品
如“狀元飯”、“狀元糕”、“狀元茶”和“狀元紅”,並引發出許許多多的商業大戰。由科舉文化演化而來的詞匯“文曲星”竟然被現代社會包裝出價值上億元的電子詞典類商標品牌的無形資產。科舉文化這塊潛在的傳統文化資源正在吸引越來越多商家的眼球,部分聰明的商家已經從中掘到自己創業的第壹桶金。 現代旅遊開發:(1)、北京順天貢院(2)、南京江南貢院(3)、上海嘉定“中國科舉博物館”(4)、河北定州貢院(5)、四川閬中科舉文化街(6)、寧波慈城“天下進士城”(7)、北京門頭溝“中國'金榜'文化節”....
參考: blog.science/home?mod=space&uid=437607&do=blog&id=346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