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清亮
? 那天回老家,正遇壹臺聯合收割機在壹望無際的金色麥田裏收麥子。目睹這個情景,我不由得又想起了當年曾為萬榮縣“東方紅”氣流清選脫粒機研制,作出突出貢獻的原萬榮縣脫粒機廠副廠長、勞模王希亮。
上世紀六十年代末,我有幸招工來到了萬榮縣脫粒機廠。那時候,脫粒機廠就是全地區有名的品牌企業,王希亮是廠裏的骨幹技術人員,他研究發明的脫粒機極大提高了當時的小麥入倉效益。然而,他並不滿足,因為脫粒機讓麥子雖然告別了碌碡碾打的歷史,但是人力使用還是“壹窩蜂”,而且脫出的麥子與麥衣麥稭等雜質混為壹體。後續作業依然比較繁瑣。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王希亮和科研組不分晝夜廢寢忘食,苦思冥想,絞盡腦汁,繪圖紙,做方案,反復研究。後來,王希亮終於根據夏天田間旋風旋走輕浮物,留下較沈重物的原理,經過多次實驗,研究出了第壹臺東方紅壹號脫粒機,首次取得了麥粒和麥糠稭稈雜質分離的效果,連脫帶吹壹次到位的新技術,使麥子幹幹凈凈,脫粒出來就可以直接交公糧。這壹發明很快引起了轟動。在此期間,為了讓這項新技術盡快轉化為生產力,王希亮每次貓著身子鉆進脫粒機的“肚子裏”壹呆就是壹兩個小時,每次出來換換氣,只見他的工作服都被汗水滲透了。吃飯的時候由於想問題變的如癡如醉,常常端著飯碗發呆。有時候白天琢磨不透的原理,夜深人靜的時候恍然醒悟,他馬上爬起身來,拿著手電筒到車間又鉆進了機器裏面仔細分析。在東方紅三號氣流清選脫粒機研制的最關鍵時期,老父親病了住進了醫院,他聞訊把老人送到醫院之後,讓兒子冠林、冠農等床前行孝,自己悄悄的離開醫院回到了廠裏,繼續他的研制工作。就連父親去世後,在安葬的前幾天他還帶領幾名徒弟奮戰在車間,直到明天老人落葬,他頭天晚才趕回去守靈。在王希亮和大家齊心協力,不分晝夜,不分上下班時間的協力攻關下,萬榮縣的氣流清選脫粒機在不斷的升級換代,1969年又制造出了背復式脫粒機,就是把氣流清選脫粒機安裝在拖拉機上,開始進入田間工作,壹次性完成了小麥的收獲。萬榮縣氣流清選脫粒機這壹發明和成功使用,在國內引起了轟動,《人民日報》《山西日報》等多家媒體很快進行了報道,在全國機電革新工作會議上,萬榮縣的東方紅三號氣流清選脫粒機被評為推廣項目。緊接著,東方紅三號氣流清選脫粒機還代表國家赴日本、德國進行了國際性技術交流展覽。聯合國有關部門還將它選為科教技術教材,拍成記錄片在各國宣傳。而且王希亮編寫的四五本有關氣流清選脫粒機的教材,還被幾家出版社大批量的印刷。此後的幾年裏,東方紅氣流清選脫粒機不僅僅奔馳活躍在萬榮和三晉大地上,而且全國各地的訂單如雪片似的紛紛而至,連續幾年每年都有幾十臺東方紅氣流清選脫粒機披紅掛花從萬榮縣“出嫁”它鄉。
王希亮出生在南張鄉張翁村,自小就喜歡擺弄小東西,做個小玩具,長大後去蘭州化肥廠當了工人,1966年返鄉回到當時的解店鎮通用機械廠。他研究出第壹臺脫粒機後,並不滿足現狀,在沒有參考資料,沒有技術數據,沒有專業車床,缺乏資金的前提下,憑著獨特的萬榮人精神,壹年壹個臺階,硬是靠著“有條件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王進喜式精神,造出了讓全國農業機械技術界贊嘆的氣流清選脫粒機,這也為後來的更加先進的收割機提供了寶貴的資料和母本。壹個人只要妳為人民付出了了,黨和國家是不會忘記的。王希亮先後當選萬榮縣脫粒機廠副廠長、萬榮縣縣委候補委員、萬榮縣人大常委會委員,全國學大慶先進工作者、全國勞動模範。他壹輩子“壹根筋”兢兢業業鉆研技術,退休之後回村,還根據農民的需求,又研究生產出了花生剝殼機、擦紅薯機等農村實用小型機械。直到2010年82歲高齡時壽終正寢,走完了他熱愛機械技術的壹生。
? 我在脫粒機廠工作的那些年,耳濡目染,親身感受了王希亮的那種持之以恒,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奉獻精神。跟著這位師傅我不但學做事,也學做人,受益匪淺。這些年也經常想起這位為萬榮縣做了事情,爭了榮譽的老人家。特別是每到夏收期間,壹看到活躍在田間的聯合收割機,我更是不由自主的想起了在脫粒機廠的歲月,想起了王希亮老師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