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商標註冊 - 邊走邊吃

邊走邊吃

邊走邊吃也許是壹種緊張而局促的生活狀態,也可能是壹種悠閑而享受的生活態度。趕著上班的人把散發著強烈氣味的早餐帶進地鐵,不但窘迫而且無禮。跟閨蜜逛街的姑娘,手裏壹杯奶茶或是壹小盒章魚燒,卻是生活最美好的畫面。

適合拿在手裏邊走邊吃的小吃,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成都街頭的大頭菜夾鍋盔是別處看不到的。廣州路邊攤賣的蘿蔔牛雜簡直是無與倫比的美味。簡單如桂花赤豆小湯圓也是街邊的最好,二十年前我在揚州博物館看過金農的雙鉤墨竹之後到門口的三輪車小販那裏吃過壹碗,至今沒再遇到那樣濃淡得宜恰到好處的溫香軟綿。

而在北美,除了端在手裏的咖啡,邊走邊吃實在不怎麽流行,既沒有這樣的氛圍,可吃的東西也乏善可陳。不過少雖少,卻並不是沒有。

1. 熱狗

可以站在街頭吃的食物,hot dog(熱狗)是當之無愧的第壹名。繁華的鬧市,每壹個街區轉角處都有壹個出售熱狗的小販,推著三尺來長壹兩尺寬的四輪小車,支開來撐起陽傘就是壹個攤頭。攤主在裏邊站著,壹個烤架上幾根香腸滋滋冒油。

雖然外觀差別不大,但賣熱狗的攤子通常都會把“hot dog(熱狗)”和“sausage(香腸)”加以區別——hot dog是牛肉餡的,攤子上掛的價目表往往寫著all beef hot dog(全牛肉熱狗),而sausage則多是豬肉餡的,有German(德式)、Italian(意大利式)、Polish(波蘭式)等不同的口味。

德式香腸又稱Bratwurst,或簡稱brat,大多是新鮮沒有煙熏過的,香料味比較重。波蘭香腸有時候直接用波蘭語寫成Kielbasa,蒜香濃郁,輕度煙熏,外觀更像哈爾濱紅腸。北美出售的Kielbasa形狀也與其他香腸不同,是很長的壹條彎曲成馬蹄形。而攤頭的意大利香腸常常是spicy Italian或hot Italian,辣味的。

小販把烤好的香腸放在面包裏給妳,任何調料都沒有添加。小車面向顧客的壹方有壹個長條形的凹槽,各種醬汁和小料在那裏面壹字排開,食客自己加。這些配料統稱為condiment。醬料必不可少的是ketchup(番茄醬)、mustard(黃芥末醬)、hot sauce(帶有強烈酸味的辣醬),幹貨則有onion(洋蔥,切成小粒)、tomato(番茄,切成小粒)、relish(壹種翠綠色甜酸味的腌菜,切成碎末)、pickle(酸黃瓜,切成丁或薄片)、pickle pepper(腌辣椒),通常還會有外觀和味道都類似於東北酸白菜的Sauerkraut(德國酸菜)。

熱狗在北美街頭的江湖地位還不僅僅依靠分布廣泛。就像丐幫如果只有壹袋二袋的弟子人數再多也不頂事,總得有幾大護法幾大長老才壓得住陣腳。熱狗界也有這樣的豪華配置。

Cheese dog(芝士熱狗)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有的cheese dog選用含有芝士的香腸,更多的則是在面包夾好香腸、放好基本醬汁和小料之後再往上放壹塊芝士。最好是連著芝士壹起略烤壹下,以芝士似融非融的狀態口感最好。

正如丐幫遍布各地的分舵自有其特色,熱狗在不同城市也有本地人最愛的版本。Chicago-style hot dog,也叫Chicago dog或Chicago red hot(芝加哥熱狗),特點是配料量大。別的地方把番茄切成丁,芝加哥人則是大片大片地往裏塞。別的地方把酸黃瓜切成薄片,芝加哥人則是整條壹切二。

另外,普通熱狗大多用白面包,而芝加哥版卻用poppy seed bun(罌粟籽面包),這種面包上有黑色的比芝麻還小的罌粟籽。順便提壹句,罌粟籽是壹種安全的食材,在世界各國都是合法的,也名列中國國家食品標準的香辛料列表當中。歐美各國在面包和烘焙糕點中添加罌粟籽是非常普遍的做法,不過說實話我從不覺得它有什麽吸引人的味道。

芝加哥人熱愛的熱狗還有壹種叫Maxwell Street Polish(麥斯維爾街波蘭熱狗),以街名命名,使用波蘭式香腸做主料,最要緊的是配以腌辣椒和烤得軟爛焦香的洋蔥。

無獨有偶,與中部的芝加哥遙相呼應的還有西海岸的西雅圖,他們也喜歡在熱狗中加入大量烤洋蔥,而Seattle dog(西雅圖熱狗)的獨特配料還包括cream cheese(奶油芝士),cabbage(卷心菜)和BBQ sauce(燒烤醬)。

身為首都,華盛頓也不甘人後,必須要有自己特色的熱狗。此地的half-smoke hot dog(半煙熏熱狗)也有獨到之處,處處凸顯壹個“半”字。香腸的配料必須是壹半豬肉壹半牛肉,灌好的香腸要用煙熏但只熏得半濕不能熏幹熏透,烤的時候也得從中間劃壹刀使其成為兩半。這種熱狗上面除了壹般常見的調料還要澆上壹勺chili,這是用豆子和牛肉末熬成的糊狀湯羹。

不能再列舉下去了。總而言之,每到壹地,在街頭找找本地特色的熱狗,壹定會有所收獲。

2. 油炸小吃

推著手推車賣熱狗的攤販都有固定位置,倒不是江湖爭鬥各守勢力範圍,實乃市政許可制度使然。

遊商在北美各地也是有的,不過賣的東西不同。居民區裏面偶爾會聽到鐵皮相互敲擊發出的清脆聲音,音量足可以穿透民居傳入耳中,卻又不至於大到擾民。有經驗的住戶不必伸頭出去看就知道這是磨刀的來了。以如今的生活方式,這種傳統生意居然還能維持,也是難得,不過這樣的卡車終歸是不多了,壹年到頭也未必聽到壹次。

更多的卡車生意是food truck(快餐卡車)。壹個手推車就可以賣的熱狗,挪到那麽大壹輛卡車裏面,是不是成本太高賺不了錢了呢?所以food truck絕不會只賣熱狗。車上現烤現賣的burger(漢堡)會散發出撲鼻的香味,引得路人駐足。

而這種food truck最吸引人的還不是熱狗和漢堡,切成粗條的fries(薯條)才是他們的殺手鐧。不知道是選用的土豆品種不同還是鍋裏的油有獨到之處,或者只是因為環境不同造成的心理感受,food truck上的薯條是任何其它食肆的出品都無法比擬的,快餐店比不了,高檔餐廳也比不了。

我辦公樓門口常停有壹輛這樣的餐車,午飯時間總是排長隊。若天氣晴暖,買了就在樓下露天而吃,實在是工作間隙的壹種享受。有壹次我買了薯條,突然下起雨來,我只得鬥膽帶回辦公室。這是狹長的壹層樓,全開放式的辦公區,有好幾個不同部門的人,大家各忙各的,許多人只是面熟卻並不認識。吃完薯條後過了壹個星期,我在電梯裏遇到這樣壹位叫不出名字的同事,他沖我眨了眨眼,用壹種神秘的語調說:“我那天聞到妳的薯條了,太香了!”

薯條在加拿大有壹樣豪華升級版,這就是楓葉國的特色美食poutine——薯條加上特別的cheese curds(奶酪塊),再澆上熱熱的gravy(肉汁)。

地道的poutine壹定要用cheese curd而不能用cheese(芝士)代替。這種cheese curd其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芝士,而是做芝士的過程中產生的壹種副產品,比芝士要更滑嫩,脂肪含量也低壹些。之所以不甚普及是因為cheese curd必須在生產出來以後當天吃掉,否則就失去其“彈牙”的口感了。

做poutine的時候趁熱澆上去的gravy溫度適中,既可以讓cheese curd受熱融化變軟又不至於完全化掉。涼的cheese curd和熱的gravy在口腔裏面碰撞,熱熱的卻又裹著點涼意,半流質但又粘在牙上扯出絲來,光是觸覺就能把妳帶到壹種空靈卻又似是而非的狀態,有點“偷不著心癢癢”的意思。

如果不是為了充饑而是為了吃著玩,更有吸引力的還是甜食。 《玩吃》 壹章中談到過主題公園裏的funnel cake、Churros壹類油炸的甜食,街頭也能找到其蹤影。此外,某些極具地方特色的街頭小吃也是它們的近親。

跟poutine壹樣可以稱為加拿大特色的還有Beaver Tails,直譯為河貍尾巴。河貍尾巴是加拿大特產,因為河貍是加拿大特產。河貍是壹種憨態可掬卻力量強大的哺乳動物,壹嘴利齒可以把粗大的樹木咬斷,再把斷木從山上推到河裏築成結構精巧的堤壩,供捕魚之用。跟麋鹿壹樣,河貍也是加拿大人引以為傲的國家級萌寵,旅遊景點常能看見穿著皇家騎警制服的河貍卡通玩偶。

河貍的外形有壹個特別容易辨認的特征,就是它圓圓扁扁的尾巴。這種名為Beaver Tails的小吃其實是壹張油餅,因為形狀扁平酷似河貍的尾巴故而得名。這種油餅跟老北京人早餐常吃的糖油餅十分接近,不過加拿大版炸好以後還要在上面加上配料再吃。

這東西都是現點現做,面團是事先準備好的,做的時候用手扯成扁平的壹張,下油鍋炸至金黃色出鍋。灑上點混有肉桂粉的白糖就成了最基本的Cinnamon & Sugar(肉桂白糖)款。要想吃得過癮些,可以加上Chocolate Hazelnut(巧克力榛子醬)和Banana(香蕉),還可以把Oreo(奧利奧餅幹)掰碎了灑上去。

1978年壹對夫妻把他們獨門秘方的油餅註冊了Beaver Tails的商標,幾十年苦心經營下來,現在已經成了到加拿大旅遊不能不吃的小吃之壹。就連加拿大大使館為奧巴馬第壹次當選總統舉辦的招待會上吃的也是Beaver Tails,還特意用巧克力和maple syrup(楓樹糖漿)混合成醬料在油餅上畫了壹個代表奧巴馬的字母O,從此這款特別版被命名為Obama Tail(奧巴馬尾巴)。

而在美國,類似這樣的油餅又出現了另壹個變種,也以動物身體命名為bear claw(熊爪)。跟河貍尾巴不同的是,熊爪油餅是帶餡的,餡料壹般是杏仁碎和砂糖混合而成。

3. 冰淇淋

Food truck當中有壹種深受小朋友歡迎的,自然就是ice cream truck(冰淇淋卡車)。這種車壹望而知,因為白色的車上壹定畫著巨大的蛋筒冰淇淋。夏天的沙灘、公園,但凡小孩子多的地方,總少不了這種卡車。它們也會像磨刀的卡車壹樣走街串巷,招徠生意的是節奏明快的音樂,絕不會與磨刀的鏘鏘聲混淆。

冰淇淋卡車最主要的出品是soft serve ice cream,現從機器裏面擠出來的那種軟軟的冰淇淋,多數只有三種口味,vanila(香草),chocolate(巧克力),和壹半香草加巧克力纏繞而成的twist。

店裏面出售的冰淇淋凍得比較硬,賣的時候用勺子挖出來,所以計量單位是scoop(勺)。而卡車上的軟冰淇淋則是以大小論價,small(小),medium(中),large(大)。

冰淇淋可以裝在杯子裏用勺挖著吃,也可以放在蛋筒裏,價錢壹樣,但如果妳不說老板壹定會問妳“in a cup or cone(杯子還是蛋筒)”。普通的蛋筒叫sugar cone,薄薄脆脆的壹層。加幾毛錢可以升級為壹個waffle cone(華夫筒),比較硬,有人喜歡也有人不喜歡它的口感。

冰淇淋上面還可以加些花頭。有點溫度的巧克力漿以液體形式存在,澆壹層在冰淇淋上面,迅速冷卻之後形成硬殼,這叫chocolate dip。上面還可以灑些peanut(花生碎)或是sprinkles(彩色碎糖),前者增加香味,後者多是小孩子覺得好看好玩。

在菜單上為數不多的選擇中,banana boat(香蕉船)和sundae(聖代)算是冰淇淋卡車上比較“豪華”的配置了。香蕉船顧名思義是把香蕉順著長邊剖開擺成船形,冰淇淋“坐”在裏面。聖代則是美式甜品傳承百年的經典,在冰淇淋上面澆壹層醬汁或糖漿。最傳統的搭配是香草冰淇淋加maraschino cherry(糖漬櫻桃)和whipped cream(鮮奶油),現在常見的還有chocolate syrup(巧克力糖漿),caramel(焦糖)等。

Parfait是聖代的壹個變種,在幾層冰淇淋中間夾入granola(麥片)。如果在甜品店,parfait上面還可以淋壹點烈酒,但由於北美絕大多數地方對酒類飲料的嚴格管制,卡車上不會有。

除了現場制作,冰淇淋卡車也會出售壹些包裝好的popsicle(冰棍),以紅白藍三色的最為常見。這種冰棍基本上就是糖加色素,超級不健康,除了甜也沒什麽別的味道,但架不住小孩子就是喜歡。

冰淇淋卡車還有飲料。跟色素冰棍差不多的是slush(沙冰),唯壹的區別是加了色素的糖冰沒有串在棍子上而是打碎裝在杯子裏。更加美味的是shake(奶昔),這是milkshake的簡寫——水果加冰淇淋壹起打碎。

奶昔的另壹個版本是smoothie,冰淇淋卡車壹般不賣,但有不少小店專營此道。相對而言smoothie中的奶制品含量略低,水果打得不那麽碎,吃起來較有顆粒感。賣smoothie的小店有壹種專用frozen yogurt(冰凍酸奶)配以水果壹起進攪拌機打碎。這種frozen yogurt與冰淇淋制作方法不同,直接把厚實的酸奶凍成冰就可以了。因為北美的冰淇淋非常甜,而酸奶糖份少些,frozen yogurt也就被許多追求健康的食客捧為冰淇淋的替代品。從味道來說,我個人覺得二者各有千秋。

4. 巧克力和糖果

巧克力在西方真的是壹種文化,重要到需要有專門壹個名詞來描述制作巧克力的師傅。英語裏面廚師叫chef,壹般的甜點師可以在“廚師”前面冠以“甜點”叫dessert chef,或是冠以“面點”叫pastry chef。但巧克力師傅不適用這種命名方法,他們叫chocolatier,顯得卓爾不群,絕不能與壹般的廚師混為壹談。

各種包裝精美的巧克力在超市和便利店占據了不少的貨架,但它們不算嚴格意義上的街頭小吃。專業的巧克力店鋪,壹類是大品牌的連鎖專賣店,壹類是當地特色的家庭作坊式百年老店,而後者壹定有現場制作的部分。

除了展示巧克力的制作過程,這些店鋪還有壹種用巧克力蘸水果的小吃。最有名的是chocolate dipped strawberry(巧克力蘸草莓),或稱chocolate covered stawberry。新鮮的草莓,外面裹上dark chocolate(黑巧克力,也稱black chocolate)或white chocolate(白巧克力),好看又好吃。

巧克力的原料主要有固體可可粒、可可脂、奶和糖。黑巧克力不含奶,只有少量糖或完全沒有糖,略帶苦味,跟草莓搭配在壹起兩種不同的味道和口感相互映襯,別有風味。而白巧克力不含固態可可,只有可可脂和牛奶。可可脂是從可可豆中提煉出來的植物油脂,淺黃色,跟黃油差不多。因此白巧克力更加順滑醇和,它與草莓放在壹起又是壹種完全不同的體驗。

除了巧克力,旅遊點或購物中心還能看到壹種confectionary(糖果店),其中現場制作的fudge最為著名。這是壹種跟焦糖十分相似的軟糖,制作比較復雜。糖加熱融化,倒出來,加上黃油,反復揉搓而成。

類似的還有toffee(太妃糖)。這種糖果在大西洋賭城得到改良,吸收了中國人所謂“要想甜加點鹽”的哲學精神,成為了名肇壹時的大西洋城特產。因為在制作過程中加入鹽,故而得名Salt Water Taffy(鹽水太妃糖)。

Toffee這個詞還出現在另壹種小吃甜食的名字中,這就是toffee apple(太妃蘋果),不過這玩意在北美壹般叫做candy apple或candied apple(糖蘋果)。跟巧克力蘸香蕉差不多,整只蘋果用壹根小木棍插著,外面包裹壹層紅色的糖漿,冷卻後形成粘牙的硬殼,實在不怎麽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