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李斯列傳》是《史記》中的名篇之壹,有很高的史學價值和文學價值。
《李斯列傳》的社會政治背景是極其廣闊的,實際上幾乎涉及了整個秦王朝的興亡史,而秦王朝的興亡,與李斯又有很大關系,如李斯諫阻逐客,總結了秦國重用客卿、變法圖強的歷史經驗,實際上提出了不論國別、用人唯賢的總方針,秦始皇采用這壹方針,“二十余年,竟並天下”。而秦王朝的滅亡與大野心家趙高的陰謀作亂有直接關系,趙高的陰謀之所以能得逞,又和李斯貪圖祿位、助紂為虐緊密相連。趙高在《史記》中沒有單獨立傳(卷八十八《蒙恬列傳》亦只言其身世和個別情節),他的陰謀活動都在本傳中敘出,這樣,本傳在壹定意義上講,又有與趙高合傳的性質。
本傳在文學上的主要特點是以心理描繪見長,舉例如本傳壹開始,作者選取了李斯早年生活中的壹個典型事件,就是他看到了廁所中的老鼠和糧倉中的老鼠,同為鼠類但境遇不同,由此認識到人也同老鼠壹樣,有出息與沒出息,是由所處的環境決定的,意思也就是,爬上高位的自然有出息,淪落下層的自然沒本領,表現了李斯傾慕富貴榮華的心理。
秦始皇二十七年(前210),始皇在沙丘(今河北平鄉東北)病死,遺詔命公子扶蘇回鹹陽奔喪。而趙高扣留詔書,想立胡亥為皇帝,以便自己篡權。但這必須經過李斯的同意,陰謀才能得逞。因此,趙高施展全部本領,用威脅利誘、軟硬兼施的手段勸說李斯。李斯開始斥之為“亡國之言”,繼之,責令曰:“君反其位!”接著,勸說:“君其勿復言,將令斯得罪。”然後告誡道:“斯其猶人哉,安足為謀!”情緒由盛怒到平息,語氣由嚴厲到溫和,心理變化的軌跡清晰可見。趙高最後說:“君聽臣之計,即長有封侯,世世稱孤,必有喬松之壽,孔、墨之智。令釋此而不從,禍及子孫,足以為寒心。善者因禍為福,君何處焉?”貴賤窮通,全在“自處”,這正是李斯自己的理論,趙高用它徹底擊垮了李斯,李斯仰天長嘆,垂淚太息道:“嗟乎!獨遭亂世,既以不能死,安托命哉!”至此為止,李斯已完全屈服了。
另外,本傳幾乎囊括了李斯大部分重要文章,這些文章除了具有其自身的文學價值和史料價值之外,主要對揭示李斯其人的性格、心理和整個為人有重要作用。例如《諫逐客書》,表現了李斯的才華、智慧和真知灼見,而《上書對二世》,則表現了他貪圖祿位而阿順茍合的性格特點。
總而言之,盡管作者對李斯的為人是不贊成的,但對他的描寫和評論卻是客觀、公正的。
李斯是楚國上蔡人。他年輕的時候,曾在郡裏當小吏,看到辦公處附近廁所裏的老鼠在吃臟東西,每逢有人或狗走來時,就受驚逃跑。後來李斯又走進糧倉,看到糧倉中的老鼠,吃的是屯積的粟米,住在大屋子之下,更不用擔心人或狗驚擾。於是李斯就慨然嘆息道:“壹個人有出息還是沒出息,就如同老鼠壹樣,是由自己所處的環境決定的。”
於是李斯就跟荀子學習帝王治理天下的學問。學業完成之後,李斯估量楚王是不值得侍奉的,而六國國勢都已衰弱,沒有為它們建功立業的希望,就想西行到秦國去。在臨行之前,向荀子辭行說:“我聽說壹個人若遇到機會,千萬不可松懈錯過。如今各諸侯國都爭取時機,遊說之士掌握實權。現在秦王想吞並各國,稱帝治理天下,這正是平民出身的政治活動家和遊說之士奔走四方、施展抱負的好時機。地位卑賤,而不想著去求取功名富貴,就如同禽獸壹般,只等看到現成的肉才想去吃,白白長了壹副人的面孔勉強直立行走。所以最大的恥辱莫過於卑賤,最大悲哀莫過於貧窮。長期處於卑賤的地位和貧困的環境之中,卻還要非難社會、厭惡功名利祿,標謗自己與世無爭,這不是士子的本願。所以我就要到西方去遊說秦王了。”
到秦國之後,正趕上秦莊襄王去世,李斯就請求充當秦相國文信侯呂不韋的舍人;呂不韋很賞識他,任命他為郎官。這樣就使得李斯有遊說的機會,他對秦王說:“平庸的人往往失去時機,而成大功業的人就在於他能利用機會並能下狠心。從前秦穆公雖稱霸天下,但最終沒有東進吞並山東六國,這是什麽原因呢?原因在於諸侯的人數還多,周朝的德望也沒有衰落,因此五霸交替興起,相繼推尊周朝。自從秦孝公以來,周朝卑弱衰微,諸侯之間互相兼並,函谷關以東地區化為六國,秦國乘勝奴役諸侯已經六代。現如今諸侯服從秦國就如同郡縣服從朝廷壹樣。以秦國的強大,大王的賢明,就象掃除竈上的灰塵壹樣,足以掃平諸侯,成就帝業,使天下統壹,這是萬世難逢的壹個最好時機。倘若現在懈怠而不抓緊此事的話,等到諸侯再強盛起來,又訂立合縱的盟約,雖然有黃帝壹樣的賢明,也不能吞並它們了。”秦始皇就任命李斯為長史,聽從了他的計謀,暗中派遣謀士帶著金玉珍寶去各國遊說。對各國著名人物能收買的,就多送禮物加以收買;不能收買的,就用利劍把他們殺掉。這些都是離間諸侯國君臣關系的計策,接著,秦王就派良將隨後攻打。秦王任命李斯為客卿。
恰在此時韓國人鄭國以修築渠道為名,來到秦國做間諜,不久被發覺。秦國的王族和大臣們都對秦王說:“從各諸侯國來奉事秦王的人,大都是為他們的國君遊說,以離間秦國而已,請求大王把客卿壹概驅逐。”李斯也在計劃好的要驅逐的客卿之列。於是李斯就上書說:
聽說官員們議論要驅逐客卿,我私下認為這是錯誤的。從前秦穆公招攬賢才,從西戎找到由余,從東邊楚國的苑地得到了百裏奚,從宋國迎來了蹇(jiǎn,減)叔,從晉國招來了丕豹、公孫友。這五個人都不生在秦國,而秦穆公重用他們,吞並了二十多個國家,也就得以在西戎稱霸。秦孝公采用商鞅的新法,移風易俗,人民因此殷實興盛,國家因此富足強大,百姓們願意為國家效力,其它國家也誠心歸順,擊敗了楚國、魏國的軍隊,功取了千裏土地,至今政治安定,國家強盛。秦惠王用張儀的計策,功取了三川地區,向西又吞並了巴、蜀,向北占領了上郡,向南攻占了漢中,囊括九夷,控制鄢、郢,在東面占據了險要的成臯,割取了肥沃的土地,並進壹步瓦解了六國的合縱聯盟,使他們面向西方,奉事秦國,功業壹直延續到今天。秦昭王得範睢(suī,尿),廢黜穰侯,驅逐華陽君,使公室強大,杜絕了私門權貴的勢力,像蠶吃桑葉壹般,逐漸吞並諸侯的土地,終於使秦國奠定了統壹天下大業的基礎。這四位君主,都是依靠了別國客卿的力量。由此看來,客卿有哪壹點對不起秦國呢?假使這四位君主拒絕客卿而不接受他們,疏遠士人而不重用,這就使秦國既無富足之實,又無強大之名。
現在皇上您羅致昆山的美玉,得到隨侯之珠、和氏之璧,掛著明月珠,佩著太阿劍,駕著纖離馬,豎著翠鳳旗,擺著靈鼉鼓。以上這些寶物,並沒有壹樣是秦國出產的,但陛下您非常喜愛它們,這是為什麽呢?若是壹定要秦國所產然後才使用的話,那麽夜光之璧就不能用來裝飾朝廷,犀角象牙制品就不能為您所賞玩,鄭國、衛國的美女也不能列於您的後宮之中,?(jué tí,決提)良馬也不能填滿您的馬棚。江南的金錫也不該用,西蜀的丹青也不應用來當顏料。您用來裝飾後宮、充當姬妾、賞心樂意、怡目悅耳的,壹定要出自秦國然後才用的話,那麽,用宛地珍珠裝飾的簪子,璣珠鑲嵌的耳墜,東阿白絹縫制的衣服、刺繡華美的裝飾品,就不能進獻在您的面前,那時髦而又高雅,漂亮而又文靜的趙國女子不能侍立在您的身邊。而那些敲打瓦壇瓦罐、彈著秦箏、拍著大腿、嗚嗚叫喊以滿足欣賞要求的,這才是正宗的秦國音樂。象《鄭》、《衛》、《桑間》、《昭》、《虞》、《武》、《象》這些樂曲,則是其他國家的音樂。現在您拋棄敲打瓦壇瓦罐這壹套秦國音樂而聽《鄭》、《衛》之聲,不去聽彈箏而欣賞《昭》、《虞》之曲,這是什麽原因呢?說穿了,只不過是圖眼前快樂,以滿足耳目觀賞需求而已。而現在您用人卻不是這樣,不問此人能用不能用,也不問是非曲直,只要不是秦國人壹律辭退,只要是客卿壹律驅逐。這樣看來,陛下所看重的是美女、音樂、珍珠、寶玉,所輕視的是人才了。這並不是統壹天下、制服諸侯的方法。
我聽說過土地廣闊所產糧食就豐富,國家廣大人口就眾多,軍隊強盛士兵就勇敢。所以泰山不排斥泥土,才能堆積得那樣高大;河海不挑剔細小的溪流,才能變得如此深廣;而成就王業的人不拋棄廣大民眾,才能顯出他的盛德。所以地無論東南西北,民眾不分這國那國,壹年四季五谷豐登,鬼神賜予福澤,這就是五帝三王無敵於天下的原因所在。而現在陛下您拋棄了百姓來幫助敵國,排斥賓客而使他們為其他諸侯國建立功業,使天下有才之士後退而不敢西行,停住腳步而不敢進入秦國,這正是人們所說的“借武器給敵人,送糧食給盜賊”啊!
非秦國出產的物品,值得珍視的很多;非秦國出生的士人,願意效忠的也不少。現在您驅逐客卿來資助敵國,損害百姓以幫助仇人,在內部削弱自己而在外面又和諸侯結下怨恨,這樣下去,要使國家沒有危險,是不可能的。
於是,秦王就廢除了逐客令,恢復了李斯的官職,終於采用了他的計謀,他的官位也升到廷尉之職。二十多年,終於統壹了天下,尊稱國王為“皇帝”。皇帝又任命李斯為丞相。並拆平了各國郡縣的城墻,銷毀了各地的武器,表示不再使用。使秦國沒有壹寸分封的土地,也不立皇帝的兒子、兄弟為王,更不把功臣封為諸侯,以便使國家從此之後再也沒有戰爭的禍患。
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在鹹陽宮設宴招待群臣,博士仆射周青臣等人稱頌秦始皇的武威盛德。齊人淳於越勸諫道:“我聽說殷商和周朝統治達壹千多年,分封子弟及功臣做為膀臂輔翼。而現在陛下您雖統壹天下,但子弟卻還是平民百姓,若壹旦出現了田常、六卿奪權篡位的禍患,在朝中又沒有強有力的輔佐之臣,靠誰來相救呢?辦事不學習古代經驗而長期統治的朝代,我還沒有聽說過。現在周青臣等人又當面阿諛奉承以加重您的錯誤,不是忠臣。”始皇把這種議論交給李斯處理,李斯認為這種論點是荒謬的,因此廢棄不用,就上書給皇帝說:“古時候天下分散敗亂,彼此之間互不服從,所以才諸侯並起,壹般輿論都稱道古代以否定當代,裝點壹些虛誇不實的文辭來擾亂社會的實際,人們都認為自己的壹派學問最好,以否定皇帝的政策法令。現在陛下統壹了天下,分辨了黑白是非,使海內***同尊崇皇帝壹人;而諸子百家各個學派卻在壹起任意批評朝廷的法令制度,聽說朝廷令下,立刻就以自己學派的觀點來議論它,回家便心中不滿,出門則在街頭巷尾紛紛議論,以批評君主來博得名聲,認為和朝廷不壹樣便是本領高,並帶領下層群眾來制造誹謗。這樣下去而不加以禁止的話,上面君主的權力威望就要下降,下面私人的幫派也要形成。因此,還是以禁止為好。我請求把人們收藏的《詩》、《書》和諸子百家的著作,都壹概掃除幹凈。命令下達三十天之後,若還有人不服從,判處黥刑並罰做築城苦役。不在清除之列的,是醫藥、占蔔、種植等類書籍。若有想學習法令的,以官吏為老師。”秦始皇批準了他的建議,沒收了《詩經》、《尚書》和諸子百家的著作,以便使人民愚昧無知,使天下人無法用古代之事來批評當前朝廷。修明法制,制定律令,都從秦始皇開始。統壹文字,在全國各地修建離宮別館。第二年,始皇又四出巡視,平定了四方少數民族,這些措施,李斯都出了不少力。
李斯的長子李由擔任三川郡守,兒子們娶的是秦國的公主,女兒們嫁的都是秦國的皇族子弟。三川郡守李由請假回鹹陽時,李斯在家中設下酒宴,文武百官都前去給李斯敬酒祝賀。門前的車馬數以千計。李斯慨然長嘆道:“唉呀!我聽荀卿說過‘事情不要搞得過了頭’。我李斯原是上蔡的平民,街巷裏的百姓,皇帝不了解我才能低下,才把我提拔到這樣高的地位。現如今做臣子的沒有人比我職位更高,可以說是富貴榮華到了極點。然而事物發展的極點就要開始衰落,我還不知道歸宿在何方啊!”
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十月,他巡行出遊到會稽山,沿海北上,到達瑯邪山。丞相李斯和中車府令兼符璽令趙高都隨同前往。秦始皇有二十多個兒子,長子扶蘇因多次直言勸諫皇帝,始皇派他到上郡監督軍隊,蒙恬任將軍。小兒子胡亥很受寵愛,要求隨行,始皇答應了。其他的兒子都沒跟著去。
這壹年七月,秦始皇達到沙丘,病的非常嚴重,命令趙高寫好詔書給公子扶蘇說:“把軍隊交給蒙恬,趕快到鹹陽參加葬禮,然後安葬。”書信都已封好,但還沒交給使者,秦始皇就去世了。書信和印璽都在趙高手裏,只有小兒子胡亥,丞相李斯和趙高以及五六個親信宦官知道始皇去世,其余群臣都不知道。李斯認為皇帝在外面去世,又沒正式確立太子,所以保守秘密,把始皇的屍體安放在壹輛既能保溫又能通風涼爽的車子中,百官奏事及進獻飲食還像往常壹樣,宦官就假托皇帝從車中批準百官上奏的事。
趙高因此扣留了始皇賜給扶蘇的詔書,而對公子胡亥說:“皇帝去世了,沒有詔書封諸子為王而只賜給長子扶蘇壹封詔書。長子到後,就登位作皇帝,而妳卻連尺寸的封地也沒有,這怎麽辦呢?”胡亥說:“本來就是這樣。我聽說過,聖明的君主最了解臣子,聖明的父親最了解兒子。父親臨終既未下命令分封諸子,那還有什麽可說的呢?”趙高說:“並非如此。當今天下的大權,無論誰的生死存亡,都在妳、我和李斯手裏掌握著啊!希望妳好好考慮考慮。更何況駕馭群臣和向人稱臣,統治別人和被人統治,難道可以同日而語嗎!”胡亥說:“廢除兄長而立弟弟,這是不義;不服從父親的詔命而懼怕死亡,這是不孝;自己才能淺薄,依靠別人的幫助而勉強登,這是無能:這三件事都是大逆不道的,天下人也不服從,我自身遭受禍殃,國家還會滅亡。”趙高說:“我聽說過商湯、周武殺死他們的君主,天下人都稱贊他們行為符合道義,不能算是不忠。衛君殺死他的父親,而衛國人民稱頌他的功德,孔子記載了這件事,不能算是不孝。更何況辦大事不能拘於小節,行大德也用不著再三謙讓,鄉間的習俗各有所宜,百官的工作方式也各不壹樣。所以顧忌小事而忘了大事,日後必生禍害;關鍵時刻猶豫不決,將來壹定要後悔。果斷而大膽地去做,連鬼神都要回避,將來壹定會成功。希望妳按我說的去做。”胡亥長嘆壹聲說道:“現在皇帝去世還未發喪,喪禮也未結束,怎麽好用這件事來求丞相呢?”趙高說:“時光啊時光,短暫得來不及謀劃!我就像攜帶幹糧趕著快馬趕路壹樣,唯恐耽誤了時機!”
胡亥同意了趙高的話以後,趙高說:“不和丞相商議,恐怕事情還不能成功,我希望能替妳與丞相商議。”趙高就對丞相李斯說道:“始皇去世,賜給長子扶蘇詔書,命他到鹹陽參加喪禮,並立為繼承人。詔書未送,皇帝去世,還沒人知道此事。皇帝賜給長子的詔書和符璽都在胡亥手裏,立誰為太子只在於妳我的壹句話而已。妳看這事該怎麽辦?”李斯說:“妳怎麽能說出這種亡國的話呢!這不是做為人臣所應當議論的事!”趙高說:“您自己估計壹下,和蒙恬相比,誰有本事?誰的功勞更高?誰更謀略深遠而不失誤?天下百姓更擁戴誰?與長子扶蘇的關系誰更好?”李斯說:“在這五個方面我都不如蒙恬,但您為什麽這樣苛求於我呢?”趙高說:“我本來就是壹個宦官的奴仆,有幸能憑熟悉獄法文書進入秦宮,管事二十多年,還未曾見過被秦王罷免的丞相功臣有封爵而又傳給下壹代的,結果都是以被殺告終。皇帝有二十多個兒子,這些都是您所知道的。長子扶蘇剛毅而且勇武,信任人而又善於激勵士人,即位之後壹定要用蒙恬擔任丞相,很顯然,您最終也是不能懷揣通侯之印退職還鄉了。我受皇帝之命教育胡亥,讓他學法律已經有好幾年了,還沒見過他有什麽錯誤。他慈悲仁愛,誠實厚道,輕視錢財,尊重士人,心裏聰明但不善言辭,竭盡禮節尊重賢士,在秦始皇的兒子中,沒人能趕得上他,可以立為繼承人。您考慮壹下再決定。”李斯說:“您還是該幹什麽就幹什麽去吧!我李斯只執行皇帝的遺詔,自己的命運聽從上天的安排,有什麽可考慮決定的呢?”趙高說:“看來平安卻可能是危險的,危險又可能是平安的。在安危面前不早做決定,又怎麽能算使聖明的人呢?”李斯說:“我李斯本是上蔡街巷裏的平民百姓,承蒙皇帝提拔,讓我擔任丞相,封為通侯,子孫都得到尊貴的地位和優厚的待遇,所以皇帝才把國家安危存亡的重任交給了我,我又怎麽能辜負了他的重托呢?忠臣不因怕死而苛且從事,孝子不因過分操勞而損害健康,做臣子的各守各的職分而已。請您不要再說了,不要讓我李斯也跟著犯罪。”趙高說:“我聽說聖人並不循規蹈矩,而是適應變化,順從潮流,看到苗頭就能預知根本,看到動向就能預知歸宿。而事物本來就是如此,哪裏有什麽壹成不變的道理呢!現如今天下的權力和命運都掌握在胡亥手裏,我趙高能猜出他的心誌。更何況從外部來制服內部就是逆亂,從下面來制服上面就是反叛。所以秋霜壹降花草隨之雕落,冰消雪化就萬物更生,這是自然界必然的結果。您怎麽連這些都沒看到呢?”李斯說:“我聽說晉代換太子,三代不安寧;齊桓公兄弟爭奪王位,哥哥被殺死;商紂殺死親戚,又不聽從臣下勸諫,都城夷為廢墟,隨著危及社稷;這三件事都違背天意,所以才落得宗廟沒人祭祀。我李斯還是人啊,怎麽能參與這些陰謀呢!”趙高說:“上下齊心協力,事業可以長久;內外配合如壹,就不會有什麽差錯。您聽從我的計策,就會長保封侯,並永世相傳,壹定有仙人王子喬、赤松子那樣的長壽,孔子、墨子那樣的智慧。現在放棄這個機會而不聽從我的意見,壹定會禍及子孫,足以令人心寒。善於為人處世,相機而動的人是能夠轉禍為福的,您想怎麽辦呢?”李斯仰天長嘆,揮淚嘆息道:“唉呀!偏偏遭逢亂世,既然已經不能以死盡忠了,將向何處寄托我的命運呢!”於是李斯就依從了趙高。趙高便回報胡亥說:“我是奉太子您的命令去通知丞相李斯的,他怎麽敢不服從命令呢!”
於是他們就壹同商議,偽造了秦始皇給丞相李斯的詔書,立胡亥為太子。又偽造了壹份賜給長子扶蘇的詔書說:“我巡視天下,祈禱祭祀各地名山的神靈以求長壽。現在扶蘇和將軍蒙恬帶領幾十萬軍隊駐守邊疆,已經十幾年了,不能向前進軍,而士兵傷亡很多,沒有立下半點功勞,反而多次上書直言誹謗我的所做所為,因不能解職回京當太子,日夜怨恨不滿。扶蘇做為人子而不孝順,賜劍自殺!將軍蒙恬和扶蘇壹同在外,不糾正他的錯誤,也應知道他的謀劃。做為人臣而不盡忠,壹同賜命自殺,把軍隊交給副將王離。”用皇帝的玉璽把詔書封好,讓胡亥的門客捧著詔書到上郡交給扶蘇。
使者到達之後,打開詔書,扶蘇就哭泣起來,進入內室想自殺。蒙恬阻止扶蘇說:“皇上在外,沒有立下太子,派我帶領三十萬大軍守衛邊疆,公子擔任監軍,這是天下的重任啊。現在只有壹個使者來,您就立刻自殺,怎能知道其中沒有虛假呢?希望您再請示壹下,有了回答之後再死也不晚。”使者連連催促。扶蘇為人仁愛,對蒙恬說:“父親命兒子死去,還要請示什麽!”立刻自殺而死。蒙恬不肯自殺,使者立刻把他交付法吏,關押在陽周。
使者回來匯報,胡亥、李斯、趙高都非常高興。到鹹陽後發布喪事,太子胡亥立為二世皇帝。任命趙高擔任郎中令,常在宮中服侍皇帝,掌握大權。
秦二世在宮中閑居無事,就把趙高叫來壹同商議,對趙高說:“人活在世上,就如同駕馭著六匹駿馬從縫隙前飛過壹樣短暫。我既然已經統治天下了,想全部滿足耳目方面的壹切欲望,享受盡我所能想到的壹切樂趣,使國家安寧,百姓歡欣,永保江山,以享天年,這種想法能行得通嗎?”趙高說:“這對賢明君主來說是能夠做到的,而對昏亂君主來說是應禁忌的。我冒昧地說壹句不怕殺頭的話,請您稍加註意壹點。對於沙丘的密謀策劃,各位公子和大臣都有懷疑,而這些公子都是您的兄長,這些大臣都是先帝所安置。現在陛下您剛剛登皇位,這些人都心中怨恨不服,唯怕他們要鬧事。更何且蒙恬雖已死去,蒙毅還在外面帶兵,我之所以提心吊膽,只是害怕會有不好的結果。陛下您又怎麽能為此而行樂呢?”二世說:“這可怎麽辦呢?”趙高說:“實行嚴峻的法律和殘酷的刑罰,把犯法的和受的牽連的人統統殺死,直至滅族,殺死當朝大臣而疏遠您的骨肉兄弟,讓原來貧窮的人富有起來,讓原來卑賤的人高貴起來。全部鏟除先帝的舊臣,重新任命您信任的人並讓他們在您的身邊。這樣就使他們從心底對您感恩戴德,根除了禍害而杜絕了*謀,群臣上下沒有人不得到您的恩澤,承受您的厚德,陛下您就可以高枕無憂,縱情享受了。沒有比這更好的主意了。”二世認為趙高的話是對的,就重新修訂法律。於是群臣和公子們有罪,就交付趙高,命他審訊法辦。殺死了大臣蒙毅等人,十個公子在鹹陽街頭斬首示眾,十二個公主也在杜縣被分裂肢體處死,財物沒收歸皇帝所有,連帶壹同治罪的不計其數
公子高想外出逃命,怕被滿門抄斬,就上書說:“先帝活著的時候,我進宮就給吃的東西,出宮就讓乘車。皇帝內府中的衣服,先帝賜給我;宮中馬棚裏的寶馬,先帝也賜給我。我本該與先帝壹起死去而沒做到,這是我做人子的不孝,做人臣的不忠。而不忠的人沒有理由活在世上,請允許我隨先帝死去,希望能把我埋在驪山腳下。只求皇上哀憐答應我。”此書上奏以後,胡亥非常高興,叫來趙高並把此書指示給他看,說:“這可以說是窘急無奈了吧?”趙高說:“在大臣們整天擔心自己死亡還來不及的時候,怎麽能圖謀造反呢!”胡亥答應了公子高的請求,賜給他十萬錢予以安葬。
當時的法令刑罰壹天比壹天殘酷,群臣上下人人自危,想反叛的人很多。二世又建造阿房宮,修築直道、馳道,賦稅越來越重,兵役勞役沒完沒了。於是從楚地征來戍邊的士卒陳勝、吳廣等人就起來造反,起兵於崤山以東,英雄豪傑蜂擁而起,自立為侯王,反叛秦朝,他們的軍隊壹直攻到鴻門才退去。李斯多次想找機會進諫,但二世不允許。二世反倒責備李斯說:“我有個看法,是從韓非子那裏聽來的,他說‘堯統治天下,殿堂只不過三尺高,柞木椽子直接使用而不加砍削,茅草做屋頂而不加修剪,即使是旅店中住宿的條件也不會比這更艱苦的了。冬天穿鹿皮襖,夏天穿麻布衣,粗米作飯,野菜作湯,用土罐吃飯,用土缽喝水,即使是看門人的生活也不會比這更清寒的了。夏禹鑿開龍門,開通大夏水道,又疏通多條河流,曲折地築起多道堤防,決積水引導入海,大腿上沒了白肉,小腿上沒了汗毛,手掌腳底都結滿了厚繭,面孔漆黑,最終還累死在外,埋葬在會稽山上,即使是奴隸的勞苦也不會比這更厲害了’。然而把統治天下看得無尚尊貴的人,其目的難道就是想操心費力,住旅店壹樣的宿舍,吃看門人吃的食物,幹奴隸幹的活計嗎?這些事都是才能低下的人才努力去幹的,並非賢明的人所從事的。那些賢明的人統治天下的時候,只是把天下的壹切都拿來滿足自己的欲望而已,這正是把統治天下看得無尚尊貴的原因所在。人們所說的賢明之人,壹定能安定天下、治理萬民,倘若連給自己撈好處都不會,又怎麽能治理天下呢!所以我才想姿心廣欲,永遠享有天下而沒有禍害。這該怎麽辦呢?”李斯的兒子李由任三川郡守,群起造反的吳廣等人向西攻占地盤,任意往來,李由不能阻止。章邯在擊敗並驅逐了吳廣等人的軍隊之後,派到三川去調查的使者壹個接著壹個,並責備李斯身居三公之位,為何讓盜賊猖狂到這種地步。李斯很是害怕,又把爵位俸祿看得很重,不知如何是好,就曲意阿順二世的心意,想求得寬容,便上書回答二世說:
賢明的君主,必將是能夠全面掌握為君之道,又對下行使督責的統治術的君主。對下嚴加督責,則臣子們不敢不竭盡全力為君主效命。這樣,君主和臣子的職分壹經確定,上下關系的準則也明確了,那麽天下不論是有才德的還是沒有才德的,都不敢不竭盡全力為君主效命了。因此君主才能專制天下而不受任何約束,能享盡達到極致的樂趣。賢明的君主啊,又怎能看不清這壹點呢!
所以申不害先生說:“占有天下要是還不懂得縱情姿欲,這就叫把天下當成自己的鐐銬”這樣的話,沒有別的意思,只是講不督責臣下,而自己反辛辛苦苦為天下百姓操勞,像堯和禹那樣,所以稱之為“鐐銬”。不能學習申不害、韓非的高明法術,推行督責措施,壹心以天下使自己舒服快樂,而只是白白地操心費力,拼命為百姓幹事,那就是百姓的奴仆,並不是統治天下的帝王,這有什麽值得尊貴的呢!讓別人為自己獻身,就自己尊貴而別人卑賤;讓自己為別人獻身,就自己卑賤而別人尊貴。所以獻身的人卑賤,接受獻身的人尊貴,從古到今,沒有不是這樣的。自古以來之所以尊重賢人,是因為受尊敬的人自己尊貴;之所以討厭不肖的人,是因為不肖的人自己卑賤。而堯、禹是為天下獻身的人,因襲世俗的評價而予以尊重,這也就失去了所以尊賢的用心了,這可說是絕大的錯誤。說堯、禹把天下當作自己的“鐐銬”,不也是很合適的嗎?這是不能督責的過錯。
所以韓非先生說“慈愛的母親會養出敗家的兒子,而嚴厲的主人家中沒有強悍的奴仆”,是什麽原因呢?這是由於能嚴加懲罰的必然結果。所以商鞅的新法規定,在道路上撒灰的人就要判刑。撒灰於道是輕罪,而加之以刑是重罰。只有賢明的君主才能嚴厲地督責輕罪。輕罪尚且嚴厲督責,何況犯有重罪呢?所以百姓不敢犯法。因此韓非先生又說:“對幾尺綢布,壹般人見到就會順手拿走,百鎰美好的黃金,盜跖不會奪取”,並不因為常人貪心嚴重,幾尺綢布價值極高,盜跖利欲淡泊;也不是因為盜跖行為高尚,輕視百鎰黃金的重利。原因是壹旦奪取,隨手就要受刑,所以盜跖不敢奪取白鎰黃金;若是不堅決施行刑罰的話,那麽壹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