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商標註冊 - 客家祠堂對聯中蘊含的文化

客家祠堂對聯中蘊含的文化

客家祠堂對聯中蘊含的文化(上)

姓名是漢族家族的標誌和稱號。壹個姓的歷史是中國歷史的壹部分,也是中國文化的壹部分。對聯,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壹個支流,在姓氏文化方面得到壹定展示。其最大特色就表現在姓氏祠堂上。過去,每壹個姓氏的祠堂都必須撰寫或鐫刻別具壹格的對聯。往往壹看門上的對聯,就知道這家主人姓氏是什麽。

這些祠堂對聯浩如煙海,字字珠璣,能讓我們後人理解客家先賢勤勞儉樸、耕讀傳家、敦睦族誼、仁善積德、崇文重教的美德。祠堂對聯也是壹條條客家人的家規家訓,是壹部中華民族垂裕後昆、弘揚優秀家風的特種教科書。

祠堂,舊時又稱為“祠廟”或“家廟”,多建於墓所,故把祠堂稱為“祠室”。按《禮記》規定,只有帝王、諸侯、大夫才能自設宗廟祭祖。直到明朝,朝廷才開始允許老百姓建“家廟”。後來,祠堂多建於家族的聚居地或其附近。由於最早族人尚不多,便先置祠於宅中,隨著族丁的繁衍,便開始專門建起宗祠乃至支祠。

從民俗學家的角度看,祠堂是“用自己存在的方式詮釋時代文明”。作為中國民間保存最好的壹種古建築群體,祠堂留給後人許多珍貴的歷史、文化研究價值。千秋功過,於祠堂可見壹斑;華夏祖先,從祠堂可知譜序流傳。

我國是壹個文明古國,其傳統文化不僅獨特,而且源遠流長。祠堂文化作為地方民俗文化重要組成部分,早在幾千年前的夏商周便開始萌芽,到宋代形成較完備的體系,明、清時發展到了高峰。從某種意義上說,祠堂文化的繁榮側面反映了這個歷史時期的社會穩定、經濟發展,是政通人和、國泰民安的具體體現。

筆者居住於被稱為“客家搖籃”的贛南,由於工作需要,曾接觸過贛南眾多的姓氏祠堂,以及祠堂中的對聯,並且為這些林林總總的對聯作過註釋。為此,擬就客家對聯作壹次粗淺的剖析,以展示古代宗祠文化內容的脈絡。

追溯宗族源流

尋根問祖,血濃於水,歷來是中華民族根深蒂固的傳統觀念;慎終追遠,壹直是中國人無法揮去的情結。這種觀念在對聯中得到充分反映。如全南烏桕壩李氏宗祠聯:“歷明朝清代以來,紹述伯陽,數典不忘祖事;攬南嶺桃川之勝,昭垂忠武,建祠長耀中州。”

伯陽,老子的字。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壹字或曰謚伯陽。楚國苦縣厲鄉曲仁裏人,約生活於公元前571年至公元前471年之間,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認為李姓始祖。上聯記述李氏宗族歷經明清時代至今的漫長歲月,追述李姓始祖老子,道出“不忘祖事”的緬懷之情。下聯著眼當前,點明祠堂建於“桃川”這塊風景秀麗的地方。桃川,即桃江,發源於全南縣境飯池嶂東麓,流經大莊、烏桕壩、南逕、金龍、城廂等鄉鎮,在上江鄉的江口匯入黃田江,流入贛江支流貢江。

1.突出人物

上猶縣英稍村蘇氏祠堂刻有壹聯:“昆吾賜姓,蘇國祖德衍遠;亨公肇基,江南宗支綿長。”上猶英稍蘇氏祠堂,建於該縣黃埠鎮英稍村,位於上猶縣城東面。上聯突出先祖昆吾賜姓這壹件事。昆吾:相傳顓項的後代夏朝的同監部落封在昆吾國(今河南許昌東),以封地為姓,稱昆吾氏。昆吾氏有子孫封於蘇(今河南濟源縣、溫縣壹帶),其子孫又以封地為姓,稱蘇氏。下聯突出開基的祖先亨公,表達了本族“宗支綿長”的自豪感。

2.突出地域

“派紹婺源,源遠流長,代衍文章光世澤;基宏湘水,水環山拱,勢淩奎璧映名區。”這是會昌縣麻州鎮觀音排汪氏宗祠聯。上聯寫汪氏派開婺源縣,婺源,位於江西省東北部(贛浙皖三省交界處),是原徽州六縣之壹。下聯寫流經麻州鎮觀音排的湘水。人的遷徙離不開居住地,地域表現了人們對故土的壹種特殊的歸宿感。

再如龍南裏仁栗園橘瑞堂聯:“派從文水分來,支流長遠;支是栗園崛起,根蒂堅深。”文水,李氏家族來自山西文水縣,文水在太原市往南76公裏的地方,是唐朝女皇帝武則天的故鄉。

栗園圍始建於弘治辛酉年(1501年),為明代五品大員李清公所建,是龍南縣最大的客家圍,其狀為八卦圍。橘瑞堂門前有魚塘面積6.6畝,體現了客家人壹脈相承的勤生產、重文教、圖發展的人文特色。

此聯突出地名,壹古壹今,壹遠壹近,將栗園李氏宗族的來龍去脈概述得壹目了然。

頌揚整個家族

寧都縣洛口鎮羅氏祠堂聯:“豫章世澤;虔城家聲。”豫章,今南昌,羅族先祖出於豫章西山。虔城即寧都,古稱虔化縣。對聯贊揚了羅氏上代對後裔的影響和本家族良好的名聲。

再如寧都縣東山壩大布富溪羅氏大宗祠聯:“禮學名家第;忠臣孝子門。”對聯從學術與人品兩個方面贊美了本族門第的不尋常,即具有古人崇尚的道德規範。

石城縣城北關黃姓江夏誌堅公祠書有壹聯:“無雙世澤傳江夏;第壹家聲表潁川。”江夏,黃姓有聲望的世家大族居住在江夏郡(今湖北雲夢縣東南)。潁川,指黃氏發源地潁川郡,也指西漢黃霸,曾任潁川太守。此聯把黃氏家族冠以“第壹”“無雙”,很有幾分底氣。

緬懷祖先功德業績

從眾多的祠堂姓氏對聯可以看出,聯中所描寫的內容不少是古往今來本姓氏中的名人,有大儒賢達、文臣武將、隱士孝子……作者多從其業績、道德、修養、學問、處世等方面加以贊頌。而且對聯都有壹個***同的特點,以緬懷祖德、標榜家聲為主,期望後輩承賡祖業,光耀門楣。

1.概括性述說

“祖德流芳輝日月;宗功傳世映山河。”這是寧都縣賴村鎮石街蕭氏家廟聯。蕭姓從鄰村新民半逕遷此,已有十多代。對聯寥寥14字,運用誇張手法,贊頌了祖先德輝日月,功映山河的功德業績,氣勢磅礴。

此聯觀點鮮明,單述祖德宗功壹件事,而有的對聯則另辟蹊徑,思古與寫今融為壹體。如石城溫氏崇先公祠聯:“溯祖宗功德,敦親睦族,福澤綿長,名垂青史; 揚崇先紀綱,文經武緯,祿利延祥,業績新章。”對聯在追溯祖宗功德的同時,不忘繼承先輩紀綱,再創新的業績。

位於石城縣城琴江東路的李家屋紫雲堂刻有壹聯:“隴西發祥,支派繁衍思祖德;城東分梓,人文蔚起沐宗恩。”贊美祖德的同時,又追溯本姓源流。

2.對某壹個或多個祖先加以贊頌

興國縣西街越國公祠聯:“功業煥皇唐,拜相封公,江右推吾先祖始;賢聲昭越國,建祠肇祀,平川辟爾後人基。”越國公祠,為祀邑人鐘紹京而建。鐘紹京,字可大,唐朝興國清德鄉人,中國古代著名書法家。中宗景年間,任宮苑總監,時韋後毒死中宗,結黨篡政,臨淄王李隆基與紹京密謀靖亂,紹京率宮中丁匠200余人至太和殿***除韋後,壹舉平定韋氏亂。睿宗拜紹京為中書侍郎,參知政務。次日又加封中書令、越國公。景雲元年,改為戶部尚書,外任彭州刺史。玄宗即位,復召拜戶部尚書。年逾八十而卒。

對聯贊頌了先祖越國公壹舉平定宮廷之亂,奇謀彪炳史冊的豐功,表達了後人對他的崇敬之情。這是突出先祖之中壹人的聯例。

還有贊頌多人的。如會昌縣城蕭氏宗祠聯:“佐沛公,封酂侯,名世挺生追漢代;官太傅,升大將,人才輩出溯蘭陵。”沛公,漢太祖高皇帝劉邦,沛豐邑中陽裏人,漢朝開國皇帝。早年是沛縣泗水亭長,後尊稱沛公、漢王。上聯贊漢代蕭何,蕭何,爵號酂侯。他在楚漢相爭中,輔佐高祖,守關中,轉漕給軍,兵不乏食,因以致勝。高祖即位,論功行賞,評為第壹,封酇侯。太傅,即蕭何的六世孫蕭望之(約公元前114年至公元前47年),漢宣帝時曾任太子太傅,東海蘭陵(今山東省蘭陵縣蘭陵鎮)人,徙杜陵(今陜西西安東南)。

在眾多姓氏祠堂聯中,可以說,每壹個姓氏都會記述引以為豪的先人,融入本族壹個個先祖名人功成名就的奮鬥史;每壹副對聯,都是壹條發人深省的箴言;每壹個故事,都是壹個感人的勵誌奮鬥藍本。

試舉數例以饗讀者。

楊姓的如興國縣城崗鄉楊氏宗祠聯:“清風慕四知,勵節卻金,廉吏貽謀光世胄;白雪深三尺,親師重道,名儒德業耀宗功。”

四知:楊氏家喻戶曉的“四知堂”,出自東漢楊震的故事。楊震,字伯起,東漢弘農郡華陰縣(今陜西南部)人。少好學,明經博覽,時被稱為“關西孔子”。歷任荊州刺史、涿郡太守等職。《後漢書·楊震傳》記載:“任東萊(今山東萊州市)太守,當之郡,道經昌邑,故所舉荊州茂才王密為昌邑令,謁見。至夜,懷金十斤以遺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無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密愧而出。後轉涿郡太守,性公廉,不受私謁,子孫常疏食步行,故舊長者,或欲令為開產業。震曰:使後世稱為清白吏子孫,以此遺之,不亦厚乎。”楊震到了東萊郡上任之後,親自書寫。“四知”二字牌匾掛於公堂之上,作為壹面明鏡,時刻用來對照、鞭策自己,成為歷史上的廉吏,這就是楊氏的“四知堂”。後來楊震的子孫世代任公卿,成了東漢的世家望族。

白雪深三尺,是說“程門立雪”的故事。楊時(公元1053年至1135年),宋代著名理學家。祖籍弘農華陰(今陜西華陰東),南劍西鏞州龍池團(今屬福建將樂縣古鏞鎮龍池社區)人,熙寧九年進士。有壹年,楊時赴瀏陽縣令途中,同友人去老師程頤家請教。時值隆冬,天寒地凍,他們行至半途,朔風凜凜,他們把衣服裹得緊緊的,匆匆趕路。來到程頤家時,適逢先生坐在爐旁打坐養神。楊時二人不敢驚動打擾老師,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門外,等候先生醒來。這時,楊時的壹只腳凍僵了,冷得發抖,但依然恭敬侍立。過了良久,程頤壹覺醒來,從窗口發現侍立在風雪中的楊時,只見他們通身披雪,腳下的積雪已壹尺多厚了,趕忙起身迎他倆進屋。此後,“程門立雪”的故事就成為尊師重道的千古美談。

再如謝姓的寧都縣黃陂鎮楊依謝氏家廟聯:“東山宰相,初日芙蓉,恪守陳郡嫡義;淝水將軍,清風柳絮,流傳江左文章。”

東山宰相,即謝安(公元320年至385年),字安石,東晉名士、宰相,漢族,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他性情閑雅溫和,處事公允明斷,不專權樹私,不居功自傲,有宰相氣度、儒將風範。據《晉書·謝安傳》記載,西晉南遷後謝氏家族郁郁不得誌,年輕的謝安隱居到浙江會稽的東山。41歲那年,謝安離開會稽東山來到南京(當時叫建鄴)做了官。他在今南京城東30裏的壹個土山(即今江寧區政府後山)上,造了壹座別墅,並按會稽東山的名字把此山也稱東山,人們因此稱謝安為謝東山。

淝水將軍:公元383年8月,淝水河畔。東晉與前秦交戰,苻融率25萬先鋒軍隊,苻堅率步兵60萬、騎兵27萬,***112萬大軍。東晉以謝安之侄謝玄為先鋒,率領經過7年訓練,有較強戰鬥力的“北府兵”8萬沿淮河西上,迎擊秦軍主力。東晉面對大軍壓境,下達詔令,任命尚書仆射謝石為征虜將軍、征討大都督,任命徐、兗二州刺史謝玄為前鋒都督,與輔國將軍謝琰西中郎將桓伊等人,統帥8萬兵眾抵抗前秦,並讓龍驤將軍胡彬帶領5000水軍援助壽陽,***分三路兵馬北上迎擊前秦軍。東晉獲勝,前秦戰敗後苻堅被殺。

江左文章:謝靈運(公元385年至433年),漢族,原籍陳郡陽夏(今河南省太康縣),出生在會稽始寧(今浙江省紹興市上虞區謝塘鎮),是陳郡謝氏士族。南北朝時期傑出的詩人、文學家,浙江古稱江左。

這些歌頌人物姓氏的楹聯,如同壹部文化史書,讓我們從中看到我國歷史長河中湧現出來的人才宛若群星璀璨。這裏面有大儒賢達、文臣武將、隱士孝子……他們撫國附民、廉而盡職、勇而知義、禮賢下士、學行昭著……其實這些對聯人物與事跡,組成了中華民族的壹種高尚道德、文化傳統。這不僅僅是哪姓哪族的自豪與驕傲,也是中華大家庭中每壹個炎黃子孫引以為榮的。

有的對聯面對當時當地,記述本族人的平凡義舉、族中軼事,生動感人。如興國縣瀲江鎮竹壩村陳家祠聯:“三朝將相勛臣第;九世和同義士家。”聯中的“義士”家,寫的就是陳氏壹個普通的祖先陳洪進,他治家嚴謹,據說有壹年旱災,壹個盜賊夜入其家,蜷伏在梁上打算偷點財物,陳洪進察覺後,召集全族子孫訓話,教大家要讀書習藝,否則將來會落得跟這位梁上君子壹樣的境地。盜賊聞言,慌忙躍下拜伏請罪。陳洪進沒有將盜賊治罪,反而資助其謀生,後人稱其為義士之家。

興國縣三僚廖氏楊公祠聯:“竹杖精奇,萬裏河山歸杖下;青囊元妙,壹天星鬥隱囊中。”興國縣三僚村是中國風水地理文化第壹村,位於興國縣梅窖鎮。狀如太極圖形,兩座寺廟、七口池塘各具代表意義,大量宋代以來的古墓,是不同時代風水作品的匯集,壹代風水師楊筠松(救貧)曾隱居於此,傳道授業。

為中國風水祖師楊筠松立祠祭祀,是興國三僚村特有的文化現象。三僚村世居楊筠松兩個弟子曾文辿、廖瑀的後代,曾廖兩姓各為楊筠松建祠壹座,廖氏楊公祠位於三僚村盆地的西北部禦屏峰下。聯中所說“竹杖精奇”寫的就是本族廖瑀的軼事。相傳他曾入山學道,長居虔化(古寧都縣)翠微峰金精洞內讀書習道,自號“金精山人”,故後世稱之為廖金精。楊筠松在興國、寧都、於都壹帶活動時,廖瑀與他相遇於寧都。當時廖瑀年少氣盛,不服楊筠松,屢屢與楊鬥法。壹次,黃陂廖氏請楊筠松勘定壹個門樓位置,廖瑀預先壹天用羅盤定準了方位,並在地下埋了壹個銅錢做標記。第二天,楊筠松來後,卻不用羅盤,只是用手裏的壹根竹竿,隨手往地下壹插,卻正插中了銅錢中的方孔。廖瑀這才服了,立即虔誠地拜楊公為師,早晚追隨楊筠松,廖瑀從黃陂中壩隨師傅遷到興國三僚村居住,後來得到楊公親傳青囊秘籍。

再看石城縣城北關黃姓誌堅公祠的壹副長聯:“琴水漾波流,叔度宗風,清涵千頃,廿壹枝分布中邦,邵武宗風振天下;仙峰憑仰止,次公世跡,瑞集九苞,十八葉肇開河麓。琴江文翰甲吾家。”對聯不僅贊美了先祖叔度、次公的宗風世跡,還穿插了他們黃氏壹家大族分支的故事。“廿壹枝”“十八葉”,說的是五代後周廣順元年(951年),年已八十高齡的邵武和平黃氏大族祖峭山公,他將二十壹房子孫召集齊全,然後當眾宣布了壹個重大決定:“將黃家自春申君以後數千年所積累的祖產銅錢八十萬貫,金銀八百余稱,壹並均分為二十壹份,合令三個妻子名下***二十壹房子孫,各領祖傳家產壹份,隨即離開家鄉,另立基業,自謀發展。”由於當時三位夫人啼泣請求,峭山公便對原來的決定稍作改動,重新宣布:“除官、吳、鄭三位夫人名下各留長子壹房奉養老母以盡溫情之義以外,其余十八房子孫,不許戀此壹方故土,須各自信步天下,擇木而棲,相地而居。”接著,峭山公蔔占離家吉日,並於這壹天將新修的《黃氏家譜》二十壹套分授二十壹子,各領壹套,囑令他們隨身攜帶,妥善珍藏,不忘所出。峭山公要兒孫分家,獨立出外闖世界的戰略眼光,得到大家贊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