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商標註冊 - 奧林巴斯的主要競爭對手是誰?他們在國內媒體上的策略是什麽?

奧林巴斯的主要競爭對手是誰?他們在國內媒體上的策略是什麽?

眾所周知,在日本五大相機巨頭(尼康、佳能、柯美、奧林巴斯和賓得)中,只有奧林巴斯徹底拋棄了原有的傳統單反相機系統,推出了全新的數碼單反系統,稱為4/3系統。這是壹套全新的完全脫離傳統鏡頭接口,專為數字化而設計的數碼單反相機系統,不禁讓我們想起20年前美能達和佳能在MF(手動對焦)向AF(自動對焦)全面轉型的過程中,徹底拋棄原有卡口系統,開發出全新AF接口系統的經典往事。2003年E-1問世後,相信很多人對4/3系統有了壹定的了解,但客觀來說,無論是柯達、富士、松下、三洋、適馬等加入4/3系統的廠商,還是消費者或市場對E-1以及整個E系統壹直處於觀望狀態。隨著E-300的推出,奧林巴斯主打的4/3系統不再是E-1的獨角戲。E-300定位於競爭日益激烈的中低端單反相機市場。它的推出不僅是E系列第二款可換鏡頭單反數碼相機,也表明O系列開始加入數碼單反普及戰,這對於E系列乃至整個4/3系統從初步建立到逐漸成長是壹個標誌性事件。且不說E-300的實際性能和市場前景,僅從奧林巴斯發展4/3系統的決心和策略來看,E系統的來龍去脈就值得玩味。俗話說,溫故而知新。現在,我們就從奧林巴斯的傳統單反相機和鏡頭系列入手,看看奧林巴斯是如何從可換鏡頭手動對焦單反相機——可換鏡頭自動對焦單反相機——非可換鏡頭自動對焦單反相機——非可換鏡頭數碼單反相機,到今天的E系列可換鏡頭數碼單反相機這30年來的發展歷程,從復雜的演變過程中細細體味O系列單反相機的獨特魅力。說起奧林巴斯的傳統單反相機,就要追溯到30多年前的1972。在當年的Photokina科隆影像設備展上,奧林巴斯發布了壹款名為M-1的單反相機,整個系統被稱為M系統。因為這個命名侵犯了徠卡M相機的註冊商標,後來改名為奧林巴斯M系統,也就是OM系列。被稱為當時世界上最小的(O)M-1,因其小巧輕便的特點在展會上引起了廣泛關註,其配套鏡頭和配件的尺寸和重量也盡可能的小巧輕便。從此,小而輕成為om系列乃至所有奧林巴斯相機的基本設計理念。OM-1采用了五棱鏡穿入鏡盒的設計,所以機身很小,取景器很亮,可視範圍高達97%。另外采用了空氣減震器,大大降低了快門釋放的震動和聲音,還具有反光鏡預升功能。性能優異的OM-1在當年大受追捧,這也促使其他相機廠商加快了小型135單反相機的研發。1973增加了電機驅動功能的OM-1版本被稱為OM-1 MD,升級為OM-1979並於1987停產,總產量接近15。奧林巴斯推出了OM-2,相當於OM-1的電子快門版本。OM-2在保持體積和重量基本不變的情況下,增加了光圈優先自動曝光模式和煽情的OTF(脫離膠片,直接測量膠片反射光並附加元件)測光模式。與OM-1979壹起,OM-2N被引入以替代OM-2,OM-2在1984中停止使用,並且也在1984中停止使用。在將取景器中的指針換成LED並增加點測光功能後,OM-2SP被引入65438。1978年,奧林巴斯推出了OM系列的首款大眾機型OM-10。後來在1982,OM-20和OM-30相繼推出,除了手動模式,都有光圈優先模式。這些機型無論是外觀還是性能都屬於OM-10的“克隆”機型。值得壹提的是,奧林巴斯在OM-30中加入了實驗性自動對焦功能,並制作了壹個內置電機和電池的特殊自動對焦鏡頭。這是奧林巴斯首次嘗試自動對焦單反相機,但並沒有堅定奧林巴斯進軍自動對焦單反的決心。

1983年,有專業素質的OM-3出來替代OM-1。該機器主要由銅、鋁合金等材料制成。它是壹個全金屬機構,並采用防潮設計。機身上的密封圈多達13個。在功能上,它為專業用戶提供了特殊的設計,如多點測光和高光/陰影補償,還增加了屈光度調節。但與同時期著名的手動機械相機尼康FM2(資訊篇價格點評)相比,OM-3的快門指數較低,專業鏡頭較少,因此並不好賣,1986停產。

1984中OM-2的繼任者OM-4問世,也是OM系列的頂級機型,性能指標和功能與OM-3基本相同。雖然快門指數等性能並不優於同級別的其他專業相機,但專業鏡頭並沒有尼康、佳能那麽齊全,OM-2SP的市場目標也有些重疊,所以和OM-3差不多,銷量也不是很好。但是OM-3/OM-4由於其輕薄小巧的特點,仍然有其獨特的吸引力。所以在1987 OM-4停產的同時,奧林巴斯推出了鈦合金頂蓋底蓋的OM-4Ti,提升了電子性能。配合F280閃光燈,還能實現1/2000秒的閃光同步,重量減輕30克,贏得市場好評。或許正因為如此,在OM-3停產近十年後,1995奧林巴斯緊隨其後,推出了OM-3Ti。1985年,奧林巴斯推出了OM-40,在OM-10/20的基礎上將最高快門速度提高到1/2000s,並增加了P模式,即程序化自動曝光模式。OM-40還首次采用了O系列數碼相機常見的ESP測光模式,並加入了TTL閃光燈。

雖然實驗性的OM-30是1983推出的,但是奧林巴斯第壹款真正意義上的AF單反相機OM-707卻是在1986才發布的,八個自動對焦鏡頭壹起發布。該機定位中低端,沒有曝光補償等功能,自動對焦系統也沒有特色,所以沒有達到理想的效果。不過,這款相機兼容原裝OM手動對焦鏡頭,但也有壹些創新,比如在手柄中設計了內置閃光燈,這是第壹款內置AF輔助照明的自動對焦單反相機,並且首創了“超級FP閃光模式”(配合專用閃光燈F280,閃光同步速度可達1/2000秒)。從八個AF鏡頭壹起推出可以看出,奧林巴斯對AF相機還是相當看好的,但是由於om-707進入市場太晚,並沒有取得理想的市場反響,而且據說內部開發的專業級AF相機體積過大,不符合OM設計理念的傳統,所以後來奧林巴斯放棄了OM系列AF相機的開發。由於AF單反相機的迅速普及,中低檔MF相機市場大幅萎縮。所以在1987年,當AF相機開始流行的時候,OM-10/20/30/40都停產了,就連頂級的OM-4也轉向OM-4Ti尋求新的市場。前面提到的OM-3和OM-2SP也分別在1986和1988停產。1988年奧林巴斯也推出了OM-101,看起來和OM-707很像。該機不支持自動對焦,而是采用PF(Power Focus)模式,並有兩個匹配的PF鏡頭,其特點是通過機身背面的轉盤控制對焦,這也是奧林巴斯的獨創,OM-101也是OM系列除OM-707之外唯壹的非AF單反相機。同樣,這款相機也不成功,在1991和OM-707壹起停產。最後,1997推出的OM-2000作為OM系列的最後壹款相機,也是OM-3Ti的低端機型。據說OM-2000是科西納制造的。除了輕薄小巧的特點,無論是現代感的外觀,還是各種部件的設計,都與om系列的傳統相去甚遠。只是為了滿足攝影愛好者的需求而推出的經濟型手動單反相機。不過,對於喜歡物美價廉的Zukio鏡頭的業余愛好者來說,全金屬結構、帶點測光功能的OM-2000還是不錯的選擇。但嚴格來說,這臺機器並沒有真正的OM“血統”。

2002年6月5438+10月,奧林巴斯宣布停止銷售OM-3Ti和OM-4Ti系列,其OM系列鏡頭和配件也將於2003年3月停產。至此,走過30多年的OM系統正式告別歷史舞臺,奧林巴斯可換鏡頭單反相機徹底轉向數碼,也就是4/3系統的E系列。回過頭來看,我們仍然可以從今天的E系列中清晰地看到OM系列單反相機深深的烙印和奧林巴斯的設計思路。首先,即使是專業單反相機,奧林巴斯追求的也是體積盡可能小,重量盡可能輕,而專業特性卻絲毫不受影響。從E-1來看,OM-1不僅小巧精致,擁有專業級的取景範圍(E-1是100%),還擁有OM-3壹樣的全金屬邊框(只是E-1換成了更輕更堅固的鋁鎂合金)和防潮設計。其次,他善於創新,什麽都敢做。E-300取消了五棱鏡,采用了獨特的反射式取景器系統(最早出現在OM系統和半畫幅Pen F系統的前身上)。特殊的閃光位置和低矮圓滑的機身設計,似乎都有OM-707的影子。

面對OM-707的失敗,奧林巴斯放棄了可換鏡頭AF單反相機的市場,下定決心將精力轉向混合式(固定鏡頭AF單反相機,也就是俗稱的橋式相機)。奧林巴斯自稱ZLR(變焦鏡頭反光)並在研發和生產上取得巨大成功,繼續保持日本相機制造“五巨頭”的地位。在下壹篇文章中,我們將回顧奧林巴斯ZLR相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