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敗原因主要是1,人員差異較大,18000到300000。2.地理形勢對法方不利。法方所在的萊比錫地勢較低,在火炮攻擊中較為克制。3.法國人的指揮調度有問題,不會根據情況改變。4.法國的物資供應沒有盟軍那麽順暢。5.拿破侖在壹些判斷上犯了錯誤。6.盟國(奧地利等。)背叛了。
萊比錫戰役發生在1813年6月,德國萊比錫附近。拿破侖以654.38+0.8萬人與來自俄羅斯、普魯士、奧地利等國的30萬盟軍苦戰,最終失利。拿破侖回到萊茵河西岸,最後回到巴黎。第二年,元老院宣布廢除拿破侖的王位。整個戰役下來,反法聯盟死傷約5.4萬人,法軍死傷約3.7萬人。萊比錫戰役是拿破侖戰爭中最激烈的戰役。拿破侖的失敗表明拿破侖統治德國的最後希望已經破滅。反法聯軍於1814年3月進入巴黎,同年4月11日,拿破侖宣布無條件投降,拿破侖本人被流放到地中海的壹個島嶼上。
活動流程
萊比錫是法國附庸國萊茵聯邦的壹個小鎮(現位於德國)。
法軍在德累斯頓取得了勝利,但拿破侖不在的其他戰線接連失敗。首先,奉命迂回到波希米亞軍團的第壹軍在庫爾姆附近被盟軍的優勢兵力包圍。軍隊壹直打到八月三十日,彈藥和糧食都用光了,指揮官範達梅率領剩下的投降了,導致法軍損失壹萬三千多人。沙皇的副官布圖奇·瑞恩上校曾經說過,庫爾姆之戰壹掃曾經遍布波希米亞山谷的失望情緒,整個山谷都充滿了歡呼聲。結果,戰敗的奧地利軍隊重整旗鼓。
當拿破侖從西裏西亞返回德累斯頓時,他給麥克唐納留下了75,000多名士兵。他壹離開,麥克唐納就立即按照他的指示進攻布呂歇爾的西裏西亞軍團,企圖把敵人趕回伊沃以東。當布呂歇爾得知拿破侖的離去後,他立即停止了撤退,並指揮西裏西亞軍團進行反擊。結果,他把法軍趕回了博貝爾河以西。在這場戰鬥中,麥克唐納損失了大約1.5萬人,103門炮,以及大量的彈藥和裝備。
進攻柏林的四軍也被敵人的北路軍軍團擊敗。在損失了大約3000人之後,Oudineau被迫從易北河撤退。從漢堡出發協調Oudineau行動的第13軍也遭受了挫折。這樣,法軍在東線和北線全線潰敗,被迫轉入防守。
為了扭轉被動局面,拿破侖不得不下令南線上德累斯頓方向的法軍轉守為攻,並把內伊帶到柏林接管烏迪瑙的陣地,因為後者在接連戰敗後主動要求解職。拿破倫親自飛往東線,帶領法軍到博貝爾河西岸,反擊侵略的敵人西裏西亞軍團。布呂歇爾看到法軍士氣明顯提高,進攻強度加大。得知拿破侖回來了,他立即命令部隊撤退。這壹舉動讓拿破侖大怒,擔心自己抓不住敵人。
布呂歇爾剛剛撤退,拿破侖就收到了來自德累斯頓的緊急報告。原來南線又緊了。波希米亞軍團在拿破侖離開後立即折返,繼續攻城。當拿破侖率軍急退時,敵人自行撤退了。拿破侖還沒來得及反思盟軍向德累斯頓方向的撤退,分不清是禍是福,又傳來北線法軍在泰博克附近再次被擊潰的消息。在這場戰役中,法軍損失約22000人,其中13000人是放下武器被俘的。敵北路軍正繼續向南推進。
盟軍三軍逐漸向德累斯頓逼近,對法軍來說形勢越來越嚴峻。法軍在戰場上來回移動,疲憊不堪,部隊的補給也越來越差。每個士兵每天只能得到半磅面包,而且沒有肉供應。這樣,部隊減員非常嚴重,據說病人已達5萬多人。與此同時,敵人的預備兵也在戰場上不斷。法軍後面的俄羅斯哥薩克騎兵的騷擾越來越活躍。然而,這時拿破侖卻非常冷靜。據聖西爾說,當他談到最近法國軍隊遭受的損失時,他就像在談論在中國發生的事情壹樣。壹個嚴峻的事實是,聯軍在三個方向的包圍圈不斷縮小。而拿破侖的預備隊,除了奧格勞德指揮的第九軍,已經全部用上了。
似乎越來越近了。由於德累斯頓壹時難以攻克,在布呂歇爾的建議下,盟軍決定采取壹個大膽的方案:放棄進攻德累斯頓,南面的波希米亞軍隊繞過德累斯頓,在法軍後面拿下萊比錫城;東邊的西裏西亞軍在西邊渡過易北河,與北路軍會師,從北邊向萊比錫挺進。兩路都瞄準萊比錫,實施鉗形攻擊,然後切斷法軍後路,進行包圍。
為了執行這壹計劃,蒲軍老兵布呂歇爾留下少量部隊與法軍保持面對面的接觸,主力部隊悄悄轉移到維滕貝格。10月3日,蒲軍擊敗守衛易北河的法軍,在維滕堡上遊十幾公裏處架起兩座浮橋,渡到易北河南岸。10月4日,貝爾納多特還率領北路軍軍團渡過易北河,實現了兩軍會師。他們會師後,兵力約16萬人,相互策應,從北方壓向萊比錫。
當時拿破侖可以集中25萬以上的兵力。為了對付盟軍的夾擊,他決心充分利用內線作戰的有利地位,繼續采取各個擊破的方法他的部署是:以壹部分兵力向萊比錫以南,阻擊18萬人的波希米亞軍,集中主力向北,先擊潰西裏西亞軍,再殲滅北路軍。在制定這個計劃時,拿破侖考慮到要最大限度地集中兵力,所以決定放棄德累斯頓。他告訴正在保衛德累斯頓的聖西爾,預計會有壹場戰鬥,所有的部隊都應該掌握在自己手中,否則他會感到遺憾,他說把聖西爾和他的部隊留在德累斯頓對他的戰鬥沒有任何貢獻。然而,他後來放棄了這個想法,並下令聖西爾軍隊留在德累斯頓。這是幹什麽用的?很有可能壹旦法軍撤城,薩克森很快就會落入盟軍手中。
65438年10月2日,拿破侖命令繆拉率領第二軍(16000人)、第五軍(14000人)、第八軍(7000人)和第五騎兵師向萊比錫南部進發。其任務是阻止敵軍波希米亞軍隊,確保拿破侖對北路敵軍的進攻。
65438年10月9日,拿破侖親自率領15萬余人北上,尋找敵軍西裏西亞軍。當時,布呂歇爾已經進入易北河以南的德紹附近。當他得知拿破侖正率領法軍作戰時,他立即率軍而去。拿破侖對盟軍繼續玩這種把戲感到惱火,但他不敢追擊他們,因為南線上的敵人正在逼近萊比錫,他不確定繆拉指揮的阻擊部隊能堅持多久。如果李現在進攻南線上的敵人,那麽它也可能馬上溜走。因此,拿破侖決定暫時留在部隊,等待南路之敵與法國阻擊部隊糾纏在壹起難以脫身,然後迅速南下,從兩翼迂回敵軍,將其殲滅在萊比錫城下。不久,繆拉發來報告說,他正率領部隊與波希米亞軍團展開激戰。
就在這時,壹支5萬人的俄軍後續部隊開始抵達前線,數萬援軍也在前往萊比錫的路上。10月13日,布呂歇爾向沙皇建議;讓三個軍團對拿破侖進行集中攻擊,因為盟軍距離很近,在兵力上有優勢,有可能壹下子擊潰敵人,並通知盟軍總司令施瓦岑堡,但波希米亞軍團正在緩慢推進。沙皇采納了布呂歇爾的建議,立即進行談判,為最後的圍攻做準備。
10月14日中午,拿破侖抵達萊比錫南部的瓦肖鎮,這是繆拉的總部。這壹天,盟軍集中了大量騎兵,對繆拉的防禦陣地進行了試探性攻擊。雙方發生了大規模的騎兵戰,結果不分勝敗。
萊比錫周圍的戰爭氣氛越來越緊張。這座當時只有約3萬居民的商業城市,西有埃爾斯特河,北有帕爾塔河,南有普拉澤河。最後兩條河流在萊比錫北部匯合,流入埃爾斯特河。所以萊比錫城位於三條河流交匯處的東部,地勢比較低,在河流經過的地方形成了壹些沼澤。在東部、南部和北部,有七條道路相連,東部的壹條主幹道通往德累斯頓。城西有兩座橋,分別建在埃爾斯特河和普拉茲河上。這是去萊比錫的必經之路。這座城市以南約五公裏處有壹片連綿不斷的丘陵地帶。
10年6月4日,法軍仍有約19萬人,被盟軍壓縮在萊比錫附近,處於三面環河的狹窄地帶,被迫采取防禦措施。通往萊比錫的東、南、北七條道路被盟軍封鎖,城西橫跨普拉茲河和埃爾斯特河的兩座橋梁仍在法軍控制之下,他們可以從這裏退守萊茵河和法國本土。當時法軍部署如下:繆拉指揮第2、5、8、9、11、12軍和第5、1、4、2騎兵師,在萊比錫南部和東南部阻擊敵波希米亞軍,內伊指揮第6、7、3、4軍,阻擊北路盟軍,主要是布呂歇爾的西裏西亞軍;拿破侖的衛隊和壹些騎兵是總預備隊,位於萊比錫,靠近城東。
10,15後,盟軍的進攻計劃是由施瓦岑堡制定的,但經過沙皇的修改才最終確定下來。根據計劃,聯軍分為四個攻擊群,從四個方向進攻。布呂歇爾率領壹個約54000人的團,從西北壓縮到萊比錫;波希米亞軍團分為三個小組:格雷將軍率領19000人進攻埃爾斯特河以西的林登瑙,任務是奪取通往萊比錫以西的唯壹通道,切斷法軍的後方交通線和退路。默維爾特將軍率領28000人從茲維考進攻萊比錫,維特根斯坦元帥率領96000人在萊比錫東南部擔負主要任務,奪取萊比錫。
拿破侖對聯軍的上述部署判斷有誤。10月15日下午,他根據不準確的情報作出結論,說布呂歇爾和貝爾納多特不敢從哈勒沿公路進攻,以為會從萊比錫西面繞到南面會師。基於這壹判斷,拿破侖於10月16日上午7時倉促下令,將駐紮在萊比錫西北部拉迪費爾德和林登沙的第6集團軍撤出防禦陣地,調往萊比錫西南部作為預備隊。他預計,經過這樣的調整,他可以在西部支持林登瑙,在南部支持南方部隊。當時,軍隊的指揮官馬爾蒙德正在林登沙的教堂裏觀察,他清楚地看到了自己北面的壹系列營火。估計布呂歇爾的軍隊已經到了,但他接到拿破侖的命令後,不顧當面敵情,勉強執行了命令。
1813 16年6月16日上午9點,盟軍連發三槍,被稱為“國戰”的萊比錫戰役正式開始。接著,雙方持續進行了5個多小時的激烈炮擊。天寒地凍,細雨霏霏,地上濃煙滾滾。盟軍的四個攻擊群逐漸壓縮到萊比錫。
在北線,馬爾蒙德剛開始南下,馬上就遭到了布呂歇爾部隊的攻擊。馬爾蒙德見自己無法執行拿破侖的命令,於是退守埃爾斯特河岸的默克和沃倫,繼續防守,同時指揮內伊北上。內伊命令貝唐德率領第4軍前去增援,但貝唐德在行軍途中得到了林登瑙告急的消息。貝唐德知道林登瑙橋是法軍唯壹的退路,他絕不能失去它,於是果斷改變方向,趕往林登瑙增援。奈伊獲悉上述情況,立即命令剛剛收攏回來的第3軍派出壹個師支援馬爾蒙德,另外兩個師占領第4軍原來的防禦陣地。第六軍的形勢又變得非常危急,馬爾蒙德懇求內伊把第三軍的另外兩個師調到他的指揮下。就這樣,大約壹萬五千人的部隊壹整天都在戰場上跑來跑去,沒有放壹槍壹彈。人們認為這是那天最大的不幸。經過激戰,北線的法軍被迫撤退,退守到萊比錫北部的戈利斯和奧爾蒂斯壹線。
在西線,林登瑙的情況相當好。四方面軍緊急增援後,橋梁和道路仍在法軍手中。
在南線,從上午9點到11點,戰鬥異常激烈。法國軍隊擊退了盟軍的每壹次進攻,並牢牢地守住了陣地。第八軍在波蘭王子波尼亞托夫斯基的指揮下,堅守麥克萊斯堡、多裏茨、科涅維茨壹線。奧格羅德的第九軍還在圖森,隨時準備支援第八軍。維克托的第二集團軍在瓦肖。勞裏斯頓的第五軍在李貝特·烏爾科維和紮克豪森。Mortiere和Oudineau各指揮兩個師的青年近衛軍和舊近衛軍,作為預備隊,分別位於萊比錫的東側和瓦肖的西北側。麥克唐納的第11軍位於霍爾茨豪森及其附近。此外,面對南線聯軍的中心陣地,也就是瓦肖和李貝特·烏爾科維之間,法軍還集中了壹百五十門火炮。
根據當時的形勢,拿破侖決定集中約12000名騎兵,由繆拉指揮,在150門大炮的掩護下,從南部盟軍戰線的中心突圍。其他軍隊也紛紛效仿,利用騎兵和火炮的突破效應,將敵人壹分為二。同時,第十壹軍、第三軍向霍爾茨豪森、薩傑費特方向攻擊敵右翼,第六軍自西向東攻擊敵左翼,協同第十壹軍、第三軍行動。但第6軍和第3軍當時在萊比錫的西面和北面被敵人纏住,壹時脫不開身,於是拿破侖壹直等到下午兩點左右才決定不等了,立即進攻。
在炮火的掩護下,繆拉率領12000騎兵和緊跟其後的步兵從山脊後疾馳而上,以密集的隊形沖向對方的中央陣地。那不勒斯國王壹如既往的勇猛,帶刀沖在前面,12000把戰刀緊隨其後,大軍沖遠了,所向披靡,壹連打散了敵人兩個步兵營,繳獲火炮26門。三個盟國的君主嚇壞了,急忙撤退,以免被俘。與此同時,麥克唐納的軍隊也向敵人的右側發起了攻擊。繆拉的騎兵和隨後的步兵相繼進入古爾登戈沙和奧爾罕以南的防線;麥克唐納的軍隊也逼近了薩傑佛特。繆拉的騎兵在壹次猛烈的疾馳後很快就筋疲力盡了。此時聯軍從贊河以南調來了13個中隊的騎兵預備隊。這支強大的部隊,主要是哥薩克騎兵,反擊了進攻的法國騎兵。經過激戰,聯軍將進攻的法軍趕回了原來的出發位置。聯軍左翼的默維爾特集團也向多裏茨的法軍發起了進攻,但進攻受挫,默維爾特本人被俘。
布呂歇爾再次向萊比錫北部發起進攻。於是,拿破侖不得不暫時放下勝敗不分的南線,策馬北上萊比錫。法軍在北線戰役中失利,損失53門炮,但敵軍約克軍也損失了約8千人。這樣,盟軍對萊比錫的包圍進壹步縮小。
雙方各損失約2萬人(法軍近3萬人,聯軍近4萬人),勝負不分。壹些戰爭史學家認為,拿破侖為了東山再起,應該也可以在此時退守西方,但他沒有這樣做,而是決心繼續戰鬥,這是拿破侖犯下的致命錯誤。
當晚戰鬥結束後,拿破侖將大本營移至萊比錫東南的斯托特裏茨。傳統上,他身邊都是他的老警衛。在這裏,拿破侖召見並釋放了當天戰鬥中被俘的默維爾特將軍。拿破侖和他是老相識。奧斯特裏茨戰役後,他給了拿破侖盟軍的停戰建議。這壹次,拿破侖請他轉達他對停戰談判的建議。
盟軍沒有接受拿破侖的建議。第二天,10月17日,雙方只是零星交戰,沒有進壹步的大動作。雙方都意識到是時候決定命運了,都在積極準備最後壹擊。
同樣是在16日夜,拿破侖調整了法軍的防禦部署,從南部和東部戰線的防禦陣地撤退,將法軍向後收縮到羅斯尼、周克爾豪森、霍爾茨豪森、巴芬道夫和戈利斯。法國軍隊沒有援軍可以依靠。聖西爾在德累斯頓率領兩萬七千人,距離太遠,他難以自保。達烏第13軍被圍困在漢堡,無法脫身。只有把萊比錫東北部迪本地區的第七軍調回來,法軍才會增加15000人左右,但大部分是外國人。調整部署後,萊比錫的法軍總兵力約為15萬人。17日清晨,拿破侖在繆拉的陪同下巡視了戰場。繆拉說,自博羅季諾以來,我們從未見過這麽多人在戰鬥中喪生。法軍被盟軍三面包圍,面積越來越小。這座城市到處都是受傷的士兵。綿綿細雨中,到處都能聽到外國士兵的抱怨聲。
僅17日壹天,就有11萬援軍抵達,其中包括貝尼格森率領的4.1萬俄軍,貝爾納多特軍團率領的約6萬瑞典軍,以及科洛雷率領的壹支奧軍。至此,盟軍已有30余萬人,彈藥和各種補給充足。
盟軍計劃在18日上午發起總攻,屆時將分成6個攻擊群,對萊比錫城進行四面圍攻。布呂歇爾進攻東北部,格雷仍然進攻西部的林登瑙,貝爾納多特進攻北部。另外三條路分別指向羅斯尼、普羅貝克達和紮克豪森。這時,拿破侖的大本營轉移到了斯托特裏茨的壹家煙草工廠。
十八日八時,盟軍開始進攻。到下午2點,除左翼取得壹些進展,攻占了羅斯尼和杜森外,大部分陣地仍在法軍手中。其中,進攻普羅布傑達的巴克利部因法軍炮兵猛烈轟擊損失慘重,被迫暫時采取守勢。進攻林登瑙的葛萊部被貝特朗德軍徹底擊敗。隨後,貝特朗德軍發起反擊,將其向西推進十余公裏,從而保證了法軍的順利撤退。
面對盟軍優勢兵力的進攻,拿破侖下令法軍主動撤離壹些難以繼續堅守的陣地。下午3點左右,法軍正在收縮,盟軍正在推進,危急時刻,防守萊比錫東北部普嫩斯托爾夫的第七軍兩個撒克遜旅和壹個約3000人的炮兵連* * *以19門炮向盟軍投降。拿破侖聞訊,立即帶領部分禁衛軍疾馳增援,穩固防禦陣地。然而法軍寡不敵眾,形勢越來越嚴峻。最糟糕的是,炮彈快打完了,以至於拿破侖口口聲聲說,如果他有三萬發炮彈,他就是世界的主宰。
當天晚上,除了科尼維茨、普羅比達和斯托特裏茨以外的所有陣地都被放棄了,法軍被壓縮,擠到了萊比錫城及其郊區。內伊和另壹名陸軍指揮官也受了傷。
天漸漸黑了。拿破侖意識到大勢已去,於是指示參謀長伯蒂爾下令部隊撤退。根據命令,麥克唐納命令他的第11軍和第7軍繼續堅守科涅維茲、普羅伯凱達、斯托特裏茨、魯德尼和萊比錫,掩護主力撤退。與此同時,聖西爾軍下令堅守德累斯頓組織自己的突破。下達命令後,拿破侖倒在大本營的長椅上,立刻睡著了。將軍們圍坐在壹起,默默地看著他。周圍壹片漆黑,最後壹場戰鬥的喊叫聲、傷員的呻吟聲和軍隊撤退的車輪聲混雜在壹起,傳入拿破侖所在的破水磨。壹刻鐘後,他突然醒來,趕往萊比錫。直到第二天早上九點多他才離開這個城市。
65438年6月9日+10月,65438+法軍從四面八方撤退,全部在萊比錫城匯合,撤退到西部唯壹的林登瑙渡口。每條街道都很擁擠。蒲軍和瑞典軍隊正在闖入北部郊區,而奧地利軍隊正從南部逼近這座城市。彈藥車、騎兵、大炮、牛羊、傷兵和隨軍商販等。,全都擠在壹起,爭先恐後地逃命。每次敵人炮彈落下,都能聽到很多受傷群眾的哭喊聲。拿破侖壹如既往地保持著冷靜,仿佛身邊的毀滅景象與他無關。在幾個隨從的陪同下,他隨著混亂的人群穿過了林登瑙大橋。過橋後,他在林登瑙附近的壹個磨坊裏安詳地睡著了。他會等法軍渡河,然後帶著軍隊繼續向西撤退。
戰鬥結果
19年6月9日上午9點,沙皇要求堅守萊比錫的法國守軍投降,以挽救這座城市,但遭到了法國守軍的斷然拒絕。
在法軍撤退過程中,發生了壹件意外:壹個負責保護橋梁的工兵班長接到命令,敵人追兵壹到就炸掉橋梁。當布呂歇爾的幾個騎兵沿河向林登瑙方向迂回時,工程隊的班長被炮火打得驚慌失措。他們誤以為敵人的大隊是追兵,引爆了預先放置的炸藥,炸毀了法軍撤退的唯壹壹座石橋,阻止了約28000名衛兵渡河,其中包括勞裏斯頓、雷諾、陸軍司令麥克唐納和16日剛剛晉升元帥的波蘭王子波尼亞托夫斯基。麥克唐納跳進河裏,僥幸遊到了對岸。波尼亞托夫斯基淹死了,所有的法國軍隊都被俘了。震驚歐洲的萊比錫戰役就是這樣結束的。
這壹仗,法軍* * *損失了六萬五千多人,除了戰死的,還有三十六名將軍和三萬多人做了俘虜。另有28面軍旗、900輛彈藥車、300多支槍和4萬多支步槍被聯軍繳獲。拿破侖率領撤退的法軍邊打邊退,於11月初到達萊茵河。他離開了馬爾蒙德,率領三支軍隊在美因茨擔任守軍,自己回到了巴黎。10月11日,聖西爾率部在德累斯頓投降。盟軍雖然取得了勝利,但傷亡卻遠遠大於法軍,5.4萬名官兵成了法軍的幽靈,比法軍多了近2萬人。
埃爾斯特河邊的戰場上屍橫遍野,血流成河,現代歐洲從中世紀的蛻皮中脫穎而出。從此,法蘭西第壹帝國被殺,崩潰,法國人民和1793年壹樣,面臨強大的外敵入侵。
活動評估
拿破侖在呂岑、保岑、德累斯頓取得連戰勝利後,最終在萊比錫戰敗。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
首先,政治上,戰爭的性質變了。
拿破侖統治初期,雖然有為自己的帝國擴張領土,為自己爭取霸權的成分,但客觀來說,還是有壹定的進步意義的,因為當時的主要打擊對象是各個國家的封建王室及其賴以生存的封建制度,受到被壓迫人民的歡迎。在他執政後期,當他成為歐洲的征服者和霸主時,法國發動的決定性戰爭對歐洲各國人民來說,不再是解除封建制度的枷鎖,而是給他們帶來了沈重的戰爭負擔和苦難。因此,已經獲得部分解放的人民不希望法國再次壓迫他們,反對拿破侖對他們發動戰爭。所以拿破侖後期的戰爭是違背大多數人的利益和意願的。與此同時,各國統治者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利用人民對法國壓榨財富的不滿,鼓勵壹部分人起來反抗法國起義,在此前對拿破侖的戰爭失敗後,被迫實施了壹些改革。這樣,法軍被迫在敵對國家作戰,缺乏民眾的幫助,無法及時獲得信息,零散人員經常遭到襲擊,後勤補給越來越困難。法國軍隊中的壹些外國士兵在戰鬥前多次叛變。這些都對法國軍隊的士氣產生了不良影響。
其次,皇帝的高度集權制約了元帥們的積極性。
拿破侖戰爭後期,作戰區域不斷擴大,參戰部隊不斷增加。這樣,集最高指揮官和前線指揮部職責於壹身的指揮體系已經不適應作戰的要求。要想在廣闊的戰場上指揮幾十萬軍隊,不僅要有壹支得力的參謀隊伍,還要有壹個能獨立承擔戰場指揮重任的得力將領。然而,拿破倫對元帥們的要求無非是諾諾的服從和像鐘表壹樣準確地執行命令。這些年來,我逐漸形成了壹個習慣:拿破侖在場,壹切都活蹦亂跳,指揮系統能發揮很高的作用。壹旦拿破侖不在,他手下的元帥們,包括參謀長們,往往無法主動出擊,甚至不敢做出哪怕是很小的決定。
在1813年的戰爭中,盟軍實力劇增,經常多路作戰。在這種復雜的情況下,拿破侖壹個人無法應付多變的局勢,更不用說他的元帥了。雖然拿破侖四處奔走,不斷下達各種指示,但畢竟不能及時掌握和處理各方面的情況,以至於法軍經常處於被動。例如,萊比錫戰役期間,拿破侖口頭指示在埃爾斯特河上修建壹座橋,以確保法軍的撤退。然而,總參謀長伯蒂爾遵循的原則是,沒有拿破侖的書面命令,他不能輕舉妄動。所以他沒有積極執行拿破侖的建橋指示,使得法軍撤退時只有壹座石橋可以通過,損失嚴重。再如包岑戰役中,內伊率軍迂回,比拿破侖提前壹個小時到達敵後,卻因為沒有得到進壹步的指示,被動地停留在那裏。當新的命令到來時,他已經延誤了戰機,形成了被動局面。
從作戰原則上講,分散兵力是大忌。
忽視了傳統的機動殲敵的戰術。本來,兵力高度集中使用是拿破侖指揮作戰的壹貫特點和優勢。在1813年的戰爭中,他多次分散兵力。結果是,即使在取得初步勝利的情況下,也無法達到徹底戰勝或殲滅敵人的目的。比如在盧岑和德累斯頓戰役中,他多次分兵進攻柏林,以至於在決定性時刻,因兵力不足而影響了勝利。其實當時只要俄軍被殲滅,柏林自然就成了法軍的囊中之物。在萊比錫的決戰中,他沒有把漢堡的Dau軍和德累斯頓的聖西爾部放在壹起。奇怪的是,戰前他改變了將聖西爾的軍隊轉移到北方萊比錫的決心,讓聖西爾率領數萬軍隊守著德累斯頓空無壹人,毫無意義。
在1813年的戰爭中,拿破侖違背了機動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的原則,過於註重地理目標的奪取。緊盯柏林,欲奪其城,就是明顯的例子。就當時的情況來看,攻占柏林對於實現戰爭目的來說只是次要意義,但拿破侖卻壹再追求攻占柏林的目標。再比如德累斯頓勝利後,如果執行最初的計劃,繼續追擊主力殲滅戰部隊波希米亞軍,矛頭直指布拉格和維也納,那麽戰場的主動權就可能完全轉移到法軍手中。可惜拿破侖不敢放棄德累斯頓和易北河的防線,導致原計劃流產。約米尼後來在他的著作《孫子兵法》中評論說:“如果拿破侖在德累斯頓乘勝追擊,進軍波希米亞,那麽他就可能避免在庫爾姆的慘敗,甚至威脅布拉格,從而瓦解盟軍。”
再加上拿破侖缺少騎兵,在廣闊的戰場上無法及時獲取敵軍的信息,擴大戰果。法軍新兵比例大,對拿破侖的失敗也有重要影響。
聯軍因為兵力上的絕對優勢和靈活的戰術取得了勝利。盟軍決定攻擊法國元帥指揮的部隊,避免與拿破侖本人正面沖突,這恰恰是拿破侖指揮系統的致命弱點。從整個戰爭過程來看,盟軍的行動謹慎而緩慢,這使得他們在過去遭受的損失較少。在聯軍陣營中,蒲軍軍隊的老兵布呂歇爾采取了積極大膽的行動,在整個聯軍中起了主導作用。他大膽地跨過易北河與北路軍會師,從西北方向插入法軍後方,既牽制了過於謹慎的貝爾納多特,又與南路波希米亞軍配合,造成了夾擊和圍攻法軍的有利局面,從而牢牢地贏得了戰場上的主動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