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初,石壁有壹間200多人的絲廠,產品飲譽中外,韋湧也曾辦有織造廠,後均因日本侵華戰事而倒閉。30年代,設在鐘村的酒廠有大鐘,碾米廠則有公益隆、德祥、兩益、和昌4間。在詵敦的碾米廠有東安成,在謝村的有文苑,在石壁的有公安成,在屏山的有東昌。榨油業空前興旺,僅鐘村便有油廠30多間,屏山、詵敦亦各有20間左右,其時以質優價廉而暢銷港、澳、新、馬。惜至抗日時,只有少許經營,但傳統技藝尚存。“合作化”、“公社化”時,社員還能享受到生產隊集體分配的可口食油。
1955年前,個體手工業,如打鐵、木器、竹器等,多數在鐘村。河湧地帶的石壁、韋湧、屏山,制造小艇木船的勞作謀生者亦有壹定數量。1956年供銷社在鐘村、石壁、韋湧分別建立了竹木農具加工場,按計劃生產犁耙、標榜、泥鍬、谷籮等農用生產資料。到1956年公社建立了農副產品加工廠,按季節生產,有農產腌制品和幹品(如番薯幹、四季仔);還有花生制品、臘味、月餅等。1958年“公社化”初期,各生產大隊(營)也有建築隊和農具加工。後經整頓,由公社統籌成立木、竹、鐵三個社,辦起磚廠、石灰廠、機械廠、石礦場等,但規模不大,並把局限於家庭制作的傳統金紙加工統籌辦廠,銷往香港。70年代千家萬戶都幹起串珠工藝(把各色小珠串接成人物或圖案,供港商出口),石壁壹帶的婦女也為工藝廠加工傳統刺繡工藝品。
中***十壹屆三中全會後,鎮內工業呈現勃勃生機,1989年鎮、村、個體及外資企業發展至600多家。主要有家用電器、電腦元件、精密儀器、建築材料、紡織服裝、食品加工、紙類加工、塑料制品、手工工藝等。其中鎮辦20多家,村辦108家,個體聯合體500多家,全鎮工業產值近2億元。1990年全鎮出口創匯952.63萬元,其中鎮辦企業為495.68萬元,村辦企業為456.96萬元。1991年鎮、村、個體、聯合體企業1247家,工業產值295億元。
鐘村鎮充分發揮龍頭企業輻射作用,全面拉動工業發展。2007年,全鎮工業總產值182.5億元,其中松下萬寶基地完成工業產值109億元,占工業生產總值的59%;規模以上企業120家,全年完成產值168.6億元,同比增長18.4%。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斷增強。積極推進企業自主創新,實施“騰籠換鳥”戰略,提升企業產品科技含量。鼓勵企業成立技術研發中心,為企業爭取更多的政策和經費支持。2007年,鐘村鎮***有16家企業成立了技術研究開發中心,迄今為止,全鎮有17家企業被認定為民營科技或高新技術企業,建立壹個博士後工作站。到目前為止,已有中國名牌產品企業1家,國家質量免檢企業2家,廣東省名牌產品企業2家,廣東省著名商標企業4家,正在辦理上市企業3家。
2005年,全鎮實現中國國內生產總值39.3億元,工業總產值144億元,分別比去年同期增長3.6%和12.1%,完成稅收5.4億元,增長6.3%;地方財政收入1.1億元,與前壹年基本持平。鐘村鎮作為改革開放初期的珠江三角洲工業衛星鎮,工業壹直是傳統支柱產業。近年來,政府堅持走工業強鎮的發展思路,加快產業集聚,推進工業產業化,引導企業依靠科學管理和科技進步創造效益,先後有30多家企業獲得了廣州市科技企業和廣東省高新技術企業稱號,民營企業占據了全鎮工業的半壁江山,湧現了五羊電纜、三雄電器、科盛隆紙箱包裝機械、繡鉑化工等壹批上規模、高檔次的企業。目前全鎮有工業企業784家,其中上規模企業140家。主要集中電器電纜、電子元件、精密儀器、機械制造、服裝鞋類、建築材料、食品加工等行業。2006年全鎮實現工業總產值155.78億元,同比增長8.94%。鎮商會獲得“廣東省先進商會”稱號。全鎮現有“三資企業”43家,較大型的外資企業主要有隆輝電子、月亮賀卡、駿升科技等。2006年引進外資項目5個,實際利用外資1767萬美元,同比增長56%;“三資”企業出口創匯1.2億多美元,同比增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