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出生在農村。65438年到0859年,杜威出生在美國佛蒙特州的壹個普通家庭。
1879,20歲畢業於杜威大學。在他多年的學習中,雖然他不是天才兒童,但他總能保持思考,尋求各種資源的支持,幫助他在現有的基礎上繼續提高。這個資源就是書籍。
杜威在學校成長的過程中做對了兩件事。第壹件事,作者稱之為“選擇大於努力”。杜威的選擇是讀書。這種讀書不是家庭或者學校逼的,而是他天生的熱愛。
第二件事是形成壹個結構支撐。什麽是結構性?事實上,杜威始終是壹個“跨界人才”,他的知識結構和思維結構並不局限於某個時間和某個角落。
今天我們看到國內很多大學都有附屬中小學,其祖先可以追溯到杜威,他才是真正的始作俑者。
1919年,真的和中國的前途命運聯系在壹起了。毫不誇張地說,自民國以來,再沒有其他教育家對我們國家產生過最深刻、最持久的影響。
正是經過多次的現場聆聽和內容整理,陶行知第壹次零距離了解了杜威的“平民教育”和“實用主義”。這個過程,對應著中國教育的歷史背景,無論是陶行知的思想,還是中國教育改革的方向,都進入了“杜威時代”。
民國時期1919到1921,杜威總是在這26個月的時間裏訪問中國。當時全國的知識分子和權威人士對杜威是相當推崇、信任甚至迷信的。自然整個教育圈也對他推崇備至,他的理論作為真理在不斷傳播和強化。
陶行知是我國現代傑出的人民教育家,他壹生致力於教育事業,為我國民族教育探索了壹條新路。他的教育思想是壹種創造性的教育思想,他的“生活教育”思想貫穿始終。
陶行知,1965438+2007年秋回國,開始了他的教育改革實踐生涯。陶行知繼承了杜威的教育理論。他強調教育在社會改造中的作用,說“改造人就是改造社會”。他認為,壹個國家的興亡取決於教育,而教育若能普及,就能影響祖國改革的走向,拯救國家和民族於水火之中。
他繼承了杜威的觀點,即教育存在於社會實踐中,社會生活是教育的深化和延續,教育必須與生活緊密結合。他主張生活教育就是群眾的教育,生活就是教育,教育就是生活,人要在生活中尋求智慧,在日常生活中接受教育,提升自己。
如何開啟民智,促進民眾愛國覺醒,推動社會變革,成為時代的呼喚。
陶行知認為,為3億農民普及教育非常重要。1922年,陶行知在曉莊師範學校實踐的基礎上,創造性地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壹體化”的教育思想,直接扭轉了杜威“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的思想。
他倡導的生活教育是在社會和生活中進行的教育。社會和生活中有多少教育就有多少教育。
他看到了中國的“老師只管教,學生只教”,學生被動學習,缺乏主動性和創造性。他在杜威“做中學”的基礎上,提出了“教與學的融合”:“怎麽學怎麽做事,怎麽教怎麽學,學習的方法要以做的方法為基礎”,強調了知行合壹,突出了教與學的有機統壹,優於杜威。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實踐:
1.曉莊學院
陶行知提出了“籌集100萬元基金,招募100萬同誌,倡導100萬學校,改造100萬村莊”的口號。65438年至0927年,陶行知在南京創辦實驗鄉村師範學校,後更名為曉莊學校。他建立了“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壹”的生活教育理論,並親自嘗試,希望從農村教育入手,找到壹條改造中國教育的道路。
2.山海工程集團
1932年,陶行知在上海創立了“山海工程團”,提出“工要養生,學要明,團要護”,試圖將工場、學校、社會融為壹體,進壹步探索中國的教育之路,實現普及教育的目標。
3.“小先生”
為了解決普及教育中師資缺乏、經費不足、女子教育困難等問題,我們提出了“小先生”,即“把妳所知道的東西傳遞出去”,隨時隨地把妳所知道的單詞、所學的文化交給別人。兒童是這壹過程的主要承擔者。
陶行知認為,孩子也可以做大事。“蕭老師”不僅教別人學識字,還教自己的學生做“蕭老師”,知識就這樣不斷得到提升。斯莫爾先生被稱為“貧困國家普及教育最重要的鑰匙”
4.育才學校
1939年,陶行知為了收容戰爭中流離失所的孩子,培養有特殊才能的苗子,在重慶創辦育才學校。他苦心推進學業,將自己與“新武訓”相提並論,培養了壹批藝術人才,其中不少人成為中國人民的幹部。
生活教育理論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陶行知深受實用主義教育思潮和進步教育運動的影響,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論。
這套教育理念來源於兩個方面:壹個是直接來源,即我碩士的實用主義哲學在教育上的投影。第二,陶行知對傳統儒學的辯證思考,直接表現為對王陽明“心學”的思想改造。
從其內涵來看,“生命教育就是教育生命,用生命去教育,為了生命的需要去教育。”從生活與教育的關系來看,是生活決定了教育。就有效性而言,教育只有通過生活才能成為真正的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第壹,生活蘊含著教育的意義,它主張人積極參與生活,在生活的矛盾和鬥爭中前進向上;第二,現實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第三,生活決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教育的目的、原則、內容和方法都是由生活決定的。
社會即學校是生活即教育的體現。壹是指“社會包含學校的意義”或“以社會為學校”二是指“學校包含社會的意義”,即學校壹方面通過與社會生活相結合,“利用社會的力量使學校進步”;另壹方面,“動員學校的力量幫助社會進步”,讓學校真正成為社會生活不可或缺的壹部分。
教與學的結合是壹種教育規律。壹是要求“在勞動上狠下功夫”。二、“行動是知識的開始”,行動是知識的源泉,教育必須從行動開始創造和完成。第三,要求“先教後學”,“先教後學”。第四,否定了註入式教學法,即教育要與實踐相結合。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內涵:(1)教育是生活的源泉,妳活著什麽都會被教育;(2)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以生活為基礎;(3)教育是為了改善生活。
杜威“教育即生活”的內涵:(1)教育是生活的過程,學校是社會生活的壹種形式;(2)學校生活要與孩子自己的生活相壹致;(3)學校生活應該與校外生活相壹致。
兩者比較:(1)***相似之處在於兩者都強調教育與生活的聯系,學校與社會的聯系。(2)差異有:理論產生的社會背景和歷史影響不同;對生活的理解就不壹樣了。陶行知強調現實社會,杜威強調體現社會精神的學校社會和兒童生活。對教育的理解不壹樣。陶行知強調社會意義上的教育,杜威強調學校教育。
生活教育是陶行知平民教育、鄉村教育、戰時教育和創造教育思想的“最大公約數”,是其思想的核心。
歷史學家費正清評價說:“杜威博士最有創造力的學生是陶行知”,“陶行知是杜威的學生,但他正視了中國的問題,超越了杜威”。
陶行知說:“為了受苦的孩子,甘願做駱駝,為了普及教育,深入農村。”
他壹生都在為祖國、為人民、為兒童探索教育。
“帶著壹顆心來,不帶半根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