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京關形勢險峻。當年太行南北,晉豫兩省的交通要道,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太行是太行八路之壹(其他七路分別是雞冠紅、白紅、雞口紅、井陘、飛虎紅、普銀紅、軍都紅)。《水鏡》雲:“天井西出天井關,白水北流,名為北流泉。”《後漢書·張淮註》:“太行山南有三沁園春,北有白水流,世稱北流泉。”這三個泉是天井蜜、外尖路和冷水泉。如果是這樣,它將成為壹個名副其實的天井。
天京關往南25公裏,分大、小二口兩關,直抵省界。沿途有很多關城,古道,要塞村落。現存的建築遺址有十余處,如天井關、夫子廟、興義驛、橫王關、萬子城、羊腸阪、盤石長城遺址、古寨等。
天京關往南幾裏,所轄的橫王關、小口關、萬子城、興義崗等重要關隘都在關隘以南幾公裏處,是通往河南的險要古道,蜿蜒在群山之間。太行路,又名丹府,寬三步,40李龍。位於太行山南端,是太行地區最重要的古通道。
太行路南起河南省焦作市,北至山西省晉城市。群山之中,隧道如絲,蜿蜒曲折,“北有京師,南通河洛”,是中國古代軍事、商業、文化交流的大動脈。群山環繞,峰巒疊嶂,溝壑縱橫,古道縱橫。形勢雄偉,素有天險之稱。由此可南下至虎牢關,是逐鹿中原最重要的地方之壹。
據史料記載,這條太行路,山路蜿蜒如羊腸,關隘眾多,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尤其是天井關,是世界著名的關隘。古人說“形勝於世,危則大矣。”自西漢設立“天京關”以來,紛爭不斷,戰亂不斷,戰爭數百起,在這裏留下了豐厚的文化積澱。該地區的關隘包括羊腸阪、盤石長城遺址、灣子城、古長城、孟良寨、焦贊營、大口、小口、關葉嶺、板牯嶺、蘭車村、天井關等眾多要塞。但由於信息沖突或語言不明,很難認證。
星碧驛與天京關關系密切,對古道至關重要。興義驛以南的橫王關、小口關、灣子城,是天京關所轄的重要關隘。從春秋戰國到明清,這裏戰亂頻仍,硝煙未散,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橫王關和小口關位於太行山的最末端,天津關以南12公裏處,是古晉豫路上的重要關隘。橫王關也叫大口關。唐朝宰相狄從汴州北上途中,路過此地,爬山看白雲獨飛,便想起留在合陽的父母,吟詩作賦。澤州府刻石紀念,故名橫王關。相傳北宋將軍孟良曾在此建寨,鎮守關隘,故傳說孟良村1的村址猶存,至今仍有碑刻。小口關位於小口以南的山梁上,兩邊山高崖深。隋大業三年,楊迪皇帝南下太行,想去河南沁陽張衡的老家,於是特地開道九十裏,通過了。北宋末年,將軍焦贊在此築城,守衛關隘,故名焦贊。壹千年後,交贊城不復存在,孟良村因為建築堅固,至今仍屹立在太行山的山丘上。
孔子北上太行山,被童子挑戰的村子裏有車轍,有石碑,有孔廟。有唐初為控制懷慶、澤州的沖關而建的“碗城”;唐朝的迪徐人傑看著雲彩,想起了他的親人。宋代楊家將為禦敵而建的“交贊城”和“孟良村”。歷史上曾有13位古代帝王遊覽過天京關,數百位著名的將軍、大臣、文學家、史學家、文人墨客留下了大量珍貴的詩詞和碑文。因為戰爭的需要,太行路沿線修建了許多古村落和碼頭。它們因山而建,形狀各異。據我們所知,古村落有:灣子城、磨盤村、交贊城、孟良村、全偉村、寨河村、慶豐村、大寨村、小寨村。除寨子外,尚有十余座墩臺,分別為萬山墩、萬子城左右雙墩、大口墩、油坊墩、小口墩、黑石嶺墩、水魁墩、天井關墩、道口墩。
其修建修繕的情況有據可查,僅在《澤州縣誌》中有記載:“唐初為控制淮澤之急而建宛子城。其城甚小,故名。”因為戰爭的發展演變,這些建築最近越來越沒用了。至今,古村內仍有灣子城、孟良村、磨盤村、全偉村、慶豐村遺跡,其余有遺跡或已夷為平地。墩臺已毀,只有黑石嶺墩有遺跡,水魁墩和天井墩有個饅頭。其中院墩已被村民遺忘,命名為閆村圪堆。2003年規劃旅遊時,郭雪寶將其命名為清官頂。太行路上的宗教建築有記載的趙普寺(今小月寺)、大月寺、天京觀文廟、天京觀關帝廟、天京觀玉帝廟、前空寺、關帝前寬廟、野帝代廟等。這裏只描述天京觀的孔廟和鄴地的戴迪廟。還有的因為資料不足或者因為還存在而被列為“現有條件”,這裏就不贅述了。
大月寺四面環山,三教河從其下穿過。寺廟東西長37米,南北長22米,占地814平方米。坐北朝南,背靠筆架山,東臨駱駝崖,南臨黃健安,環境優雅。據寺內碑文記載,該寺始建於明代鄭德丙子(1516),清順治五年(1648)和乾隆十五年(1750)重修。殿壹進院,北面正殿五間,左右耳堂三間,東西附堂三間,正殿朝南殿五間,右耳堂朝南棚三間。左耳廳有三個戲臺,南廳與戲臺之間開有山門,寬壹門。1957,當地新增西三廳,左右耳廳各壹個,西、南兩墻。大雄寶殿堅硬在山頂,五室四椽。殿前有三門,壹門寬,各有六門相隔。寺內有20多塊明清重修的石碑。
小月寺位於玉珠峰北部,在張瑤以北2公裏處,依山傍水,山腳下是小心翼翼的森林。是古代澤州的壹大禪林。原名趙普寺,建於晉朝。明鄭德兵字(1516)更名為曉月苑寺。到清朝初期,寺內已有100多名僧人。清代追星人張瑞祥寫過壹首詩《袁玉娥趙普寺吉聖碑》,描寫小月寺的幽靜環境:“石壁嶙峋,飛流迸射,喬林丹語無倫次,禽獸奇禽。”清康熙文遠亭大學者陳廷敬事後寫道:“樹木水花,群峰青天。松門留蕭月,木屋流泉。谷口山城很遠,鳥徑掛在窗前。以前林中人少,煙冷。”原來的寺廟已被摧毀,現有的是當代重建的。寺南天柱峰上有山人李於金太和二年(1202)所題七律。
鄴地岱廟建在鄴地西陽坡上。據明鄭德七年(1512)《重修東嶽廟碑》為松野信夫所作,曰:“廟聖,龍泉滿水,竹木鮮;大廳和走廊裏沒有海浪。”寺廟依地形而建,分為上下兩屋。上院正殿為天啟殿,現存建築為宋元豐三年(1080)重修。寺寬三室,深三室,歇於山頂,單檐。出檐2.5米,鬥架沿襲宋金打造法式風格。正殿正門外,有方形蓮蓋石柱,方形貼角石柱,四根石柱頂端有碑文;金大定二十七年(1187),獅門石門框、石門制作精美,記憶清晰;殿內精美的磚壇和木雕神龕花蓋;殿頂高約2.3米的玻璃龍吻,純粹是兩套四爪龍從天而降,升至殿脊。所有這些,以及古色古香的彩繪壁畫,都是極其寶貴的文化遺產。丹河宋寨:位於河南省沁陽市昌平鄉九都村西,丹河北側。這個村子南、東、北三面都是懸崖峭壁,西邊比較平緩。宋宅東西長約70米,南北寬30米,高13米。寨頂有壹條東西向的通道,兩廂有20多座雙層營房的殘跡,上面有巡邏路和嬰兒床。東南角有個團城,裏面有口井。據初步考證,宋寨堡是宋朝抗金時太行山叛軍所建,相傳是北宋大將楊業的營寨。這個村落已經整修完畢,正式對外開放,有“中原第壹堡”的美譽。
大浪寨:位於河南省沁陽市山王莊村南約1公裏處,原村已成為居住村。大郎寨及其附近的楊莊、上馬莊、下馬莊等村落,相傳是北宋著名抗遼名將楊業的長子楊延玉(楊大郎)派兵鎮守太行的活動場所。
六郎村:又名楊鹽井村,位於丹河峽谷九都村東北的壹座高山之巔,占地約百畝。北側有山泉,原村已成廢墟。這個村子據說是北宋名將楊業的六個兒子駐紮的地方。
楊宗保村:位於丹河峽谷九都村楊鹽井村南部山頂,與穆桂英村相對,原來的村落也已消失,只剩下巖石。據傳,這兩個村子和六郎村壹樣,都是楊駐防的地方。
漢高市:位於丹河峽谷青天河以東約5公裏處。相傳漢朝始祖劉邦接受了他的建議,用老城的廢墟封鎖了太行駐軍的地方,故名漢高城。
萬成齋:位於山西省晉城市澤州縣金廟鋪鎮禹城南與玉瑾交界處,始建於唐朝初年。萬成齋建在山頂的平地上,占地600多平方米。取名萬城寨,東西有門,古羊腸穿城而過。現在遺跡保存完好。這是清朝光年間的最新修復。附近有四個寨堡遺址,留下了許多遺跡。
孟良齋:位於萬成齋東側的半山腰上,全部由石頭和正方形組成,面積為1.600平方米。廢墟高5-7米,寬6米。東西各有大門,原有大門上鑲嵌著“南通羅易”、“北大史靜”等題字。
磨盤村:位於山西省晉城市澤州縣金廟鎮大口村。現存的場地也是不規則的正方形,南北都有門。村落南北長34.3米,東西長29米,高5米,厚6.9米。北墻向東蜿蜒數百米,連接北齊古長城遺址。
馬武寨:位於河南省沁陽市昌平鄉窯頭村與澤州交界處。
將軍寨:又名嶽將軍寨,位於澤州縣黑石嶺村西壹公裏的關帝嶺上。這個村莊是圓形的,底部有壹個深谷。現存遺址基本完好,周長134.5米,高6米,壁厚1.8米。北側設置樓梯,寬度2.1米,坡度9.7米。村裏窯洞多,痕跡完整。這個洞是三角形的,沿墻而建。從洞口到洞口,寬度從1到2.7米不等。
古西寨:水谷東岸仍有古村落,仍有遺跡。
寨河村:蘭車村以西約2公裏的寨河村古村落遺存。
南村:位於山西省晉城市澤州縣南村鎮東北部,建於未知年代,城墻高聳,保存完好。
仙臺村:位於晉城市郊區大集鎮仙子村白水河之巔,南部為村口,建於明代崇禎十六年。村口有壹塊“仙臺”石碑,保存較為完好。
焦贊:原址位於小口關。據說它是北宋將軍焦贊駐紮此地時修建的,但現在已經不存在了。小口關:小口即太行山,是太行山窯頭線進入澤州的第壹關。
橫王關:又名大口關,是太行-長平線進入山西的第壹關。橫灣蓋的名字來源於壹個傳說,唐朝武則天的宰相迪徐人傑路過此地。據資料記載,唐朝的梁公仁傑從汴梁經過此地,登太行山看白雲獨飛,因曰:“吾家在下。”向外望了很久,直到雲移開。
天井關:又名太行關,因門前有三口深井而得名。天京關,又名太行關,歷史上改名為雄鼎關、平陽關。是太行山南端的第壹關,海拔948米。地勢險峻,易守難攻,歷史上與太行山有關的戰爭大多與此有關。這是兵家必爭之地。天京關是該省六大男關之壹。
丹河天京關:太行姬旦線北上魯澤的重要關口。“永安三年,巡撫趙大都,袁子攻鎮,太行固固,二柱趙寇丹谷,袁子攻退。”(《魏書·孝莊帝紀》)記載了魏晉時期作為兩京(大同、洛陽)之間戰略通道的史實。盤石長城科普點:位於太行山小口和大口之間,建於明朝嘉靖年間。據《澤州縣誌》“嘉靖二十二年秋,明世宗,河南巡撫李宗舒,築此界,借地築城,以制沖。“這座城市建於清朝鹹豐年間的撚軍防守時期。
趙長城:位於太行山橫灣蓋與天池嶺之間,東西長約3.5公裏。現存城墻寬約2米,高1-3米。《史記·趙時嘉》載“蘇侯十七年(公元前333年),圍魏黃,築長城,以石為壘,通河內(今豫北)”。
石寨墻:位於萬子城山頂東側,長約2公裏,由石頭砌成,寬約1.2米。南方還有觀察孔和炮孔。萬山鎮:萬山鎮位於太行山南端的起點。根據現有資料,萬山鎮形成於魏晉南北朝時期,至少有1500年的歷史。萬山鎮位於太行山咽喉,城墻厚實,城門堅固,自形成以來壹直是兵家必爭之地。唐會昌三年(公元843年),王茂元攻劉真;唐朝末年,黃巢大軍與唐軍太行作戰;“金亮之爭”太行戰役;北宋末年,太行起義軍的淮州之戰等著名戰役都集中在萬山鎮。
蘭車鎮:又名蘭車鎮、興格鎮,位於金廟鋪鎮南約3公裏處,現為金廟鋪鎮的壹部分。攔車鎮的建鎮日期不詳,但作為天京關的南屏障,攔車鎮和天京關壹樣,是太行山北上魯澤的必經之地,素有“山西南部平漢”之稱。
八公鎮:位於晉城北郊,北太行山咽喉處。八公鎮在春秋戰國時期被稱為“壩子鎮”。公元前624年,因晉襄公西伐巴蜀,遷巴蜀而得名。五代時期,後周和北漢之間著名的“八公院之戰”就發生在這裏,是中國古代軍事戰爭的壹個範例。金代開始設鎮,下轄澤州,壹直延續到清朝為八公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