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生園的店主冼冠生,原是壹個小販,在南市壹家戲院門擺攤頭,賣陳皮梅、話梅、牛肉幹等小食品。後來就與人合夥開小作坊,名為冠生園,並在戲院內設小買部。由於自制食品質量較高,營業逐步發展。1922年冠生園遷到南京路,底層設食品門市部及西餐間,二樓設飲食部供應酒菜茶點。
“法租界大馬路西新橋東首、冠生園第二支店樓上添辟飮食部,仿照總店飮食部辦法,制售粵菜茶點、經濟小吃。冠生園第二支店添辟飮食部1931.10.31申報第16版”。
“本埠南京路冠生園總店飲食部、近膺市商會及國貨商塲之請、於該商塲二樓組織分部、用中國原料制西式大餐。1932.10.12申報16版市商會冠生園分設飲食部。”
以後冠生園又在漕河涇開設農場和食品工廠,在市區五家支店及壹些分銷處,還在重慶、南京、杭州、昆明、漢口等地開設冠生園分店,全國***有17個分支機構。
“本埠冠生園食品公司本市支店、已有二處、年來鑒於南市小東門區域市面、日見繁榮、頗有與北市相埒之趨向。1932.01.08申報15版冠生園又設分店。”
“本埠冠生園食品公司、本埠支店已有三處年來鑒於南市西門區域、市面日見繁榮、頗有與北市相較之趨向、爰本服。冠生園又設第四支店1932.08.02申報第15版。”
當時冠生園上海總公司下就有職工數百人,生產的糖果、糕點、月餅、陳皮梅、話梅、牛肉幹、果子醬、果汁露、臘味、蜂蜜等產品深受消費者歡迎。在經營上也比較靈活,如電話訂貨,送貨上門,按時令出售配套的禮品糕點等。同時,每逢星期六、星期日開放郊區農場,供人們遊覽景色,並供應酒菜、茶點,推銷冠生園食品,以招徠生意。
冠生園的經營規模不斷擴大,但冼冠生卻壹直過著儉樸的生活。這位當時完全有能力坐汽車的大老板,每天卻只坐黃包車。然而,1937年“八壹三”事變爆發時,就是這位只坐黃包車,勤儉節約的冠生園老板冼冠生,捐出了大量食品犒勞浴血奮戰的抗日將士。馮玉祥將軍特地書寫“現代弦高”四個字贈給冼冠生,以鼓勵他的愛國之舉。而之前,他在30年代初提出“食品救國”的口號時,卻曾被當時的人所譏笑。
上海淪陷後,冼冠生將他的工廠遷往重慶、貴陽等地繼續生產。直到抗戰勝利後遷回上海。到1949年,冠生園在全國各地設分店37家,已發展成為當時中國最大的食品企業。
等到解放初期,冠生園由於顧客流失嚴重,營業下降,農場先行關閉,各支店及分銷處也相應收縮,在政府的關懷安排下,通過勞資協商,基本維持了年產和銷售。1956年公私合營後,冠生園食品廠劃交食品工業公司,飲食部劃交飲食服務公司,底層門市部劃歸煙糖公司,改為綜合食品商店。文化革大命期間,冠生園曾改名為上海食品店,1977年後才恢復原名。
從冠生園的發展歷程來看,所有企業都應該考慮這樣的問題:
其壹,企業必須自創品牌。知識產權專家認為,商標專用權是企業競爭的利器,要想維護企業的信譽不受侵害,必須擁有獨立的企業字號,即商標專用權。
其二,解決“歷史遺留”問題提上日程。有關專家認為,“冠生園事件”是對現行企業名稱登記制度的壹次挑戰。長期以來,中國企業不僅在產權上,而且在觀念上是屬於某個地方政府或某個部門,因此在企業字號上也存在很大程度的“條塊分割”;還有壹種情況是,壹些企業喜歡搭“老字號”的“便車”。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企業字號的專用權問題越來越突出,這要靠國家有關部門統籌解決。
其三,整頓市場經濟秩序不能手軟。企業只有創立自己的品牌,維護自己的信譽,才能贏得消費者,贏得市場,才能發展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