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除了玩,最重要的還是吃當地著名的小吃。下面是我帶來的是滁州有什麽好吃的,希望對您有幫助。
1明光綠豆明光綠豆:產於明光鎮。所產豆粒大而整齊,色澤鮮明,綠如碧玉,晶瑩光亮,皮薄易爛,湯色清綠,氣味清香。其營養價值高。可作粥、飯、磨粉制粉絲、粉皮及精制各種豆沙糕點。浸水發牙稱豆芽,為菜中佳品。煮成豆湯為夏季清涼防暑飲料。釀造的明綠液曲酒,風味獨特。本品早在1920年即開始出口。
明光綠豆是安徽省明光市馳名中外的名優特產,簡稱明綠豆,在國內外市場上享有很高的美譽,當地的勞動人民自古就有種綠豆的傳統和經驗,由於明光市位於亞熱帶和溫帶的交接處地帶,氣候溫和,雨量充沛,陽光充足,無霜期較長,再加上土壤多為沙壤土、黃白土、馬肝土,其爽水性能好,因而對綠豆的生長極為有利。在這樣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下生長的綠豆,具有色澤碧綠、粒大皮薄;湯清易爛、清香潤口、營養豐富等特點,其品質為全國之冠,享有“綠色明珠”之美譽。據有關部門對明綠豆的成分檢驗,每千克明綠豆含粗蛋白質25.26g,粗澱粉54.24g,鈣977.8㎎,鐵43.62㎎,磷417㎎,鋅22.26㎎,硒7.47ug以及大量B族維生素和人體必須的氨基酸,超過國家規定的出口標準。
明光綠豆自1915年左右開始對外出口,遠銷新加坡、馬來西亞、日本等國家,多次在國內外名優特產產品展銷會中獲得金獎。可作粥、飯、磨粉制粉絲、粉皮及精制各種豆沙糕點。浸水發牙稱豆芽,為菜中佳品。煮成豆湯為夏季清涼防暑飲料。釀造的明綠液曲酒,風味獨特。明光綠豆現註冊商標為“嘉禾鳳“牌。
明光綠豆產地範圍為安徽省明光市明南街道、明東街道、明西街道、管店鎮、三界鎮、石壩鎮、澗溪鎮、蘇巷鎮、橋頭鎮、古沛鎮現轄行政區域。
2池河梅白魚池河的梅白魚享有盛譽,由於生長在汙染小,水質優良的池河水域,魚質鮮嫩,采用當地傳統的烹飪技法,色、香、味、俱全,加以推廣,市場前景廣闊。
梅魚又名“梅白魚”,定遠池河鎮至鳳陽梅市鄉廣段池河中的`特產。 梅市地處定遠、鳳陽、嘉山三縣交界處,因傳統集市貿易而稱“梅市,又以“三梅”(梅姓、梅河、梅魚)而著名。
在安徽東部,有壹條古老的小河,它發源於定遠縣西北邊境鳳陽山南麓,大頂山的雙龍泉和東架山腳下的噴石泉為其東、西兩個源頭。流向始為西北——東南,行至定遠縣南界的連江鄉轉為西南——東北向。在定遠縣境呈“U”形,是淮河流域八條支流之壹,她的名字叫“池河”。
梅白魚是池河流域特有的魚種,魚色如銀,漿汁似奶,肉嫩味鮮,堪稱魚類壹絕;每年的梅雨季節大量的魚群從洪澤湖逆流而上到池河流域繁殖產卵生衍,遨遊在池河水域,獨特的池河水質盛產出聞名遐邇的梅白魚;每年的六七份是定遠縣池河鎮餐飲業最為火爆的季節,客人從四面八方趕來,只為壹嘗美味的梅白魚。
經國家工商總局商標局認定,“池河梅白魚”榮獲中國國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
3女山湖大閘蟹女山湖大閘蟹,乃安徽省明光市壹絕。自古以來,女山湖漁民壹家大小常年就住在船上,當地流傳壹句俗語:“吃蟹飯、住蟹房、娶蟹婆、嫁蟹郎”。可見,螃蟹在女山湖悠久而深遠的歷史。
明光市是明皇故裏,女山湖是安徽省第二大淡水湖,150萬年前由巖漿噴發而成,為中國保存最完好的古火山口之壹。據農業權威部門提供的調研材料,湖內浮遊生物很多,水質清澈透明,又因火山爆發而形成獨特的自然生態環境,非常適合蟹、魚、蝦等水生動植物的生長,湖內養蟹不用人工投餌。女山湖大閘蟹味道鮮美,營養豐富,含脂肪、無機鹽、糖類、維生素等多種人體需要的營養成份。食之,給人以極大的享受。當地民間常說“壹盤蟹,頂桌菜”,倘若吃飯先上蟹,所有菜品都會被這大閘蟹搶了風頭,食了蟹再品嘗其他菜,也會覺得索然無味。
1999年,“女山湖大閘蟹”正式在國家工商局註冊商標。隨後多次被農業部、中國國際農業博覽會、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中國河蟹協會等推薦為名優產品:2001年中國國際農業博覽會授予“女山湖大閘蟹”名牌產品;2007年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認定“女山湖大閘蟹”為綠色食品A級標準並通過續展;2008年農業部授予“女山湖大閘蟹”名牌農產品稱號;2008年安徽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授予“女山湖大閘蟹”安徽省著名商標並通過續展;2008年取得安徽省科技廳“河蟹產業化提升養殖配套關鍵技術研究”安徽省科技研究成果;2011年“女山湖大閘蟹”榮獲安徽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安徽名牌產品;2012年“女山湖大閘蟹”榮獲“遼河杯”全國河蟹大賽金獎。
目前,明光市已擁有“中國河蟹之鄉”、“全國水產百強縣”、“國家重要的商品魚生產基地”、“水上明珠”等美譽,女山湖優質水產品年產量突破20萬噸,漁業總產值達12億元。其中,近三年來,女山湖大閘蟹每年總銷售額均超5億元,2012年總產值突破6億元,養殖面積達15萬畝,示範帶動市內近2萬名漁(農)民從事大閘蟹養殖,產品暢銷中國滬寧杭、廈深穗、港澳臺以及新日韓等東南亞國家,為當地農業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作出重大貢獻。
4來安花紅相傳,在清朝嘉慶年間(公元1796-1820年),來安籍三品京官吳棠,向皇帝呈獻來安特產“林檎”;萬歲觀其果,色澤鮮艷象紅花,品嘗果味,甘甜似有桂花清香,禁不住連聲稱贊:“花紅也!花紅也!”並當即封為“來安花紅”,傳旨來安,歲歲納貢。從此,林檎易名“花紅”,身價倍增。
“花紅”果皮薄而肉脆,汁多渣少,生食酸甜爽口,滿口生香,很受人們喜愛。
據江蘇省農科院鑒定,來安花紅鮮果內含有人體必需的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其中含有蛋白質0.639%,磷0.031%,還原糖5.35%,可溶總糖6.57%,有機酸0.56%。來安花紅除供鮮食外,還可泡茶、釀酒,並具有解渴、防暑、消食健胃、生津祛火、防痢止瀉等作用。
據《來安縣誌》記載,來安早在明嘉靖年間就有花紅栽培。古人稱之為林檎。從林檎到花紅,有個“皇封貢果”的故事。清嘉慶年間,來安城林檎種植大戶吳球,進京看望在朝中任東臺禦史(三品文官)的叔父吳棠時,帶了自家所產的林檎送給叔父,以表孝心。吳棠食後,覺得此果甚佳。翌日早朝時,呈獻給嘉慶皇帝。適逢嘉慶帝胃口不佳,心情煩躁,見臣奉獻果品頓覺快慰。視其色澤艷若紅花,食其味如桂花清香,龍顏大悅,脫口而出:“花紅也!”因系來安產,隨封為“來安花紅”,並詔令每年進貢。來安花紅品種優良,小巧玲瓏,皮薄肉脆,汁多渣少,味甜爽口,香味濃厚,含有對人體有益的多種維生素,營養價值豐富。
花紅:學名“林檎”,是我國最古老的水果品種之壹。它皮薄肉脆、汁多味甜、香濃渣少。安徽省來安縣盛產花紅質地最佳。這裏的鮮花紅果子不僅好吃,而且還能開胃解暑,泡酒止瀉治痢疾,是人們健身防病的上好營養果品。
傳說,明朝嘉慶年間,來安境內出了壹個三品官、東臺禦史吳棠。他把0接到京城去住,誰知卻忽然得了痢疾。請遍了京都名醫都治不好母親的病。吳大人憂心如焚,不得不將願意老死故土的母親送回了來安。臨時找了個名叫花紅的村姑在病榻旁照看0。花紅姑娘心地善良,盡心盡力服侍吳老太太,見老人不吃不喝,便到集上買回新上市的新鮮林檎,讓吳老太吃點兒開胃。哪知吳老太只覺酸甜適口,越吃越愛吃。壹連幾天吃林檎,病也治好了,飯菜也覺得香了。吳家上下皆大歡喜。不久,吳棠之子帶了七十多斤林檎進京,將林檎進獻仁宗皇帝。仁宗不知何物,只聞到桂花似的清香、紅紅鮮亮,脫口說出:“花紅、花紅。”吳棠感念花紅姑娘,急忙附和:“此果就叫花紅。”仁宗皇帝大悅,當朝賜名此果為“來安花紅”。
來安花紅產地範圍為安徽省滁州市來安縣舜山鎮、半塔鎮、張山鄉、楊郢鄉等北部山區現轄行政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