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兩種現代漢語的方言分類方法比較常見。
漢語方言的壹種分類方法
漢語方言現在可以分為七個區域,它們的分布大致如下:
1.北方方言包括四個次方言:(1)華北和東北方言,分布在北京、天津、河南、河北、山東、東北和內蒙古部分地區。(2)西北方言,分布在西北各省漢族聚居的地區,包括山西、陜西、甘肅和青海、寧夏、新疆。貴州三省和湖北大部分地區,以及廣西北部和湖南西北角的壹小塊地區。(4)江淮方言分布在安徽、江蘇兩省的長江以北和淮河以南(徐州、蚌埠屬於華北、東北方言,不包括在內)。另外,鎮江以西、九江以東的沿江地區(如南京、鎮江)也屬於江淮方言。
以北京話為代表的北方方言是普通話的基礎方言,在漢語方言中分布最廣,人口最多,約占漢族總人口的73%。
2.吳語的分布區包括長江以南和鎮江以東的部分地區(不包括鎮江)以及浙江省的大部分地區,也稱江浙方言。吳語作為蘇州話或上海話的代表,擁有8000多萬人口,占漢族人口的7.2%,從人口數量上來說是僅次於北方方言的第二大方言。
3.湖南方言分布在湖南省大部分地區(西北角除外),以長沙話為代表,人口4600多萬,占漢族人口的3.2%。由於湖南方言被贛方言、西南方言、客家話包圍,內部差異很大,部分地區更接近贛方言和西南方言。
4.贛語主要分布在江西省的大部分地區,鄂東南的壹小部分地區也屬於贛語區。歷史上,黃河流域中原地區的人們因為戰亂曾數次大規模南遷。江西是南下的必經之路,對贛語的形成影響很大。再加上長期接受周邊方言,贛語的特點並不是很突出。
贛語以南昌話為代表,人口2000多萬,約占漢族人口的3.3%。
5.客家方言主要分布在閩粵贛三省的邊緣地區,即廣東東北部、福建西部和北部、江西南部。此外,在四川、湖南和臺灣省也有小面積的客家話。客家人原本是中原的居民。由於避戰等原因,歷史上有過幾次大的遷徙,主要定居在閩粵贛三省的邊緣地區,也有定居中原的。
客家話以粵東梅縣話為代表。使用客家話的人數比贛語多3700萬,約占漢族人口的3.6%。
6.閩語主要分布在福建省、廣東省潮汕地區、海南省大部分地區和浙江省南部的部分地區。
閩語是漢語方言中內部差異最大、語音現象最復雜的大方言。壹般分為兩個分支:閩南話和閩北話。根據近幾年的研究,至少應該細分為三個次方言:1)閩南語,以廈門話為代表,包括福建南部的廈門、漳州、泉州、晉江、龍溪;龍巖等地區以及廣東東部的潮汕地區、海南島大部和浙江南部的部分縣。此外,臺灣省的大多數漢族人也說閩南語。(2)閩東方言,以福州話為代表,包括以福州為中心的閩江下遊和以福安為中心的山區縣。(3)閩北方言,以建甌方言為代表,分布在閩北山區建甌、建安、建陽壹帶。松溪、浦城兩縣。除上述地區外,散居在南洋群島的數百萬華僑也以閩方言為母語。使用閩語的有4000多萬人,占漢族人口的5.7%。
7.廣州話又稱粵語,以廣州方言為代表,分布於廣東省中部和西南部、廣西省東南部以及港澳地區。數百萬海外華人也以粵語為母語。使用粵語的人數超過5000萬,約占漢族人口的4%。
就與普通話的區別而言,上述幾大方言中,閩粵方言與普通話的距離最遠,其次是吳語,湖南、江西、客家話相對較小。
漢語方言分類方法2
第壹,中國最大的方言是官話,占全國人口的70%,以北京話為代表,分為四個部分。
1,華北官話:北京、東北、山東、河南為壹部分,或者北方方言。還有人把東北話劃分為壹個次方言區。
北京自古以來就是北方遊牧民族和漢族雜居的地方。唐朝胡將軍安祿山據北京起兵,五代以後割讓給契丹人。北京的方言在遼金元時期與漢語、滿語、蒙古語等遊牧民族的語言混雜在壹起,變化很快。明代受南方漢語影響較大,相對穩定。清軍入關後,聲母“疑ng,微V”消失,入聲消失。它是與古代漢語最不同的方言。清朝雍正朝開始向全國傳播,稱為官話。作為我們多民族國家的權威方言,有其合理性。但正如壹些網友所說,權威也是方言,北方方言並不是比其他方言更高級的語言。其他方言也有普通話無法替代的文化功能。普通話不是壹種完美的語言,所以這就是為什麽趙元任盡他最大的努力來設計壹些東西納入語音普通話。
它的語言特點是:最大的特點是不保留入聲;還有其他的濁音,分為濁音和前後鼻音,但沒有唇鼻音“m”(混有鼻音),所以從古漢語的音韻書上無法推導出讀音,與南方漢語的音韻系統有很大的不同。
2、西北官話:分布在西北地區。
3、西南官話:分布在西南地區。它的語言特點是,平舌和鼻音差別不大,原本帶“疑似ng”的聲母,南部地區甚至還有“N,L”,“F,H”,“Z,C,S”,“J,Q,X”。
4.江淮官話:分布在揚州、南京、鹽城、鎮江等地。揚州城在歷史上被屠殺搶掠不下七次,近代多為滿蒙軍隊所為,其他江淮方言區壹般如此。所以這個地區以前是吳語區,現在語言發生了變化,變成了江淮次方言區。江淮次方言曾經是明朝的官方語言。
它的語言特點是“n,l”難分,入聲、平舌、鼻音未必難分。
第二,吳語,或稱江南方言,分布在江蘇南部、浙江和上海,是中國第二大方言。
吳越地區壹直是北漢貴族和全國各地文人墨客的引入地。東晉和南宋曾出現過兩次大規模的北方移民潮。此外,範仲淹、王安石、王羲之、蘇東坡、白居易等文化名人都曾在此長期居住或晚年定居。東晉南朝南宋都曾是南漢政權的官方語言(歷史上南京也是吳語區)。近千年來,吳越文化有所發展,無論是昆曲還是彈詞都是以吳語為基礎的。因此,它的語音特點保留了古代漢語的特點,為中國文學做出了最大的貢獻。但解放後,吳語受政策限制,文化歧視大於閩粵方言,使用人數比例迅速下降,有可能使用人數很快就會落後於閩粵方言。
它的語言特點是保留了所有的濁音和入聲,不考慮平舌和鼻音。語音可以從古代漢語的音韻書籍中推導出來。
第三,粵語,或粵語,漢語第三大方言,最初分布在廣東省廣州市。解放後,政府非常重視。此外,香港當時不在中央政府控制之下,所以保存得很好,使用的人口也在穩定上升。粵語也有差異,東莞方言歷史也有差異。但現在是以廣州話為主,省內也在推廣。
其語言特點是全濁清音,但壹般陽調不混清音;保留入聲的“P、T、K”三種,鼻音的“M、N、ng”三種。首字母“n,l”,“f,h”和“z,c,s”和“j,q,x”不分。能根據古代漢語的音韻書籍推斷發音。
第四,福建方言的人口與粵語相近,分為南北兩部分,部分分為兩大方言區。閩方言的北部主要在福州壹帶,而閩方言的南部分布較廣,包括廈門、潮州、臺灣省和海南,在東南亞的僑民中也廣泛使用。而且內部的分歧也是最大的。
其語言特點是:全濁清音,陽調不混清音;部分次濁音變成“[b][g][dz]”三個濁音聲母;有“p,t,k,?”促音有四種,鼻音有“m、n、ng、鼻音”四種結尾。首字母“f,h”難以區分。能根據古代漢語的音韻書籍推斷發音。
湖南方言分布在湖南,原來的老湘語也有全濁音,普及後基本清晰。保留入聲,無論前後鼻音,無翹曲音,聲母“n,l”甚至“f,h”。
第六,贛語分布在江西省,濁音純正,但屬於陽音,不夾雜清音;保持聲調,不管鼻音。首字母“n,l”有時難以區分。
客家話是早期北方移民後裔的語言,更多帶有唐以前北方方言的特點。本來清音都是清音,但是全部轉換成清音,陽調沒有和清音混在壹起;保持入聲;沒有“f”首字母;不要吐舌頭。
8.晉語:山西地區的壹種方言,不等於山西方言。它與周圍的北方方言不同,保留了入聲。普及後,入聲也趨於消失。
9.平話:分布在廣西,是新認定的方言區之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