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商標註冊 - 關於青團子的詩句

關於青團子的詩句

1. 關於團子的詩句

關於團子的詩句 1.有關團子的名言,快快,十萬火急

知識本身並沒有告訴人們怎樣運用它,運用的方法乃在書本之外。 培根

讀壹切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 笛卡爾

知識有如人體血液壹樣寶貴。人缺了血液,身體就會衰弱;人缺少知識,頭腦就要枯竭。 高士其

作家當然必須掙錢才能生活,寫作,但是他決不應該為了掙錢而生活,寫作。 馬克思

我平生從來沒有做過壹次偶然的發明。我的壹切發明都是經過深思熟慮,嚴格試驗的結果。 愛迪生

人的價值蘊藏在人的才能之中。 馬克思

把語言化為行動,比把行動化為語言困難得多。 高爾基

2.用壹段話描寫清明團子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正如唐代大詩人杜牧的名詩壹樣,每年的清明都是伴著蒙蒙細雨而至,它給人的感覺總是憂愁的。

這不,壹年壹度的清明節又伴著蒙蒙細雨到來了。 這天早上,又是濃郁的天,徘徊了壹會了,感到分外憂愁,仍是不適宜!被爸爸拉去吃了早飯,拿起香紙,扛起鋤頭掃墓去了。

踏著路上的荊棘,順著泥濘的小路,我們來到了老爺爺、老奶奶的墳前。爸爸把墳四周的雜草除掉之後,我在上面貼黃紙,插上香就離去了。

眾多親人的墳前都去過了,我們又冒著小雨,準備去爺爺奶奶的墳前。壹路上,花呀,草呀,我無心欣賞;鳥叫聲,蟲鳴聲,我無心聆聽,只顧著早些來到墳前。

壹會兒,我們到了。望著孤零零的墳墓,我不禁滿腹憂愁。

待爸爸鋤完草,貼完紙後,我們又拿出紙錢跪在墳前,將它們全部撒在墳上…… 雨越下越大,花草被打得東倒西歪,周圍壹片死氣沈沈。此情此景,使我壹股思念之情油然而生:想想他們生前對我的關愛,帶給我的歡樂,想到他們臨終前的遺囑,我不禁壹陣惆悵,頓時淚流滿面。

此時,爸爸也流淚了。雨勢並不減退,我們已經哭成了壹個淚人,好久才站起來。

這時,我看見了遠處火紅的杜鵑花。聽媽媽說,杜鵑花又稱清明花,它之所以在清明時節開放,是因為它是紀念和安撫亡靈的最佳物品。

於是,我跑了過去,摘了幾束插在爺爺奶奶的墳前,希望他們都能得到安撫…… 年年都有清明,年年都有不同的憂愁。這憂愁,不是任何人都能感受到的。

我向往在這雨中的憂愁,所以我向往清明節的光臨。

3.有關湯圓的好詞好句

描寫湯圓的句子:

不壹會兒,湯圓開鍋了,我就聞到壹股撲鼻的香味,饞得我直流口水。快快先給我盛壹碗,細看熟透的湯圓,晶瑩透明,捎帶褐色。裹在裏面的豬油、芝麻、白糖隱約可見。我想象著;用小勺舀起壹個湯圓放進嘴裏,輕輕壹咬,香噴噴、甜滋滋的餡就流出來了······

湯圓小巧玲瓏,做工精致,個頭圓圓的,像十五的滿月,模樣如小核桃那麽大,白白嫩嫩的,裏面裝著香噴噴的豬油芝麻餡,它不僅外形吸引人,香滑清甜的味道更讓人回味無窮。吃起來滑爽細膩,伴著壹股濃濃的豬油香,別有壹番滋味在口中.

今天,晚上媽媽從店裏回來,給我們帶了“三全淩湯圓”,雪白的湯圓就跳到我的眼簾。它是用糯米粉做的,壹個個被搓得滾圓滾圓,特別惹人喜愛,我真想壹口把它吃掉。

只見老爸熟練地揪起壹團面,搓圓、拍成餅狀,老媽在面餅上放壹小團芝麻餡,老爸用面將餡裹起,搓圓。壹個白白胖胖的湯圓就誕生了。

4.有誰告訴我有沒有關於湯圓的的詩,最好答案壹起告訴

正月十五打圓霄,

五仁餡心楞塊削。

撈出漿粉裏滾跳,

如此數趟售客包。

南國不似此法做,

象是北方包水餃。

我想水鄉村落小,

集上湯圓現煮燒。

湯圓從宋朝時才有。北宋時已有“煮糯為丸,糖為臛,謂之圓子”。宋代《吳氏中饋錄》曾記載了當時壹種圓子的制法:“煮沙團、沙糖入赤豆或綠豆煮成沙團,外以生糯米粉裹作大團、蒸或滾湯內煮亦可。”這就是那時豆沙團子的制作,南宋時就直接稱為“湯團”。

自古以來,詩人墨客贊頌過湯圓,許多湯圓詩歌世代相傳。在民間,人們在品嘗風味小吃中的湯圓後,以歌謠的形式流傳下來,不少歌謠至今仍在吟唱。

南宋詩人周必大在《元宵煮浮圓子前輩似未曾賦此坐間或四韻》中曰:“今日知何夕?團圓事事同。湯官尋舊味,竈婢詫新功。星燦烏雲裏,珠浮濁水中。歲時編雜詠,附此說家風。”其中“珠浮”即湯圓,作者點明了元宵吃圓子是全家福之意。宋代詩人姜白石也在壹首《詠元宵》的詩中寫道:“貴客鉤簾看禦街,市中珍品壹時來。”這“市中珍品”即指元宵,也就是湯圓。

民間以詩歌形式贊湯圓的也不少。我國臺灣有首《賣豆圓》民歌是這樣唱的:“壹碗湯圓滿又滿,吃了湯圓好團圓。”這首民歌既象征團圓吉祥之意,更蘊含著我國海峽兩岸同胞的骨肉親。它和唐代詩人王維作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的詩句“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表達了類似詩意。湯圓飄在碗裏,像壹輪明月掛在天際。天上月亮,碗裏湯圓,家人團圓。

這種食品最早出現在宋代,詩人姜白石在壹首《詠元宵》的詩中寫道:"貴客鉤簾看禦街,市中珍品壹時來。"這"市中珍品"即指元宵。

宋人周必大也曾寫過壹首《元宵煮浮圓子》詩:今夕是何夕,團圓事事同。湯官巡舊味,竈婢詫新功。星燦烏雲裏,珠浮濁水中。歲時編雜詠,附此說家風。

詩中說明了吃元宵象征團圓之意。開始元宵稱為"湯圓",因它飄在碗裏,像是壹輪明月掛在天際。天上月圓,碗裏湯圓,家人團圓,正如臺灣民歌《賣湯圓》中唱的:"壹碗湯圓滿又滿,吃了湯圓好團圓。"以象征團圓吉利之意。因湯圓最初只專在元宵節上市供應,久而久之,便直接呼它為元宵了。

上元竹枝詞

(清)符曾

桂花香餡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

見說馬家滴粉好,試燈風裏賣元宵。

5.關於清明節的詩句古詩大全

清明節的詩句

1、算韶華,又因循過了,清明時候。——王雱《倦尋芳慢·露晞向晚》

2、內官初賜清明火,上相閑分白打錢。——韋莊《長安清明》

3、清明時節雨聲嘩。潮擁渡頭沙。——張炎《朝中措·清明時節》

4、今日清明節,園林勝事偏。——賈島《清明日園林寄友人》

5、清明上巳西湖好,滿目繁華。——歐陽修《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

清明節的古詩

《清明》

(宋)王禹俏

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

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

《蘇堤清明即事》

(宋)吳惟信

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

擴展資料

傳統食物

1、蒿餅

清明節要吃青的食物。農村中有蒸制蒿餅的習俗。

蒿餅類似江南的青團,制法是:“采新蒿嫩芽和糯米同舂,使蒿汁與米粉融和成壹體,以肉、蔬菜、豆沙、棗泥等作餡,納於各種花式的木模之中,用新蘆葉墊底入籠蒸熟。”蒿餅顏色翠綠且帶有植物清香,它是清明祭祖的食品之壹,也用來饋贈或款待親友。

2、青團

清明時節,江南壹帶有吃青團子的風俗習慣。青團子是用壹種名叫“漿麥草”的野生植物搗爛後擠壓出汁,接著取用這種汁同晾幹後的水磨純糯米粉拌勻揉和,然後開始制作團子。

團子的餡心是用細膩的糖豆沙制成,在包餡時,另放入壹小塊糖豬油。團坯制好後,將它們入籠蒸熟,出籠時用毛刷將熟菜油均勻地刷在團子的表面,這便大功告成了。

青團子油綠如玉,糯韌綿軟,清香撲鼻,吃起來甜而不膩,肥而不腴。青團子還是江南壹帶人用來祭祀祖先必備食品,正因為如此,青團子在江南壹帶的民間食俗中顯得格外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