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候壹個勞動節花幾毛錢,連自己壹年都養活不了。沒水沒電,春旱的時候和老鄉出去乞討放假。再過六年,田裏的農活就幹了,到山腳下去挑稿。在知青的幫助下,村裏通電三年,解決了吃水問題。我記得通電斷電那天,村民們像過年壹樣高興!!!
六年的知青生活永遠不會忘記。回到城市,我會壹直抽時間去山村看看,永遠不會忘記我的家鄉!!!
知青壹代日子不好過。年輕的時候下鄉,半歲多的時候趕上減員下崗。現在都老了,兄弟姐妹都很珍惜。
祝幸存的兄弟姐妹晚年幸福安康!!!
1969年插隊的知青
10月5號在老家,165438,據說是高中奮鬥,但也是名存實亡。高中畢業的時候,我考上了高中。文革開始結束,復課。下課才兩個月,我就號召知青下鄉接受貧下中農的教育。這是我青春的轉折點。作為壹名學生,我當然響應毛主席的號召去農村。告別父母,告別學校,安排到離縣城四公裏的公社,入駐各大隊生產隊。當我成為壹個新農民時,我生活和工作在壹起。當時有八個學生,四男四女,同在壹個生產隊。他們不孤獨,甚至有點新鮮,壹起生活,壹起工作。白天還好壹點,最怕晚上大老鼠來和妳湊熱鬧。我怕踩在虛擬的爪子上不知道什麽時候就掉在妳頭上,讓妳徹夜難眠。幸運的是,在冬天,公社組織了宣傳隊和毛澤東思想宣傳隊,而在加拿大,我和兄弟公社聯合起來了。我基本上是在公社度過了剛下鄉那壹年的二月,躲過了那個老鼠佬變相的騷擾。所有人都遠離那個可惡的東西。我們女生最後談到老鼠色變,怕死。70年,我們通過我叔叔招工人,經營。我老母親出錢買了衣櫃底的第二床蠶絲被,幫助女兒走出農村,進入工礦區,參加工作。我的人生迎來了青春的第二次轉移。壹開始,我就告別了父母。這壹次,我告別了鄰居的朋友,把所有的籠子被子,生活用品,下鄉用的鋤頭鐮刀都給了鄰居。帶走了壹張和隊裏好姐妹兩年的合影。那是壹場競賽。最後我流著淚踏上了新的征程,直到我結婚生子,直到我養兒育女,直到我退休。幾十年過去了,我也回憶起了閑時的往事。生活並不容易。走過多少座小山,唱過多少首歌,如今再也回不去當年的激情歲月,那激情的歲月,時代的巨變,歲月的變遷,老了還戀戀不舍。有空就和同隊的朋友回農村。山河都變了。知青打聽老朋友,過世了,搬走了,麻將桌上留下壹群心態很好的年輕人。他們笑著問客人是哪裏人。妳是夏季遊客嗎?歡迎來到小山村,這裏有很多風景和關懷,保證妳永遠不會離開。老阿姨們,這是妳們的第二故鄉。年輕人禮貌地瀏覽了壹下,說了壹筐。只有這句話是對的,在這裏。
北京* * *日壇中學、朝陽中學、雅寶路中學、呼家樓中學的20名學生,69屆初中畢業後,到黑龍江省富裕縣福祿公社福祿大隊。
在“文革”時期上山下鄉的知青群體中,有壹個無法進入“老三屆”主流的邊緣群體,也是文革時期最特殊的知青群體,那就是69屆的初中畢業生。1966年“文革”爆發時,我們還是小學六年級的學生。1967年復課後,我們進入中學,不到兩年,就開始大規模下鄉。
1969年8月,當上山下鄉的浪潮再次席卷北京家家戶戶的時候,我們20個人和北京13萬應屆畢業生壹樣,即將奔赴黑龍江、內蒙古或者雲南生產建設兵團定居戍邊。1969之後,北京知青插隊山西陜西,去兵團駐防邊防,定居農村,成為當時學生和家長改變世界的選擇。
然而當時我們才16歲,卻出乎家人、學校、同學的意料,逆勢而為,做出了在富裕縣插隊的決定。於是黑龍江省嫩江區計劃接收2萬名北京知青,最終以千分之壹的比例接收了20名“69”的初中畢業生。
“上山下鄉插隊落戶”運動壹直飽受詬病和爭論,甚至今天的人也懶得去關註這個發生在文革時期的“副產品”。但對我們來說,這種發生在我們身上的真實經歷,在每個人的人生軌跡中早已畫上了句號,雖然很苦很難,當然也不是那麽完美。以至於現在回想起來,我們這些親身參與其中的人,都不禁唏噓嘆息,甚至不願將自己投入回憶的漩渦。幸運的是,今天我們大多數人還在這裏,我們可以見證那段歷史,我們可以毫不驕傲地對我們的孩子說:我曾經是壹名知青。
偶爾在靜夜輾轉反側的時候,在我們的心裏,會回想起這壹段,不值得誇耀,但也不是不堪回首。對我們來說,可能是刻骨銘心的痕跡,更可能是愈合的傷疤。但不管怎樣,它永遠藏在我們的內心深處。
當燒傷的痕跡慢慢被侵蝕,傷口逐漸愈合,我們會發現曾經的美好。我們的青春,我們的純真,我們的青春,我們對美的追求,我們對初心的堅持,以及努力和收獲的喜悅;我有過羞澀傻傻的感情,也有過真摯熱烈的友情;我壹直眷戀著第二故鄉的山山水水,也壹直牽掛著那裏的老鄉...總之,這些美好的東西不會因為上山下鄉運動被否定而消失,而是會永遠留在我們心中。因為畢竟是我們這些當過知青的人的歷史!
我是第三屆上山下鄉的知青。1968年12月,我響應毛主席號召,到我們縣下鄉。壹行八人,三男五女。1970年7月,我們組有三個人被貧農和中農推薦去工作。
。
在農村生活了近兩年,對我的人生很有意義。讓我知道糧食來之不易,要節約糧食。那時候我們下鄉的生產隊壹天掙十個點。工資是兩毛三。到我們離開的時候,還剩下60多元。
短暫的知青生活對我的人生產生了重要影響。他教會了我,幸福的生活要靠自己的努力。不靠天,不靠地,關鍵時刻靠自己?對生活充滿希望和信心,直到退休,不忘自己的首創精神牢記自己的使命,深知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感恩知青生活的磨礪和時代的發展。感謝黨和政府的英明領導。
本人大三,1966年初中畢業,準備中考。隨著六月文化大革命席卷全國,學校徹底關閉。我不得不在學校又呆了兩年,直到1968年,毛主席發出了“知青下鄉,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的偉大號召。10月6日才和全國知青壹樣滿懷渴望和理想,來到燕山長城腳下壹個叫小堡子的小山村定居。
後來我們家響應政府號召,“我們也有兩只手,別在城裏閑著!”也下鄉了。我轉到我們家下鄉的地方。
在廣闊的世界裏,是十年。1978年7月,我作為壹個貧困老人被調回城市,開始了新的生活。
十年過去了,就像歷史長河中的壹顆流星,但我留下的卻是壹生的印記,成了我永不放棄的珍貴寶藏!
祝所有知青朋友健康長壽,幸福每壹天!
我響應號召下鄉當知青的時候是1975七月17。那壹年我剛剛18歲,高中畢業。其實前兩天在15號,戶口轉到了我下鄉的人民公社,寫了下鄉申請表。駐地“工宣隊”親自把我送到插隊落戶的大隊,知青歲月開始了。
第壹次下鄉,住在壹個農民家裏,不禁竊喜:不用做飯,不用說衣服伸手,至少能糊口。但是第二天壹早醒來麻煩就來了。所謂廁所,就是在豬圈旁邊放兩塊木板,用破爛的麻布袋子包起來。上廁所前後,要做聲音提示,避免尷尬。
農民家有六個女兒,最大的16歲,最小的2歲。上廁所太難了。慢慢的,我起了個大早,去小區解決問題。幾個月後,生產隊把我的獨門小屋建在太陽壩旁邊,很方便。小屋旁邊有壹條小溪。溪水隨著後山的變化清澈渾濁,但對我淘米來說很方便。
我在這個黃鶴村工作生活了1132天,無論浪費多少經驗都要忍。1977這壹年真的很幸運。被評為先進知青,參加縣革委會、縣知青辦表彰大會。1978年8月,被某國企選上,那年21歲。
其實在農家,我和六個小姐姐相處,“知青兄弟”都很親切自然。六姐的天真單純至今印象深刻,舅舅舅媽的處事哲學也讓我受益匪淺,值得尊敬和懷念。
沒想到,12年後的又壹個早春二月,我奇跡般地回到了我下鄉的人民公社(改為鄉人民政府)。村裏的炊煙,屋前流淌的小溪和村民的淳樸,黑土地的清香,依舊是原來的樣子。以前自留地的田埂上,種著無數不知名的草花。此刻有太多的回憶值得珍惜,但留在腦海裏深深烙下的,依然是歲月裏那些寒夜裏吹的北風,風中的雪。
6月份下鄉1968 11。因為我的背景,工作了十年,沒有機會變調。1978六月退城。
五十多年前的“知青下鄉”運動,是壹場史無前例的人類大遷徙。五十多年前,我們初三的學生背井離鄉,定居農村。現在回想起來,正是50多年前那段殘酷的人生經歷,奠定了我們的人生道路。
人老了最容易回憶起過去,很多往事就像過眼雲煙,消失在記憶裏。只有那段知青經歷壹直縈繞在我們腦海裏,那是壹段難忘的時光。五十多年前,我們沖動,激動,失望,被詛咒。50多年來,我們試圖將那段悲傷的歷史從記憶中抹去,卻無法抹去心中那份意味深長的鄉愁。那是壹段殘酷又真摯的時光。那是壹種無聊、辛苦、失落、壓抑的生活。但真正留在記憶裏的,是災後的成熟和穩定。知青的故事,可能隨著我們的離去,被人們遺忘。但對於那壹代打著“知青”烙印的人來說,卻是壹輩子的記憶。50多年過去了,我們長胖了,兒孫繞膝,滿臉滄桑。但是,我們內心那種被時代定義為“知青”的情結,是永遠無法改變的。是我們生活中最重要的壹部分,這壹部分也是知青情結。知青情結以壹種獨特的體驗滲透了我們這壹代人。
走過艱辛的人,難免會有壹些即使在歲月裏也難以愈合的傷口。有些老知青還是不願意寫,因為他們真的不想揭開自己心中已經愈合的傷口。很多知青都是三思而後行,才會坐下來描述那些苦日子。在這些記述中,很多文字都伴隨著風雨、情懷、血淚。藏在心裏多年的悲傷和遺憾。
知青的歷史只能由知青自己書寫,是知青壹代的青春磨礪,是知青壹代的青春與輕浮,是知青壹代的悲喜,是知青壹代的沖動與激情,是知青壹代的失落與思考,是知青壹代的堅定與從容。經過多年的沈澱和過濾,已經成為壹部經典的知青歷史文獻。讓我們把這段話永久收藏起來。
73年,我下鄉插隊當知青。我在農村幹了五年,很多農活都幹完了,幹得不錯。我是77年高考回到城市的。現在回想那五年的農村生活,有痛苦,有悲傷,更多的是急躁。但那五年的艱苦生活,錘煉了我的拼搏精神、毅力和勇氣,這將伴隨我壹生。
我在1974年去了農村。我鋤地、割草、趕車。我是最累的,但是壹天下來,我的腰斷了。我真的覺得農村人不容易。七六年,他從農村知青軍校參軍。農村生活培養了吃苦耐勞的能力。雖然有各種不適應,但是農村村民簡單的關心和照顧還是很暖心的。感謝兩年的排隊生活。特別是所謂的知青不過是壹些初高中畢業生(高三除外),這是特殊時代的無奈產物,也是知青不可磨滅的經歷。
我知青下鄉,在農村幹了三年半。當年,這裏是新建的知青點。有壹百名知青,五十五名男生,四十五名女生。父親的公司出資10萬,後來又追加30萬成立磚廠,公社賣了壹個黃土高坡。
當我們到達目的地時,那裏已經荒蕪了,沒有樹木。只有十幾個老貧農在壹個秘書的帶領下歡迎我們。因為知青有了買木頭的指標,就買了原木,開始用木板和泥土蓋房子。經過壹個月的努力,我們有了壹個遮風擋雨的地方。以前下雨的時候,大雨沖刷我們的身體。書記說,這是對緞子的壹次考驗,以實踐我們的理念,紮根農村。因為制磚機沒到,我自己做了磚,建了土坯窖,燒成紅磚。自己蓋房子賣給公司賺錢,累的知青苦不堪言。
第二年,在公司的幫助下,設備安裝調試成功,建成了40多米高的煙囪和旋轉窖,可以批量生產紅磚。由於生產需要,增加了幾百名知青,使生產能力有了壹定程度的提高。我被選派到基建隊學習瓦工工作,基本都在基建隊工作。
轉眼幾十年過去了,回想起來,那些往事也是壹種人生體驗。我養成了努力工作的精神,永遠不會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