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思邈(約581 ~ 682)陜西耀縣人,卒於682年,享年102。中國隋唐時期偉大的醫學家。
年輕,聰明,好學。他自稱“年少時受風寒,屢建醫門,用光了湯藥的錢,耗盡了家產。”及龍,歷舊,莊及百家,善佛經。18歲時,他決心學醫。“他相當開明,他更多地受益於那些在國內和國外生病的人。”北周大成元年(579),隱居太白山(在今陜西陜縣)學道煉氣修身養性,研究養生長壽之術。周景帝即位時,隋文帝被任命為的醫生,說他生病了。隋朝大業年(605 ~ 618),蜀中遊峨眉。隋死了,藏在,與和尚的說教友好相處。唐太宗李世民即位,被召至京師。因其“道”被封爵,但他不服,後回峨眉煉制“太乙神精丹”。658年,鹹清三年,唐高宗再次被招進京,住在鄱陽公主的廢房裏。第二年,高宗皇帝召見他向醫生提出建議,但他仍然拒絕了。鹹亨四年(673),高宗患病,這使他服從聖旨。上元元年(674),因病辭官歸山。高宗皇帝送給他壹匹好馬,他屬於鄱陽公主。永春元年,命薄葬,不藏明器,祭於祭獄。宋徽宗崇寧二年(1103),被授予妙應真人稱號。
據說孫思邈擅長陰陽,推臺階,解數字很有技巧。人生不仕,隱於山中。親自收藥治病。他收集民間驗方和秘方,總結臨床經驗和前人醫學理論,在醫學和藥理學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後人尊稱他為“藥王”。借鑒《黃帝內經》臟腑理論,在《千金方耀》中首次提出了以臟腑寒熱虛實為中心的雜病分類和辨證論治。張仲景整理研究《傷寒論》後,將傷寒歸為十二篇,提出傷寒十五忌,受到後世傷寒學家的高度重視。
他收集了東漢至唐代的諸多醫學理論、方劑、用藥、針灸等經驗,以及上鉤、食療、指導、按摩等養生方法,寫成《千金方耀》三十卷,共分232門,接近現代臨床醫學的分類方法。書中包含5300個方藥和論著,方藥種類繁多,內容豐富。是我國唐代醫學發展中具有代表性的傑作,對後世醫學尤其是方劑學的發展有著明顯的影響和貢獻。對日本和韓國的醫學發展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30卷本的《前進方毅》屬於他的後期作品,是對《前進方耀》的全面補充。全書共分189章,包含方劑、理論、方法2900余篇,記載藥物800余種,尤其對傷寒、中風、雜病、瘡瘍等療效顯著。
他堅持辨證論治的方法,認為人如果善於調養生活,就可以免於疾病。
只要“良醫導之以麥飯石,救之以打針”,“身形有可治之病,世間有可除之災。”他非常重視醫德,不論“貧富老少,嫉妒朋友,愚昧無知”。正所謂“人命關天,還有個寶貝女兒。”他非常重視婦幼保健,著有《婦人方》三卷、《嬰幼兒方》兩卷,置於錢進方耀之首。
孫思邈將道家內修理論與醫學、衛生學相結合,將養生作為醫學內容。人們認為,人到老年時,身體特征、生理和病理都發生了變化。想要長壽,必須註意飲食起居。在他的《滋補性欲第壹序》中,他特別強調老年人“不要吐得遠,不要行動快,不要聽得很用力,不要盯得很緊,不要坐得久,不要站得累,不要躺下。”寒而衣先,熱而解先。不想極度饑餓就吃,不要吃太多;口渴極了也不想喝太多,“導、行氣、補於室之術”相結合。
對人體衰老過程和表現、心理特征和變化,以及老年病、保健、醫療等方面有全面的觀察和深入的分析。
認為老年人應從事適合老年人特點的活動,如理氣、按摩、引導、行氣、散步等,從而豐富了道教內修的內容和方法,探索出道教的服藥成仙法。
認為服仙丹成仙是“神道懸,雲跡疏,只看天不知舉。”
但他把煉丹作為制藥的手段,其目的是救急。他提煉出“太乙神單晶”,即“主客皆患霍亂、腹脹、屍身、陰風、狂鬼語、毒妖魅、溫病”。
歷史上他的作品有30多種,但大部分都失傳了。《千金方耀》和《千金方毅》共30卷,是我國著名的醫學著作。其他的,如照顧他人的理論,太清單晶和皮林中國方面的要點,仍然是部分丟失。
孫思邈體現了以仁治病的精神。他在《大醫精誠》壹書中寫道:“大醫治病,須心平氣和,無欲無求,先顯大慈大悲,誓救壹般精神之苦。如果有人生病來求助,不要問他是窮是富,是老是少,是不是討厭友好的朋友,是不是無知,是不是俗,這些都像是他最親的人的想法。切不可瞻前顧後,操心吉兇,保命。看到他的苦惱,如果妳也有,那是深深的悲哀。不要回避危險和邪惡。妳壹天到晚忽冷忽熱,饑腸轆轆,疲憊不堪,壹心節省,無心作任何努力。這可以做壹輩子的大醫,卻是壹個有精神的賊。醫生的身體...再到病號家裏,縱再續前緣到處走,也不東張西望;絲竹補耳,無似娛;珍貴的羞恥和反復的推薦,食之無味;看看盧和陳,看看有沒有什麽。夫為博士法,不可多言戲言,講戲謔,講是非,講人情,賣弄名聲,敗壞醫生,以自己的德行為榮。壹不小心治療了壹個病,他會趾高氣揚,臉上帶著病容,但又會有自信的樣子。他叫大話西遊,這個醫生很優秀。”這幾句話已經顯示了孫思邈高尚的醫德。孫氏認為“人命為重,且有珍貴黃金,壹面助之,德行不止於此”,於是將自己的兩部作品命名為《千女》,命名為《千女歸黨》、《千女歸翼》。這兩部書的成就在於:壹是對張仲景《傷寒論》有深入的研究,為後人研究《傷寒論》提供了壹條途徑,特別是對廣義傷寒增加了更具體的內容。他創立了從方、證、治三方面研究《傷寒論》的方法,開創了後世以方為證的先河。《千金方耀》是中國最早的醫學百科全書,理論、方法、方藥齊全。壹個是古籍記載,壹個是民間單方。廣泛吸收各方面的長處,雅俗共賞,有適當的輕重緩急,今天。許多內容至今仍有指導作用,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確實是中醫藥學的寶貴財富。《千金方耀》是對方劑學發展的壹大貢獻。該書匯集了從張仲景時代到孫思邈數百年的方藥成就的臨床經驗。看完仲景的方子,再看《錢進方》確實能讓妳大開眼界,開闊思路,尤其是不同淵源的方子用藥,可見孫思邈醫源之廣,醫術之高超。後人把方稱為方術的始祖。
千金方耀在食療、養生、養老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孫氏能活到100多歲,是他積極倡導這些理論並結合自身實踐的結果。孫思邈生前的光輝業績受到人們的崇敬。被譽為“藥王”、“真人”、“藥聖”,隋唐對他器重有加,名士以禮相待。
行醫時,他收集草藥。他去過陜西的太白山和鐘南山,山西的太行山,河南的嵩山和四川的峨眉山。廣泛收集有關方劑、方劑和藥物使用的知識,為後人在藥學研究方面留下了寶貴的財富,因此人們尊稱他為“藥王”。著有《壹千個女兒的藥方》、《壹千個女兒的翅膀》。
孫思邈壹生都非常重視醫德的培養。在他的《千金要方》壹書中,首次列出了《大醫之學》和《大醫精誠》兩篇文章。這是我國最早的、比較完整的醫德文獻專著,是壹部集高尚的醫德與高超的醫術於壹身的醫德規範。他指出:“任何壹個治療疾病的大醫,都必須心平氣和,意誌堅定,無欲無求,首先表現出大悲心,發誓拯救精神的苦難。“他那種強烈而樸素的救死扶傷的人道主義精神,在當時和現在都值得學習和提倡。
孫思邈對藥理學的研究傾註了大量的心血。從藥物的采集加工到對其藥性的認識,從方劑藥物的組合配伍到臨床治療,孫思邈通過參考前人的醫學文獻,結合自己幾十年的臨床經驗,寫出了中國醫學發展史上具有重要學術價值的兩部醫學巨著。其中,《千金方耀》收錄方劑5000余首,既有診斷、證候等醫學理論,又有內科、外科、婦科、兒科等臨床學科。不僅涉及排毒、急救、養生、食療,還包括針灸、按摩、指導、呼吸等,可謂是對唐代以前中醫發展的壹個很好的總結。《千金方毅》方藥近三千首,涵蓋本草、婦人、傷寒、小兒、滋補、中風、雜病、瘡癰、色脈、針灸,對《千金方耀》作了必要而有益的補充。書中收集的800多種藥物中,有200多種藥物詳細介紹了藥物收集和加工的相關知識。特別值得壹提的是,該書收錄了晉唐時期已失傳於民間的《傷寒論》篇,單獨形成九卷或十二卷,成為唐代唯壹的傷寒論研究著作,對《傷寒論》篇的保存和傳播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在臨床實踐中,孫思邈總結出“阿是穴”、“痛為焦點”等許多寶貴經驗,用動物肝臟治療夜盲癥,用羊甲狀腺治療地方性甲狀腺腫,用奶、豆、糠預防腳氣。對於孕婦,建議住處幹凈安靜,保持心情舒適,分娩時不要緊張;對於寶寶,建議母乳餵養要定時定量,平時要陽光充足,衣服不要穿太多...這些思想在今天仍有壹定的現實意義。
孫思邈崇尚養生,身體力行。正因為他熟悉養生藝術,所以能活到100多歲,從未失傳。他將儒家、道家和外國古印度佛教徒的養生思想與中醫的養生理論相結合,提出了許多實用的養生方法,至今仍在指導人們的日常生活,如保持心態平衡,不盲目追求名利;飲食要適度,不要暴飲暴食;註意氣血的循環,不要懶惰,不要萎靡不振;生活有規律,不要違背自然規律...
由於《千金方耀》和《千金方毅》的巨大影響,這兩部著作被稱為中國古代醫學百科全書,起到了承漢魏、繼宋元的歷史作用。兩本書出版後,備受世人矚目,甚至飄洋過海,廣為流傳。在天寶、萬吉、田明、永嘉、寬正年間,日本曾出版過《千女》,其影響可見壹斑。孫思邈死後,人們把他隱居的五臺山改名為王耀,並在山上為他建了壹座寺廟雕像。每年農歷二月初三,當地人都會舉行廟會,紀念孫思邈對中醫的巨大貢獻。廟會持續了半個月,四面八方的遊客前來參觀悼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