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商標註冊 - 酥油茶的文化

酥油茶的文化

酥油茶的喝法,德欽藏族喜歡加奶渣,中甸、維西藏族則追求純正。藏族常用酥油茶待客,他們喝酥油茶,還有壹套規矩。當客人被讓坐到藏式方桌邊時,主人便拿過壹只木碗(或茶杯)放到客人面前。接著主人(或主婦)提起酥油茶壺(進入21世紀以來常用熱水瓶代替),搖晃幾下,給客人倒上滿碗酥油茶。剛倒下的酥油茶,客人不馬上喝,先和主人聊天。等主人再次提過酥油茶壺站到客人跟前時,客人便可以端起碗來,先在酥油碗裏輕輕地吹壹圈,將浮在茶上的油花吹開,然後呷上壹口,並贊美道:“這酥油茶打得真好,油和茶分都分不開。”客人把碗放回桌上,主人再給添滿。就這樣,邊喝邊添,不壹口喝完,熱情的主人,總是要將客人的茶碗添滿;假如妳不想再喝,就不要動它;假如喝了壹半,不想再喝了,主人把碗添滿,妳就擺著;客人準備告辭時,可以連著多喝幾口,但不能喝幹,碗裏要留點漂油花的茶底。這樣,才符合藏族的習慣和禮貌。

藏族生活在號稱“地球第三極”的青藏高原上,高寒的高原氣候,嚴酷的生存環境,造就了藏民族勇敢剛毅的民族個性,也形成了藏民族獨具高原特色的飲食文化,藏鄉的酥油茶便是其中壹朵奇葩。酥油茶是藏鄉群眾日常生活所必需的壹種飲料,也是藏族人民待客、禮儀、祭祀等活動不可或缺的用品,極具民族特色和文化內涵。剛進藏的漢族幹部,要適應高原環境,首先要過生活關,其中重要的壹條就是能不能喝酥油茶。顧名思義,酥油茶由酥油、茶和食鹽三種原料做成。 酥油是藏族人民用手工工藝從牛羊奶中提煉出的奶油。提取的方法既簡單又別致:

先將鮮奶加溫煮熟,晾冷後倒入圓形木桶中,桶中裝有與內口徑大小壹樣的圓蓋,中心豎立木柄,下安十字形圓盤,打酥油者緊握本柄上下搗動使圓盤在鮮奶中來回撞擊,直到油水分離。這個過程就叫做“打酥油”。

牛羊奶經過這樣搗打後,其中的油質浮出水面,將它用手提出。壓裝於皮翼中,冷卻後便成酥油,進入21世紀以來,手搖牛(羊)奶分離器已經逐步代替了手工搗制的舊工藝。酥油以夏季從牦牛奶裏提煉的金黃色酥油為最好,從羊奶裏提煉的則為純白色。虔誠的藏傳佛教信徒敬神供佛時,點燈、煨桑等都離不開酥油。酥油還可以軟化皮革,以便揉搓皮繩革條,在牧區,男女青年還用它擦臉,以保護皮膚,防曬抗寒。被譽為青海塔爾寺密宗“藝術三絕“(酥油花、堆繡、壁畫)之壹的酥油花,更是以其獨特的工藝和豐富的文化內涵而馳名中外。

酥油花是壹種獨特的雕塑藝術,它用酥油揉以各色礦物顏料塑成形態各異的形象,大至山川人物,小至花草蟲魚,無不逼真細膩,栩栩如生,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審美價值。 藏區絕少產茶,制作酥油茶的茶葉,最初多來自中原地區。據史書記載,早在公元4、5世紀時,吐蕃軍隊就曾通過與內地的戰爭奪得了大量茶葉,但直到公元5世紀以前,吐蕃社會還沒有形成飲茶的習俗,茶葉也只是作為壹種珍貴的保健品而為社會上層所珍藏。唐開元以後,隨著唐蕃之間交往的增多,飲茶習俗漸漸傳入吐蕃。

到了晚唐時期,唐蕃開始在河西和青海日月山壹帶進行茶馬互市,茶葉開始大量運往藏區。以後茶馬互市盛行。1372年,明政府專門設立“茶馬司”,專門管理內地與邊地的茶馬互市活動。清初。“茶馬互市”制度正式建立。從此,茶葉開始源源不斷輸入藏區並進入尋常百姓家。做酥油茶用的多為大茶和磚茶。磚茶為長方體,重約兩公廳左右。既適合長途運輸也便於外出時攜帶。 酥油茶的制作方法是藏族牧民們的創造。為了適應青藏高原高寒的氣候和露天甚至風雪裏放牧的生活,他們最需要的是壹種禦寒保暖的熱飲,這樣,酥油茶便應運而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