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商標註冊 - 榆次古鎮有嗎?

榆次古鎮有嗎?

現在開放的榆次古鎮,是中國城市文化和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自然融合,占地1萬平方米,建築面積60萬平方米。整個古鎮就像壹顆珍珠,韻味悠長。其主要景點,榆次城隍廟、榆次縣政府、文廟、馮明書院、西門甕城、明清街、清虛亭、大成寺、傳承園、東西園,巧妙地將自然、人文、歷史、藝術融為壹體,各種特色的民間藝術博物館星羅棋布其中,徜徉其中,反映著古老的思想、人民的靈魂、歷史。城隍廟,古城中的名寺,是中國保存最完好的黃成寺廟之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9年被世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基金會公布為世界上最精美的古建築之壹。歷經風雨,風韻依舊,雕梁畫棟,五彩繽紛。其獨特的藝術匠心和獨特的建築構成,充分體現了中國古代“人神共治”的思想內涵。整個老城區集古城墻、古縣衙、古寺廟、古街、古店鋪、古宅等人文景觀以及山、水、林、泉、瀑等自然風光於壹體,集民族文化、黃河文化、三晉文化、晉商文化、城市文化於壹爐,充分展示了榆次深厚的文化底蘊。榆次老城,位於榆次城南,始建於隋開帝二年(公元582年),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是以古建築藝術為載體的中國城市文化、政治文化、宗教文化、商業文化、居住文化的絕佳聚集地。榆次古鎮是中國典型的古城,既有縣城的規模,又有富庶城市的特征。其氣勢恢宏,藝術精湛,功能齊全,在國內實屬罕見。壹、歷史沿革中國的“城”始於黃帝的“建都、立城、分地於民”。“戰國時有”的榆次城是由萬宇的“禹州國”建立的,但它的建立被廢除,它經常發生變化。現存的榆次老城位於漢老城西南,始建於隋文帝二年(582年)。剛建的時候是土城。這個城市是“星期五,三英尺高,四英尺寬,兩英尺寬,寬和高,半深”。因為榆次是省會太原的南大門,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所以城池必須堅固。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知縣閆亮重修城墻,用磚石砌成壹小部分城墻,用鐵皮包裹城門,護城河外緣遍植柳樹保護。明朝嘉靖二十年(1541年),安達入侵榆次。當時的榆次縣令李鵬和朝廷派來做榆次縣令的榆次人寇天羽壹起練功。經過幾個月的修繕,土墻全部建成磚墻,墻基加寬十尺,達到五尺,墻高增加五尺,達到三尺五尺。城墻上有20個敵人平臺,4個瞭望塔和65,438+06個警察商店。與此同時,護城河又被清理了壹遍。這是榆次市有史以來規模最大、最徹底的壹次修繕。自此,榆次城由土城變為磚城,可謂壁壘森嚴。榆次城四門,上層建築。城東門叫迎西門,南門叫觀瀾門,西門叫戴芬門,北門叫王越門。榆次南關村位於榆次城南門外。明朝嘉靖二十年(1541)安達入侵榆次時,榆次城固若金湯,城內官民幸免於難,而靠近縣城的南關卻被賊兵血洗。賊兵掠奪十天,數千人停工,壹半被燒被搶。於是第二年,也就是嘉靖二十年(1542),知縣主持修建了郭成為南關。賊兵掠奪十天,數千人停工,壹半被燒被搶。於是第二年,也就是嘉靖二十年(1542),知縣主持修建了郭成為南關。郭城是壹座半圓形的土城,東西兩端與縣城相連。“周雜高547尺,高10尺,寬10尺,寬2尺,池寬20尺,深十余尺。”為此,南門翁城被拆。而南關郭城地勢低淺,故安達之攻不足以禦敵,且有涉及大城池之嫌,壹時為城關官民所顧慮。嘉靖四十壹年(1562),知縣蕭大亨打算用磚修南關郭城,但未能搬遷。直到萬歷二十壹年(1593)及其後,徐守謙、張鶴騰在蕭大亨(當時的大同府)的大力支持下,加固郭城,擡高土城,用磚修築,達到了“壹周六百五十三尺,高三尺,基寬二尺五尺,頂寬壹尺八尺,設敵臺十二座,比樓房還高”等目標。泳池外的柱子有五英尺高。”國城北的榆次城附近有南、東、西三個城門。城門上有警衛室。南門的牌匾是“萬春”(民間稱郭門),左邊的牌匾是“左東”(民間稱小東門),右邊的牌匾是“Xi城”(民間稱小西門)。這壹年,由縣城和郭城組成的榆次老城區基本定型。雖然修了很多次,但總體來說變化不大。到了20世紀末,作為老城區的象征,榆次老城區只保留了西門和南門的壹小段城墻土。2002年5月,在社會各界的關註下,中國榆次區委區政府成立了遇刺古城文化旅遊發展有限公司,對榆次古城進行搶救性修復。範圍北起小井巷,南至張家巷,東起於家牌樓街,止於西門,包括榆次老城區內南和南關城北,以及老城區西門和西門的壹部分。2003年9月,壹期工程竣工,城隍廟、縣衙、清虛亭、石樓、南、北、東大街及街道兩側店鋪修復開放給遊客。2004年9月,二期工程竣工,修復了文廟和馮明書院,改善了所有建築設施。開放的榆次古鎮吸引了來自四面八方的遊客和無數的官員、專家、學者、藝術家,驚嘆於其精美的建築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同時,第六屆中國民間文化藝術節在此舉辦,榆次成為首個舉辦國家級藝術節的縣級市。二、結構布局榆次老城區位於小河和劍河形成的沖積平原上,呈幾何方位。由北部的縣城和南部的郭城兩部分組成,又稱母鎮,以縣城為母鎮,郭城為子鎮。結構上,母城與子城相連形成榆次城鯉魚城,頭南尾北,母城為魚腹,子城為魚頭,南北街為魚脊,東西門為魚側鰭,南關正中的清虛亭為背鰭。民間傳說,清虛亭地下中央有壹口井,秘密通向大海,鯉魚臥其上,久有氣息。城市的布局以城樓所在地為中心,形成東西南北四條城市主幹道。東邊叫東街,直通東門。城隍廟和縣政府就在這條街的北面,是榆次老城的政治中心。西邊叫龍王廟街,但不經過西門。通往西門的街叫西門街,南距龍王廟街約50米。文廟和馮明書院坐落在這兩個街區,形成了榆次古鎮的文化教育中心。北是北街,直通北門;南面是南大街,直通南門。出了南門就到了南關,郭城。郭城的標誌性建築叫清虛亭。以清虛亭為中心,郭城內有葛北、葛南、葛東、葛西街四條主幹道,其中葛北街直通縣城南門,與南街形成壹條南北走向的街道。北街、南街、葛北街共同構成榆次老城的商業街,即老城的商業中心。清虛閣是壹座融佛教和道教為壹體的宗教建築。出了清虛閣廣場東門,便是壹座規模宏大的佛教建築——大成寺。榆次老城的街巷很多,這些街巷裏建了大量的房子。《榆次舊縣誌》榆次城的區域劃分始於元四年(1344),時任榆次知府的劉雍將城、南關劃分為十三坊。柳永劃分的十三個廣場名稱分別是宣化廣場、善政廣場、育賢廣場、淑敏廣場、鹹寧廣場、洋河廣場、仙桂廣場、登勢廣場、仙溪廣場、普潤廣場、德惠廣場、禮士廣場、銀根廣場。當時十三個廣場的位置在縣誌中有簡要記載:宣化廣場在縣衙(縣衙)前,玉賢廣場在儒學(文廟)前,銀根廣場在北門街,洋河廣場在南門街,善政廣場在縣衙(縣衙)西,蜀民廣場在縣衙(縣衙)東,鹹寧廣場在東門街,仙桂廣場在胡夫街。明朝嘉靖二十年(1541),安達入侵時,榆次城內有十六家警店,城內居民也分為十六家,與城內十六家警店壹壹對應,軍民合壹,* * *禦敵。它把城市分成九個店鋪,南關五個店鋪,大東關壹個店鋪,小東關壹個店鋪。市內九店分別是:西北二店、北方壹店、西部壹店、東南壹店、西南壹店、東部壹店、東北壹店和以縣城為中心的壹店。南關的五家店鋪分別是:關城西壹家,關城東壹家,關城東北壹家,關城西南和關城東南壹家。民國八年(1919)將市區和郊區三管(南關、大東關、小東關)劃分為東大街、南大街、西大街、北大街、南關、大東關、小東關七個區,簡稱四街三關。其中,北關的官西街屬於西街,東關的官西街路屬於北街,西北的翁城至大同路,南的南街和北的西街,市內南街和北街分為四街,東街從府街口路到小井口,北街從小井口到北城,西街從北城到西門口,南街從西門口到南街,小西關屬於南街。由於人口分布不均衡,縣政府和文廟及困難周邊地區成為人流密集區。因此,榆次老城區最具特色的民居位於胡夫街、東街以南、南街以東壹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