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八年,安微省仙源縣舉子王致和進京考試名落孫山,欲歸故裏,又苦於路費無著,只好留京等下科再考。幼時曾在家做過豆腐的王致和為維持生計,便在所住的北京前門外延壽寺街羊肉胡同“安徽會館”內,用手推的小磨,每日磨上幾升豆子做成豆腐沿街銷售。有壹次,豆腐賣不出去,剩下較多,又時值夏季,怎麽辦?猛然他想起家鄉有用豆腐制成醬豆腐的壹道菜,但具體不知怎樣做法。於是他試著將豆腐切成小塊,加鹽及花椒封在壇裏,壹直沒管它。到秋涼之後,他才想起這些豆腐塊來;這天,他剛打開壇蓋,壹股臭氣撲鼻而來,再仔細壹看,豆腐已呈綠色了。他好奇地入口試嘗,味道卻很美,送鄰裏人品嘗,也壹致稱贊。從此,王致和的臭豆腐揚名了。王致和官運不通,屢試不中,至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他索性在延壽寺街西路建作坊立招牌:“王致和南醬園”,雇師招徒,以經營臭豆腐為主,兼營醬豆腐、豆腐幹及各種醬菜。不久,臭豆腐的銷路擴大到東北、西北、華北各地。 經過多次改進,臭豆腐的質量更好,聲望更大,清末傳入宮廷。傳說慈禧太後秋末冬初也喜歡吃,被定為禦膳小菜,按其形狀、顏色取名“青方”。臭豆腐被定為“禦膳小菜”後,身價倍增。“王致和”門前的三塊立匾加上彩繪龍頭,象征“大內上用”之意;“王致和南醬園”的六個字刻為兩塊匾,分別由狀元孫家鼎、魯琪光題書。從此,“王致和”的生意越作越興旺,並開始有人競相仿制。 清光緒年間,在宣武門外、延壽寺街等地相繼開設了王政和、王芝和、致中和等醬園。 1956年公私合營,1958年,王致和、王政和、王芝和、致中和四家私營作坊合並成立了國營田村釀造廠。現定名為北京王致和腐乳廠
滿意請采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