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隱居襄陽的大才子給當朝宰相張九齡寫這樣壹封信的目的是什麽?關鍵就在於那兩句話:他要“過河”,就是要做官。他覺得在這樣壹個盛世,壹個人人都渴望建功立業的時代,他也應該有幫助世界,為國家做出自己貢獻的誌向,所以他希望張九齡能介紹壹下自己。
由此我們知道,在古代,尤其是六朝以後,“渡”(經濟)二字的含義不僅僅是到達河對岸,它往往還有更深的內涵。“穿越”也是中國山水畫中常見的繪畫表現手法,在宋元時期達到了成熟的程度,這與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變遷密切相關。受理學的影響,宋代繪畫由瑰麗的青綠山水轉向散漫冷峻的水墨山水。到了元代,因為易主和洋人的打壓,文人的內心極度壓抑,於是想通過繪畫來表達對自然和自由的向往,通過“穿越”,想遠離世俗的紅塵,到達內心純凈的世界。
馬援是南宋時期的繪畫大師,與唐力、劉松年、夏圭並稱“南宋四家”。他的代表作品都很有名,比如我們今天欣賞的《徒步圖》《西苑雅圖》《秋江漁隱圖》《秋江待渡》。因為他喜歡在畫的角上做小場景,所以有壹個優雅的名字叫“馬角”。妳看這幅畫的左下角是不是很有意思?
畫面中,遠山幽幽,輕盈而遙遠,仿佛籠罩在朦朧的水汽中。近景中間是壹塊凹凸不平的巨石,棱角分明,墨色濃厚,有壹種冷硬的感覺。這種墨色與遠景的明度形成鮮明對比,使畫面清晰。在這塊陡峭堅硬的巖石上,生長著壹棵松樹。雖然是秋天了,但還是綠色的。它位於中央,顯然是畫面的主角。
這不是壹棵普通的松樹。它長在巖石上。誰知道它到底經歷了多少磨難才生根發芽?它獨自站在風中的山頂。誰知道它遭受了多少挫折?它不是劉真筆下的“亭上松”,它的枝幹彎彎盤旋,面對的卻是同樣的“颯颯谷擊”然而,風並沒有把它吹倒,光禿禿的巖石也沒有使它枯萎。它用最美的姿態,最柔軟的姿態,抵禦了風霜雨雪。這只是壹棵松樹嗎?
可能有人覺得圖中的人才是主角?妳看,題目不是《秋江待渡》嗎?右下角,巨石下,是等待穿越的人。漁夫拿著壹根長竿,船已經靠岸了。岸上的人們正朝船走去。他們前面是主人,後面是挑擔的書童。他們將乘這條葉船到達河的對岸。這不正好符合《等待穿越》的主題嗎?
我們不要被畫家虛幻的繪畫技巧所迷惑。圖中男子欲渡河,看似現實,實則空空如也。他真正想去的地方不是河對岸,而是他心中的“桃花源”。南宋朝廷偏居江南,守著壹方殘水,茍且偷生。那些文人,誌存高遠,以治國平天下為己任,但在殘酷的現實面前,理想卻難以實現。既然他們不能同時幫助這個世界,他們就應該對此免疫。因此,他們尋求在山水中放松,把心放在詩、酒、畫、書法中,在清靜中陶冶性情。無論這個世界有多不如意,我只想做我自己。而立在巨石上的松樹,就是他們性格的寫照。妳看,畫中即將登船的主人轉過頭,回頭看著松樹。即使我們看不清他的表情,也能感受到他的依戀和尊重。所以,這棵松樹就是畫家眼中的“等待穿越”。
這首詩如下:
秋江闊淡,青山遠畫。
走的時候突然回頭,樹枝傲然挺立在巖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