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和俄羅斯等國也許會為這壹結果感到暫時的滿足,在他們眼裏,美國壟斷互聯網太久,甚至可以被稱為“橫行無忌”;而美國人未必高興得起來,上周***和黨總統候選人泰德·科魯茲(Ted Cruz)聯合另外兩名參議員以公開信形式向ICANN開火,質疑該機構脫離美國控制可能帶來的風險。
要想知道為什麽奧巴馬政府要主動讓出互聯網域名的最高主管角色,要想知道泰德·科魯茲在反對什麽,首先得知道美國是否真正“接管”過互聯網域名,以及ICANN到底是何物。
互聯網自誕生以來壹直作為美國政府的項目在運作,而在1998年以前,互聯網域名的規制幾乎是由壹個人來完成,這個人叫喬恩·波斯特爾(Jon Postel),他是南加州大學計算機科學教授。1960年代,波斯特爾是創建互聯網的早期成員之壹;在接下來30年,他代表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對互聯網進行支持和管理。
表面上波斯特爾做出技術決策,例如決定誰來運作國家頂級域名。當時互聯網是如此新奇,以及考慮到各國政府壟斷電信運營商阻礙了通信的發展,因此“.uk”這樣的頂級域名不是分配給英國政府,而是分配給了私人來運作。到了1990年代中期,無論是美國還是其他壹些國家開始意識到互聯網不能這樣草率監管。
1998年,克林頓政府開始對互聯網進行全面私有化。當時面臨的問題是,互聯網如果不是山姆大叔監管,那該由誰來監管?許多政府認為,這項重要工作應該由國際電信聯盟(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 ITU)來完成,因為它是聯合國的壹個部門,規制國際電信業務;其他壹些政府,包括克林頓政府則擔心,像國際電信聯盟這樣被國有電信公司和政府監管機構統治的聯合國部門,會把互聯網掐死在搖籃裏。
為了保證互聯網的開放,互聯網名稱與數字地址分配機構(ICANN)這個獨特的非營利組織就應運而生了。ICANN和美國商務部底下的國家和電信信息管理局簽協議,但卻擁有私人身份,這有助於保持互聯網不受政治幹預。ICANN主要背負兩項責任,首先ICANN負責管理互聯網的域名系統(Domain Name System, DNS),這個系統讓妳在瀏覽器裏輸入“google.com”,就能依據對應的IP地址,跳轉到正確的google網站。
ICANN還是全球頂級域名系統(top-level domains)的分配者,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頂級域名,英國有“.uk”,法國有“.fr”,加拿大有“.ca”,各國政府為這些頂級域名每年向ICANN繳納授權費,自行對本國的頂級域名管理。其他頂級域名還有“.com”、“.org”、“.net”,ICANN也不親自動手打理,而是將這些頂級域名授權給Verisign這樣的批發商,批發商們再和Godaddy這樣的零售商合作,把特定的域名分配給特定客戶——比如將nytimes.com分配給《紐約時報》。
ICANN誕生以後,許多外國政府仍然不依不撓,堅信互聯網域名應該讓國際電信聯盟來管理,因為各國政府在背後可以說了算。雖然ICANN更像是壹個給全世界分配電話號碼區號的私人機構,雖然從ICANN手中拿頂級域名的批發商們和ICANN不是上下級關系,美國商務部也幾乎沒有插手過ICANN的運作和決策,但各國還是對美國政府擁有如此巨大的權力表示持續的懷疑。尤其是註意到ICANN的15名董事會成員只受到美國加州檢察官和美國法律的管轄,發展中國家更是表達了憤怒。
2003年伊拉克戰爭期間,美國停止了對伊拉克頂級域名“.iq”的域名解析,這種行為在中國媒體看來,就是美國大搞單邊主義的例證。壹家中文報紙稱,“美國政府隨時可以揮動懸在各國頭上的利劍,而各國毫無還手之力。”
但實際上,伊拉克頂級域名“.iq”在2003年之前都不授權給伊拉克政府,而是由上文提到的波斯特爾於1997年授權給了壹個私人用戶——巴揚·艾拉什(Bayan Elashi)。波斯特爾教授的授權理由是,艾拉什是巴勒斯坦人,擁有美國普渡大學計算機碩士學位,艾拉什於1992年在美國德克薩斯州創建了主機托管公司InfoCom,托管阿拉伯語或穆斯林網站。而且,當時伊拉克互聯網基礎設施很差,那麽將域名分配給壹個有技術能力的美國公司,自然在情理之中。
波斯特爾沒想到的是,2002年12月,巴揚·艾拉什遭到逮捕。2004年7月,艾拉什以及他的InfoCom公司被判有罪,罪名包括違反利比亞和敘利亞制裁法令(銷售電腦),以及為恐怖組織哈馬斯洗錢,與此同時ICANN暫時拿回了對“.iq”頂級域名的控制權。布什政府派去伊拉克的特使保羅·布雷默(Paul Bremer)請求將“.iq”域名授權給新伊拉克政府,但是被ICANN數次拒絕,ICANN認為當時伊拉克局勢還不穩定。也就是說,這次暫停解析和美國政府沒有任何直接關系。
外國政府不僅對ICANN沒有多少決定權,他們還得為頂級域名和美國企業爭得頭破血流。從2010年開始,ICANN對頂級域名申請開閘,只要能支付18.6萬美元,理論上任何人都可以註冊壹個新的頂級域名。Google公司申請了“.google”、“.youtube”,微軟公司申請了“.azure”、“.hotmail”,另外壹些公司,則申請了“.sucks”和“.sex”。
問題隨之浮現,2013年,壹家名為巴塔哥尼亞的美國戶外運動公司,申請了頂級域名“.patagonia”。這壹舉動遭到了阿根廷政府的強烈反對,因為巴塔哥尼亞是阿根廷與智利境內的高原地區,這個地區也被稱為“戶外徒步聖地”。類似的,美國亞馬遜公司申請的“.amazon”頂級域名引起了相關國家的註意,亞馬遜是流經巴西、秘魯、哥倫比亞等南美洲國家的河流,此外巴西還有壹個亞馬遜州(Amazonas)。
ICANN如何解決域名糾紛?如果有多個個人、組織或政府申請同壹個域名,ICANN要做的就是召集民間社會團體、政府、政府間組織和網絡運營商對申請者進行審核,確保所有“利益攸關者”都能對最終的域名分配發出自己的聲音。這種多方利益攸關體模式(multi-stakeholder model),促進了互聯網的創新、增長和信息流動,也使得無論是個人、公司、組織還是政府,都沒法真正控制互聯網。
阿根廷當時面臨著壹場艱苦的戰鬥,因為按照ICANN的指南,巴塔哥尼亞不是壹個有明確界限的地理區域。要想被歸類為地理區域,妳最好得是壹個城市,或者壹個省/州,美國德克薩斯州的頂級域名“.texas”就是壹個合適的例子。此外,戶外運動公司巴塔哥尼亞早已擁有“Patagonia.com”,並且在註冊patagonia商標的時候,也與外國政府相安無事。
ICANN的政府咨詢委員會在關鍵時刻救了阿根廷壹把。起初所有國家都建議駁回巴塔哥尼亞公司的域名申請,只有美國不同意政府咨詢委員會對“.patagonia”的幹涉。但隨後美國將自己的態度轉為中立,意味著除美國以外,政府咨詢委員會達成壹致反對(consensus objection),實質上宣判“.patagonia”的申請無效,後來巴塔哥尼亞公司也確實撤回了申請。
不管怎樣,ICANN的決策過程是自下而上、基於***識的,它要考慮全世界互聯網社群的利益。雖然阿根廷政府最終獲得勝利,但這個決策過程比起聯合國那些閉門會議要透明得多了,畢竟巴塔哥尼亞公司差點就拿到了“.patagonia”頂級域名,畢竟政府咨詢委員會長期行使建議權,而不是投票權,只有達成“壹致”的委員會決定才有效力。
ICANN成立至今,美國商務部給ICANN創造了壹個自由的環境。沒有美國商務部的放權,沒有ICANN的多方攸關利益體模式,全世界現在熟知的互聯網也會不復存在。那麽,當2014年3月奧巴馬政府決定著手放棄對ICANN的規制,放棄對互聯網域名的管理權,會讓ICANN變成由政府占主導的機構嗎?ICANN會不會被那些不以開放和自由互聯網為宗旨的政府所綁架?奧巴馬政府已經放棄了保護互聯網自由的責任了嗎?
奧巴馬政府已經否認,他們目前所做的切斷與ICANN聯系的努力,不是為了安撫因美國監聽而氣急敗壞的外國政府,只是順應開放的潮流。但上述擔心不是空穴來風。不僅伊朗這樣的國家對ICANN咬牙切齒,俄羅斯、巴西和法國也對ICANN的權力虎視眈眈,他們認為新結構中各國政府的影響力依然不足。就在2015年12月,聯合國大會還討論,應該考慮推動壹條全新的治理互聯網道路。
俄羅斯的陳述聽起來很糟糕,“我們有必要考慮,持續推進政府在互聯網治理中的角色,加強國際電信聯盟在這壹領域的活動,並且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互聯網使用倫理的指導幫助。”歐盟國家普遍反對俄羅斯的提議,但法國政府也想將“.wine”或者“.vin”的頂級域名,只適用在那些嚴格遵守地理規則給葡萄酒貼標簽的用戶;法國政府同時還希望只有那些真正的法國香檳產地才能使用包含“champagne.”的網址。
理論上誰控制了域名-IP的地址簿,誰就控制了互聯網,沒有域名的網站再也不能被發現。但美國保守派雜誌The Weekly Standard發文稱,許多保守派的擔憂實際上是多余的。過去和將來ICANN都起不到助紂為虐的作用,ICANN目前掌管全世界僅有的13臺域名根服務器,有的根服務器直接交由美國政府在運行,有的根服務器則由美國大學、美國私人公司進行管理,政治上他們不可能同時屈從於ICANN的壓力,對網站域名進行審查。
如果不出意外,ICANN脫離美國政府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德國談判委員會成員之壹托馬斯·李克特(Thomas Rickert)稱,新的ICANN就像是壹個國家,它有政府(該組織的董事會)、憲法(該組織的章程,其中包括使命和核心價值觀)、司法機關(獨立審查程序)和公民(咨詢委員會和支撐組織)。問題在於,脫離美國管理之後,ICANN能把透明度和問責制保持多久?它能擋住被各國政府接管的誘惑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