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月22日,泰國農業大學從壹個泰國香米水稻品種KDML 105,發現了壹種叫乙酰基吡咯啉(2-acetyl-1-pyrroline)的化合物。盡管稻米的香味是由200多種不穩定的化合物形成。但是,2-AP是這種香味形成的主要成分。而且,在其他谷類、班蘭、真菌和細菌中也發現了這種化合物。
2-acetyl-1-pyrroline(乙酰基吡咯啉)的香味類似於香露蔸樹葉 (Pandanus amaryllifolius)。東南亞壹些土著居民常常在普通大米中摻入香露蔸樹葉壹起烹煮,從而產生類似香米的味道。
泰國農業大學的壹組科學家日前已經確認了能夠增強作物和真菌中乙酰基吡咯啉合成的DNA序列,這是泰國香米基因圖譜中的“致香”基因,並且已經在美國專利與商標局申請了專利。
大米基因組由約5000個基因組成。香米之所以“香”,是因為發生了基因突變,香米實際上包含有非正常基因。在它的基因圖譜中,有8個基因處於“停工”狀態。泰國科學家說,他們目前正在研究,是否可以將其他大米基因組中相同位置的8個基因“人工破壞”,使其處於“停工”狀態,從而達到改普通米為香米的目的。這壹發現對於泰國農業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通過相同的方法,壹些普通品種的玉米、稻谷、小麥、豆子和椰子等,都可以得到人工改良,從而提高質量和產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