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紀80年代早期和中期。
《傷心歲月》——《七姐妹》變《六姐妹》
20世紀80年代,世界石油市場發生了重要變化——石油市場開始由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轉變。20世紀70年代,油價的大幅上漲抑制了石油消費。高油價刺激了全世界的勘探和開采。歐洲北海和美國阿拉斯加州的石油生產逐漸進入高峰期,非石油輸出國組織國家的產量迅速增加。上世紀80年代,世界石油供大於求,油價趨於疲軟。1981的3月,油價從每桶43美元的峰值跌至29美元。當石油公司的銷售額下降時,他們的利潤也會下降。與此同時,成本也在上升。國際石油公司加工的原油大部分來自市場供應,過去在租賃土地上低成本開采的時代已經壹去不復返,而來自阿拉斯加和北海的原油,在上世紀70年代能夠替代原油供應,生產成本要高得多。
總之,20世紀80年代初對國際石油公司來說是悲傷的壹年。從1980到1985,七大石油公司儲量變化不大,原油供應量下降37%,原油加工量下降25%,石油產品銷售量下降12%,利潤下降44%。
在這種情況下,七大巨頭紛紛調整經營策略,采取緊縮措施。海灣石油公司決定放棄國外業務,將業務範圍縮回到美國。1982-1984年,它賣掉了在歐洲這個大市場的所有下遊業務,包括煉油廠和加油站。雪佛龍1983宣布放棄西歐下遊業務,加強美國業務。埃克森和美孚在20世紀70年代後半期出售了大量現金收購的非石油業務,並停止了加拿大的大型油砂開發項目和美國科羅拉多州的頁巖油開發項目。
公司普遍壓縮煉油產能,關停小煉油廠和低效率、高消耗的老設備,進行技術改造。與1985年的1980相比,七姐妹五家美國公司的總煉油能力下降了27%,從平均每天1605萬桶(2198600噸)下降到11750萬桶(65438)。
與此同時,世界範圍內出現了石油公司兼並重組的熱潮。首先,美國殼牌石油公司以36.5億美元收購美國Bellich公司。然後德士古吞並了蓋蒂;美孚吞並了蘇必利爾;英荷殼牌把美國殼牌變成了全資子公司;雪佛龍吞並了海灣,使“七姐妹”變成了“六姐妹”。
1986-2002
三次油價暴跌與超級六巨頭的最終形成
1986-1998,13年油價全球暴跌三次,各石油公司損失慘重。這三次油價暴跌對石油行業和石油巨頭的影響都很大,尤其是1998的價格暴跌,引發了全球石油公司的兼並重組浪潮,促使了超六的形成。
(1)1986油價暴跌及其影響
從65438年到0986年,發生了石油輸出國組織建國以來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價格戰。始作俑者是沙特和石油輸出國組織的其他主要產油國。原因是在1982-1985年,為了穩定世界石油市場供應,石油輸出國組織壹直采取限產保價的政策,而非石油輸出國組織國家壹直在努力生產,導致石油輸出國組織國家的市場份額逐漸下降。為了維護石油輸出國組織的利益,沙特壹直在限產保價的政策框架下充當流動產油國。其石油產量從1981的980萬桶/日下降到1985的31800桶/日,而其他石油輸出國組織成員沒有嚴格執行限產紀律,超額完成配額,導致沙特損失巨大。1985年7月,沙特宣布不再充當流動產油國。同年2月,65438,石油輸出國組織部長會議決定放棄限產保價政策,轉而采取捍衛市場份額的政策。於是,產油國之間展開了壹場石油價格戰,阿拉伯輕質油7月1986現貨均價從2月1985的26.92美元/桶跌至8.63美元/桶。油價暴跌使石油輸出國組織成為最大的受害者。1986年七大公司(美國阿莫科取代海灣石油公司)上遊利潤比1985下降51.9%,營業利潤下降13.1%。
油價暴跌不是世界消費萎縮造成的,而是供應嚴重過剩造成的。因此,當石油輸出國組織決定從1987 65438+10月1恢復限產保價政策,並確定石油輸出國組織參考油價為18美元/桶時,油價開始逐漸回升。
(2)1991-1993經濟衰退,油價暴跌及其影響。
1991年,1月,全球經歷了壹次經濟衰退。當年世界GDP增長率下降到2.2%,其中工業國GDP增長率只有0.3%。世界石油消費停滯在365438+3500萬噸的水平。1992成為國際石油公司營業額空前惡化的壹年。石油需求大幅下降,而全球石油產能卻在不斷增加,油價波動頻繁。
與1991年相比,1992年七大石油公司利潤下降18.8%,不僅上遊,下遊連同化工行業陷入衰退。1992年,埃克森利潤由上年的56億美元降至48億美元,下降14.8%;美孚從6543.8美元+0.92億美元下降至8.6億美元,降幅為55.2%;德士古從654.38美元+0.3億美元降至7億美元,降幅45%;殼牌從1990的66億美元降至44億美元;另壹方面,英國石油公司面臨著幾十年來前所未有的困難局面,從盈利8億美元到虧損4.6億美元,這導致新任命的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r·霍頓(R. Horton)辭職。六大巨頭中,只有雪佛龍脫穎而出,1992年盈利221億美元,比上年的1.56億美元增長20.9%,保持了大石油公司中投資回報率(15%)最高的位置,因為它在1992年,
1993年世界GDP實際比上年增長2.9%,其中工業國家增長1.8%,均低於上年。由於石油輸出國組織和非石油輸出國組織產油國持續增產,國際油價在1993大幅下跌,美國WTI原油最低跌至14.06美元/桶。與同品種現貨均價1992相比,WTI下降10.3%,鹿特丹成品油下降8.3%,新加坡成品油下降6.9%。雖然原油和成品油價格雙雙下跌,但原油價格跌幅更大,煉廠原油成本相應下降。因此,對於整合後的大型石油公司來說,下遊凈收入帶動了整體凈收入的增加。
(3)油價從65438到0998的暴跌及其影響。
1997年下半年,東南亞金融危機爆發,並迅速蔓延到韓國、日本,1998年進壹步擴大到俄羅斯、拉美甚至美歐,世界經濟形勢迅速惡化。此時,石油輸出國組織做出了錯誤的判斷,決定在6月1997 165438+10月增加200萬桶/日(6543.8億噸/年)的生產配額。供過於求的局面導致油價再次大幅下跌。盡管石油輸出國組織和非石油輸出國組織產油國在1998減產,但仍未能扭轉油價的暴跌。WTI全年現貨均價跌至14.39美元/桶,低點跌至10.76美元/桶。剔除價格因素,已經跌至第壹次石油危機前的水平1973。
油價的大幅下跌在石油行業引起了巨大的震動。為了應對這種局面,各大石油公司紛紛采取大規模資產重組,優勢互補,強強聯合。例如,65438年至0996年,殼牌和阿莫科合並了他們在美國西南部帕門(二疊紀)盆地的油田資產,成立了阿爾多拉能源公司,以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經營效率。BP和美孚合並了歐洲的下遊業務,業務覆蓋歐洲43個國家,資產超過50億美元,銷售額近2億美元。其中,70%的股份屬於BP,兩家公司的燃料油業務由BP運營,使用BP品牌;30%的股份屬於美孚公司,該公司經營兩項潤滑油業務,使用美孚公司的商標。美國德士古、明星和殼牌公司組成美國最大的下遊聯合公司,資產超過6543.8+000億美元。大陸石油公司和菲利普斯公司合並了其在美國的煉油、銷售、儲運業務,成為美國第六大煉油商,煉油能力為3850萬噸/年,擁有12000座加油站。殼牌和埃克森合並全球添加劑業務,成為全球第三大添加劑供應商,市場份額為25%。
另壹種方式是公司合並。這壹次的合並浪潮跨越了國界和大西洋,歐洲資本明顯處於優勢地位。比如1998年BP並購美國阿莫科,1999年並購美國另壹大獨立石油公司、世界500強之壹的Acoco。1998 12、美國最大的兩家石油公司、曾經的“七姐妹”埃克森美孚合並為埃克森美孚公司。同年,法國道達爾合並了比利時Fina及其姊妹公司Elf。2000年,原“七姐妹”中的兩姐妹,美國雪佛龍公司和德士古公司合並成立了新的雪佛龍公司。2002年,美國兩家獨立的石油公司大陸石油公司(1996)與菲利普斯合並成立康菲石油公司。
這樣,2003年世界石油工業形成了新格局。銷售收入方面,埃克森美孚、英國石油和殼牌均超過2000億美元,分別達到2370億美元、2326億美元和2689億美元。雪佛龍、道達爾、康菲石油公司超過654.38+000億美元,分別為654.38+020億美元、654.38+065.438+082億美元、654.38+0051億美元。這六家國際石油公司被稱為六大“超級石油巨頭”。
值得註意的是,在之前的“石油七姐妹”中,美國占了5個,歐洲占了2個。六家超級巨頭中,美國三家,歐洲三家。與“七姐妹”時期相比,歐洲資本的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