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面對繁重的災後重建任務和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全縣人民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堅持“工業強縣、農業固縣、三產活縣、開放興縣”的總體取向和“壹個中心、兩條軸線”發展戰略,搶抓機遇,克難奮進,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農業現代化和新型城鎮化,全力做好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各項工作,在災後重建中推進了經濟社會的跨越與提升,邁出了建設四川丘區強縣的堅實壹步。 省批復我縣災後重建項目1329個,總投資179.6億元。我們按照災後重建“三年任務兩年基本完成”的要求,堅持民生優先、發展為重的原則,精心組織,全力推進。
健全機制,有序重建。健全組織領導、項目管理、督查督辦機制,明確任務,細化措施,強化考核。通過建立“三帳兩圖兩表”管理模式,實現了全過程、精細化管理。
統籌兼顧,科學重建。編制基礎項目1.3萬余個,建立了覆蓋縣域的項目庫。對縣城總體規劃進行修編,編制鄉鎮集鎮建設規劃,用科學規劃引領災後重建。采取統分結合、分層負責,試點示範、梯次推進方式實施重建項目。突出抓好項目統籌、資源整合,提高了項目、資金效益。
主動服務,高效重建。狠抓建材保障、市場監管,強化規劃、選址和技術服務,在城鄉住房重建中創造了幹部對口聯系、電子臺帳管理的“中江經驗”。在重建項目推進中,優化審批程序,壓縮辦理時間,強化環節管理,積極主動服務,加快了災後重建步伐。
嚴格監管,陽光重建。制定並嚴格執行重建項目造價控制、資金管理、工程變更、競爭性談判、工程質量、施工安全等十余項管理制度,監察、財政、審計等部門全程監管,做到了“提速不越軌,加快不違規”。
至2009年底,重建項目開工1207個,開工率90.8%,其中完工899個,完工率67.6 %。城鄉住房重建卓有成效,農房重建完工42044戶,完工率99.9%;城鎮住房重建完工1294戶,完工率88%。公***服務設施重建紮實推進,256個教育項目開工254個,其中完工182個;53個衛生項目開工49個,其中完工46個;文化、廣電、政法、基層政權設施重建全面推進。產業重建深入實施,119個工業災後重建項目全部開工,其中完工90個。基礎設施重建進展順利,S106線中江縣城至雙龍段、會龍至樂至界,S101線金堂中江界至中江三臺界改造工程等壹批交通重建項目完工;農業、水利、農機等災後重建項目紮實推進。防災減災能力、生態恢復重建等取得階段性成效。樂山市對口援建輯慶鎮的輯慶鎮中學、樂山大道等援建項目全部完成。 2009年,預計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45.5億元,增長14.1%,三次產業增加值分別為45.2億元、58.5億元、41.8億元,分別增長4.5 %、23.5%、12.9%。三次產業比例調整為31.1:40.2:28.7。預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90億元,增長212.5%;農民人均純收入4937元,增加400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777元,增長14.4%。提前壹年完成“十壹五”規劃各項經濟指標。
工業經濟提速增效。優化工業區域和產業布局,打造載體,強化服務,著力加快重點優勢產業發展,預計實現全部工業增加值51.8億元,增長22.1%。規模以上工業萬元增加值綜合能耗下降8.3%。
重點產業和企業快速發展。食品醫藥、輕工紡織、電子機械三大產業預計實現總產值56.9億元,增長36.1%;實現主營業務收入55.8億元,增長35.8%。20家市、縣重點優勢企業預計實現工業總產值33.2億元,增長30.3%;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2.5億元,增長31%。新增銷售收入過3億元企業2家、過2億元企業4家、過億元企業5家,銷售收入過億元企業達到20家。恒達燈具公司“明生牌”商標被評為四川省著名商標,“明生牌”燈桿、“雄健豐田牌”面粉、“凱豐牌”水稻種被評為第九屆四川名牌產品。
工業園區建設紮實推進。加強園區基礎設施建設,縣城工業集中區爭創省級開發區取得積極進展。2009年底,集中區及鄉鎮特色工業小區規模以上企業107家,占全縣規模以上企業總數的71.3 %;預計實現工業總產值66.2億元,占全縣總量的76.5%,增長54.7%。縣城工業集中區規模以上企業54家,預計實現工業總產值39.5億元,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8.8億元,分別增長47.3%、45.3%。
企業技術進步成效明顯。積極實施技術創新項目,全縣20個技術創新項目完成投資2億元。狠抓企業技術中心建設,逢春制藥、雄健實業創建為省級企業技術中心,恒達燈具、金輝紡織等4家企業創建為市級企業技術中心。
規模以上企業群體壯大。規模以上企業達到150家,比2008年底增加18家。預計規模以上企業實現增加值28.1億元,增長33%,增速位居全市前列;實現主營業務收入84.5億元,增長42.5%。
農村經濟穩步發展。深入貫徹各項強農惠農政策,深化農村改革,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全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83.6億元,增長4.6%。
農業產業化進程加快。全年糧食總產83.3萬噸,增長1.3%,再創歷史新高,榮獲“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稱號;油料總產7.1萬噸。建成生豬養殖小區7個、生豬養殖萬頭村5個,預計全年出欄生豬164.4萬頭,增長2.8%;出欄肉牛8.2萬頭,增長5.6%;出欄小家禽畜3148.3萬只,增長6.6%。大力發展特色產業,種植食用菌3.2億袋(平方尺)、中藥材6.8萬畝,榮獲“四川省優勢特色效益農業丹參基地”稱號,優質蠶桑、蔬菜、經濟林木等產業穩步發展。全縣轉移勞動力46.7萬人,實現勞務收入28.5億元。農民專合組織發展壯大,新建農民專合組織20個。
農業生產條件進壹步改善。投資2.8億元,實施都江堰灌區節水改造、提灌站建設、標準糧田建設、新村扶貧等各類工程12669處。新建機耕道45公裏,補貼購置各類農業機械5489臺,農業機械化綜合水平達到25%。成功創建“四川省綠化模範縣”。
農村改革不斷深化。集體林權制度主體改革全面完成。農村土地承包小集中試點取得成功。
惠農政策全面落實。***落實中央各項惠農補貼1.4億元,增長14.1%。
第三產業生機蓬勃。商貿流通、餐飲娛樂、交通運輸等傳統服務業煥發生機,量質提升。建成1家三星級賓館、1家院線電影院;“萬村千鄉市場工程”深入實施,新建農村商貿服務中心2個、農家店242家;“家電下鄉”廣泛開展,全年銷售家電60925臺(部);農村商務信息服務體系建設試點全面完成。旅遊、中介等新興服務業加快發展。社會消費全面上揚,預計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1.5億元,增長19.2%。
金融運行勢頭良好。積極推進金融生態環境建設,努力為災後重建和應對金融危機提供支持。金融機構年末各項存款余額157億元,比年初增長28.6%;各項貸款余額43.3億元,比年初增長34.5%。
外貿工作實現新突破。外貿出口高速增長,創匯1760萬美元。
財政實力不斷增強。大力培植稅源,強化稅收征管,財政收入增長迅速、結構優化。全年實現財政總收入5.6億元,增長27.8%。實現財政總支出50.6億元,增長38.4%。加強債務管理,化解政府性債務4721萬元。全面推行國有資產集中統壹管理。規範了公務員津補貼,實施了義務教育學校教師績效工資。
招商引資成效突出。抓住國際國內產業轉移和升級的有利時機,用好災後重建和擴大內需政策,創新機制,搞好服務,***引進項目126個,到位資金13.5億元,增長15.4%。 大力推進新型城鎮化,切實抓好新農村建設,突出重點,統籌兼顧,加快了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壹體化進程。
中心城區面貌壹新。按照35平方公裏、30萬人口中等城市目標,高起點、高標準進行縣城總規修編。投資2億元,完成東壹環道路、西二環壹期道路、北塔南北幹道、伍城幹道人行道改造、東壹環小東河橋、城區道路改造等重點工程。汙水處理廠、小東街安置房、西二環二期道路、銅山大橋等重點工程順利實施。凱北、凱西居住區建設成片推進,南塔公園、玄武公園等市民休閑場所投入使用,城市景觀亮點紛呈。城市功能不斷完善,人居環境、聚集能力全面提升。
重點鄉鎮加快發展。通過政策、項目支持,紮實推進倉山、輯慶、黃鹿三個市級區域重點鎮發展,城鎮開發加速推進,基礎設施不斷改善。擴權鎮因地制宜加快發展,進壹步增強了對周邊區域的輻射帶動能力。
新農村建設取得積極進展。省級新農村重點推進村南華鎮湧泉村、通濟鎮河珠村建設項目全面完成,7個市、縣新農村示範村建設順利推進。倉山鎮響灘村等21個村成功申報省級新農村建設示範片項目。加快農村公路建設,建成通鄉水泥路105.2公裏、通村公路257公裏,農村通行條件不斷改善。
城鄉環境綜合治理深入推進。大力開展“七進”活動,切實解決“五亂”問題,狠抓鄉容村貌、交通沿線、重點部位集中整治,完善“五大設施”,打造示範鄉鎮、街道、村社、院落,城鄉環境明顯改善。積極探索城市管理領域相對集中行政處罰新模式,著力構建環境綜合治理長效機制。
四、和諧中江建設成效顯著
精神文明建設不斷深化。大力弘揚偉大的抗震救災精神和繼光精神。以創建省級文明縣城為重點,廣泛開展形式多樣的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切實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和諧社區、文明村鎮、文明單位建設取得新進展。國防教育、國防後備力量建設得到加強。
社會事業全面發展。國家科技富民強縣項目、國家糧食豐產科技工程等重大科技專項順利實施。著力提升教育質量,2009年高考本科上線人數突破2000人,中江中學成為全市唯壹高考本科上線過千人的中學;加快職教發展,中江職業中專學校綜合辦學實力躍居全省第三;進壹步鞏固“兩基成果”,重視幼教事業,規範民辦教育,各類教育協調發展。鞏固完善新農合制度,進壹步健全縣、鄉、村三級衛生服務體系;加強重大傳染病防控,有效應對甲型H1N1流感疫情。大力開展群眾性文化體育活動,成功舉辦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系列文化活動,傳統體育項目在比賽中屢獲殊榮。廣播劇《愛的守望》榮獲四川省第十壹屆“五個壹工程”獎,紀錄片《家》榮獲第十屆四川國際電視節最佳短紀錄片獎。廣播電視覆蓋率和覆蓋質量進壹步提高。殘疾人工作取得新成效。完成第二次全國經濟普查、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田野調查工作。續修《中江縣誌(1986—2006)》工作進展順利。
“八項民生工程”順利實施。“八項民生工程”***投入資金8.1億元。新增城鎮就業2389人,下崗失業人員和失地無業農民實現再就業603人,在崗培訓15000人。幫助扶持1845名農村貧困人口改善了生產生活條件,開展農村和城鎮大病醫療救助3316人次,解決了6.7萬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全部免除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雜費,免費向12.1萬名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提供教科書,資助經濟困難家庭高中生8410名。城市低保累計月人均補助146元,農村低保累計月人均補助59元;五保對象集中供養4159人,集中供養率42%。城鎮居民醫療保險覆蓋人數7萬人;參加新農合農民113.3萬人,參合率89.5%。農村特困群眾危房戶減災安居工程220戶、廉租住房700套全部完工,發放廉租住房租賃補貼1006戶。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2平方公裏,天然林保護和退耕還林工程紮實推進。
“十件為民實事”全面完成。“十件為民實事”***投入資金13.6億元。完成中廣路連接線改造,實施小街小巷整治6.5公裏,安裝路燈150柱,鋪設和改造人行道5.8萬平方米,新增城區綠化面積3000平方米。建成鄉鎮場鎮垃圾填埋場20個,倉山水廠、黃鹿水廠改擴建工程基本完工。資助特困群眾、重度殘疾人和農村五保戶55328人參加新農合,組織實施貧困白內障患者復明手術520例,為殘疾人贈送輪椅80輛。新建校舍25.4萬平方米。南塔、北塔維修工程全面竣工。婦幼保健院遷建、倉山中心衛生院改擴建工程進展順利。完成天網工程二期建設,新建派出所23個。26個村新村扶貧工程全面完成。
人口計生、生態環保、國土資源管理工作取得新成效。全面落實計劃生育各項政策,加強流動人口管理,穩定低生育水平,人口自然增長率1.5‰。完成第壹次全國汙染源普查和《中江生態縣建設規劃》編制,環境保護和節能減排工作紮實推進。嚴格落實耕地保護政策,積極推進地質災害避險搬遷安置和防治工作,“金土地”工程和第二次土地調查工作順利實施。
社會保障不斷加強。深入開展社會保險擴面工作,參加社會保險29.3萬人,新增5.2萬人。失地農民進社保工作有序推進。
穩定安全工作深入紮實。加強維穩基礎工作,深化“平安中江”建設,依法嚴厲打擊各類犯罪行為,強化社會面控制,社會治安形勢穩定。積極構建矛盾糾紛“大調解”工作機制,深入開展大下訪、大接訪活動和涉法涉訴積案化解活動,切實落實領導包案責任制,依法及時處置涉穩、涉災信訪等突出問題。全面貫徹移民後扶各項政策,切實做好庫區穩定工作。認真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強化安全隱患排查整治,全縣安全生產形勢平穩。完善應急預案體系,加強應急演練和宣傳教育,提高了應急處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