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市位於湖北西(南)部,地處長江上遊與中遊的交界處,鄂西山區向江漢平原的過渡地帶,“上控巴蜀,下引荊襄”。地跨東經110°15′~112°04′,北緯29°56~31°34′之間,東西最大橫距174.08公裏,南北最大縱距180.6公裏。東鄰荊州市和荊門市,南抵湖南省石門縣,西接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北靠神農架林區和襄樊市。
宜昌市地理環境復雜多樣,地質構造較為復雜,距今18億年前的元古界到距今百萬年前的新生界之間的各個地質時代的地層均有分布,且發育完整,出露齊全。世界著名的《李四光地質力學構造形跡》和引起世界地質學界深厚興趣的保持最古老而原始的帶殼動物化石,即發現於市內的西陵峽。地層是中國南方標準地層區之壹,出露的許多典型地質剖面在中外地質學界負有盛名。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教授1924年建立的三峽震旦系剖面,創立了震旦系這壹地層單位,在國際上享有較高聲譽;黃花場奧陶系剖面地層發育完整,化石豐富齊全,被認為是中國奧陶系的典型剖面;王家灣奧陶系與誌留系界線剖面,是國際上已知的3個最好的這種剖面之壹。宜昌市城區無大斷層通過,地殼相對穩定,無孕震構造。據1600多年的記載,城區地震烈度未超過5度。宜昌市位於揚子江淮地臺的西部,地質構造總的輪廓是,地域內中、北部為黃陵背斜,東邊有當陽盆地,西邊為秭歸盆地,南邊為長陽背斜、仁和坪向斜,西南邊為五峰向斜,西北邊為神農架背斜,北側為臺緣褶皺帶。從地質力學角度看,為新華夏系壹級構造第三隆起帶南段與淮陽山字型構造體系的復合部位。
宜昌市地形比較復雜,高低相差懸殊。西部山地(海拔大於500米的高山、中山、低山)是全境地貌的主體,占全市總面積的69%,主要分布在興山、秭歸、長陽、五峰等縣和夷陵區的西部北部,極易發生地質災害。大部分山脈在海拔千米左右。不少山脈海拔高度在二千米以上。興山縣仙女山海拔2427米,為全市最高峰。山區有許多峽谷,有的雄奇險峻、懸崖峭壁,高聳入雲;有的幽深秀麗,曲折迂回。長江、清江、香溪河、黃柏河流域都有這種峽谷,舉世聞名的長江三峽之壹的西陵峽就是其中之壹。中部丘陵處於山地與平原的過渡地帶,由低山或坡度較緩、連綿不斷的高階地經長期風化、剝蝕和切割而成,海拔?100~?500米,坡度5~25度,占總面積的21%,分布在遠安、宜都、夷陵的東部和當陽北部。東部平原位於江漢平原西緣,海拔在100米以下,相對高差小於20米,坡度在5度以下。枝江的楊林湖海拔35米,為全市的最低點。占總面積的10%,分布在枝江、當陽東南部、城區東南部和宜都、遠安沿長江、清江下遊兩岸、沮漳河流域谷地兩側,是農耕作業精華之地。此外,全市巖溶地形較多,主要分布在五峰、長陽、興山、秭歸、宜都等山地、丘陵。巖溶地形多種多樣,有不少地方山奇、石美、洞異、水秀,是旅遊的好地方。
襄樊市位於湖北省西北部,居漢水中遊,秦嶺余脈,處於我國地勢第二階梯向第三階梯過渡地帶,海拔在2000米至44米之間,轄三縣三 市三個城區三個開發區,即谷城、南漳、保康三縣,棗陽、宜城、老河口三個縣級市,襄城、樊城、襄陽三個城區,高新技術開發區、汽車產業開發區、魚梁洲旅遊經濟開發區三個開發區。全市版圖面積1.97萬平方公裏,人口577.38萬。其中襄樊市區面積3564平方公裏,人口218萬;建成區面積95平方公裏,是湖北省第二大城市。1986年被國家批準為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1996年被建設部確定為大城市。2002年全市實現國內生產總值456.6億元,全地域財政收入36.5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506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564元。經濟發達程度在湖北省居中上等水平,是湖北江漢都市經濟連綿區“大金三角”中的重要壹翼。
由此看來,襄樊目前還占據湖北第二大城市.少點貪官,我想襄樊還是有前途的.如果再出幾個大孫楚寅,小孫楚寅,老孫楚寅,女孫楚寅,男孫楚寅,我想早晚會被宜昌超越.